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dahua1981

    第32楼2010/11/24

    应助达人

    XRD分析仪原来使用过

0
    +关注 私聊
  • old fox

    第33楼2010/11/26

    呵呵,谢谢Vicki的指正,纠正一些说法,梅特勒收购的是技术,而不是它的公司。具体的信息,去网上查查这两家公司就知道了:

    This product was developed by Dr. Vincent Mathot and his company SciTe. Dr. Mathot is best known for his early work promoting high-speed measure-

    ments on a PerkinElmer DSC, which eventually became known as HyperDSC. SciTe’s collaborators include Xensor Integration, a Dutch company which engineers and produces the calorimeter chips, and Anatech BV.
    FlashDSC出来已经十几年了,如果当时申请过专利,现在也快到期了;TA的RHC和它没什么可比性,两者的设计理念就有很大差异,没有商品化的最大原因还是由于市场容量太小,不足以对管理层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vicki812(vicki812) 发表:这位老兄从哪里收到消息说Flash DSC是梅特勒新收购的公司??????
    我可听他们公司说是梅特勒公司与德国的一位教授合作开发的新产品,之前高速DSC其实一直有应用只是未商品化而已,如南开大学就有一台自己搭建的,当然传感器是从德国的那个教授购买的。现在梅特勒利用自己的DSC技术将德国教授的传感器改进了,可以达到更高速的升降温。其实TA公司也一直在做这个,为什么没商品化,是他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传感器材料,现在梅特勒全部申请专利保护了,估计TA公司要推出来至少也要好几年了。
    不过这个东西主要是做研究用,我觉得对我们这些平时用的没多大意义。

0
    +关注 私聊
  • ly139173

    第34楼2010/11/29

    下面这张我也觉得很厉害,正好对比一下。8ug的铟,0.01K的升温速率,简直挑战极限了。梅特勒的配HSS7 sensor的DSC。
    看看测试时间是2004年。真被埋没了。

    tutm(tutm) 发表:这是TA公司Discovery的一个测试图,只用0.017mg标样In做的;做到这样我想绝不是简单的,该公司是下了大功夫的。

0
    +关注 私聊
  • 人来人往

    第35楼2010/11/30

    [/quote]



    仔细观察一下,两个条曲线的峰形不同,为什么?

0
    +关注 私聊
  • tutm

    第36楼2010/11/30

    呵呵,谢谢ly139173提供梅特勒的测试图片。

    free365观察得真仔细,我看梅的条件升温速率是0.01C/min,而TA的是1C/min,因此造成梅特勒的峰更窄。

    另外,看梅特勒的峰形,似乎应该是降温测的,这可能也是峰形上差别的原因。

0
    +关注 私聊
  • 人来人往

    第37楼2010/11/30

    早几个月与梅特勒的人员接触过,也看到过这条曲线,应该是升温测试的。

    我们Netzsch 204F1测的In熔融曲线也是这个样子(见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106/2321264/index.shtml),未有确切的解释。

    tutm(tutm) 发表:呵呵,谢谢ly139173提供梅特勒的测试图片。

    free365观察得真仔细,我看梅的条件升温速率是0.01C/min,而TA的是1C/min,因此造成梅特勒的峰更窄。

    另外,看梅特勒的峰形,似乎应该是降温测的,这可能也是峰形上差别的原因。

0
    +关注 私聊
  • tutm

    第38楼2010/11/30

    你这一说,我倒想起那帖子里的问题会不会是因为显示温度是参比点引起的呢?

    过去用TA的测In,确实峰的前沿很陡,他们测的是样品温度,应该是熔融时样品吸收大量潜热,升温速度减慢,因此峰前沿比较陡、后沿缓慢上升。

    但是,耐驰的测的是参比温度,它在样品熔融时不大会受吸热增大而放慢升温速度,因此峰前沿显得不那么陡峭了。

    人来人往(free365) 发表:早几个月与梅特勒的人员接触过,也看到过这条曲线,应该是升温测试的。

    我们Netzsch 204F1测的In熔融曲线也是这个样子(见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106/2321264/index.shtml),未有确切的解释。

0
    +关注 私聊
  • 人来人往

    第39楼2010/11/30

    看那个帖子的9楼,应该不是这个原因。

    tutm(tutm) 发表:你这一说,我倒想起那帖子里的问题会不会是因为显示温度是参比点引起的呢?

    过去用TA的测In,确实峰的前沿很陡,他们测的是样品温度,应该是熔融时样品吸收大量潜热,升温速度减慢,因此峰前沿比较陡、后沿缓慢上升。

    但是,耐驰的测的是参比温度,它在样品熔融时不大会受吸热增大而放慢升温速度,因此峰前沿显得不那么陡峭了。

0
    +关注 私聊
  • tutm

    第40楼2010/11/30

    那只能是热接触不良了?

    人来人往(free365) 发表:看那个帖子的9楼,应该不是这个原因。

0
    +关注 私聊
  • KK-yiqi

    第41楼2010/12/01

    应助达人

    不知样品在坩埚中的形态是否有区别(铺展厚度),这两个例子中,样品量和升温速度,梅特勒的都比TA的小。是热接触有差异?还是采样密集程度差异?熔融时样品吸收大量潜热,温差急剧变大,因此峰前沿比较陡,熔融结束,温差的减小应该主要取决于热传导,不会瞬间消失,因此后延下降相对缓些。有点

    tutm(tutm) 发表:那只能是热接触不良了?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