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实现全新二维近红外光学编码技术

导读:近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课题组在新一代近红外量子点二维编码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全新的二维近红外光学编码技术。相关研究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

  近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课题组在新一代近红外量子点二维编码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全新的二维近红外光学编码技术。相关研究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

  大数据对光学编码的数据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传统光学编码主要利用颜色进行编码,由于荧光发光的颜色相互之间重叠严重,造成可用的编码量非常少。如果能从其他维度进行编码,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该团队借鉴带隙工程理论,通过同时调节量子点组分与结构,首先合成小粒径的CdTe内核材料,然后在其表面原位生长一层CdS,并在包壳的过程中引入Cu2+离子,同时利用晶格应变及掺杂实现量子点波长和寿命的调节,发展了一种具有长寿命的近红外量子点。

  研究人员将这种量子点包裹在微珠中,利用其荧光寿命和波长特性,结合近红外荧光成像与荧光寿命成像技术,实现全新的二维近红外光学编码,进一步开拓了量子点编码的维度。

  量子点具有很宽的吸收光谱,而发射光谱却很窄,采用一种波长就可以同时激发不同组成或大小的量子点发射出不同的颜色,且不同颜色之间几乎没有重叠。特别是近红外量子点在活体成像分析及示踪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而量子点在近红外光学编码方面相比荧光染料具有显著的优势。

来源于:中国科学报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近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蔡林涛课题组在新一代近红外量子点二维编码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实现全新的二维近红外光学编码技术。相关研究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

  大数据对光学编码的数据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传统光学编码主要利用颜色进行编码,由于荧光发光的颜色相互之间重叠严重,造成可用的编码量非常少。如果能从其他维度进行编码,将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

  该团队借鉴带隙工程理论,通过同时调节量子点组分与结构,首先合成小粒径的CdTe内核材料,然后在其表面原位生长一层CdS,并在包壳的过程中引入Cu2+离子,同时利用晶格应变及掺杂实现量子点波长和寿命的调节,发展了一种具有长寿命的近红外量子点。

  研究人员将这种量子点包裹在微珠中,利用其荧光寿命和波长特性,结合近红外荧光成像与荧光寿命成像技术,实现全新的二维近红外光学编码,进一步开拓了量子点编码的维度。

  量子点具有很宽的吸收光谱,而发射光谱却很窄,采用一种波长就可以同时激发不同组成或大小的量子点发射出不同的颜色,且不同颜色之间几乎没有重叠。特别是近红外量子点在活体成像分析及示踪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而量子点在近红外光学编码方面相比荧光染料具有显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