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检测证实人体骨髓中存在微塑料!或是血液肿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导读:河南省肿瘤医院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人体骨髓中存在微塑料,成果发表于《有害材料杂志》,揭示微塑料可能成为血液肿瘤的新危险因素。

河南省肿瘤医院7月30日消息,医院肿瘤防办张韶凯研究团队在肿瘤病因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首次发现人体骨髓中存在微塑料。成果以“Discovery and Analysis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Bone Marrow(人体骨髓中微塑料的发现与分析)”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有害材料杂志》。
检测证实人体骨髓中存在微塑料!或是血液肿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成果于《有害材料杂志》发表
“近年来,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而环境污染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入探讨诱发肿瘤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对于做好肿瘤的早期预防和科学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8月1日,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该论文通讯作者张韶凯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研究团队发现,微纳米塑料存在于人体的骨髓中,而这可能是血液肿瘤发生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废弃到环境中的塑料制品经过长时间的裂解形成小于5mm的颗粒,被称为‘微纳米塑料’。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在环境中通常不易被察觉,但其危害不可小觑。”张韶凯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动物研究发现微塑料暴露会抑制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重建能力,导致造血系统损伤。并且研究发现微塑料可在人体血液和多种器官,包括肺、胎盘和睾丸等中蓄积。但尚缺乏人体骨髓中微塑料的暴露和蓄积水平证据。
为打破研究的局限性,张韶凯团队率先利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Py-GC/MS)仪器对骨髓样本中微塑料(MPs)的浓度进行测定,并通过激光红外成像光谱(LD-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评估MPs的尺寸范围以及形态特征。研究发现所有骨髓样本中均存在MPs,平均浓度为51.29 µg/g。5种塑料类型包括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和(聚己二胺66)PA 66被检出。
“目前微塑料的检测技术其实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谈到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张韶凯告诉记者,微塑料检测技术受限于操作流程易受污染的影响,他们的团队郭肖利博士等主要研究者们需全程进行无塑操作并使用净化试剂。在分析时则需要借助标准品及质谱、红外光谱和电镜等手段进行多维度评估。
“骨髓中微塑料的存在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确切关系至今还不清楚,还需要更多的专家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后续也会进一步扩大研究,加深对研究结果的理解。”张韶凯说。
“做公共卫生领域科研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引导公众重视环境因素或者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从源头进行预防。”张韶凯表示,研究也提示在国家持续推行 “限塑令”的政策导引下,后期可能还需要制定更严格的塑料管理政策和措施,以减少塑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塑料颗粒无法被轻易降解,对人体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也很难被严格评估。”张韶凯提醒,这一发现提示塑料污染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日常生活应尽量避免接触微塑料,比如尽量避免使用外卖盒,少喝一些瓶装水等,避免自身微塑料的摄入;另外也应该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


来源于: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河南省肿瘤医院7月30日消息,医院肿瘤防办张韶凯研究团队在肿瘤病因学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首次发现人体骨髓中存在微塑料。成果以“Discovery and Analysis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Bone Marrow(人体骨髓中微塑料的发现与分析)”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有害材料杂志》。
检测证实人体骨髓中存在微塑料!或是血液肿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成果于《有害材料杂志》发表
“近年来,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而环境污染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入探讨诱发肿瘤的主要环境危险因素,对于做好肿瘤的早期预防和科学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8月1日,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该论文通讯作者张韶凯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研究团队发现,微纳米塑料存在于人体的骨髓中,而这可能是血液肿瘤发生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
“废弃到环境中的塑料制品经过长时间的裂解形成小于5mm的颗粒,被称为‘微纳米塑料’。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在环境中通常不易被察觉,但其危害不可小觑。”张韶凯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动物研究发现微塑料暴露会抑制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重建能力,导致造血系统损伤。并且研究发现微塑料可在人体血液和多种器官,包括肺、胎盘和睾丸等中蓄积。但尚缺乏人体骨髓中微塑料的暴露和蓄积水平证据。
为打破研究的局限性,张韶凯团队率先利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Py-GC/MS)仪器对骨髓样本中微塑料(MPs)的浓度进行测定,并通过激光红外成像光谱(LD-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评估MPs的尺寸范围以及形态特征。研究发现所有骨髓样本中均存在MPs,平均浓度为51.29 µg/g。5种塑料类型包括聚苯乙烯(PS)、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和(聚己二胺66)PA 66被检出。
“目前微塑料的检测技术其实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谈到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张韶凯告诉记者,微塑料检测技术受限于操作流程易受污染的影响,他们的团队郭肖利博士等主要研究者们需全程进行无塑操作并使用净化试剂。在分析时则需要借助标准品及质谱、红外光谱和电镜等手段进行多维度评估。
“骨髓中微塑料的存在与人体健康之间的确切关系至今还不清楚,还需要更多的专家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后续也会进一步扩大研究,加深对研究结果的理解。”张韶凯说。
“做公共卫生领域科研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引导公众重视环境因素或者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从源头进行预防。”张韶凯表示,研究也提示在国家持续推行 “限塑令”的政策导引下,后期可能还需要制定更严格的塑料管理政策和措施,以减少塑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塑料颗粒无法被轻易降解,对人体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也很难被严格评估。”张韶凯提醒,这一发现提示塑料污染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日常生活应尽量避免接触微塑料,比如尽量避免使用外卖盒,少喝一些瓶装水等,避免自身微塑料的摄入;另外也应该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