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沧海青城

    第21楼2013/06/08

    应助达人

    在哪里?

    ljrbyt838(ljrbyt838) 发表:去测量靠近断点那边(去除离断点的50mm)的那100mm 注意标准上的计算公式有误

0
    +关注 私聊
  • じ★ひㄣ冬瓜

    第22楼2013/06/08

    高手,您好,我们做的是热轧带肋钢筋,也就是高线盘螺,HRB400E抗震钢筋,直径是6.0mm,8.0mm和10.0mm的,我上传的附件就是这个产品所用的标准,您所说的方法一是用GB/T 228-2010标准中的测量最大力总延伸率的方法,就向您说的,这个是需要全程装引伸仪测量(大标距),因为现在所用的设备没有这么大的引伸计,故只能用标准 GB 1499.2-2007的附录A方法。

    该标准要求所需试样在夹具间的最小自由长度为350mm,因为断裂点不一定在中间,可能在其之间的任何部位,如果断裂点在中间的话一边就是175mm,除去距离夹具的20mm,再除去距离断裂点的50mm,剩余的标距距离就是105mm。正好我需要测量的是100mm的标距,这个误差范围很小,我测量出来计算的Agt就比较接近真实值了,但是如果断裂点不在中间,在端部或者偏向于端部,那么就需要把短的那一截扔掉不予考虑,比较长的那一截(假如说是有300mm)再除去距离夹具的20mm和除去距离断裂点的50mm后,剩余的距离长度为230mm,从中选取100mm的标距来测量,问题来了,我是选取靠向于哪一边来测量所需要的这100mm的标距呢?是偏向于断口这一边呢还是偏向于夹具这一边呢?我做过试验,就同一根试样,我测量偏向于断口这测量,计算的结果是合格的,但是在偏向于夹具测量,计算的结果是不合格的,我该怎么去判定?正确的方法是以哪个为主?求大师指教

    shanghx(shanghx) 发表:上面的同行提到的是最大力下总伸长率,与断后总伸长率毫无关系,最好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就是上面有人提到的全程装引伸仪测量(大标距).但该法建立在花高代价购引伸仪,象德国兹维克等。第二种方法,相对经济得多,根据标准要求分两段测量,线弹性部分或规定总应变部分(一般取2%)用应变引伸仪测量;2%以后用试验机位移测量系统(大量程位移计或精确标定的光电编码器采集上下夹头内的位移再转换为应变同时分别加2%),这样可得完整的应力应变曲线,无论紧缩区在夹持中间任何位置均能测出,不过试样必须定长,否则不可比,两段测量数据通过合理软件的对接,上述断后伸长率测量图示纯属人为定义,无科学性,对低屈强比材料误差还偏小,但对高屈强比材料误差非常大,因为高屈强比材料根本无法保证断在正中,能断在上下夹持钳口中间标距内已相当不错了,由时还会断在钳口应力集中区里,但第二种方法均能有效,只要有紧缩就行!

0
    +关注 私聊
  • 沧海青城

    第23楼2013/06/08

    应助达人

    那种引伸计其实就是性能比较好的引伸计么?

    shanghx(shanghx) 发表:上面的同行提到的是最大力下总伸长率,与断后总伸长率毫无关系,最好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就是上面有人提到的全程装引伸仪测量(大标距).但该法建立在花高代价购引伸仪,象德国兹维克等。第二种方法,相对经济得多,根据标准要求分两段测量,线弹性部分或规定总应变部分(一般取2%)用应变引伸仪测量;2%以后用试验机位移测量系统(大量程位移计或精确标定的光电编码器采集上下夹头内的位移再转换为应变同时分别加2%),这样可得完整的应力应变曲线,无论紧缩区在夹持中间任何位置均能测出,不过试样必须定长,否则不可比,两段测量数据通过合理软件的对接,上述断后伸长率测量图示纯属人为定义,无科学性,对低屈强比材料误差还偏小,但对高屈强比材料误差非常大,因为高屈强比材料根本无法保证断在正中,能断在上下夹持钳口中间标距内已相当不错了,由时还会断在钳口应力集中区里,但第二种方法均能有效,只要有紧缩就行!

0
    +关注 私聊
  • shanghx

    第24楼2013/06/08

    我来回答22#原网友提的问题!对于你所检测的材料屈强比并不是很高,大约0.75-0.8左右,应改测量靠近紧缩断口的一端,因为局部塑性应变是就近扩散和缓慢衰减,远离塑性区当然打标点间距无变化,标准未明确注明,但必须朝离断口近的一端测量!对屈强比大于0.8以上,如精轧螺纹钢(PSB785/830/930/1080),断口区50mm/2d以外基本一致,无合格/不合格之分,几乎是一样的!再者此种方法测量的总应变为断裂点时总应率,而非最大力总应变率!

0
  • 该帖子已被版主-沧海青城加2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讨论
    +关注 私聊
  • 沧海青城

    第25楼2013/06/09

    应助达人

    也就是说这种方法是测不到最大力总应变率的哦

    shanghx(shanghx) 发表:我来回答22#原网友提的问题!对于你所检测的材料屈强比并不是很高,大约0.75-0.8左右,应改测量靠近紧缩断口的一端,因为局部塑性应变是就近扩散和缓慢衰减,远离塑性区当然打标点间距无变化,标准未明确注明,但必须朝离断口近的一端测量!对屈强比大于0.8以上,如精轧螺纹钢(PSB785/830/930/1080),断口区50mm/2d以外基本一致,无合格/不合格之分,几乎是一样的!再者此种方法测量的总应变为断裂点时总应率,而非最大力总应变率!

0
    +关注 私聊
  • fenling

    第26楼2013/06/09

    第二种方法,相对经济得多,根据标准要求分两段测量,线弹性部分或规定总应变部分(一般取2%)用应变引伸仪测量;2%以后用试验机位移测量系统(大量程位移计或精确标定的光电编码器采集上下夹头内的位移再转换为应变同时分别加2%),这样可得完整的应力应变曲线,无论紧缩区在夹持中间任何位置均能测出,不过试样必须定长,否则不可比,两段测量数据通过合理软件的对接,上述断后伸长率测量图示纯属人为定义,无科学性,对低屈强比材料误差还偏小,但对高屈强比材料误差非常大,因为高屈强比材料根本无法保证断在正中,能断在上下夹持钳口中间标距内已相当不错了,由时还会断在钳口应力集中区里,但第二种方法均能有效,只要有紧缩就行!
    请教一下啊:这种方法符合标准吗?如果符合的话,依据是什么?

0
    +关注 私聊
  • shanghx

    第27楼2013/06/09

    国家拉伸试验标准GB/T 228.1-2010和ASTM E8M-2008中屈服后应变测量明确写明两段应变相加,但卸引伸计后的标距应是夹持上下间的总标距(现行通用试验机软件并不支持,要修改软件计算,济南等试验机厂家软件里用原引伸计标距50mm),大位移计尽可能使用其示值测量量程范围内,否则误差偏大,GB/T5224-2003;ASTM A416/A416-2012a均明确规定最大力下总应变大于或等于3.5%,所以应同国际接轨,上述网友HRB400检测标准和精轧螺纹钢标准GB/T 20065-2006均采用断后规定标距100mm内测量加弹性变形合为断后Agt(2)不合理和不科学!应采用机读测量(数字化采样处理并合成真实的最大力下总应变Agt(1)),本人做了大量精轧螺纹钢拉伸试验,夹持可靠,保证断于上下夹头之间并有紧缩,计算机测量的Agt(1) 稳定可靠,同时接轨预应力材料其他标准,规定标距100mm内测量的断后最大力下总应变Agt(2) 有时同Agt(1)接近有时偏小,而且离散大!

0
    +关注 私聊
  • 沧海青城

    第28楼2013/06/09

    应助达人

    这里的第二种,应该和228里面的差不多

    fenling(fenling) 发表:第二种方法,相对经济得多,根据标准要求分两段测量,线弹性部分或规定总应变部分(一般取2%)用应变引伸仪测量;2%以后用试验机位移测量系统(大量程位移计或精确标定的光电编码器采集上下夹头内的位移再转换为应变同时分别加2%),这样可得完整的应力应变曲线,无论紧缩区在夹持中间任何位置均能测出,不过试样必须定长,否则不可比,两段测量数据通过合理软件的对接,上述断后伸长率测量图示纯属人为定义,无科学性,对低屈强比材料误差还偏小,但对高屈强比材料误差非常大,因为高屈强比材料根本无法保证断在正中,能断在上下夹持钳口中间标距内已相当不错了,由时还会断在钳口应力集中区里,但第二种方法均能有效,只要有紧缩就行!
    请教一下啊:这种方法符合标准吗?如果符合的话,依据是什么?

0
    +关注 私聊
  • 沧海青城

    第29楼2013/06/09

    应助达人

    如何修改软件?不明白啊

    shanghx(shanghx) 发表:国家拉伸试验标准GB/T 228.1-2010和ASTM E8M-2008中屈服后应变测量明确写明两段应变相加,但卸引伸计后的标距应是夹持上下间的总标距(现行通用试验机软件并不支持,要修改软件计算,济南等试验机厂家软件里用原引伸计标距50mm),大位移计尽可能使用其示值测量量程范围内,否则误差偏大,GB/T5224-2003;ASTM A416/A416-2012a均明确规定最大力下总应变大于或等于3.5%,所以应同国际接轨,上述网友HRB400检测标准和精轧螺纹钢标准GB/T 20065-2006均采用断后规定标距100mm内测量加弹性变形合为断后Agt(2)不合理和不科学!应采用机读测量(数字化采样处理并合成真实的最大力下总应变Agt(1)),本人做了大量精轧螺纹钢拉伸试验,夹持可靠,保证断于上下夹头之间并有紧缩,计算机测量的Agt(1) 稳定可靠,同时接轨预应力材料其他标准,规定标距100mm内测量的断后最大力下总应变Agt(2) 有时同Agt(1)接近有时偏小,而且离散大!

0
    +关注 私聊
  • shanghx

    第30楼2013/06/09

    规定引伸计应变E0时应改对应位移计D0,转换位移测量后Di,此时上下夹持标距L1,因此后续应变为Ei=E0+(Di-D0)/L1,这样Si(应力采样点),Ei(全程应变采样点)组成应力应变数据采样对合成全应力应变曲线图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