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沉痛悼念我国现代地矿实验测试事业及生态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者——李家熙

导读:今天,她的不幸去世,是我国地质实验测试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分析测试界痛失了又一位宗师级的专家。

仪器信息网讯:2019年3月3日凌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李家熙研究员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7岁。李先生是我国分析化学测试仪器研发的先行者之一,是著名的科技社会活动家,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她的不幸去世,是我国地质实验测试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分析测试界痛失了又一位宗师级的专家。

沉痛悼念我国现代地矿实验测试事业及生态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者——李家熙

    地质学是公认的“艰辛”科学,科研环境十分艰苦。然而在这一几乎是须眉一统的基础科学领域,却有着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就是著名的分析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科学家李家熙研究员。李先生的科研生涯伴随新中国的地质实验工作一起走过了风雨60余年。她在极谱分析、原子吸收分析及痕量元素分析,水化学分析技术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使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在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Os同位素测定等技术,更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在她的努力下,我国的地质分析仪器产业化获得了实质性的发展,李家熙研究员也成为我国该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李先生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乐于奖掖提携后进。仪器信息网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多次得到李先生的提点指引,乃至具体工作上的建言献策。2014年,仪器信息网为感谢包括李先生在内的老一辈行业专家长期对仪器信息网所给予的真诚帮助,专门颁发了“金蜜蜂奖”。

    今天,李家熙先生不幸离世,仪器信息网全体同仁对此表示最沉痛的哀悼!祝愿李先生一路走好!

    根据李家熙先生的遗愿和其家人的愿望,李先生的丧事一切从简。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9年3月5日上午九点在协和医院太平间告别室举行。

李家熙研究员生平回顾

    李家熙研究员1932年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分配到地质部北京实验室,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任、地质矿产部岩矿测式技术研究所所长;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医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学会地质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地质矿产标准物质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委科技攻关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暨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学仪器的研制与开发》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学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

    50年代,我国地质样品分析沿处于起步阶段, 李家熙研究员在经典极谱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方波极谱分析方法和仪器的研究;60年代,结合水地球化学元素迁移、集散的模拟实验,开展方法研究,完善了水分析操作规程,研制了适合野外分析的测定仪;70至80年代,系统总结了《岩石矿物分析》中极谱、原子吸收和水分析方法,与地质实验室的专家们在岩石矿物中的痕量元素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地质矿质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为地质找矿获得准确、可对比的数据,领导组织地质矿产部省局实验室研制标准物质、建立标准方法,使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各类标准物质(含岩石、矿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和单矿物共238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内外广泛使用。90年代,任“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及深海沉积物的标准物质研制”项目负责人,制备了不同类型多金属结核和深海沉积物标准,有力地支持了我国海洋资源的勘察工作,该项目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70年代,李家熙成功地将原子吸收技术引入国内并率先广泛应用地质系统,在大量实验工作的基础上,指导开展原子吸收仪器的开发,研制的无火焰原子吸收、塞曼火焰原子吸收等新仪器、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实验第一线。她还致力于进口仪器的改造和国产化。80年代,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大功率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技术和磁光旋转光谱分析的研究,在地质系统开辟了原子光谱研究新领域。为满足地质找矿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需要,积极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子荧光光度计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仪器产业化的进程。

    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地质工作的战略目标做出了重大调整,地质实验工作面临着转制及专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挑战。全球地学的知识体系已开始从地质、矿业、资源等传统地学向环境地学拓展。

    李家熙研究员凭借其学术的敏感性把握住了新时代学科发展的趋势,引领了学科发展的方向。她通过探索元素在岩石圈、土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传递和演化,建立了地学与农业和生命科学组合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解释了元素通过水载体从岩石到土壤,经农作物最后进入人体的过程。首先对微量元素从岩石圈到土壤之间的物质迁移、演化机理做了详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水系沉积物和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圈定了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区;西北内陆区、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北三江—西南三江区和东南沿海区,在每个分区中,微量元素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分布。为研究各种环境问题提供了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同时在宏观上为指导土壤改良、微肥的使用和作物种植规划,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营养元素的盈亏状态提供了科学依据。科研成果在北京效区、山东、广西、云南、内蒙应用于农林、种植业和地下水处理,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热门评论

写评论…
0

仪器信息网讯:2019年3月3日凌晨,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李家熙研究员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7岁。李先生是我国分析化学测试仪器研发的先行者之一,是著名的科技社会活动家,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她的不幸去世,是我国地质实验测试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分析测试界痛失了又一位宗师级的专家。

沉痛悼念我国现代地矿实验测试事业及生态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者——李家熙

    地质学是公认的“艰辛”科学,科研环境十分艰苦。然而在这一几乎是须眉一统的基础科学领域,却有着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就是著名的分析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科学家李家熙研究员。李先生的科研生涯伴随新中国的地质实验工作一起走过了风雨60余年。她在极谱分析、原子吸收分析及痕量元素分析,水化学分析技术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使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在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Os同位素测定等技术,更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在她的努力下,我国的地质分析仪器产业化获得了实质性的发展,李家熙研究员也成为我国该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李先生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乐于奖掖提携后进。仪器信息网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多次得到李先生的提点指引,乃至具体工作上的建言献策。2014年,仪器信息网为感谢包括李先生在内的老一辈行业专家长期对仪器信息网所给予的真诚帮助,专门颁发了“金蜜蜂奖”。

    今天,李家熙先生不幸离世,仪器信息网全体同仁对此表示最沉痛的哀悼!祝愿李先生一路走好!

    根据李家熙先生的遗愿和其家人的愿望,李先生的丧事一切从简。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9年3月5日上午九点在协和医院太平间告别室举行。

李家熙研究员生平回顾

    李家熙研究员1932年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分配到地质部北京实验室,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任、地质矿产部岩矿测式技术研究所所长;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医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学会地质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地质矿产标准物质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科委科技攻关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暨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科学仪器的研制与开发》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学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

    50年代,我国地质样品分析沿处于起步阶段, 李家熙研究员在经典极谱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方波极谱分析方法和仪器的研究;60年代,结合水地球化学元素迁移、集散的模拟实验,开展方法研究,完善了水分析操作规程,研制了适合野外分析的测定仪;70至80年代,系统总结了《岩石矿物分析》中极谱、原子吸收和水分析方法,与地质实验室的专家们在岩石矿物中的痕量元素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地质矿质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为地质找矿获得准确、可对比的数据,领导组织地质矿产部省局实验室研制标准物质、建立标准方法,使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各类标准物质(含岩石、矿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海洋沉积物和单矿物共238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内外广泛使用。90年代,任“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及深海沉积物的标准物质研制”项目负责人,制备了不同类型多金属结核和深海沉积物标准,有力地支持了我国海洋资源的勘察工作,该项目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70年代,李家熙成功地将原子吸收技术引入国内并率先广泛应用地质系统,在大量实验工作的基础上,指导开展原子吸收仪器的开发,研制的无火焰原子吸收、塞曼火焰原子吸收等新仪器、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实验第一线。她还致力于进口仪器的改造和国产化。80年代,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大功率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技术和磁光旋转光谱分析的研究,在地质系统开辟了原子光谱研究新领域。为满足地质找矿和环境科学研究的需要,积极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子荧光光度计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仪器产业化的进程。

    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地质工作的战略目标做出了重大调整,地质实验工作面临着转制及专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挑战。全球地学的知识体系已开始从地质、矿业、资源等传统地学向环境地学拓展。

    李家熙研究员凭借其学术的敏感性把握住了新时代学科发展的趋势,引领了学科发展的方向。她通过探索元素在岩石圈、土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传递和演化,建立了地学与农业和生命科学组合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解释了元素通过水载体从岩石到土壤,经农作物最后进入人体的过程。首先对微量元素从岩石圈到土壤之间的物质迁移、演化机理做了详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水系沉积物和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圈定了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区;西北内陆区、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北三江—西南三江区和东南沿海区,在每个分区中,微量元素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分布。为研究各种环境问题提供了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同时在宏观上为指导土壤改良、微肥的使用和作物种植规划,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营养元素的盈亏状态提供了科学依据。科研成果在北京效区、山东、广西、云南、内蒙应用于农林、种植业和地下水处理,都取得了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