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导读: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11位增选院士介绍:

1、高绍荣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高绍荣,1970年3月出生,山东章丘人。现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主任。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

高绍荣长期从事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以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 Stem Cell和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入选世界十大医学突破和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等,领衔的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何祖华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何祖华,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抗病信号转导、功能基因和信号途径互作。主要研究模式植物(水稻和拟南芥)抗病调控基因的克隆与信号转导, 重点研究水稻对真菌病害(稻瘟病和纹枯病)和拟南芥对水稻病害非寄主抗性的调控机制和信号途径,尤其是作物广谱抗病的基因及其分子机制;植物抗病(SA,JA途径)与发育(GA和auxin)和逆境信号间的cross-talk,逆境信号记忆机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及其对田间(基础)抗病性的调节,并致力于广谱抗病和高产水稻资源的创造,目标是高抗与高产性状的协调与平衡。研究主要涉及分子遗传、植物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学。曾获得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等众多奖项。

3、黄三文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黄三文,1971年出生于岳阳屈原管理区河市镇三江村(原五分场一队),屈原农场五分场中学初中毕业,1989年屈原中学63班高中毕业,1996年中国农业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黄三文一直致力于植物基因组学与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研究,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周光召基金会科技奖励基金(基础科学奖),入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第六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组成人员等荣誉。

4、卢煜明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卢煜明,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 、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曾获得2020年获得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2022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其致力于研究人体内血浆的DNA和RNA,1997年就发现了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并发展出了一套新技术来准确分析和度量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

5、马骏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马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鼻咽癌诊治专家和研究型医生。他聚焦高发于我国的鼻咽癌(占全球病例47%),针对全身微小转移灶是引起鼻咽癌转移复发的根源,开展甄别与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全身化学治疗(化疗)可重塑以B细胞为核心的抗肿瘤免疫,有效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 “增效”理论,制定了“先GP全身化疗,后局部放射治疗(放疗)”的新策略,大幅提高了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提出“采用临床分期联合miRNA分子标签,甄别出极少发生微小转移灶的低危患者,可降低治疗强度”的“减毒”理论,制定了“豁免化疗及缩小放疗范围”的新方案,显著减少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改善了生活质量。迄今已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2012、2019年)。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为独立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马骏教授领衔的“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2009)”和“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2015)”均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其相应成果荣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2012、2019)、“中国科协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项(2020、202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重大进展”2项(2020、2022)、“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3项(2007、2014、2022),马骏教授本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2)、谈家桢临床医学奖等众多奖项。

6、时松海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时松海,1973年12月生,199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1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冷泉港实验室遗传学博士学位,2001—200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2006—2019年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及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副教授和研究员/教授。2019年至今,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哺乳动物大脑发育和功能研究,早期工作揭示了神经突触可塑性的核心机制,为深入理解学习记忆原理提供了根本性实验依据,并发现了细胞极性蛋白与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共同调控神经元轴突形成,开辟了神经元极化机制的研究。近期研究跨越神经发育与环路功能领域,定量阐明了单个大脑神经干细胞高度有序进行增殖、神经元发生和胶质细胞发生的内在程序,揭示了调控大脑神经干细胞分裂分化的核心机制,发现了大脑神经细胞发育谱系依赖性的精准神经环路组装和运行的一系列机制,提示了调控大脑发育与功能的新的基本原理-“神经元出生在一起,连接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为理解正常或病理情况下大脑发育组装与功能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获Science年度十大突破和Science全球生命科学青年科学家特等奖、美国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学家奖、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北京市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新基石研究员、北京学者等荣誉和资助。

7、孙航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孙航,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为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Journal of Biogeography、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的副主编,担任《Flora of Pan-Himalaya》副主编、《Flora of Uzbekistan》编委会副主席、《云南植物志》编委和《神农架植物志》主编。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及生物地理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在青藏高原、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生物地理格局形成以及含羞草科、蝶形花科等植物类群有深入的研究。长期对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形成、演化以及适应机制等方面的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研究特色:(1)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山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丰富了生物地理格局进化和形成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推动我国的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进入到了由现象描述到机理解释的时代;(2)在青藏高原高山植物多样性适应机制研究方面,发现了高山植物适应性进化(雪莲、塔黄特殊结构以及贝母伪装色彩进化)新机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重要成果;推动了我国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3)在青藏高原在植物区系的调查和收集方面成绩突出,主持(或参加)青藏高原、横断山以及西南大部分地区,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等的考察,采集植物标本共计20000余号,10万余份。特别是对雅鲁藏布江(墨脱地区)进行了长达8个多月的越冬考察,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填补了许多植物区系调查研究薄弱的区域的资料不足或空白,为中国植物学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并在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如植物志,专著研究和分类学订正,物种名录等)中被广泛引用。由于成绩显著,国内外学者以“孙航”名字命名了1个新属和十余个新种。

8、王建安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王建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大二院党委书记,浙大医学院副院长(兼),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英国皇家内科学会(MRCP)Fellow,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亚洲刊(JACC:Asia)主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担任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共同主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首席负责人,以通讯作者在NEJM、Circulation、JACC、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irculation Research、PNAS、 Advance Science等一流期刊发表论著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重大贡献奖、杰出创新人才奖,何梁何利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吴阶平科技进步奖等多项,2012年获白求恩奖章。研究方向是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和系列器械研发、冠状动脉功能评价、心肌损伤和修复的重要机制揭示等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9、颜宁(女)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颜宁,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 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4年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该系继续博士后研究;2007年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2年成为终身教授,2013年成为拜耳讲席教授。2017-2022年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22年12月受聘成为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2023年3月受聘兼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现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长期从事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与病理意义跨膜蛋白的原子分辨率结构,为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及药物开发提供了分子基础。目前主要致力于针对疼痛的发病机理研究与药物研发。

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于2005年获得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 “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2012年获得美国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2018年获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卓越研究奖”;2019年获得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颁发的国际“女科学家奖”;2020年获得女科学家组织颁发的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2021年获得国际生物物理协会颁发的Anatrace膜蛋白研究奖。2019年4月30日,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4月22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23年7月4日,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会士, Associate Member)。

10、张宏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张宏,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组长。长期致力于细胞自噬方面的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90余篇,入选国家杰青,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和首届臻溪生命学者奖等。张宏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并任Autophagy副主编,JCB资深编辑,eLife,EMBO Reports,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等国际期刊编委会成员。

11、张泽民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张泽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与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在2014年加入北大以前,曾长期就任基因泰克/罗氏公司(Genentech/Roche),担任癌症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首席科学家,致力于应用机器学习和高通量测序等高新技术进行抗癌药靶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他在计算癌症生物学和癌症基因组学的多个方向上都是开拓者、引领者,包括世界首例肿瘤全基因组测序, 同时也是Cell Systems和Genome Medicine的编委。张泽民是60个专利的发明者,并在多项癌症治疗药物的分子靶标的原创发现中做出了直接贡献。 他的学术经历包括南开大学遗传学学士、CUSBEA学者、宾州州立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博士、伯克利加州大学信息技术训练、旧金山加州大学实验医学博士后训练。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任国家精准医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张泽民实验室致力于用前沿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来解决癌症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利用计算和实验相结合方法来揭示肿瘤发生过程、肿瘤微环境和对药物响应中的系统变化和重要遗传因素,以推进癌症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发展。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来研究肿瘤微环境特别是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精确组成、相互作用以及功能状态;(2)研究肿瘤的异质性、基因组机制及其对耐药性的影响;(3)开发原创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数据库,来进行单细胞基因组数据和癌症基因组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可视化,以揭示癌症的亚型、驱动基因以及其他致癌因素的遗传基础,从而发现新型癌症靶点和标记物。

以上资料图片均整理自相关单位官方网站。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相关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其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11位增选院士介绍:

1、高绍荣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高绍荣,1970年3月出生,山东章丘人。现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主任。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

高绍荣长期从事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以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 Stem Cell和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入选世界十大医学突破和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周光召基金会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等,领衔的干细胞生物学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何祖华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何祖华,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抗病信号转导、功能基因和信号途径互作。主要研究模式植物(水稻和拟南芥)抗病调控基因的克隆与信号转导, 重点研究水稻对真菌病害(稻瘟病和纹枯病)和拟南芥对水稻病害非寄主抗性的调控机制和信号途径,尤其是作物广谱抗病的基因及其分子机制;植物抗病(SA,JA途径)与发育(GA和auxin)和逆境信号间的cross-talk,逆境信号记忆机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及其对田间(基础)抗病性的调节,并致力于广谱抗病和高产水稻资源的创造,目标是高抗与高产性状的协调与平衡。研究主要涉及分子遗传、植物病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生物信息学。曾获得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等众多奖项。

3、黄三文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黄三文,1971年出生于岳阳屈原管理区河市镇三江村(原五分场一队),屈原农场五分场中学初中毕业,1989年屈原中学63班高中毕业,1996年中国农业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黄三文一直致力于植物基因组学与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研究,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周光召基金会科技奖励基金(基础科学奖),入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第六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组成人员等荣誉。

4、卢煜明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卢煜明,分子生物学临床应用专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 、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曾获得2020年获得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2022年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其致力于研究人体内血浆的DNA和RNA,1997年就发现了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并发展出了一套新技术来准确分析和度量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被誉为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

5、马骏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马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鼻咽癌诊治专家和研究型医生。他聚焦高发于我国的鼻咽癌(占全球病例47%),针对全身微小转移灶是引起鼻咽癌转移复发的根源,开展甄别与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系列研究,提出了“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全身化学治疗(化疗)可重塑以B细胞为核心的抗肿瘤免疫,有效清除全身微小转移灶”的 “增效”理论,制定了“先GP全身化疗,后局部放射治疗(放疗)”的新策略,大幅提高了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提出“采用临床分期联合miRNA分子标签,甄别出极少发生微小转移灶的低危患者,可降低治疗强度”的“减毒”理论,制定了“豁免化疗及缩小放疗范围”的新方案,显著减少化疗、放疗的毒副反应,改善了生活质量。迄今已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2012、2019年)。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为独立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马骏教授领衔的“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2009)”和“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2015)”均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其相应成果荣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项(2012、2019)、“中国科协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项(2020、202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重大进展”2项(2020、2022)、“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3项(2007、2014、2022),马骏教授本人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2)、谈家桢临床医学奖等众多奖项。

6、时松海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时松海,1973年12月生,1996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1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冷泉港实验室遗传学博士学位,2001—200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工作,2006—2019年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及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副教授和研究员/教授。2019年至今,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哺乳动物大脑发育和功能研究,早期工作揭示了神经突触可塑性的核心机制,为深入理解学习记忆原理提供了根本性实验依据,并发现了细胞极性蛋白与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共同调控神经元轴突形成,开辟了神经元极化机制的研究。近期研究跨越神经发育与环路功能领域,定量阐明了单个大脑神经干细胞高度有序进行增殖、神经元发生和胶质细胞发生的内在程序,揭示了调控大脑神经干细胞分裂分化的核心机制,发现了大脑神经细胞发育谱系依赖性的精准神经环路组装和运行的一系列机制,提示了调控大脑发育与功能的新的基本原理-“神经元出生在一起,连接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为理解正常或病理情况下大脑发育组装与功能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获Science年度十大突破和Science全球生命科学青年科学家特等奖、美国布拉瓦尼克青年科学家奖、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北京市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新基石研究员、北京学者等荣誉和资助。

7、孙航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孙航,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长,为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Journal of Biogeography、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的副主编,担任《Flora of Pan-Himalaya》副主编、《Flora of Uzbekistan》编委会副主席、《云南植物志》编委和《神农架植物志》主编。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及生物地理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在青藏高原、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生物地理格局形成以及含羞草科、蝶形花科等植物类群有深入的研究。长期对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形成、演化以及适应机制等方面的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研究特色:(1)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山植物多样性的起源、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丰富了生物地理格局进化和形成的理论,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推动我国的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研究进入到了由现象描述到机理解释的时代;(2)在青藏高原高山植物多样性适应机制研究方面,发现了高山植物适应性进化(雪莲、塔黄特殊结构以及贝母伪装色彩进化)新机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重要成果;推动了我国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3)在青藏高原在植物区系的调查和收集方面成绩突出,主持(或参加)青藏高原、横断山以及西南大部分地区,老挝、乌兹别克斯坦等的考察,采集植物标本共计20000余号,10万余份。特别是对雅鲁藏布江(墨脱地区)进行了长达8个多月的越冬考察,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填补了许多植物区系调查研究薄弱的区域的资料不足或空白,为中国植物学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并在植物多样性研究中(如植物志,专著研究和分类学订正,物种名录等)中被广泛引用。由于成绩显著,国内外学者以“孙航”名字命名了1个新属和十余个新种。

8、王建安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王建安,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大二院党委书记,浙大医学院副院长(兼),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英国皇家内科学会(MRCP)Fellow,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亚洲刊(JACC:Asia)主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主任。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担任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共同主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首席负责人,以通讯作者在NEJM、Circulation、JACC、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irculation Research、PNAS、 Advance Science等一流期刊发表论著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重大贡献奖、杰出创新人才奖,何梁何利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吴阶平科技进步奖等多项,2012年获白求恩奖章。研究方向是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和系列器械研发、冠状动脉功能评价、心肌损伤和修复的重要机制揭示等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9、颜宁(女)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颜宁,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 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4年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该系继续博士后研究;2007年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2年成为终身教授,2013年成为拜耳讲席教授。2017-2022年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22年12月受聘成为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2023年3月受聘兼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现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长期从事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与病理意义跨膜蛋白的原子分辨率结构,为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及药物开发提供了分子基础。目前主要致力于针对疼痛的发病机理研究与药物研发。

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于2005年获得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 “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2012年获得美国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2018年获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卓越研究奖”;2019年获得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颁发的国际“女科学家奖”;2020年获得女科学家组织颁发的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2021年获得国际生物物理协会颁发的Anatrace膜蛋白研究奖。2019年4月30日,颜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4月22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23年7月4日,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会士, Associate Member)。

10、张宏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张宏,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组长。长期致力于细胞自噬方面的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90余篇,入选国家杰青,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杰出成就奖、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和首届臻溪生命学者奖等。张宏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并任Autophagy副主编,JCB资深编辑,eLife,EMBO Reports,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等国际期刊编委会成员。

11、张泽民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院士11人 颜宁、卢煜明等当选|附介绍

张泽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与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在2014年加入北大以前,曾长期就任基因泰克/罗氏公司(Genentech/Roche),担任癌症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首席科学家,致力于应用机器学习和高通量测序等高新技术进行抗癌药靶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他在计算癌症生物学和癌症基因组学的多个方向上都是开拓者、引领者,包括世界首例肿瘤全基因组测序, 同时也是Cell Systems和Genome Medicine的编委。张泽民是60个专利的发明者,并在多项癌症治疗药物的分子靶标的原创发现中做出了直接贡献。 他的学术经历包括南开大学遗传学学士、CUSBEA学者、宾州州立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博士、伯克利加州大学信息技术训练、旧金山加州大学实验医学博士后训练。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任国家精准医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张泽民实验室致力于用前沿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来解决癌症生物学中的重要问题,利用计算和实验相结合方法来揭示肿瘤发生过程、肿瘤微环境和对药物响应中的系统变化和重要遗传因素,以推进癌症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发展。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应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来研究肿瘤微环境特别是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精确组成、相互作用以及功能状态;(2)研究肿瘤的异质性、基因组机制及其对耐药性的影响;(3)开发原创的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数据库,来进行单细胞基因组数据和癌症基因组大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可视化,以揭示癌症的亚型、驱动基因以及其他致癌因素的遗传基础,从而发现新型癌症靶点和标记物。

以上资料图片均整理自相关单位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