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政策高频推动!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监测技术引发各方关注

导读:“十二五”以来,我国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已从单纯的污染物浓度监测向化学成分监测、二次污染物监测和传输通道监测等方向过渡,做好PM2.5与O3协同控制十分关键。

细颗粒物(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um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PM2.5粒径小、范围广、活性强,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会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臭氧(O3)则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地表的臭氧会对农作物产生危害,并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肺功能也有一定影响。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是臭氧与二次 PM2.5的共同前体物,这说明二者同源共生。

“十二五”以来,我国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已从单纯的污染物浓度监测向化学成分监测、二次污染物监测和传输通道监测等方向过渡,做好PM2.5与O3协同控制十分关键。

十四五以来,国家进一步发布政策,推动PM2.5与O3协同控制工作。2021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方案》,该方案要求开展城市O3污染成因综合分析及O3主要前体物来源与管控对策研究;提出O3防控“一市一策”解决方案,要求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分级分类管理等……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综合解决方案的制定正式被抬上日程。

2021年5月,《“十四五”全国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方案》发布,强调各地方的要加强分级、分类监测;并要求强化监测点部署,如分类开展NMHC自动监测、PM2.5与VOCs组分协同监测、污染源专项监测的能力建设等。地方政策方面,全国黑龙江省、山西省等各省份也积极响应,紧随其后地发布了《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设大气细颗粒物组分网、非甲烷总烃和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监测网、交通污染专项监测网、工业园区污染专项监测网等。

关于检测点位的部署,国家已做出细致且具体的要求。即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和雄安新区开展非甲烷总烃(NMHC)自动监测;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协同监测;交通、工业园区和排污单位开展污染源专项监测;公路、港口、机场、铁路开展交通污染专项监测。

细颗粒物与臭氧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影响,因此,细颗粒物与臭氧的治理问题必须作为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目前,监测一线的专家对于我国的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监测现状有何看法与建议?科研一线的专家在臭氧和细颗粒物的生成机制等方面有何最新的研究成果?健康专家又将如何详细剖析细颗粒物污染对于人体的影响?

7月5日,由仪器信息网主办的“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监测”网络研讨会将于线上开幕,目前会议全日程已出!

政策高频推动!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监测技术引发各方关注

报名从速》》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Fineparticulatematterandozone2023/

时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

报告人单位及职位

09:30--10:00

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监测现状与建议

张鹏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高级工程师

10:00--10:30

大气氧化性及其与臭氧和二次颗粒物生成关联

张宏亮

复旦大学

教授

10:30--11:00

大气超细颗粒物组分的同位素溯源初探

刘倩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

11:00--11:30

PM2.5切割器的现状及检测评价研究进展

张国城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 正高级工程师

14:00--14:30

长三角区域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的观测应用研究

楼晟荣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14:30--15:00

臭氧前体物监测技术进展

赵静

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 高级工程师

15:00--15:30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与细颗粒物、臭氧的相互关系及监测技术的进展

尹洧

北京市化学工业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15:30--16:00

大气细颗粒物的健康危害影响评估

王先良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

室内环境与健康监测室主任

报名从速: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Fineparticulatematterandozone2023/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细颗粒物(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um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PM2.5粒径小、范围广、活性强,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会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产生较大影响;臭氧(O3)则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地表的臭氧会对农作物产生危害,并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肺功能也有一定影响。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是臭氧与二次 PM2.5的共同前体物,这说明二者同源共生。

“十二五”以来,我国现有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已从单纯的污染物浓度监测向化学成分监测、二次污染物监测和传输通道监测等方向过渡,做好PM2.5与O3协同控制十分关键。

十四五以来,国家进一步发布政策,推动PM2.5与O3协同控制工作。2021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方案》,该方案要求开展城市O3污染成因综合分析及O3主要前体物来源与管控对策研究;提出O3防控“一市一策”解决方案,要求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分级分类管理等……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综合解决方案的制定正式被抬上日程。

2021年5月,《“十四五”全国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方案》发布,强调各地方的要加强分级、分类监测;并要求强化监测点部署,如分类开展NMHC自动监测、PM2.5与VOCs组分协同监测、污染源专项监测的能力建设等。地方政策方面,全国黑龙江省、山西省等各省份也积极响应,紧随其后地发布了《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设大气细颗粒物组分网、非甲烷总烃和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监测网、交通污染专项监测网、工业园区污染专项监测网等。

关于检测点位的部署,国家已做出细致且具体的要求。即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和雄安新区开展非甲烷总烃(NMHC)自动监测;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协同监测;交通、工业园区和排污单位开展污染源专项监测;公路、港口、机场、铁路开展交通污染专项监测。

细颗粒物与臭氧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影响,因此,细颗粒物与臭氧的治理问题必须作为环境治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目前,监测一线的专家对于我国的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监测现状有何看法与建议?科研一线的专家在臭氧和细颗粒物的生成机制等方面有何最新的研究成果?健康专家又将如何详细剖析细颗粒物污染对于人体的影响?

7月5日,由仪器信息网主办的“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监测”网络研讨会将于线上开幕,目前会议全日程已出!

政策高频推动!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监测技术引发各方关注

报名从速》》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Fineparticulatematterandozone2023/

时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

报告人单位及职位

09:30--10:00

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监测现状与建议

张鹏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高级工程师

10:00--10:30

大气氧化性及其与臭氧和二次颗粒物生成关联

张宏亮

复旦大学

教授

10:30--11:00

大气超细颗粒物组分的同位素溯源初探

刘倩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

11:00--11:30

PM2.5切割器的现状及检测评价研究进展

张国城

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 正高级工程师

14:00--14:30

长三角区域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的观测应用研究

楼晟荣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14:30--15:00

臭氧前体物监测技术进展

赵静

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 高级工程师

15:00--15:30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与细颗粒物、臭氧的相互关系及监测技术的进展

尹洧

北京市化学工业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15:30--16:00

大气细颗粒物的健康危害影响评估

王先良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

室内环境与健康监测室主任

报名从速: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Fineparticulatematterandozone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