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同济大学团队首创新型检测技术 为肿瘤患者检诊治养带来福音

导读:开发了基于糖代谢差异的全新靶点,设计仿生多功能纳米探针,通过非抗体依赖的方法磁富集肿瘤细胞,独创了新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即PETCTC®技术),使CTC捕获效率提升10倍多。

与传统的CTC(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不同,针对CTC捕获效率低的技术瓶颈,开发了基于糖代谢差异的全新靶点,设计仿生多功能纳米探针,通过非抗体依赖的方法磁富集肿瘤细胞,独创了新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即PETCTC®技术),使CTC捕获效率提升10倍多。
这是由同济大学医学院陈炳地博士及其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发与临床验证,全球首创的新型循环细胞检测纳米技术,引领了液体活检CTC(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新突破。自2010年进入该领域以来,陈炳地带领团队从基础研究出发展开了产业化探索,成立了致慧医疗,努力使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这项PETCTC®技术无须生物标记物,采用非抗体依赖原理,适用于多种癌症类型,可以保证捕获循环肿瘤细胞的活性,并且使检测结果可视化,供病理医生进行“金标准”诊断。
同时,这项技术已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正式立项团体标准并即将发布,为建立癌细胞检测与鉴定的国际金标准迈出坚实的一步。PETCTC®技术属于医工交叉创新领域,可以有效带动生物、医药、新材料、医疗器械、大健康、大数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全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作为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致慧医疗还成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了设备和试剂,一并亮相今年第二十三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同济大学展台。
液体活检是目前肿瘤早筛和治疗的关键技术。液体活检CTC技术也经历多次技术变迁,PETCTC开创了“第5代CTC富集PET技术”。
PETCTC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是本土自研技术,创新研发的无标记纳米捕手可实现对外周血中不同分型异常循环异常细胞的特异高效捕获,并富集量化。本技术已经过多中心临床验证,技术总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都达到了90%以上,临床样本涵盖了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等多个常见癌种,包含了Ⅰ-Ⅳ的不同分期类型。
2016年,陈炳地团队立足以往抗癌新疗法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几乎所有有代谢活性的癌细胞,都具有超高度使用葡萄糖且通过无氧酵解产能等特点。而由此产生的癌细胞表面生理特性的特殊变化,是导致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存在显著差异的关键。基于该广谱性的特异性变化,并依托团队多年开发成熟的合成多功能纳米材料的技术平台,陈炳地成功设计出全新的多功能纳米探针。经过大量系统性细胞学实验验证,该纳米探针对不同种类的癌细胞都有超高效的特异性的吸附力,同时又有极强的富集作用、细胞荧光成像及量化能力,为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即PETCTC技术)的诞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将来,我们希望能通过早筛查、早诊断,帮助患者更快确定治疗癌症的方法。在治疗结束后的长期康复中,我们计划通过精准的营养管理指导肿瘤病患进行长期的营养康复。”陈炳地说,这样就有可能把肿瘤变成“慢病管理”模式,即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长期跟踪康复,做成一个“检诊治养”的闭环,当好抗癌卫士。


来源于:新民晚报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与传统的CTC(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不同,针对CTC捕获效率低的技术瓶颈,开发了基于糖代谢差异的全新靶点,设计仿生多功能纳米探针,通过非抗体依赖的方法磁富集肿瘤细胞,独创了新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即PETCTC®技术),使CTC捕获效率提升10倍多。
这是由同济大学医学院陈炳地博士及其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发与临床验证,全球首创的新型循环细胞检测纳米技术,引领了液体活检CTC(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新突破。自2010年进入该领域以来,陈炳地带领团队从基础研究出发展开了产业化探索,成立了致慧医疗,努力使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这项PETCTC®技术无须生物标记物,采用非抗体依赖原理,适用于多种癌症类型,可以保证捕获循环肿瘤细胞的活性,并且使检测结果可视化,供病理医生进行“金标准”诊断。
同时,这项技术已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正式立项团体标准并即将发布,为建立癌细胞检测与鉴定的国际金标准迈出坚实的一步。PETCTC®技术属于医工交叉创新领域,可以有效带动生物、医药、新材料、医疗器械、大健康、大数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全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作为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致慧医疗还成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了设备和试剂,一并亮相今年第二十三届工博会高校展区同济大学展台。
液体活检是目前肿瘤早筛和治疗的关键技术。液体活检CTC技术也经历多次技术变迁,PETCTC开创了“第5代CTC富集PET技术”。
PETCTC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是本土自研技术,创新研发的无标记纳米捕手可实现对外周血中不同分型异常循环异常细胞的特异高效捕获,并富集量化。本技术已经过多中心临床验证,技术总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都达到了90%以上,临床样本涵盖了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等多个常见癌种,包含了Ⅰ-Ⅳ的不同分期类型。
2016年,陈炳地团队立足以往抗癌新疗法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几乎所有有代谢活性的癌细胞,都具有超高度使用葡萄糖且通过无氧酵解产能等特点。而由此产生的癌细胞表面生理特性的特殊变化,是导致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存在显著差异的关键。基于该广谱性的特异性变化,并依托团队多年开发成熟的合成多功能纳米材料的技术平台,陈炳地成功设计出全新的多功能纳米探针。经过大量系统性细胞学实验验证,该纳米探针对不同种类的癌细胞都有超高效的特异性的吸附力,同时又有极强的富集作用、细胞荧光成像及量化能力,为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纳米技术(即PETCTC技术)的诞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将来,我们希望能通过早筛查、早诊断,帮助患者更快确定治疗癌症的方法。在治疗结束后的长期康复中,我们计划通过精准的营养管理指导肿瘤病患进行长期的营养康复。”陈炳地说,这样就有可能把肿瘤变成“慢病管理”模式,即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长期跟踪康复,做成一个“检诊治养”的闭环,当好抗癌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