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51楼2010/09/12

    碲 Te(Tellurium)

    1782 年奥地利人缪勒(F.J.Müller)从含金的白色矿石中,提取出一种貌似“金属”的物质,经仔细研究后,断定是一种新元素。为了证实自己的发现,他曾请瑞典化学家贝格曼帮助鉴定,但因样品少,未能确定是什么元素,只能证明它不是已发现过的锑。
    由于上面的情况,使得这一重要发现被人们忽视了十六年之久。直至1798 年才由德国矿物学家克拉普罗特(M.H.Klaproth)从金矿中分离出这种新元素。他用的方法是:先用王水溶解金矿粉,残渣(H2TeO4)用水溶解后,加过量苛性钠,将褐色沉淀物滤去后,再加盐酸于滤液中,这时就有H2TeO4沉淀产生。取沉淀用水冲洗,烘干,并用油调至油状装入玻瓶中,加热至全部红炽,冷却后在接受器中和玻璃瓶壁上发现金属状颗粒,这就是“碲”。
    克拉普罗特把这一新元素取名为 Tellurium(碲),该词源自拉丁语“地球”的意思。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52楼2010/09/12

    碘(I)
    碘的发现
      我国远在公元前4世纪的《庄子》中就有关于瘿病,即今碘缺乏病的记载。其中,晋葛洪(公元4世纪)首先用海藻的酒浸液治疗瘿病;隋巢元方(公元7世纪)提出了瘿病与水、土有关的学说;唐孙思邈与王涛(公元8世纪)又扩大了用昆布
    来治疗瘿病。国外与公元12世纪才开始用海藻治疗甲状腺肿,比我国晚了约800年。经过几个世纪的生活实践和对碘的研究,碘在1813年由法国Courtois从海藻灰中首次分离得到;后来由Glussac命名为碘;1820年Coindet建议用碘制剂防治甲状腺肿;1896年Baumann首次证实甲状腺有聚碘的功能,并从甲状腺中分离出碘。

    单质碘呈紫黑色晶体,密度4.93 克/立方厘米。53号元素(质子数53),相对原子质量126.9。熔点113.5℃,沸点184.35℃。化合价-1、+1、+3、+5和+7。电离能10.451电子伏特。具有金属光泽,性脆,易升华。有毒性和腐蚀性。易溶于乙醚、乙醇、氯仿和其他有机溶剂,也溶于氢碘酸和碘化钾溶液而呈深褐色。可与大部分元素直接化合,但不象其他卤素反应那样剧烈,碘的典型有机反应有:芳香族化合物的亲电子置换,形成芳基碘化物;邻近羰基官能团的碳原子的碘化作用;碘(I)在跨越不饱和烃的多重键上的加成反应。但难溶于水,由于歧化反应的结果,所得棕黄色得溶液显酸性。在水溶液中,需要强的还原剂才能使碘还原(成I-)。碘单质遇淀粉会变蓝色。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53楼2010/09/12

    氙 Xe(Xenon)

    1898 年,英国化学家拉姆赛(W.Ramsay)和特拉弗斯(M.W.Travers),在分馏液态空气时,制得了氪和氖。又把氪反复分次萃取,从其中又取出一种质量更重的气体。根据对发射光谱的研究发现了氙。
    氙的取名为“Xenon”,源自希腊词Xenos,意为“陌生的”,即为人们所生疏的气体,因为它在空气中的含量极少,仅占总体积的一亿分之八。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54楼2010/09/12

    铯 Cs(Caesium)

    1860 年,德国化学家本生(R.Bunsen)和基尔霍夫(G.R.Kirchhoff)在对矿泉水进行研究时,先分出Ca、Sr、Mg、Li 等元素后,将母液滴在火焰
    上,用分光镜进行光谱分析时,发现其焰光有两条不知来源的蓝线,他们证明是一种新元素。
    二十年后的1881 年塞特堡(C.Setterberg)首次用电解法分离出金属铯。
    新元素被命名为Caesium(铯),源自拉丁语“天空的蓝色”之意。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55楼2010/09/12

    钡 Ba(Barium)

    1779 年,瑞典的舍勒首次证明从重晶石所得的氧化物是与石灰不同的物质,他将重晶石、木炭粉和蜂蜜三者调成糊状,然后加热使硫酸盐还原成硫化物,将所得硫化物溶于盐酸中,加入过量碳酸钾,即产生沉淀。该沉淀物不同于碳酸钙,比重大,因此确定重晶石含有一新元素。从而发现了钡。
    1808 年,英国的戴维(H.Davy)用电解法首先制得金属钡。他用汞作阴极,电解由重晶石制得的氧化钡,然后将电解所得的钡汞齐中的汞蒸去,制得钡。
    钡的命名为“Barium”,该词源自重晶石的名称。因为重晶石是17 世纪在意大利的波伦亚城附近发现的。当时有一个名叫卡仙罗拉(Casciarola)的鞋匠和炼金术士对它进行了研究。他注意到该重晶石与可燃物混合并烧到红热时它会发生磷光。这样重晶石就得到了波伦亚石的名称。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56楼2010/09/12

    镧 (La)
    元素英文名称:Lanthanum
    镧:原子序数57,原子量138.9055,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隐蔽”。 镧1839年瑞典化学家莫桑德尔从粗硝酸铈中发现镧,并确认是一种新元素。镧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183%,是稀土元素中含量最丰富的一个。镧有两种天然同位素:镧139和放射性镧138。
    发现人:莫桑德尔
      发现时间和地点:1839 瑞典
      发现人:卡尔·古斯塔法·莫桑德尔(Carl·Gustaf·Mosander) 发现年代:1839年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57楼2010/09/12

    (Ce)(cerium) (shì)  

     "铈"这个元素是由德国人M.H.Klaproth,瑞典人J.J.Bergelius和W.Hisinger于1803年发现并命名的,以纪念1801年发现的小行星--谷神星。熔点为 799 ℃,沸点为3 426 ℃,密度为8.240 g/cm3(α)(25 ℃)。灰色活泼的金属,是镧系金属中自然丰度最高的一种,性质活泼。在空气中失去光泽,加热时燃烧,与水迅速反应,溶于酸。用于制造玻璃、打火石、陶瓷和合金等。

    元素描述:   灰色金属,有延展性。熔点799℃,沸点3426℃。密度:立方晶体6.76克/厘米3,六方晶体6.66克/厘米3。外围电子层排布4f15d16s2。第一电离能5.47电子伏特。化学性质活泼,用刀刮即可在空气中燃烧(纯的铈不易自燃,但稍氧化或与铁生成合金时,极易自燃);加热时,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铈。能与沸水作用,溶于酸,不溶于碱。受低温和高压时,出现一种反磁性体,比普通形式的铈致密18%。铈是稀土元素中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有四种同位素:136Ce、138Ce、140Ce、142Ce。142Ce是放射性的α放射体,半衰期为5×1015年。   
    元素来源:   铈主要存在独居石和氟碳铈矿中,也存在于铀、钍、钚的裂变产物中。常由氧化铈用镁粉还原,或由电解熔融的氯化铈而制得。   
    元素用途:   铈可作催化剂、电弧电极、特种玻璃等。铈的合金耐高热,可以用来制造喷气推进器零件。硝酸铈可用来制造煤气灯上用的白热纱罩。
      铈是稀土元素。稀土元素是指钪、钇和全部镧系元素。铈和另一稀土元素钇是稀土元素中在地壳中含量较大的两种元素,因而它们在稀土元素中首先被发现。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挪威和瑞典是稀土元素矿物比较丰富的产地,因而这两种元素在这个地区最先被发现。   
    钇和铈的氧化物以及其他稀土元素氧化物和土族元素的氧化物一样很难还原。直到1875年希尔布郎德利用电解熔融的铈的氧化物,获得金属铈。这是今天取得稀土元素金属的一种普遍的方法。它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发现了它们的本身,而且带来了其他稀土元素的发现。其他稀土元素的发现是从这两个元素的发现开始的。钇和铈的发现仅仅是打开了发现稀土元素的第一道大门,是发现稀土元素的第一阶段。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58楼2010/09/12

    Pr
    镨,原子序数 59,原子量140.90765,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绿色”。1841年瑞典化学家莫桑德尔从铈土中得到镨、钕的混合物;1885年奥地利的韦耳斯拔从中分离出绿色的镨盐和玫瑰色的钕盐,确定它们是两种新元素。镨在地壳中的含量约0.000553%,常于其它稀土元素共生于许多矿物中。天然稳定同位素只有镨141。
    镨的名称 Praseodymium 来源于希腊语词prasios(绿色)和didymos(成对的)。1841年发现镧的瑞典化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莫散德从含镧的矿物中分离出一种稀有的didymium土,1874年瑞典地质学家波•提奥多•克莱夫证实了didymium土实际是两种元素的混合物。1879年, 勒考•德•布瓦包得兰从铌钇矿(samarskite) 中取耐温优质镨黄得的didymium 土中分离出一种新元素钐,因此取名(praseodymium)。 直到1885年奥地利 化学家 C•F•奥尔•冯•韦耳斯拔男爵才成功地将didymium土分离为镨和钕。两种元素的金属盐的颜色不同。
      自莫桑德尔先后发现镧、铒和铽以后,各国化学家特别注意从已发现的稀土元素去分离新的元素。在发现钐和钆的同一时期里,1885年奥地利化学家韦尔塞巴赫从didymium(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稀土元素)的氧化物中分离出两种新元素的氧化物,其中一种被命名为preseodidymium,后来被简化为praseodymium,元素符号Pr。
    镨、钆、钐、钕都是从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稀土元素的didymium中分离出来的。由于它们的发现,didymium不再被保留。而正是它们的发现打开了发现稀土元素的第三道大门,是发现稀土元素的第三阶段。但这仅是完成了第三阶段的一半工作。确切的将应该是打开了铈的大门或完成了铈的分离,另一半就将是打开钇的大门或是完成钇的分离。
      镨是稀土金属中的一种。稀土是历史遗留的名称,从18世纪末叶开始被陆续发现。当时,把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称作土,例如把氧化铝叫做陶土,氧化镁叫苦土。稀土是以氧化物状态分离出来,很稀少,因而得名稀土,稀土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1(Sc)、39(Y)、57(La)至71(Lu)。它们的化学性质很相似,这是由于核外电子结构特点所决定的。它们一般均生成三价化合物。钪的化学性质与其它稀镨玛科技土差别明显,一般稀土矿物中不含钪。钷是从铀反应堆裂变产物中获得,放射性元素147Pm半衰期2.7年。过去认为钷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直到1965年,荷兰的一个磷酸盐工厂在处理磷灰石中,才发现了钷的痕量成分。
      因此,中国1968年将钷划入64种有色金属之外。 1787年瑞典人阿累尼斯(C.A.Arrhenius)在斯德哥尔摩(Stockholm)附近的伊特比(Ytterby)小镇上寻得了一块不寻常的黑色矿石,1794年芬兰化学家加多林(J.Gadolin)研究了这种矿石,从其中分离出一种新物质,三年后(1797年),瑞典人爱克伯格(A.G.Ekeberg)证实了这一发现,并以发现地名给新的物质命名为Ytteia(钇土)。后来为了纪念加多林,称这种矿石为Gadolinite(加多林矿,即硅铍钇矿)。 1803年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兹(M.H.Klaproth)和瑞典化学家柏齐力阿斯(J.J.Berzelius)及希生格尔(W.Hisinger)同时分别从另一矿石(铈硅矿)中发现了另一种新的物质---铈土(Ceria)。1839年瑞典人莫桑得尔(C.G.Mosander)发现了镧和镨钕混合物(didymium)。
      1885年奥地利人威斯巴克(A.V.Welsbach)从莫桑得尔认为是“新元素”的镨钕混合物中发现了镨和钕。1879年法国人布瓦普德朗(L.D.Boisbauder)发现了钐。1901年法国人德马尔赛(E.A.Demar青铜镨cay)发现了铕。1880年瑞士马利纳克(J.C.G.De Marignac)发现了钆。1843年莫桑得尔发现了铽和铒。1886年布瓦普德朗发现了镝。1879年瑞典人克利夫(P.T.Cleve)发现了钬和铥。1974年美国人马瑞斯克(J.A.Marisky)等从铀裂产物中得到钷。1879年瑞典人尼尔松(L.F.Nilson)发现了钪。从1794年加多林分离出钇土至1947年制得钷,历时150多年。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59楼2010/09/12

    Nd
    钕(nǚ ),原子序数 60,原子量144.24,元素名来源于希腊文,原意是“孪生”。1841年瑞典化学家莫桑德尔从铈土中得到镨、钕的混合物;1885年奥地利的韦耳斯拔从中分离出绿色的镨盐和玫瑰色的钕盐,并确定它们是两种新元素。钕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239%,主要存在于独居石和氟碳铈矿中。自然界存在7种钕的同位素:钕142、143、144、145、146、148、150,其中钕142含量最高。
    发现人:冯•韦尔塞巴赫 发现年代:1885年
      发现过程:1885年由冯•韦尔塞巴赫发现的。
      元素描述:白色金属,较活泼,室温下在空气中缓慢氧化,能和酸作用放出氢。有顺磁性。
      元素来源:存在于独居石中,由含水氯化钕经脱水后用金属钙还原,或由无水氯化钕经熔融后电解而制得。元素用途:用于制造特种合金、电子仪器和光学玻璃。在制造激光器材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元素辅助资料:
      自莫桑德尔先后发现镧、以后,各国化学家特别注意从已发现的稀土元素去分离新的元素。在发现钐和钆的同一时期里,1885年奥地利化学家韦尔塞巴赫从didymium(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稀土元素)的氧化物中分离出两种新元素的氧化物,其中一种被命名为neodidymium,后来被简化为neodymium,元素符号Pr。
      钕、镨、钆、钐都是从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稀土元素膁idymium中分离出来的。由于它们的发现,didymium不再被保留。而正是它们的发现打开了发现稀土元素的第三道大门,是发现稀土元素的第三阶段。但这仅是完成了第三阶段的一半工作。确切的将应该是打开了铈的大门或完成了铈的分离,另一半就将是打开钇的大门或是完成钇的分离。

      钕是稀土金属中的一种。

0
    +关注 私聊
  • 儒雅凤

    第60楼2010/09/12

    Pm
    钷〔pǒ 〕 原子序数61自然界没有,存在于铀,钍和钚的裂解产物。 钷是一种人造的放射性元素。钷的乙种射线能使磷光体发光,用来制造荧光粉、航标灯,亦用来制造小而轻的原子电池可作热源。为真空探测和人造卫星提供辅助能量。 Pm147放出能量低的β射线,用于制造钷电池。作为导弹制导仪器及钟表的电源。此种电池体积小,能连续使用数年之久。此外,钷还用于便携式X-射线仪、制备荧光粉、度量厚度以及航标灯中。
    1945年,美国田纳西州橡树岭克林顿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马林茨基、格伦丁宁和克里尔在铀裂变产物中发现了61号元素。他们应用了新的离子色层分离法把它分离出来,并研究了它。新元素并命名为promethium,元素符号定为Pm,名称来自希腊神话中偷取火种给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1949年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接受了这一名称。
      一直到1948年,才制得可以看得见并可称重的氯化钷(PmCl3,黄色)和硝酸钷(Pm(NO3)3)各3毫克。1965年从6000吨铀矿中取得350毫克钷,是铀自动分裂的产物(一说为1986年M.阿特雷普微(M.Attrep)从刚果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钷,含量甚微,每千克矿物中仅含4×10^-15克)。这样地壳中也找到了它。
      迄今已合成28个钷的同位素,钷-147的寿命是2.6234年,β辐射弱,因而被用来制造像药片一样大小的原子电池。由于这种能源很安全,而且作用的时间长,具有钷-147的电池首先应用在助听器和轻便的无线电接受器中。
      元素符号: Pm 英文名: Promethium 中文名: 钷
      相对原子质量: 144.913 常见化合价: +3 电负性: 1.13
      外围电子排布: 4f5 6s2 核外电子排布: 2,8,18,23,8,2
      同位素及放射线: Pm-143[265y] Pm-144[360y] Pm-145[17.7y] Pm-146[5.53y] Pm-147(放 β[2.62y]) Pm-148[5.37d] Pm-148m[41.3d] Pm-149[2.21d] Pm-151[1.18d]
      电子亲合和能: 0 KJ·mol-1
      第一电离能: 535 KJ·mol-1 第二电离能: 1052 KJ·mol-1 第三电离能: 0 KJ·mol-1
      单质密度: 6.475 g/cm3 单质熔点: 1042.0 单质沸点: 3000.0
      原子半径: 2.62 埃 离子半径: 1.09(+3) 埃 共价半径: 1.63 埃
      常见化合物: 未知
      发现人: 马林斯、基格伦登宁、科里尔 时间: 1945 地点:美国
    名称由来: 得名于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元素描述: 原本产生于恒星里,地球上的钷有着多种起源。
      元素来源: 先天并不存在,产生于铀、钍和钚的裂变产物中。
      元素用途: 用作测量厚度仪器的射线源。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