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半个多世纪 他与色谱相伴相随——缅怀卢佩章院士

导读:卢佩章院士,我国第一台体积色谱仪的设计者。他开创了中国色谱科学,被誉为“中国色谱之父”,为色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应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半个多世纪,他执著于以色谱为主的分析化学研究,发表了300余篇论文以及大量专著。

  “人总是要死的,一个科学家最大的幸福是能对社会、人类做出些贡献。科学家要有创新,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有一颗热爱科学的心,才能选准方向,坚持下去。”卢佩章院士在他的书中曾这样写道。

  8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对外发布: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中国色谱分析的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卢佩章于8月23日13时25分在大连逝世,享年92岁。

  卢佩章院士,我国第一台体积色谱仪的设计者。他开创了中国色谱科学,被誉为“中国色谱之父”,为色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应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半个多世纪,他执著于以色谱为主的分析化学研究,发表了300余篇论文以及大量专著。

半个多世纪 他与色谱相伴相随——缅怀卢佩章院士

  色谱分析技术为“两弹一星”牢把燃料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气相色谱研究还是空白。

  色谱,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灵敏的分析、分离技术,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农业生产、进出口贸易、国防、科研、医学、生物制药、基因分析学科等方面有着广泛的重要应用。

  1953年,卢佩章和他的研究小组设计出我国第一台体积色谱仪,发展了腐蚀性气体色谱等一系列国防分析技术和仪器,使分析石油样品的速度由原来30多小时缩短为不到1小时,所用样品量仅是原来的千分之一,这项色谱分离技术很快被全国的石油化工企业采用。

  抗美援朝期间,卢佩章接受国防科研分析任务,协助鞍钢焦化厂制取甲苯,为前线生产急需的TNT炸药,为提高炸药产量做出重大贡献。

  六十年代,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在前苏联专家撤走、我国自己制造原子弹最困难时,卢佩章和他的研究小组承担了测定金属铀235和铀238同位素中气体杂质的科研课题。在卢佩章的领导下,研究小组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原子能工业应用的气相色谱研究,创建了固体中痕量气体的色谱分析,准确测定出金属铀235和铀238这两种同位素气体杂质的含量,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做出分析化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解决液氢用于火箭燃料的关键技术

  卢佩章出生于1925年10月。1948年,他从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后在同济大学化学系任教,1949年9月来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最初来到所里时,卢佩章是想搞催化方面研究,但国家任务的神圣感和科学家的责任感很快使他改变了专业兴趣和研究方向,与我国国防工业发展和色谱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核潜艇需要在水下连续航行数月以至一年以上,但艇上的空气净化、再生以及含氧量是制约各国核潜艇技术发展的一大要素。七十年代,卢佩章接受了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密封舱气体分析的紧急任务,随后他带领科研小组研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用色谱仪。

  拥有先进可靠的运载火箭武器系统是当今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当时国家迫切需要生产液氢及稀有气体,卢佩章又组建了超纯气体分析组,研制开发了国际上只有个别发达国家才有的新型分子筛催化剂,使我国先于其他国家成功研制出脱氧分子筛105催化剂,制备出6个“9”以上的超纯氢、氦、氩等气体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满足了核工业、航天工业和电子工业对超纯气体的需要,解决了液氢生产制备的关键技术环节,为液氢用于火箭燃料做出贡献。

  历经磨难“痴心”未改

  童年时经历过抗日战争,曾因参加地下党组织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而被捕入狱,青年时又被关过“牛棚”,历经各种磨难,但卢佩章从未改变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色谱技术已跻身国际一流。

  改革开放后,他将工作重点转向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并提出发展环境污染、中药复方、疾病诊断用液体等复杂混合物的智能分析方向。

  1980年,卢佩章以他在新中国分析化学方面、尤其是在开创色谱学科领域、并把这种先进的色谱分析分离技术运用到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他参加了党和国家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专家庆功大会。

  上世纪90年代初,卢佩章主动提出不再担任研究所领导和学会的领导工作,而是让更多的年轻人能挑起更重要的担子。

  “卢院士弟子并不是特别多,但挑大梁成为国际色谱界著名专家的多。”人们曾这样评价卢佩章院士和他的弟子。他的学生中,有8名已是博士生导师,其中张玉奎是22岁师从卢院士,后又协助他带研究生,2003年,张玉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提起他的弟子们,卢佩章曾由衷地说:“看到他们干出成绩,比我自己成功还高兴。”

  “卢院士始终关心我们年轻人的成长,并尽可能为我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最新的科研方向,他严谨的科学作风,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学生、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许国旺研究员说 。

  作为同济大学的毕业生,他曾多次回到校讲学,亲自指导化学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对同济大学的化学学科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科学家应该有一颗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心。我不相信一个只追求个人名利的人,能在科学上作出更大的贡献。”他曾无限感慨地说:“我只是集体中的一个兵,一个小兵,成绩都是集体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结果,我不过是尽到了一个分析工作者的责任而已。”

来源于:科技日报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相关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人总是要死的,一个科学家最大的幸福是能对社会、人类做出些贡献。科学家要有创新,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有一颗热爱科学的心,才能选准方向,坚持下去。”卢佩章院士在他的书中曾这样写道。

  8月2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对外发布: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中国色谱分析的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卢佩章于8月23日13时25分在大连逝世,享年92岁。

  卢佩章院士,我国第一台体积色谱仪的设计者。他开创了中国色谱科学,被誉为“中国色谱之父”,为色谱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应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半个多世纪,他执著于以色谱为主的分析化学研究,发表了300余篇论文以及大量专著。

半个多世纪 他与色谱相伴相随——缅怀卢佩章院士

  色谱分析技术为“两弹一星”牢把燃料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气相色谱研究还是空白。

  色谱,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灵敏的分析、分离技术,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农业生产、进出口贸易、国防、科研、医学、生物制药、基因分析学科等方面有着广泛的重要应用。

  1953年,卢佩章和他的研究小组设计出我国第一台体积色谱仪,发展了腐蚀性气体色谱等一系列国防分析技术和仪器,使分析石油样品的速度由原来30多小时缩短为不到1小时,所用样品量仅是原来的千分之一,这项色谱分离技术很快被全国的石油化工企业采用。

  抗美援朝期间,卢佩章接受国防科研分析任务,协助鞍钢焦化厂制取甲苯,为前线生产急需的TNT炸药,为提高炸药产量做出重大贡献。

  六十年代,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在前苏联专家撤走、我国自己制造原子弹最困难时,卢佩章和他的研究小组承担了测定金属铀235和铀238同位素中气体杂质的科研课题。在卢佩章的领导下,研究小组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原子能工业应用的气相色谱研究,创建了固体中痕量气体的色谱分析,准确测定出金属铀235和铀238这两种同位素气体杂质的含量,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做出分析化学工作者应尽的责任。

  解决液氢用于火箭燃料的关键技术

  卢佩章出生于1925年10月。1948年,他从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后在同济大学化学系任教,1949年9月来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最初来到所里时,卢佩章是想搞催化方面研究,但国家任务的神圣感和科学家的责任感很快使他改变了专业兴趣和研究方向,与我国国防工业发展和色谱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核潜艇需要在水下连续航行数月以至一年以上,但艇上的空气净化、再生以及含氧量是制约各国核潜艇技术发展的一大要素。七十年代,卢佩章接受了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密封舱气体分析的紧急任务,随后他带领科研小组研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用色谱仪。

  拥有先进可靠的运载火箭武器系统是当今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当时国家迫切需要生产液氢及稀有气体,卢佩章又组建了超纯气体分析组,研制开发了国际上只有个别发达国家才有的新型分子筛催化剂,使我国先于其他国家成功研制出脱氧分子筛105催化剂,制备出6个“9”以上的超纯氢、氦、氩等气体以及相应的测试方法,满足了核工业、航天工业和电子工业对超纯气体的需要,解决了液氢生产制备的关键技术环节,为液氢用于火箭燃料做出贡献。

  历经磨难“痴心”未改

  童年时经历过抗日战争,曾因参加地下党组织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而被捕入狱,青年时又被关过“牛棚”,历经各种磨难,但卢佩章从未改变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色谱技术已跻身国际一流。

  改革开放后,他将工作重点转向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并提出发展环境污染、中药复方、疾病诊断用液体等复杂混合物的智能分析方向。

  1980年,卢佩章以他在新中国分析化学方面、尤其是在开创色谱学科领域、并把这种先进的色谱分析分离技术运用到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他参加了党和国家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专家庆功大会。

  上世纪90年代初,卢佩章主动提出不再担任研究所领导和学会的领导工作,而是让更多的年轻人能挑起更重要的担子。

  “卢院士弟子并不是特别多,但挑大梁成为国际色谱界著名专家的多。”人们曾这样评价卢佩章院士和他的弟子。他的学生中,有8名已是博士生导师,其中张玉奎是22岁师从卢院士,后又协助他带研究生,2003年,张玉奎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提起他的弟子们,卢佩章曾由衷地说:“看到他们干出成绩,比我自己成功还高兴。”

  “卢院士始终关心我们年轻人的成长,并尽可能为我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最新的科研方向,他严谨的科学作风,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学生、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许国旺研究员说 。

  作为同济大学的毕业生,他曾多次回到校讲学,亲自指导化学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对同济大学的化学学科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

  “科学家应该有一颗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心。我不相信一个只追求个人名利的人,能在科学上作出更大的贡献。”他曾无限感慨地说:“我只是集体中的一个兵,一个小兵,成绩都是集体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结果,我不过是尽到了一个分析工作者的责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