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探访法医:不戴口罩,对尸体的尊重、做好法医的本分

导读:“为什么不让戴口罩?”我感觉不可思议。刘志军在旁边笑了笑:“以前设备没这么先进,很多毒物、农药都要用鼻子闻才能分辨。”他告诉我,“虽说现在有了仪器,但不戴口罩能发现更多细节。”

  日前,记者来到河北永清,与法医共同工作。

探访法医:不戴口罩,对尸体的尊重、做好法医的本分

制图:张芳曼

  在人们的想象中,法医这个职业充满神秘:成天与尸体打交道,接触的都是恐怖血腥的场面,却往往成为刑侦案件的“胜负手”。

  真实的法医究竟是怎样的?11月30日,我随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法医韩颖一起,当了一天“编外法医”。从她的讲述中,我清晰感受到法医所坚守的理想与执着的追求。

  现场

  “法医绝对不能主观臆测、先入为主,一切都要靠证据说话”

  一大早,韩颖带我来到永清县工业园东壮村一户普通农家。11月25日,这里发生了一起命案,62岁的刘某把65岁的妻子赵某砍死后,自己上吊身亡。“我们早上8点多接到通知,8点40就到了现场。”韩颖说,在封锁现场、了解案情等基本工作后,4名法医开始从中心现场向外围逐步勘验。

  我从韩颖当时拍摄的将近200张照片中看到,现场一片狼藉,地上汪着一大片血泊,墙上、家具上到处都是血迹。“现场的每一处细节,我们都要仔细勘验,尸体位置、血泊大小等,甚至哪些血迹是喷溅的、哪些是滴落的,我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韩颖说。

  “你们是不是先判断尸体死因,然后去寻找证据?”我问。“法医绝对不能主观臆测、先入为主。”韩颖否认,“一切都要靠证据说话,找到证据才能分析得出结论。”

  这条法医准则,是韩颖的师傅,永清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兼技术中队中队长刘志军告诉她的。在刘志军30多年的法医生涯中,案情反转甚至推倒的情况见过太多。

  “我就曾经办过这样一起案子。”刘志军说,一位84岁的独居老人死后,远房侄子到公安局备案,说是正常死亡,现场勘察发现老人神态安详,也没有挣扎的痕迹,大家都倾向于正常死亡的结论。然而,当法医检查时,发现老人口周有一些出血点,两个手腕处也有一点点皮下出血,“这些痕迹非常不明显,但当时我就对老人的死因有所怀疑。”

  刘志军提出尸检,家属死活不同意,“我反复作家属工作,告诉他们人命关天,再小的疑点都不能放过。”最终,对尸体进行解剖后,发现老人死于机械性窒息。公安民警根据这一结论展开侦查,终于找到了杀人凶手,将其绳之以法。

  “法医的工作是刑侦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当法医确认了真正的死因,才能据此找到正确的调查方向。”刘志军说。

  现场勘察一共进行了3个多小时,到中午12点左右才结束。韩颖他们找到了作案凶器,基本还原了案发当天的情况。不过,现场勘察的结束并不代表法医工作的结束,“更重要的解剖工作紧接着就要开始了。”韩颖说。

  解剖

  “不戴口罩,既是对尸体的尊重,也是做好法医工作的本分”

  我随韩颖来到她经常工作的永清公安局解剖室。解剖室就在县医院太平间的隔壁,分为里外两间房,外间是办公间,里间是解剖间: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中央固定着一张不锈钢床。通往院子的侧门大敞着,冰冷的寒风呼呼往里灌,吹得我后脖颈直发凉。

  “两具尸体大概在13点运到,稍作准备,13点30分,我开始解剖第一具女尸。”韩颖说。

  “有人说,法医跟医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医生剌口越小越好,法医剌口越大越好。是这样吗?”我问道。“差不多吧,医生的目的是治病救人,而我们的目的是查明死因,所以开的口要能清楚地看见所有脏器。”韩颖回答,不过法医也并不会像外界传说那样,把脏器都取出来,“我们对尸体始终保持应有的尊重。”

  韩颖告诉我,师傅刘志军给她立了几条规矩:面对腐败的尸体不允许吐唾沫、不允许呕吐,也不允许戴口罩,这既是对尸体的尊重,也是做好法医的本分。

  “为什么不让戴口罩?”我感觉不可思议。刘志军在旁边笑了笑:“以前设备没这么先进,很多毒物、农药都要用鼻子闻才能分辨。”他告诉我,“虽说现在有了仪器,但不戴口罩能发现更多细节。”

  刘队长的这条规矩,韩颖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有一回,有个单身汉死在家里都臭了,才被人发现并报了警。韩颖一下车,就发现这个现场跟别的现场不太一样,“没有围观的群众”。越靠近案发现场,臭味就越浓越重,等到进屋时,她差点就吐了,完全是靠意志强忍着,直到最后麻木了。过了很久,韩颖还忘不了那个味道。

  两具尸体的解剖总共花了将近9个小时,到22点,整个解剖工作才结束。

  “这个时间还算正常吧,死因比较明确。有一次碰上一起多刀致死的案子,需要我们搞清楚20多刀每一刀的位置和走向,光这一项就花了大半天。”韩颖说。

来源于:中工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日前,记者来到河北永清,与法医共同工作。

探访法医:不戴口罩,对尸体的尊重、做好法医的本分

制图:张芳曼

  在人们的想象中,法医这个职业充满神秘:成天与尸体打交道,接触的都是恐怖血腥的场面,却往往成为刑侦案件的“胜负手”。

  真实的法医究竟是怎样的?11月30日,我随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法医韩颖一起,当了一天“编外法医”。从她的讲述中,我清晰感受到法医所坚守的理想与执着的追求。

  现场

  “法医绝对不能主观臆测、先入为主,一切都要靠证据说话”

  一大早,韩颖带我来到永清县工业园东壮村一户普通农家。11月25日,这里发生了一起命案,62岁的刘某把65岁的妻子赵某砍死后,自己上吊身亡。“我们早上8点多接到通知,8点40就到了现场。”韩颖说,在封锁现场、了解案情等基本工作后,4名法医开始从中心现场向外围逐步勘验。

  我从韩颖当时拍摄的将近200张照片中看到,现场一片狼藉,地上汪着一大片血泊,墙上、家具上到处都是血迹。“现场的每一处细节,我们都要仔细勘验,尸体位置、血泊大小等,甚至哪些血迹是喷溅的、哪些是滴落的,我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韩颖说。

  “你们是不是先判断尸体死因,然后去寻找证据?”我问。“法医绝对不能主观臆测、先入为主。”韩颖否认,“一切都要靠证据说话,找到证据才能分析得出结论。”

  这条法医准则,是韩颖的师傅,永清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兼技术中队中队长刘志军告诉她的。在刘志军30多年的法医生涯中,案情反转甚至推倒的情况见过太多。

  “我就曾经办过这样一起案子。”刘志军说,一位84岁的独居老人死后,远房侄子到公安局备案,说是正常死亡,现场勘察发现老人神态安详,也没有挣扎的痕迹,大家都倾向于正常死亡的结论。然而,当法医检查时,发现老人口周有一些出血点,两个手腕处也有一点点皮下出血,“这些痕迹非常不明显,但当时我就对老人的死因有所怀疑。”

  刘志军提出尸检,家属死活不同意,“我反复作家属工作,告诉他们人命关天,再小的疑点都不能放过。”最终,对尸体进行解剖后,发现老人死于机械性窒息。公安民警根据这一结论展开侦查,终于找到了杀人凶手,将其绳之以法。

  “法医的工作是刑侦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只有当法医确认了真正的死因,才能据此找到正确的调查方向。”刘志军说。

  现场勘察一共进行了3个多小时,到中午12点左右才结束。韩颖他们找到了作案凶器,基本还原了案发当天的情况。不过,现场勘察的结束并不代表法医工作的结束,“更重要的解剖工作紧接着就要开始了。”韩颖说。

  解剖

  “不戴口罩,既是对尸体的尊重,也是做好法医工作的本分”

  我随韩颖来到她经常工作的永清公安局解剖室。解剖室就在县医院太平间的隔壁,分为里外两间房,外间是办公间,里间是解剖间: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中央固定着一张不锈钢床。通往院子的侧门大敞着,冰冷的寒风呼呼往里灌,吹得我后脖颈直发凉。

  “两具尸体大概在13点运到,稍作准备,13点30分,我开始解剖第一具女尸。”韩颖说。

  “有人说,法医跟医生最大的不同在于,医生剌口越小越好,法医剌口越大越好。是这样吗?”我问道。“差不多吧,医生的目的是治病救人,而我们的目的是查明死因,所以开的口要能清楚地看见所有脏器。”韩颖回答,不过法医也并不会像外界传说那样,把脏器都取出来,“我们对尸体始终保持应有的尊重。”

  韩颖告诉我,师傅刘志军给她立了几条规矩:面对腐败的尸体不允许吐唾沫、不允许呕吐,也不允许戴口罩,这既是对尸体的尊重,也是做好法医的本分。

  “为什么不让戴口罩?”我感觉不可思议。刘志军在旁边笑了笑:“以前设备没这么先进,很多毒物、农药都要用鼻子闻才能分辨。”他告诉我,“虽说现在有了仪器,但不戴口罩能发现更多细节。”

  刘队长的这条规矩,韩颖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有一回,有个单身汉死在家里都臭了,才被人发现并报了警。韩颖一下车,就发现这个现场跟别的现场不太一样,“没有围观的群众”。越靠近案发现场,臭味就越浓越重,等到进屋时,她差点就吐了,完全是靠意志强忍着,直到最后麻木了。过了很久,韩颖还忘不了那个味道。

  两具尸体的解剖总共花了将近9个小时,到22点,整个解剖工作才结束。

  “这个时间还算正常吧,死因比较明确。有一次碰上一起多刀致死的案子,需要我们搞清楚20多刀每一刀的位置和走向,光这一项就花了大半天。”韩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