+关注 私聊
  • 吉普丽儿

    第62楼2009/08/06

    技术差太远了

0
    +关注 私聊
  • 天天开心

    第63楼2009/08/06

    国产仪器室可以做起来的,但需要付出!
    原子弹、氢弹在那样的环境下都可以弄出来,仪器应该也可以弄得。
    相信中国仪器会走出去的!

0
    +关注 私聊
  • isee

    第64楼2009/08/06

    关键是要用心去做,不要唯利是图,不相信仪器比宇宙飞船难造.

0
    +关注 私聊
  • fragr

    第65楼2009/08/06

    xiaosong20 发表:国产设备没有后劲,目光短浅,不重视持续研发,产品生命力不强,国外知名品牌都是投资建有很强大的研发应用实验室,每年的利润按比例投入研发,国货要发展在于生产者自己的理念。

0
    +关注 私聊
  • yszprince

    第66楼2009/08/06

    让市场自己去调节吧!

0
    +关注 私聊
  • aniangel

    第67楼2009/08/06

    没办法啊。呵呵

0
    +关注 私聊
  • hywlh

    第68楼2009/08/06

    比较难,这里面的原素太多了。朋友

0
    +关注 私聊
  • 羽香

    第69楼2009/08/06

    自主创新是国产分析仪器的出路,而采用国外的先进产品可以使自身的创新行为进行得更快。
    “用外国的产品进行创新,再用这个创新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这样做只有失败一途。”这个观点有些荒谬。
    “破”与“立”之间
    前面说法绝非妄谈。有人说,中国的分析技术落后,分析仪器更加落后。这也是业界的普遍认识。
    “尽管我们进口了许多国外‘先进’的分析仪器,但它们的应用水平差,方法、手段落后。”我们也承认当前国内仪器制造确实存在困难,“我们的企业在竞争中只有招架之力,还无法谈及还击与创新。”这种行业现状源于缺少明晰的产业战略指导。
    要在战略上进行调整,战略规划更要懂得“破”与“立”的关系。“我们不能不承认科学规律,但也不是绝对不能‘破’。‘破’要有实践依据,可以搞示范工程,也要做一些平台,利用虚拟、仿真等新技术来处理。如果认为只要规律全对就不去‘破’,认为‘破’就是全‘破’,就不会有‘立’的思想”。
    参加过12年科学规划,以及苏联援助我国的156个大型项目的朱良漪,用哲学的观点阐释了分析仪器市场应有的形态。按他的观点分析,“破”是指打破外来迷信,给国内产业一个试一试的机会;“立”则是指树立起自主创新精神。

0
  • 该帖子已被版主-老多_小多加3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好资料
    +关注 私聊
  • 羽香

    第70楼2009/08/06

    市场导向也应重新制定“以国为本”的规则。我们对仪器仪表的投入实在太少。原来的国营企业如北京分析仪器厂、上海分析仪器厂、南京分析仪器厂都已化整为零。北京分析仪器厂化成百多个小企业,只能生产重复、低水平的产品;一些支持性的课题往往给了科研单位和高校。国家对高科技产业没有从政策上给予扶植,而是单向地鼓励外商到中国办厂,将最优惠政策给了外商,这对国内企业是很不公平的.
    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工业,并不过时。这也应是“立”的又一层境界。

0
    +关注 私聊
  • 羽香

    第71楼2009/08/06

    在使用中实现创新
    分析仪器对于科技产业来说,不仅是瞄准系统与大炮的关系,更像雷达系统与气象和导航的关系。据了解,现在一辆汽车中已有30%的成本用在仪表与控制,特别是分析仪器与电子控制仪器。“只有大批量地应用,才会使分析仪器产品获得改进创新的机会。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用二批三改四创’,首先就是用,根本也是用,用中创新”。
    “之所以不用,是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好。”研究院所的专家们只要写出论文就有成就,产业化问题考虑不多;国内的加工中心或工厂只知道引进技术,没有进行很好的吸收,产品持续竞争力问题没解决;很多项目和课题与企业、工程对市场的要求距离过远。
    “关键还是要用起来。”“竞争力应包括外围加工、特殊材料、元件以及组织管理和人力等各种因素。从一个时期看,国内生产的产品可能不如国外的。但如果自己都不用,企业就无法继续改进和创新。有了用户才有制造,有了制造才有高科技,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良性循环。”
    在这一点上,科技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科研开发以企业为主的号召,将是科技企业的福音。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