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星光熠熠一世缘——悼念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王大珩先生

导读:长春理工大学于佩学、于化东作此文悼念学校创始人王大珩先生。

星光熠熠一世缘

——谨以此文悼念学校创始人王大珩先生

于佩学 于化东

一颗巨星陨落,划过天际时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老校长王大珩先生悄然辞世,带给全校无尽哀伤,但其“尽瘁报国,博大精专,求实创新,虚怀若谷”的科学精神、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却如一束熠熠闪烁的光芒,照亮长春理工人的心田,照亮学校前行的道路。

满怀发展祖国光学事业的崇高信念创建学校

1958年,毛主席、周总理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王大珩所长提出利用所里的有利条件,创办一所培养光学精密机械仪器专业人才,适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等学校,很快得到吉林省和中国科学院的批准。于是一所以光学为主、光机电相结合的理工科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在新中国的光学基地吉林省长春市诞生了。王大珩院士担任第一任院长。在主持工作的7年时间里,他不仅为学校确立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思想,主持制定了专业布局、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而且在科研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亲自为学生上课、指导毕业论文。在他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员工因陋就简,勤俭办学,使新成立的学校越办越好,《光明日报》和《吉林日报》都曾予以长篇报道。

1962年,国家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学校面临着能否继续办下去的严峻考验。王大珩院士纵观国内外光学事业发展的前景,认为有必要保留这样一所光电特色突出的高等学校。他先后向吉林省委和中国科学院请示,又亲笔致函国家领导人急切陈情。在他和学院其他领导的积极争取下,学院得以幸存,并且成为1958年长春市创办起来的十余所大学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学校,也是中国科学院办学保留下来的两所大学之一。

满腔热忱支持学校每一步发展

1965年以后,王大珩院士不再担任学校校长,但仍时刻关注学校的发展。学校的每一步前进,每一次飞跃,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1979年,王大珩院士受聘为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学校的学术水平发展很快。1981年,学校成为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90年代初,学校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时,王大珩院士在亲自来校了解科研实力、邀请权威专家论证后,正式向总装备部领导递交推荐信,经过上级机关与专家6项考核,最终获得批准并得到了较高评价。此后,王大珩院士又向国家推荐在我校设立军用光学博士学位点和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均获成功。2005年,王大珩院士致函吉林省委、省政府,建议对我校“光学工程”重点学科予以支持。吉林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投资3000万元资金用于“光学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确保了我校“光学工程”的学科优势和在国内光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在离开学校的四十多年里,王大珩院士多次回校参加重大活动和探访,亲眼目睹了学校从一个单科性院校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的过程。1987年,他欣然受聘为学校名誉校长。1988年,他在建校三十周年时为学校题词:“三十而立,继往开来,发扬艰苦创业传统,培养现代科技人才”。1998年,他在建校四十周年时再次为学校题词:“发扬专业特色优势,教研并举;面向现代建设需要,人才辈出”,又以“二十一世纪,大有作为”为题为全校师生作了3个多小时的学术报告。2002年,在学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之际,王老虽然因身体方面的原因没能亲临更名庆典,但他给学校发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在拓宽学科领域的同时,保持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争取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取得更多的成果”,字里行间充满着老校长对学校的关注之情和欣慰之意。由他亲笔题写的校名醒目地镌刻在学校的大门上,激励着全校师生不懈进取,奋力拼搏。2004年,学校向师生员工发出捐献图书的倡议,王大珩院士得知消息后,主动为学校捐献了各类图书三千多册。2005年,90岁高龄的王大珩院士借来长春参加国际光学学会年会之机回学校视察,并亲自为全校师生作报告,殷切勉励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推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建设全人类美好的世界作为根本任务。2008年,在学校举行建校五十周年庆典时,王大珩院士挥毫泼墨写下了“实践求是,审时度势,传承辟新,寻优勇进”的殷殷嘱托,在学校设立了100万元的王大珩奖学基金。2009年,王大珩院士给教育部撰写推荐信,推荐学校申报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该专业2010年获得批准。在王大珩院士与长春理工大学的点滴往事之中,处处体现着老科学家对光学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饱含着老校长对光学事业发展、对全校师生的深切期望之意。

星光熠熠一世缘——悼念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王大珩先生

五十余载不了的情缘,王大珩的名字和长春理工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学校历史上永不褪色的记忆。在王大珩院士的关怀和帮助下,今天的长春理工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吉林省重点大学。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学校师生将永远铭记老校长王大珩院士的深情嘱托,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向着“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作者为长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校长)

2011年7月24日

来源于:光明日报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0

星光熠熠一世缘

——谨以此文悼念学校创始人王大珩先生

于佩学 于化东

一颗巨星陨落,划过天际时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老校长王大珩先生悄然辞世,带给全校无尽哀伤,但其“尽瘁报国,博大精专,求实创新,虚怀若谷”的科学精神、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却如一束熠熠闪烁的光芒,照亮长春理工人的心田,照亮学校前行的道路。

满怀发展祖国光学事业的崇高信念创建学校

1958年,毛主席、周总理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王大珩所长提出利用所里的有利条件,创办一所培养光学精密机械仪器专业人才,适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等学校,很快得到吉林省和中国科学院的批准。于是一所以光学为主、光机电相结合的理工科大学——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在新中国的光学基地吉林省长春市诞生了。王大珩院士担任第一任院长。在主持工作的7年时间里,他不仅为学校确立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思想,主持制定了专业布局、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而且在科研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亲自为学生上课、指导毕业论文。在他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员工因陋就简,勤俭办学,使新成立的学校越办越好,《光明日报》和《吉林日报》都曾予以长篇报道。

1962年,国家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学校面临着能否继续办下去的严峻考验。王大珩院士纵观国内外光学事业发展的前景,认为有必要保留这样一所光电特色突出的高等学校。他先后向吉林省委和中国科学院请示,又亲笔致函国家领导人急切陈情。在他和学院其他领导的积极争取下,学院得以幸存,并且成为1958年长春市创办起来的十余所大学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学校,也是中国科学院办学保留下来的两所大学之一。

满腔热忱支持学校每一步发展

1965年以后,王大珩院士不再担任学校校长,但仍时刻关注学校的发展。学校的每一步前进,每一次飞跃,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1979年,王大珩院士受聘为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学校的学术水平发展很快。1981年,学校成为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90年代初,学校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时,王大珩院士在亲自来校了解科研实力、邀请权威专家论证后,正式向总装备部领导递交推荐信,经过上级机关与专家6项考核,最终获得批准并得到了较高评价。此后,王大珩院士又向国家推荐在我校设立军用光学博士学位点和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均获成功。2005年,王大珩院士致函吉林省委、省政府,建议对我校“光学工程”重点学科予以支持。吉林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投资3000万元资金用于“光学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确保了我校“光学工程”的学科优势和在国内光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在离开学校的四十多年里,王大珩院士多次回校参加重大活动和探访,亲眼目睹了学校从一个单科性院校发展成为多科性大学的过程。1987年,他欣然受聘为学校名誉校长。1988年,他在建校三十周年时为学校题词:“三十而立,继往开来,发扬艰苦创业传统,培养现代科技人才”。1998年,他在建校四十周年时再次为学校题词:“发扬专业特色优势,教研并举;面向现代建设需要,人才辈出”,又以“二十一世纪,大有作为”为题为全校师生作了3个多小时的学术报告。2002年,在学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之际,王老虽然因身体方面的原因没能亲临更名庆典,但他给学校发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在拓宽学科领域的同时,保持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断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争取为国家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取得更多的成果”,字里行间充满着老校长对学校的关注之情和欣慰之意。由他亲笔题写的校名醒目地镌刻在学校的大门上,激励着全校师生不懈进取,奋力拼搏。2004年,学校向师生员工发出捐献图书的倡议,王大珩院士得知消息后,主动为学校捐献了各类图书三千多册。2005年,90岁高龄的王大珩院士借来长春参加国际光学学会年会之机回学校视察,并亲自为全校师生作报告,殷切勉励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推进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建设全人类美好的世界作为根本任务。2008年,在学校举行建校五十周年庆典时,王大珩院士挥毫泼墨写下了“实践求是,审时度势,传承辟新,寻优勇进”的殷殷嘱托,在学校设立了100万元的王大珩奖学基金。2009年,王大珩院士给教育部撰写推荐信,推荐学校申报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专业”,该专业2010年获得批准。在王大珩院士与长春理工大学的点滴往事之中,处处体现着老科学家对光学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饱含着老校长对光学事业发展、对全校师生的深切期望之意。

星光熠熠一世缘——悼念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王大珩先生

五十余载不了的情缘,王大珩的名字和长春理工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学校历史上永不褪色的记忆。在王大珩院士的关怀和帮助下,今天的长春理工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吉林省重点大学。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学校师生将永远铭记老校长王大珩院士的深情嘱托,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向着“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作者为长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校长)

2011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