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美国化学会科研访谈:探秘每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导读:美国化学会(ACS)邀请到化学界著名的科学家,详细介绍了其科研背后的故事。仪器信息网整理了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美国化学会(ACS)邀请到化学界著名的科学家,详细介绍了其科研背后的故事。仪器信息网整理了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首先介绍这位科学家年仅38岁便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无机化学家,香港大学化学系任咏华教授。任咏华主要从事超分子自组装和有机凝胶,光致变色材料,金属有机、纳米簇和纳米材料,分子材料学,光电材料,发光材料和发光化学传感器和生物标签等方面的研究。

美国化学会科研访谈:探秘每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1985年任咏华从香港大学化学系毕业;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后进入香港城市大学任教;1990年转入香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讲座教授;2001年38岁时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2005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5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是该院化学界唯一一名外籍院士。

  接下来这位是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游书力研究员。其研究方向为过渡金属催化的高选择性反应、基于碳氢键直接官能团化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及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发表论文多篇,拥有多项专利。

美国化学会科研访谈:探秘每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2016年荣获何梁何利奖青年创新奖。2019年荣获“科学探索奖”,肯定他在手性合成领域发展新概念、新配体和新反应的成绩,特别是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概念的提出,鼓励其在去芳构化反应及应用领域中的探索。

  最后这位是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S.K.和Angela Chan杰出能源教授和化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培东教授。

美国化学会科研访谈:探秘每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杨培东主要研究内容为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及其在纳米光学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

  1993年杨培东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1年至2004年连续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2004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大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200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沃特曼奖;2011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遴选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第十位,同时入选了10年中最优秀的100名材料科学家中第一位;2012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出任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5年9月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2016年5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美国化学会(ACS)邀请到化学界著名的科学家,详细介绍了其科研背后的故事。仪器信息网整理了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首先介绍这位科学家年仅38岁便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无机化学家,香港大学化学系任咏华教授。任咏华主要从事超分子自组装和有机凝胶,光致变色材料,金属有机、纳米簇和纳米材料,分子材料学,光电材料,发光材料和发光化学传感器和生物标签等方面的研究。

美国化学会科研访谈:探秘每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1985年任咏华从香港大学化学系毕业;198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后进入香港城市大学任教;1990年转入香港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高级讲师、教授、讲座教授;2001年38岁时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2005年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5年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是该院化学界唯一一名外籍院士。

  接下来这位是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游书力研究员。其研究方向为过渡金属催化的高选择性反应、基于碳氢键直接官能团化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及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发表论文多篇,拥有多项专利。

美国化学会科研访谈:探秘每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2016年荣获何梁何利奖青年创新奖。2019年荣获“科学探索奖”,肯定他在手性合成领域发展新概念、新配体和新反应的成绩,特别是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概念的提出,鼓励其在去芳构化反应及应用领域中的探索。

  最后这位是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S.K.和Angela Chan杰出能源教授和化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培东教授。

美国化学会科研访谈:探秘每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杨培东主要研究内容为一维半导体纳米结构及其在纳米光学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

  1993年杨培东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1年至2004年连续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2004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大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200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沃特曼奖;2011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遴选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第十位,同时入选了10年中最优秀的100名材料科学家中第一位;2012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出任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5年9月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2016年5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