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仪器仪表在智能制造中的双重身份 中仪学智能制造调研活动正式开启

导读:大家都不能说自己做到了智能制造,我们只能在探索中寻求提升中国制造水平的技术、方法以及流程,如仪器仪表行业可能比较适合的可移动式智能操作站,中药智能化生产过程中被大家寄予厚望的近红外技术。

  仪器信息网讯 谈起智能制造,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大量机器人运行的自动化无人车间,脑中浮现的可能是汽车装配、也可能是3C行业。虽然知道仪器仪表在智能制造中将发挥关键作用,但具体有哪些作用可能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作为一个制造行业,多品种、小批量的仪器仪表行业能否采用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也是一个让人在心里打鼓的问题。

  为更好地服务仪器仪表行业,特别针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如何推动智能制造进程等问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门组织相关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调研活动,首次活动于2018年3月28日成功举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制造战略推进办公室执行副主任于美梅、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仪委主任燕泽程带领企业、学术界近30人参观了北京和利时集团(以下简称“和利时”)和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经济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仪综所”)。

仪器仪表在智能制造中的双重身份 中仪学智能制造调研活动正式开启

和利时交流现场

  和利时是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其示范项目为“智能控制系统试点示范”,直观成果为“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和利时总工程师朱毅明介绍了进行项目试点的经验。

  虽然和利时是一家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服务的企业,但面对自身产品 “多品种、小批量”的特性,要想实现自身生产的“智能制造”还是有很大难度,而根据自身切实需求,从数字化开始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朱工介绍到,将目前使用的ERP、MES/WMS、SCADA、PLC/MC、智能传感器/执行器、生产设备等实现纵向无缝集成,最主要的是形成信息流的闭环,即信息的收集、应用和反馈,充分发挥机器的重复性和人工的灵活性、创新性,实现人机协同,从而在可控制的成本范围内,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和利时的“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主要用于PCB板的生产,经过数字化改造之后,物料采购周期缩短了9~32天,产品一次合格率从96%提升到了99.5%,单班生产人员从39人减少到了19人,年产能提升了2.2倍。当然,在PCB板自动生产过程中也少不了检测设备,主要为光学设备、光电设备等。

仪器仪表在智能制造中的双重身份 中仪学智能制造调研活动正式开启

仪综所交流现场

  仪综所是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制定的重要承担单位,2015~2017年,承担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项目9项,制定基础共性标准草案27项,国际标准2项,并建立了基础共性标准试验验证平台。仪综所副所长王麟琨博士为我们介绍了其理解的智能制造以及仪综所的智能制造综合试验平台。

仪器仪表在智能制造中的双重身份 中仪学智能制造调研活动正式开启

上左:现场拍照;上右:制作出的相框;下:相框内框被传输到下一个流程

  在智能制造综合试验平台,小编现场体验了智能制造的经典流程。在个性化定制试验线,现场拍摄一张照片、选择相框、下任务单,机床加工相框内框、相框内框经过检测后送入装有正确外框的托盘、传送到组装操作台,机械臂将相框内框、相框外框、打印机打印的照片以及外包装依次组装,组装好的相框进入成品筐,自动行驶的装卸车将成品筐运输到仓储间,出口处选择需要出库的产品,包装好的相框即从仓储间被送出。在此过程中,多个步骤安装了拍照设备来检验产品是否按照计划生产。

  无论是“务实”的和利时,还是想“创造经典”的仪综所,都不能说自己做到了智能制造,只能在探索中寻求提升中国制造水平的技术、方法以及流程,如仪器仪表行业可能比较适合的可移动式智能操作站,中药智能化生产过程中被大家寄予厚望的近红外技术。智能制造不是一句口号,智能制造也不能一蹴而就,这其中需要包括仪器仪表人在内的共同努力。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仪器信息网讯 谈起智能制造,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大量机器人运行的自动化无人车间,脑中浮现的可能是汽车装配、也可能是3C行业。虽然知道仪器仪表在智能制造中将发挥关键作用,但具体有哪些作用可能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作为一个制造行业,多品种、小批量的仪器仪表行业能否采用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也是一个让人在心里打鼓的问题。

  为更好地服务仪器仪表行业,特别针对中小型制造企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如何推动智能制造进程等问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门组织相关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调研活动,首次活动于2018年3月28日成功举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智能制造战略推进办公室执行副主任于美梅、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仪委主任燕泽程带领企业、学术界近30人参观了北京和利时集团(以下简称“和利时”)和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经济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仪综所”)。

仪器仪表在智能制造中的双重身份 中仪学智能制造调研活动正式开启

和利时交流现场

  和利时是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单位,其示范项目为“智能控制系统试点示范”,直观成果为“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和利时总工程师朱毅明介绍了进行项目试点的经验。

  虽然和利时是一家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服务的企业,但面对自身产品 “多品种、小批量”的特性,要想实现自身生产的“智能制造”还是有很大难度,而根据自身切实需求,从数字化开始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朱工介绍到,将目前使用的ERP、MES/WMS、SCADA、PLC/MC、智能传感器/执行器、生产设备等实现纵向无缝集成,最主要的是形成信息流的闭环,即信息的收集、应用和反馈,充分发挥机器的重复性和人工的灵活性、创新性,实现人机协同,从而在可控制的成本范围内,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和利时的“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主要用于PCB板的生产,经过数字化改造之后,物料采购周期缩短了9~32天,产品一次合格率从96%提升到了99.5%,单班生产人员从39人减少到了19人,年产能提升了2.2倍。当然,在PCB板自动生产过程中也少不了检测设备,主要为光学设备、光电设备等。

仪器仪表在智能制造中的双重身份 中仪学智能制造调研活动正式开启

仪综所交流现场

  仪综所是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制定的重要承担单位,2015~2017年,承担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项目9项,制定基础共性标准草案27项,国际标准2项,并建立了基础共性标准试验验证平台。仪综所副所长王麟琨博士为我们介绍了其理解的智能制造以及仪综所的智能制造综合试验平台。

仪器仪表在智能制造中的双重身份 中仪学智能制造调研活动正式开启

上左:现场拍照;上右:制作出的相框;下:相框内框被传输到下一个流程

  在智能制造综合试验平台,小编现场体验了智能制造的经典流程。在个性化定制试验线,现场拍摄一张照片、选择相框、下任务单,机床加工相框内框、相框内框经过检测后送入装有正确外框的托盘、传送到组装操作台,机械臂将相框内框、相框外框、打印机打印的照片以及外包装依次组装,组装好的相框进入成品筐,自动行驶的装卸车将成品筐运输到仓储间,出口处选择需要出库的产品,包装好的相框即从仓储间被送出。在此过程中,多个步骤安装了拍照设备来检验产品是否按照计划生产。

  无论是“务实”的和利时,还是想“创造经典”的仪综所,都不能说自己做到了智能制造,只能在探索中寻求提升中国制造水平的技术、方法以及流程,如仪器仪表行业可能比较适合的可移动式智能操作站,中药智能化生产过程中被大家寄予厚望的近红外技术。智能制造不是一句口号,智能制造也不能一蹴而就,这其中需要包括仪器仪表人在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