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上海科哲张建明谈国产仪器:国产厂商要有技术积累和管理积累才能不被“卡脖子”

进入 #国产仪器发展正当时阅读更多话题内容

导读:现在国产仪器中大的品类基本都有厂商生产,但细小品类仍存在不少空白,另外对关键部件的进口依赖是行业共同的问题。


近两年贸易摩擦日益加重,由此引发的中美科技之争给世界分工带来了巨大冲击。宏观来看,“十四五”规划文件牵引、地方政策支持、国产采购倾斜,支持国产仪器发展似乎已经成为政府、市场以及公众的共识。巨浪之下,国产仪器企业的春天是否已经到来?针对此问题,我们邀请到上海科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科哲”)总工程师张建明谈谈他的观点。

上海科哲张建明谈国产仪器:国产厂商要有技术积累和管理积累才能不被“卡脖子”

张建明 上海科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仪器信息网:在贵公司所涉及的产品品类中,您认为目前国内被“卡脖子”的产品、关键核心部件、关键技术有哪些? 

张建明:上海科哲生化主要聚焦在色谱与前处理领域,是中国薄层色谱仪器的领导者,近期进入了液相色谱领域。在薄层色谱与样品前处理领域不存在卡脖子的问题,我们基本做到了与进口产品一一对应、对标公司推出新品6个月,我司即可推出竞品。

但我司关键零部件,对进口产品还是有一定的依赖性,具体来说:芯片(尤其是数模转换芯片)、检测器用光电倍增管、高稳定光源、光栅、操作系统等基本依赖进口;还有一部分的材料、运动部件、电机、传感器等较依赖进口;至于电路板、机加工、装配、计算机等基本不依赖进口。

现在国产仪器中大的品类基本都有厂商生产,但细小品类仍存在不少空白,另外对关键部件的进口依赖是行业共同的问题。

仪器信息网:除了产品和技术之外,您认为国产仪器发展还面临哪些“卡脖子”的问题? 

张建明:首先,进口厂商代理商以及某些专家用户组成了利益集团,也可以说是买办集团他们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利用自己的积累,成功压制了国产厂商,利用我们科教兴国与出口创汇的历史机遇,从国内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主要手段有:通过专家团体,在标准制定上施加影响;通过专家团体,投标论证中做出有利于进口厂商的结论;通过代理商为白手套,放大利润空间,存在大量边缘性运作;通过考察、安排学生、亲属工作,互相输送利益。

造成的后果是:对国产仪器不买、不用、不说好话,国产仪器获得不了客户使用的机会,很难收回研发成本,进一步导致没人去创新。这个不仅是卡脖子,还是划血管,断氧气。我司遭遇过多次中标被流标、被劝退,买进口成了政治正确。

要取消进口免税政策,增加关税;降低SCI评级权重媒体要公开崇洋媚外,自信缺失的心态,以正风气,建立买国产的政治正确。

其次,大多数国产仪器企业并没有完成企业的原始积累。这个积累不是企业老板买了几套房,个人是否财务自由,而是公司的技术积累和管理积累。

总的来说,外部的卡脖子是国外厂商利用自己先发优势,对国产厂商“断粮断水”;自己对自己的卡脖子是只顾眼前,全身瘫痪,无法找粮找水,最后心有余而力不足。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 

张建明:仪器行业具有场景的多样性的特点,同一台仪器在不同场景需要不同解决方案,比如气相色谱在石化、酒类、变压器油的场景不同那么解决方案不同,而熟悉不同场景解决方案的人才在中国必然存在,这些人才如何为国产仪器厂商所用,这是个管理积累的问题。

仪器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大量方案尝试,需要长性与长期投入,击败进口要靠技术,很多企业没有人才队伍,技术来源基本靠公司分裂重组,这样产品高度同质化,只能打价格战,价格战到一定阶段只能偷工减料,造成国产仪器声誉下降,自己卡自己脖子。国产仪器企业要有自己的技术积累才能不被卡脖子

同时,仪器行业还是一个管理密集型行业,仪器麻雀虽小但得五脏俱全,而且人员需要长期服务如何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留住人才,非标行业的管理如何实现,都需要大量的管理实践;没有这样的管理积累,人员大量流失、产品质量下滑,这个也是自己卡自己脖子。此外解决方案需要不同器件、方法,这个国产仪器厂商也要敢于尝试,建立与支持关键器件的供应链,提高稳定性与供应的连续性。

我觉得进口厂商并不可怕通信行业能打败进口产品,仪器行业也可以。仪器行业里所谓的进口厂商的市场能力销售能力放到通讯行业、消费品行业里并不是非常具有优势的能力体现,所以并不存在绝对门槛。

要避免“卡脖子”,国产仪器厂商要敢于发声,敢于对撞,建立用户采购国产仪器的“政治正确”氛围,获得“粮食”与“”,别让外商市场卡脖子”;同时国产仪器厂商自身也要苦练管理内功,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士气昂扬,造出优质产品,获得良好品牌声誉,不要自己卡自己脖子。 

仪器信息网:在贵公司所涉及的产品品类中,有哪些产品、技术或应用很好地打破了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它们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或经验?

张建明:在薄层色谱仪器领域,上海科哲是国产各色谱门类中唯一在制药企业占优势的企业。我司成立之初就有留学人员与名校博士,人才优势使我司并不仰望进口厂商,基本与对标产品一一对应,进口厂商的解决方案没有我们无法提供的。我们在狭窄领域连续投入15年,最终才建立竞争优势。不屈不挠、坚信胜利的决心不断的投入与优化更好的人才、更大的投入,更专心的态度,这些都是我们打破垄断的经验和方法。用曾国藩的话就是“结硬寨,打呆仗”,结果是有效的。

此外,我司制备7000型全自动制备纯化系统也很好地解决了进口垄断问题。知名CRO企业康龙化成被一些知名进口厂商卡脖子”——产品贵、服务贵,严重影响生产力的提高他们找遍其他厂商,因为要求很高,无人解决。后来找到上海科哲,经过数十次修改,我们的产品性能完全达到进口水平,自动进样状态下24小时运转完全没问题。之后用于拜耳、阿斯利康等CRO用户,也获得很大成功。

苛刻但有耐心的用户,也是我们成功的核心动力。但自己也要有这样的觉悟:唯有迎难而上,才会脱颖而出,这也是我司的企业文化。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当下以及未来对于国产仪器发展有哪些“利好”政策与机遇?还需要得到哪些支持?  

张建明我司认为,仪器行业首先是一个技术型行业,任何利好与政策,都要依托我们自己的能力。最大的利好,就是色谱类产品。如果国外真在这方面卡我们脖子,停止对中国的出口,我想我们中国仪器行业可以接得住的。

我们希望国家取消仪器行业的进口免税政策,对一般进口仪器征收高关税,用关税建立仪器行业扶持基金。

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国产仪器,让大家意识到国产也能行,一般仪器国产优先,驱逐无研发的进口厂商的“洗澡蟹”。建立采购国产仪器的“政治正确”。进行仪器领域的反垄断。

仪器信息网:在当今的大环境下,贵公司未来产品技术发展规划是怎样的?您认为国产仪器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路径? 

张建明上海科哲生化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以色谱技术为核心,以高度自动化为特点,以样品前处理为支撑,成为中国新药发现领域仪器的领军企业,我们为此而奋斗。 

我们认为国产仪器行业的小型企业(1-50人),无力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应该以服务为核心,以定制为抓手,弱化销售,把人才股份化,形成稳定团队,为特定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

仪器行业的中型企业(50-200人),道路选择一般是缩小范围,专注提供某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或着眼于性价比,在降成本运营下功夫。核心是错位竞争,无冲突也可以组建销售联合体,争夺市场优势。

仪器行业大型企业(200人以上),架构比较完善,要导入资本,着眼于国际化,不要与中小公司抢人才,注重行业生态,从国外引进人才,跳过摸索阶段,借助资本的力量,与进口大厂正面交锋,以资本市场认可与产业政策红利为着眼点,成为头部公司。

进口厂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国产厂商在某个领域投入超过他们,胜负天平就会向国产厂商倾斜。一旦利润支持不了进口厂商高高在上的形象,他们的团队也会崩溃,国产厂商也可收割他们,风水也是轮流转的。

请大家对国产仪器抱有信心,时间会证明国产仪器的胜利并不遥远!

相关仪器与技术,请点击专场 : 薄层色谱(TLC)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0


近两年贸易摩擦日益加重,由此引发的中美科技之争给世界分工带来了巨大冲击。宏观来看,“十四五”规划文件牵引、地方政策支持、国产采购倾斜,支持国产仪器发展似乎已经成为政府、市场以及公众的共识。巨浪之下,国产仪器企业的春天是否已经到来?针对此问题,我们邀请到上海科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科哲”)总工程师张建明谈谈他的观点。

上海科哲张建明谈国产仪器:国产厂商要有技术积累和管理积累才能不被“卡脖子”

张建明 上海科哲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仪器信息网:在贵公司所涉及的产品品类中,您认为目前国内被“卡脖子”的产品、关键核心部件、关键技术有哪些? 

张建明:上海科哲生化主要聚焦在色谱与前处理领域,是中国薄层色谱仪器的领导者,近期进入了液相色谱领域。在薄层色谱与样品前处理领域不存在卡脖子的问题,我们基本做到了与进口产品一一对应、对标公司推出新品6个月,我司即可推出竞品。

但我司关键零部件,对进口产品还是有一定的依赖性,具体来说:芯片(尤其是数模转换芯片)、检测器用光电倍增管、高稳定光源、光栅、操作系统等基本依赖进口;还有一部分的材料、运动部件、电机、传感器等较依赖进口;至于电路板、机加工、装配、计算机等基本不依赖进口。

现在国产仪器中大的品类基本都有厂商生产,但细小品类仍存在不少空白,另外对关键部件的进口依赖是行业共同的问题。

仪器信息网:除了产品和技术之外,您认为国产仪器发展还面临哪些“卡脖子”的问题? 

张建明:首先,进口厂商代理商以及某些专家用户组成了利益集团,也可以说是买办集团他们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利用自己的积累,成功压制了国产厂商,利用我们科教兴国与出口创汇的历史机遇,从国内获得了大量的财富。

主要手段有:通过专家团体,在标准制定上施加影响;通过专家团体,投标论证中做出有利于进口厂商的结论;通过代理商为白手套,放大利润空间,存在大量边缘性运作;通过考察、安排学生、亲属工作,互相输送利益。

造成的后果是:对国产仪器不买、不用、不说好话,国产仪器获得不了客户使用的机会,很难收回研发成本,进一步导致没人去创新。这个不仅是卡脖子,还是划血管,断氧气。我司遭遇过多次中标被流标、被劝退,买进口成了政治正确。

要取消进口免税政策,增加关税;降低SCI评级权重媒体要公开崇洋媚外,自信缺失的心态,以正风气,建立买国产的政治正确。

其次,大多数国产仪器企业并没有完成企业的原始积累。这个积累不是企业老板买了几套房,个人是否财务自由,而是公司的技术积累和管理积累。

总的来说,外部的卡脖子是国外厂商利用自己先发优势,对国产厂商“断粮断水”;自己对自己的卡脖子是只顾眼前,全身瘫痪,无法找粮找水,最后心有余而力不足。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些“卡脖子”问题? 

张建明:仪器行业具有场景的多样性的特点,同一台仪器在不同场景需要不同解决方案,比如气相色谱在石化、酒类、变压器油的场景不同那么解决方案不同,而熟悉不同场景解决方案的人才在中国必然存在,这些人才如何为国产仪器厂商所用,这是个管理积累的问题。

仪器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大量方案尝试,需要长性与长期投入,击败进口要靠技术,很多企业没有人才队伍,技术来源基本靠公司分裂重组,这样产品高度同质化,只能打价格战,价格战到一定阶段只能偷工减料,造成国产仪器声誉下降,自己卡自己脖子。国产仪器企业要有自己的技术积累才能不被卡脖子

同时,仪器行业还是一个管理密集型行业,仪器麻雀虽小但得五脏俱全,而且人员需要长期服务如何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留住人才,非标行业的管理如何实现,都需要大量的管理实践;没有这样的管理积累,人员大量流失、产品质量下滑,这个也是自己卡自己脖子。此外解决方案需要不同器件、方法,这个国产仪器厂商也要敢于尝试,建立与支持关键器件的供应链,提高稳定性与供应的连续性。

我觉得进口厂商并不可怕通信行业能打败进口产品,仪器行业也可以。仪器行业里所谓的进口厂商的市场能力销售能力放到通讯行业、消费品行业里并不是非常具有优势的能力体现,所以并不存在绝对门槛。

要避免“卡脖子”,国产仪器厂商要敢于发声,敢于对撞,建立用户采购国产仪器的“政治正确”氛围,获得“粮食”与“”,别让外商市场卡脖子”;同时国产仪器厂商自身也要苦练管理内功,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士气昂扬,造出优质产品,获得良好品牌声誉,不要自己卡自己脖子。 

仪器信息网:在贵公司所涉及的产品品类中,有哪些产品、技术或应用很好地打破了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它们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或经验?

张建明:在薄层色谱仪器领域,上海科哲是国产各色谱门类中唯一在制药企业占优势的企业。我司成立之初就有留学人员与名校博士,人才优势使我司并不仰望进口厂商,基本与对标产品一一对应,进口厂商的解决方案没有我们无法提供的。我们在狭窄领域连续投入15年,最终才建立竞争优势。不屈不挠、坚信胜利的决心不断的投入与优化更好的人才、更大的投入,更专心的态度,这些都是我们打破垄断的经验和方法。用曾国藩的话就是“结硬寨,打呆仗”,结果是有效的。

此外,我司制备7000型全自动制备纯化系统也很好地解决了进口垄断问题。知名CRO企业康龙化成被一些知名进口厂商卡脖子”——产品贵、服务贵,严重影响生产力的提高他们找遍其他厂商,因为要求很高,无人解决。后来找到上海科哲,经过数十次修改,我们的产品性能完全达到进口水平,自动进样状态下24小时运转完全没问题。之后用于拜耳、阿斯利康等CRO用户,也获得很大成功。

苛刻但有耐心的用户,也是我们成功的核心动力。但自己也要有这样的觉悟:唯有迎难而上,才会脱颖而出,这也是我司的企业文化。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当下以及未来对于国产仪器发展有哪些“利好”政策与机遇?还需要得到哪些支持?  

张建明我司认为,仪器行业首先是一个技术型行业,任何利好与政策,都要依托我们自己的能力。最大的利好,就是色谱类产品。如果国外真在这方面卡我们脖子,停止对中国的出口,我想我们中国仪器行业可以接得住的。

我们希望国家取消仪器行业的进口免税政策,对一般进口仪器征收高关税,用关税建立仪器行业扶持基金。

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国产仪器,让大家意识到国产也能行,一般仪器国产优先,驱逐无研发的进口厂商的“洗澡蟹”。建立采购国产仪器的“政治正确”。进行仪器领域的反垄断。

仪器信息网:在当今的大环境下,贵公司未来产品技术发展规划是怎样的?您认为国产仪器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路径? 

张建明上海科哲生化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以色谱技术为核心,以高度自动化为特点,以样品前处理为支撑,成为中国新药发现领域仪器的领军企业,我们为此而奋斗。 

我们认为国产仪器行业的小型企业(1-50人),无力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应该以服务为核心,以定制为抓手,弱化销售,把人才股份化,形成稳定团队,为特定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

仪器行业的中型企业(50-200人),道路选择一般是缩小范围,专注提供某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或着眼于性价比,在降成本运营下功夫。核心是错位竞争,无冲突也可以组建销售联合体,争夺市场优势。

仪器行业大型企业(200人以上),架构比较完善,要导入资本,着眼于国际化,不要与中小公司抢人才,注重行业生态,从国外引进人才,跳过摸索阶段,借助资本的力量,与进口大厂正面交锋,以资本市场认可与产业政策红利为着眼点,成为头部公司。

进口厂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国产厂商在某个领域投入超过他们,胜负天平就会向国产厂商倾斜。一旦利润支持不了进口厂商高高在上的形象,他们的团队也会崩溃,国产厂商也可收割他们,风水也是轮流转的。

请大家对国产仪器抱有信心,时间会证明国产仪器的胜利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