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191楼2007/05/28

    张亚平

    现有院士

    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1965年生于云南昭通,原籍四川资中。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云南大学教授。 从事灵长类、食肉类等一系列动物类群的研究,澄清了这些类群系统与演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以线粒体基因组作为主要遗传标记研究东亚人群的遗传多样性,揭示了东亚人群进化的一些规律,并阐述了我国一些民族的演化历程。系统研究了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遗传多样性贫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证明东亚是家养动物驯化的重要区域。在脊椎动物中首次发现微进化时间范围内DNA异速进化的现象。对基因起源进化的研究,揭示了一些新基因的形成和基因的变异在生物适应进化中的意义。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192楼2007/05/28

    张永莲

    现有院士

    女,分子内分泌学家。 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早期参与国防科研,80年代后从事雄激素作用原理的研究。 ⑴ 在雄激素诱导大鼠前列腺PSBP基因表达的机制研究中,证明了其作用发生在转录水平,并鉴定到4个调控元件和与之作用的反式因子,提出启动子上的通用元件也与组织特异因子结合,为多元件多因子参与协同作用的论点提供了证据,是我国最早活跃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家之一。⑵ 揭示了孤儿核受体RTR表达的时空秩序,完成其82Kb基因组DNA克隆和结构分析,为通过调控睾丸中精子形态变化的转录因子总枢纽来设计避孕药提供了可能。⑶ 附睾精子成熟相关的新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在猴与大鼠中取得了13个新基因的全长cDNA (猴的工作与美国北卡大学合作),特别是发现其中的一个大鼠新基因Bin1b既与生育相关又是一个天然抗菌肽,是首次发现的与附睾特异内在防御系统相关的基因。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193楼2007/05/28

    张友尚

    现有院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 生于湖南长沙。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⑴ 从粗产物中分离纯化结晶的重合成胰岛素,表明重合成分子具有天然胰岛素分子的三维结构。⑵ 利用酶促方法合成结晶的胰岛素活力碎片。⑶ 创立猪胰岛素制备的新工艺并研究胰岛素的分子进化。⑷ 实现重组人胰岛素在酵母细胞中的高表达并研究胰岛素的蛋白质工程。⑸用微量酶促方法合成表皮生长因子类似物。⑹ 早期曾研究烟草花叶病毒蛋白亚基的晶体结构。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194楼2007/05/28

    张肇骞

    已故院士

    植物学家。浙江永嘉人。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代所长。擅长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研究,特别是对菊科、堇菜科、胡椒科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华南地区植物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由一个单一的植物分类学研究机构扩办成包括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协调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广东等华南地区的植物学研究工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195楼2007/05/28

    张致一

    已故院士

    生理学家。山东泗水人。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47-1952年留学美国,获依阿华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首次通过激素使南非蟾蜍由雄性转变为雌性,产生单性(全部为雄性)后代,同时又用生殖腺移植技术获得了由雌性转变为雄性的动物;首次提出了遗传基因与性变的关系,及生殖腺分化受体细胞所支配的理论;首先发现了下丘脑与垂体原基的部位和功能,并揭示中叶激素不同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孕酮和促性腺激素在离体排卵中的作用机制,激素对鱼类卵细胞蛋白质核酸的代谢调节,激素对酶系的作用,哺乳类的泌乳机理,激素在家鱼催情和家畜保胎中的应用;对胚胎着床机理的研究尤为系统,而激素的应用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196楼2007/05/28

    赵尔宓

    现有院士

    动物学家。 生于四川成都。1951年毕业于华西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在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研究中,描述和命名38个两栖和爬行动物新种(或亚种)和2个两栖动物新属。与美国学者Kraig Adler合作编著的《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是全面系统论述我国661种两栖和爬行动物的第一部专著。我国首批入藏考察的两栖爬行动物学者之一,为西藏增加8个新种和10个中国或西藏新记录种,并首次报道在墨脱希壤采到眼镜王蛇,将其分布范围向北推移了4个纬度,认为这是亚热带动物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汽通道向北扩散的证据。主要依据爬行动物的分布首先提出在动物地理区划的西南区增加一个新的“喜马拉雅南坡亚区”。对西太平洋岛链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形成和温带东亚两栖动物的分布格局提出自己的研究见解。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197楼2007/05/28

    赵洪璋

    已故院士

    育种学家。河南淇县人。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艺系。西北农学院教授。重视性状形成与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以精取胜的选择技术,选育出“碧蚂1号”、“碧蚂4号”、“6028”、“丰产3号”、“矮丰3号”、“西农85”等小麦优良品种,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小麦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碧蚂1号”1959年种植达9000多万亩,是我国至今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抗吸浆虫品种“6028”种植面积达460多万亩,恢复和发展了陕西关中等省区吸浆虫危害地区的小麦生产;“丰产3号”1976年种植达3000多万亩,是当时黄淮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矮丰3号”的育成推广,推动了我国矮化育种的发展;高抗赤霉病的“西农85”的育成,开创了北方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成功先例。1955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198楼2007/05/28

    赵善欢

    已故院士

    昆虫学家。原籍广东高要,生于广东广州。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1936年至1939年分别获得美国阿力近农业大学学士学位和康乃尔大学研究院科学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对水稻害虫三化螟及稻瘿蚊的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三化螟越冬习性及生理特性,制订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大面积推广应用成功。对鱼藤、苦楝、川楝、印楝等杀虫植物进行了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应用方法的研究。深入研究荔枝蝽蟓体内生理变化规律、药剂对虫体的渗透性及作用机制,为确定最佳防治时期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杀虫剂田间毒理”的概念,丰富了昆虫毒理学理论,并在田间防治害虫起了指导作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199楼2007/05/28

    郑光美

    现有院士

    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1932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原籍北京市。195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动物生态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在我国鸟类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特产濒危雉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和生活史对策研究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首次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和3S技术对雉类的栖息地选择、领域、活动区和活动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栖息地片断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长期研究,为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历经十余年的驯养繁殖研究,攻克了存活、受精和繁殖等难题,将原产于亚热带高山的黄腹角雉在北京地区建成可自我维系的人工种群。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200楼2007/05/28

    郑国锠

    资深院士

    植物细胞学家。江苏常熟人。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博物系。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有关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论文阐明了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成为4个单倍体核,是国际上关于体细胞内出现染色体减数的机理之一;对细胞融合(cytomixis)的研究,首先肯定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是自发的正常生理现象,发现核液的运动和收缩蛋白与染色质穿壁运动有密切关系,而染色质穿壁运动后出现的染色体畸变又与核型进化和B染色体的起源有关;最近发表论文题为“百合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早前期I中纤维酶活性的细胞化学定位及其与次生胞间连丝形成的关系,”其结果解答了几十年来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在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培养、花药和未授粉子房培养、抗盐作物品种的筛选和遗传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近年,进行人防御素-1 cDNA克隆,该基因转入烟草后,获具抗TMV的烟草植株。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