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法匹拉韦完成临床研究疗效良好 或纳入诊疗方案

导读:鉴于法匹拉韦安全性好、疗效明确、药品可及,经过科研攻关组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已正式向医疗救治组推荐,建议尽快纳入诊疗方案。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主题为“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攻关”的发布会。会上,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先生,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先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秦川女士就药物疫苗研发进展、检测试剂应用等回答了媒体提问。

法匹拉韦完成临床研究 疗效良好

张祥民介绍,科研攻关组针对轻型、普通型向重型转化的阻断,重点推动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和中医药,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重点推动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干细胞和人工肝的临床应用,目前均已取得良好的进展。其中法匹拉韦已完成临床研究,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在安全性方面,法匹拉韦已经于2014年在日本获批上市,上市以来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在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牵头开展了法匹拉韦治疗新冠肺炎的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已完成各120例入组和临床治疗观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新冠肺炎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鉴于法匹拉韦安全性好、疗效明确、药品可及,经过科研攻关组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已正式向医疗救治组推荐,建议尽快纳入诊疗方案。今年2月国内已有企业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批件,并实现量产,临床药品供应有保障。

攻关检测试剂盒技术 高校进行多种路线布局

现在国外的疫情形势越来越紧张,有很多国家检测已经成为他们疫情防控的瓶颈。雷朝滋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在科技攻关组的支持下,教育部组织高等学校迅速开展应急攻关,在22所有研究积累和技术优势的高校,针对核酸、抗原、抗体不同的检测对象,选择了多种技术路线进行布局。据初步统计,我国现在已经有7种由高校联合企业研发的检测产品,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审批,并在本次抗疫当中投入临床使用

在核酸检测方面,高等学校研发出多病原检测新技术。在抗体检测方面,共有3款高校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试剂盒率先用于临床使用,具备随到随检、全自动高通量等优点。核酸检测和抗原、抗体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缩短检测的窗口期,提高检出率。

积极推进疫苗研发 部分疫苗有望进入临床研究

提到疫苗研发的进展,雷朝滋说,教育部从春节开始就动员有研究优势的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快马加鞭、全力以赴,重点从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三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协同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加快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攻关。

其中,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特点是通过鼻腔滴注的方式进行接种,目前正在进行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预期4月底完成候选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并申请临床试验。重组蛋白疫苗目前已经开展小鼠与兔子的动物实验,并已掌握了大规模生产高质量和高纯度的疫苗蛋白技术,核酸疫苗是全世界都在积极探索的疫苗研发新技术,目前全球还没有人用疫苗上市。中国高校利用前期中东呼吸综合症研究中积累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快核酸疫苗研究,将尽快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还有高校已经从新冠肺炎康复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对新冠病毒具有很高中和活性的抗体,以此制备的高纯度、全人源中和抗体,可以提供三周左右的短期免疫保护,正在准备进行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总体来说,高等学校疫苗研发工作都在按照预期积极推进,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序开展,部分疫苗有希望尽快进入临床研究或者应急使用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0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主题为“药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研发攻关”的发布会。会上,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先生,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先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先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秦川女士就药物疫苗研发进展、检测试剂应用等回答了媒体提问。

法匹拉韦完成临床研究 疗效良好

张祥民介绍,科研攻关组针对轻型、普通型向重型转化的阻断,重点推动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和中医药,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重点推动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干细胞和人工肝的临床应用,目前均已取得良好的进展。其中法匹拉韦已完成临床研究,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在安全性方面,法匹拉韦已经于2014年在日本获批上市,上市以来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在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牵头开展了法匹拉韦治疗新冠肺炎的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已完成各120例入组和临床治疗观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新冠肺炎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鉴于法匹拉韦安全性好、疗效明确、药品可及,经过科研攻关组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已正式向医疗救治组推荐,建议尽快纳入诊疗方案。今年2月国内已有企业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批件,并实现量产,临床药品供应有保障。

攻关检测试剂盒技术 高校进行多种路线布局

现在国外的疫情形势越来越紧张,有很多国家检测已经成为他们疫情防控的瓶颈。雷朝滋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在科技攻关组的支持下,教育部组织高等学校迅速开展应急攻关,在22所有研究积累和技术优势的高校,针对核酸、抗原、抗体不同的检测对象,选择了多种技术路线进行布局。据初步统计,我国现在已经有7种由高校联合企业研发的检测产品,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审批,并在本次抗疫当中投入临床使用

在核酸检测方面,高等学校研发出多病原检测新技术。在抗体检测方面,共有3款高校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试剂盒率先用于临床使用,具备随到随检、全自动高通量等优点。核酸检测和抗原、抗体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有效缩短检测的窗口期,提高检出率。

积极推进疫苗研发 部分疫苗有望进入临床研究

提到疫苗研发的进展,雷朝滋说,教育部从春节开始就动员有研究优势的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科研团队,快马加鞭、全力以赴,重点从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三条技术路线并行推进,协同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加快开展新冠肺炎疫苗攻关。

其中,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特点是通过鼻腔滴注的方式进行接种,目前正在进行实验动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预期4月底完成候选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并申请临床试验。重组蛋白疫苗目前已经开展小鼠与兔子的动物实验,并已掌握了大规模生产高质量和高纯度的疫苗蛋白技术,核酸疫苗是全世界都在积极探索的疫苗研发新技术,目前全球还没有人用疫苗上市。中国高校利用前期中东呼吸综合症研究中积累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快核酸疫苗研究,将尽快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还有高校已经从新冠肺炎康复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对新冠病毒具有很高中和活性的抗体,以此制备的高纯度、全人源中和抗体,可以提供三周左右的短期免疫保护,正在准备进行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总体来说,高等学校疫苗研发工作都在按照预期积极推进,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有序开展,部分疫苗有希望尽快进入临床研究或者应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