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李灿院士当选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

李灿院士当选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

是当选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李灿院士当选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

 
在7月13—18日韩国首尔举行的第14届国际催化大会上,李灿院士当选为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任期4年)。国际催化理事会历任主席主要由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著名科学家担任。李灿是国际催化理事会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当选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也是出任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发展中国家科学家。
 
国际催化理事会创立于1956年美国费城,创立以来为促进国际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际催化领域最权威的学术组织。目前由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60多位理事组成。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每四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催化大会,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14届。该大会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影响最广泛的催化大会,也是化学和化工领域涉及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之一。
 
李灿院士从1998年开始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理事, 200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13届国际催化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并获得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催化奖(每四年一次、每次一人,主要奖励在国际催化领域取得杰出科学成就的45岁以下的科学家)。在第14届会议上李灿升任为主席,这标志着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催化研究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附:李灿院士简介
 
李 灿,男,1960年1月生,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的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工作。利用红外光谱和同位素技术表征了稀土氧化铈等催化剂表面的超氧和过氧等分子离子氧物种以及这些物种之间的转化和催化反应活性,观测到甲烷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态及其结构畸变现象。研制了用于催化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谱仪,解决了拉曼光谱用于催化研究所面临的荧光干扰和灵敏度低的难题,建立了鉴定分子筛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的紫外共振拉曼方法。合成了含高度隔离过渡金属离子的催化材料。将Sharpless和Mn(Salen)等均相催化剂通过有机-无机杂化合成引入纳米孔材料,获得具有与均相不对称催化相媲美的多相手性催化剂。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140余篇, 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100次。在国际Elsevier Science系列中主编文集1卷。作为第一作者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明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8)、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和全国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等。

任国际催化理事会(IACS)理事、国际刊物"Applied Catalysis A"、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和"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的编委和多个国际系列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第三届亚太催化大会。任国内"中国科学"、"化学进展"和"催化学报"等9种刊物编委、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8所大学兼职教授。培养(包括与他人合作培养)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出站博士后30余名。

更多阅读

来源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李灿院士当选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

是当选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李灿院士当选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

 
在7月13—18日韩国首尔举行的第14届国际催化大会上,李灿院士当选为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主席(任期4年)。国际催化理事会历任主席主要由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著名科学家担任。李灿是国际催化理事会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当选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也是出任该学会主席的第一位发展中国家科学家。
 
国际催化理事会创立于1956年美国费城,创立以来为促进国际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际催化领域最权威的学术组织。目前由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60多位理事组成。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每四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催化大会,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14届。该大会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影响最广泛的催化大会,也是化学和化工领域涉及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之一。
 
李灿院士从1998年开始任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理事, 200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13届国际催化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并获得国际催化学会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催化奖(每四年一次、每次一人,主要奖励在国际催化领域取得杰出科学成就的45岁以下的科学家)。在第14届会议上李灿升任为主席,这标志着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催化研究逐渐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附:李灿院士简介
 
李 灿,男,1960年1月生,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的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工作。利用红外光谱和同位素技术表征了稀土氧化铈等催化剂表面的超氧和过氧等分子离子氧物种以及这些物种之间的转化和催化反应活性,观测到甲烷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态及其结构畸变现象。研制了用于催化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谱仪,解决了拉曼光谱用于催化研究所面临的荧光干扰和灵敏度低的难题,建立了鉴定分子筛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的紫外共振拉曼方法。合成了含高度隔离过渡金属离子的催化材料。将Sharpless和Mn(Salen)等均相催化剂通过有机-无机杂化合成引入纳米孔材料,获得具有与均相不对称催化相媲美的多相手性催化剂。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140余篇, 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100次。在国际Elsevier Science系列中主编文集1卷。作为第一作者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明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8)、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和全国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等。

任国际催化理事会(IACS)理事、国际刊物"Applied Catalysis A"、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和"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的编委和多个国际系列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第三届亚太催化大会。任国内"中国科学"、"化学进展"和"催化学报"等9种刊物编委、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8所大学兼职教授。培养(包括与他人合作培养)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出站博士后30余名。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