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疫苗事件反思报道误区 食品安全问题应多求证

导读:由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和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药品安全媒体报道研修班”在深圳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优秀医药报道编辑、记者共35人参加了培训。

  近日,由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和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药品安全媒体报道研修班”在深圳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优秀医药报道编辑、记者共35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由近日热炒的疫苗媒体报道事件出发,分析了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引申出一系列值得深思的话题。培训还邀请到相关专家围绕“抗肿瘤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趋势”、“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等话题向记者们讲授了一些基本常识,同时也纠正了媒体报道中常见的报道误区,对于记者今后的新闻宣传工作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反思疫苗事件背后的媒体责任

  去年12月开始,一系列“疫苗致死”事件见诸纸媒、网络等各种媒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引起了新生儿家长对于接种疫苗的恐慌。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李希光教授发现,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与媒体的集中报道内容密切相关。

  1992年,全国共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约1.2亿,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人,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与乙肝相关肝癌、肝硬化等。在2002年,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免费为新生儿提供乙肝疫苗接种。因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感染率从1992年出生儿童的9.6%下降到2005年出生儿童的0.96%,降幅达90%。

  乙肝疫苗的一般反应(发热、肿胀、红晕)发生率在1—6%,异常反应发生率在每100剂1—2例。而我国每年新生儿约有1600万,据此推算,每年大约有16—32例严重不良反应病例。

  “实际上,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发生率仅有1%—2%,但媒体却不去报道。没有接种疫苗的时候每年有30万人死于乙肝,现在每年大概有30人会死于接种乙肝疫苗的异常反应。”李希光表示,从科学视野看,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率下降。

  “媒体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免疫力下降”,李希光认为,疫苗事件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媒体制造了一个吸引眼球的事件,引起了各方关注,媒体事件如今平息了,但已演变为公共卫生事件。全国10省市有些地区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了3成,2成家长不想带孩子去接种疫苗。免疫力下降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媒体的关注。”

  他强调,如果媒体是集中报道疫苗质量问题导致死亡,则应该去调查更深入的问题。比如是否是同一个厂家生产的?是否该厂家同一个批次出厂的?是否在同一个时间出现问题?是否出现在同一个地方?是否患同一病症?……

  应对食品安全专业性问题多求证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近日邀请业内专家对2013年国内12个食品安全热点事件逐一解读。“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镉大米”、“对胶原蛋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质疑”等事件备受关注。

  培训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申敬旺指出,“这12个食品安全热点问题中,有8个不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热点,而是属于报道炒作导致的热点” 。

  申敬旺表示,食品安全的相关报道出现事实片面、不真实等问题主要有四方面原因:第一,不求证,媒体记者直接转发微博;第二,求证难,事件发生后需要专家、行政部门出来解读,需要数据支持,而这些回应都需要经过不断检验、论证,比较困难,这就导致媒体在没有得到答复的情况下就已经发稿;第三,专家知道原因,但怕拍板砖或者担心记者断章取义,选择不发声,这也致使“伪专家”的出现,反而会误导受众;第四,“大V”在设计、制造议程。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媒体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申敬旺指出,作为监管部门,应该多跟媒体沟通,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进行风险交流。媒体也应在报道中多关注食品安全专业性问题,多进行求证,多大量?多大比例?对人造成多大危害?向公众解释得更明白,避免恐慌。他强调,老百姓信息不对称,对专业知识不了解,媒体应拿出版面多进行科普宣传。

来源:中国科技网

来源于:我要测网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近日,由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和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药品安全媒体报道研修班”在深圳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优秀医药报道编辑、记者共35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由近日热炒的疫苗媒体报道事件出发,分析了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引申出一系列值得深思的话题。培训还邀请到相关专家围绕“抗肿瘤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趋势”、“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等话题向记者们讲授了一些基本常识,同时也纠正了媒体报道中常见的报道误区,对于记者今后的新闻宣传工作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反思疫苗事件背后的媒体责任

  去年12月开始,一系列“疫苗致死”事件见诸纸媒、网络等各种媒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引起了新生儿家长对于接种疫苗的恐慌。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李希光教授发现,事件所带来的影响与媒体的集中报道内容密切相关。

  1992年,全国共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约1.2亿,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人,每年有近30万人死于与乙肝相关肝癌、肝硬化等。在2002年,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免费为新生儿提供乙肝疫苗接种。因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感染率从1992年出生儿童的9.6%下降到2005年出生儿童的0.96%,降幅达90%。

  乙肝疫苗的一般反应(发热、肿胀、红晕)发生率在1—6%,异常反应发生率在每100剂1—2例。而我国每年新生儿约有1600万,据此推算,每年大约有16—32例严重不良反应病例。

  “实际上,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发生率仅有1%—2%,但媒体却不去报道。没有接种疫苗的时候每年有30万人死于乙肝,现在每年大概有30人会死于接种乙肝疫苗的异常反应。”李希光表示,从科学视野看,疫苗可预防疾病发病率下降。

  “媒体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免疫力下降”,李希光认为,疫苗事件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媒体制造了一个吸引眼球的事件,引起了各方关注,媒体事件如今平息了,但已演变为公共卫生事件。全国10省市有些地区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了3成,2成家长不想带孩子去接种疫苗。免疫力下降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媒体的关注。”

  他强调,如果媒体是集中报道疫苗质量问题导致死亡,则应该去调查更深入的问题。比如是否是同一个厂家生产的?是否该厂家同一个批次出厂的?是否在同一个时间出现问题?是否出现在同一个地方?是否患同一病症?……

  应对食品安全专业性问题多求证

  中国食品科技学会近日邀请业内专家对2013年国内12个食品安全热点事件逐一解读。“新西兰奶粉检出双氰胺”、“镉大米”、“对胶原蛋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质疑”等事件备受关注。

  培训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申敬旺指出,“这12个食品安全热点问题中,有8个不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热点,而是属于报道炒作导致的热点” 。

  申敬旺表示,食品安全的相关报道出现事实片面、不真实等问题主要有四方面原因:第一,不求证,媒体记者直接转发微博;第二,求证难,事件发生后需要专家、行政部门出来解读,需要数据支持,而这些回应都需要经过不断检验、论证,比较困难,这就导致媒体在没有得到答复的情况下就已经发稿;第三,专家知道原因,但怕拍板砖或者担心记者断章取义,选择不发声,这也致使“伪专家”的出现,反而会误导受众;第四,“大V”在设计、制造议程。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媒体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申敬旺指出,作为监管部门,应该多跟媒体沟通,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进行风险交流。媒体也应在报道中多关注食品安全专业性问题,多进行求证,多大量?多大比例?对人造成多大危害?向公众解释得更明白,避免恐慌。他强调,老百姓信息不对称,对专业知识不了解,媒体应拿出版面多进行科普宣传。

来源: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