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谈国产超精密“光尺”:光频梳测距仪的产业化进程与应用前景——访清华大学吴冠豪

牛亚伟

2024.10.09 点击0次

TA的文章

进入 #IFMI&ISPEMI阅读更多话题内容

导读:IFMI & ISPEMI 2024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清华大学吴冠豪副教授,就其研究方向与产业化进展等话题展开分享。

近期,第3届高端测量仪器国际论坛暨第13届精密工程测量与仪器国际会议(IFMI & ISPEMI 2024)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会议邀请各国精密工程测量与仪器领域的科学家、专家与业界领袖,就国际精密工程测量与仪器领域面临的重大机遇、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等。

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专访环节,荣幸地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吴冠豪老师,就其研究方向与产业化进展等话题展开分享。


仪器信息网:请简单介绍下您的研究方向,您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哪些测量痛点?

吴冠豪:我的研究专注于光学精密测量,特别是光频梳测距技术。相较于传统测量方法,如激光干涉仪,光频梳测距在技术上解决了两大测量难点。首先,与干涉仪的增量式测量相比,光频梳测距能很方便地实现绝对距离测量,这一特性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使我们能够涉足并攻克那些传统干涉仪难以实现的精密测量难题,为原本无解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其次,该技术将长度的测量精度直接追溯至时间频率基准,这是目前物理量测量中最为精确的基准,在任何测量现场都能实现最高精度溯源,无需像干涉仪那样定期校准,从而简化了溯源过程,提升了测量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仪器信息网:光频梳测量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

吴冠豪:光频梳测距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其中便包括我国最新一代光学遥感相机。该相机在升空前需历经严苛的高低温和振动等极端环境测试,以确保其在太空中的稳定运行。这些试验前后的系统形变测量至关重要,因为任何微小的变形都可能显著影响成像质量。此前此类形变评估主要依赖于三坐标测量机,通过长时间、密集的打点测量来实现,过程繁琐且耗时;光频梳技术通过多路并行测距,能够在试验前后快速比对,高效评估相机形变,精度与效率远超传统测量方法。

此外,我们正积极探索光频梳测距在微波遥感天线领域的应用。微波遥感卫星天线尺寸庞大,发射时需折叠收纳,入轨后再展开工作。天线展开后的基线精度直接关乎微波遥感的成像质量,且需实现实时测量与校准。面对如此大尺度高精度的绝对距离测量挑战,光频梳测距技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使得这一目标的实现变得更为可行与高效。

仪器信息网:您的研究成果产业化进展如何?

吴冠豪:光频梳光源技术最初源自海外,其产业化进程亦早于国内。然而,高昂的价格与庞大的体积限制了该光源在国内测量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此,我们团队致力于光频梳光源国产化与小型化的研发,以满足工业测量的实际需求。历经十余载的不懈努力与技术创新,我们成功实现了光频梳光源的全国产化和高度集成化,经多轮测试验证,其精度、可靠性、稳定性出众,满足工业测量需求。目前,我们已将光频梳及其相应的测量仪器实现了产业化。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目前国产光频梳与国外产品相比有哪些优势?

吴冠豪:光频梳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频率精度和稳定性。从这两个关键指标来看,国产光频梳已展现出不凡实力,与国际顶尖品牌并驾齐驱。此外,国产光频梳在控制本底噪声方面相比国外产品更有优势,这个特点能极大地助力其提升测量性能。

另一显著优势体现在仪器的小型化与高度集成化上。相较于全球范围内的同类产品,甚至是那些最为先进的国际品牌,国产光频梳实现了更加紧凑的机身设计与更高的集成度,以及显著的成本优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国产仪器历经了包括航天应用在内的极端环境考验,其卓越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充分验证。综上所述,国产光频梳在面向工业应用的广阔舞台上,能够确立其领先的市场地位。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哪些因素推动了光频梳的发展?

吴冠豪:在很大程度上,这种驱动力源自于应用需求的牵引。我国对于重大项目的迫切需求,使得我们在光频梳的研发过程中,必须满足一系列严苛的条件,包括国产化要求、极致的性能要求和严格的环境适应性要求。这一过程也在无形中成为了我们自主研发技术不断进步的强大推手。

仪器信息网:请介绍下贵团队在光频梳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吴冠豪:目前尚不足以称之为经验,但最终实现这一目标,无疑离不开我们团队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不懈努力。光频梳之所以价格高昂且体积庞大,主要归因于其内部复杂的构造,特别是光学部分与众多外围控制模块的精密集成。我们团队采取了高度专业化的分工策略,在光学模块领域,我们不断探索创新,采用新的原理方法,力求将光频梳的内部腔体设计得更加紧凑且性能稳定。

同时,在控制模块的研发上,我们也同样精益求精,实现了信号源、温控系统和锁频锁相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模块化与微型化设计。通过团队的紧密合作,我们成功地将这些原本可能依赖国外进口仪器的功能,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模块,并实现了高效集成。

仪器信息网:产学研用各界应如何协同,共推光频梳测距技术在工业测领域的应用?

吴冠豪:长期以来,高端测量仪器市场被国外品牌主导,这一现状构成了我们行业发展的严峻挑战。然而,随着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国内精密测量仪器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过往,高端测量仪器的研发投入产出比低,研发周期长且成果难以立即替代进口产品,导致市场接受度有限,自我造血能力不足,许多研发项目因此夭折,未能转化为实际效益。

而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与对国产仪器的重点扶持,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端测量仪器正逐步打破市场壁垒,更多地融入用户市场。在此背景下,我们呼吁用户端能够展现更多宽容与理解,与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协作关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积极反馈问题,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快速响应与迭代升级,共同推动测量仪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对进口高端仪器的替代。

仪器信息网: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精密测量技术的影响?

吴冠豪: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各行各业。在精密测量中,数据处理是关键环节,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极大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这一变革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测量仪器中。例如,超分辨测量技术通过集成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分辨率的显著提升。同样,针对我们在光频梳精密测量的数据处理中,也通过引入AI算法,显著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确保了在线测量的高精度和实时性。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未来精密测量技术及仪器将沿着哪些方向发展?有哪些新兴技术或应用值得关注?

吴冠豪:测量仪器如同奥运竞技,一直向着更快、更精密、更智能、更集成的方向发展。这些技术的不断精进,正是为了满足先进制造及国家重大行业对精准测量的高标准需求。提及我们的光频梳测量技术,尽管其技术已诞生二十年,实际应用发展也有十余年,相较于传统激光测量技术,属于一项新兴的技术。激光自发明以来,在测量领域逐步拓展实现应用,而光频梳测量技术正沿着这一轨迹,逐步在精密测量领域内扩大应用范围。光频梳光源过去因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应用受限;但如今,在国内企业与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光频梳技术已实现国产化与小型化,这一突破为其在工业化测量领域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写评论…
0

近期,第3届高端测量仪器国际论坛暨第13届精密工程测量与仪器国际会议(IFMI & ISPEMI 2024)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会议邀请各国精密工程测量与仪器领域的科学家、专家与业界领袖,就国际精密工程测量与仪器领域面临的重大机遇、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等。

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专访环节,荣幸地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吴冠豪老师,就其研究方向与产业化进展等话题展开分享。


仪器信息网:请简单介绍下您的研究方向,您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哪些测量痛点?

吴冠豪:我的研究专注于光学精密测量,特别是光频梳测距技术。相较于传统测量方法,如激光干涉仪,光频梳测距在技术上解决了两大测量难点。首先,与干涉仪的增量式测量相比,光频梳测距能很方便地实现绝对距离测量,这一特性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范围,使我们能够涉足并攻克那些传统干涉仪难以实现的精密测量难题,为原本无解的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案。其次,该技术将长度的测量精度直接追溯至时间频率基准,这是目前物理量测量中最为精确的基准,在任何测量现场都能实现最高精度溯源,无需像干涉仪那样定期校准,从而简化了溯源过程,提升了测量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仪器信息网:光频梳测量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

吴冠豪:光频梳测距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其中便包括我国最新一代光学遥感相机。该相机在升空前需历经严苛的高低温和振动等极端环境测试,以确保其在太空中的稳定运行。这些试验前后的系统形变测量至关重要,因为任何微小的变形都可能显著影响成像质量。此前此类形变评估主要依赖于三坐标测量机,通过长时间、密集的打点测量来实现,过程繁琐且耗时;光频梳技术通过多路并行测距,能够在试验前后快速比对,高效评估相机形变,精度与效率远超传统测量方法。

此外,我们正积极探索光频梳测距在微波遥感天线领域的应用。微波遥感卫星天线尺寸庞大,发射时需折叠收纳,入轨后再展开工作。天线展开后的基线精度直接关乎微波遥感的成像质量,且需实现实时测量与校准。面对如此大尺度高精度的绝对距离测量挑战,光频梳测距技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使得这一目标的实现变得更为可行与高效。

仪器信息网:您的研究成果产业化进展如何?

吴冠豪:光频梳光源技术最初源自海外,其产业化进程亦早于国内。然而,高昂的价格与庞大的体积限制了该光源在国内测量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此,我们团队致力于光频梳光源国产化与小型化的研发,以满足工业测量的实际需求。历经十余载的不懈努力与技术创新,我们成功实现了光频梳光源的全国产化和高度集成化,经多轮测试验证,其精度、可靠性、稳定性出众,满足工业测量需求。目前,我们已将光频梳及其相应的测量仪器实现了产业化。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目前国产光频梳与国外产品相比有哪些优势?

吴冠豪:光频梳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频率精度和稳定性。从这两个关键指标来看,国产光频梳已展现出不凡实力,与国际顶尖品牌并驾齐驱。此外,国产光频梳在控制本底噪声方面相比国外产品更有优势,这个特点能极大地助力其提升测量性能。

另一显著优势体现在仪器的小型化与高度集成化上。相较于全球范围内的同类产品,甚至是那些最为先进的国际品牌,国产光频梳实现了更加紧凑的机身设计与更高的集成度,以及显著的成本优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国产仪器历经了包括航天应用在内的极端环境考验,其卓越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充分验证。综上所述,国产光频梳在面向工业应用的广阔舞台上,能够确立其领先的市场地位。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哪些因素推动了光频梳的发展?

吴冠豪:在很大程度上,这种驱动力源自于应用需求的牵引。我国对于重大项目的迫切需求,使得我们在光频梳的研发过程中,必须满足一系列严苛的条件,包括国产化要求、极致的性能要求和严格的环境适应性要求。这一过程也在无形中成为了我们自主研发技术不断进步的强大推手。

仪器信息网:请介绍下贵团队在光频梳研究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吴冠豪:目前尚不足以称之为经验,但最终实现这一目标,无疑离不开我们团队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不懈努力。光频梳之所以价格高昂且体积庞大,主要归因于其内部复杂的构造,特别是光学部分与众多外围控制模块的精密集成。我们团队采取了高度专业化的分工策略,在光学模块领域,我们不断探索创新,采用新的原理方法,力求将光频梳的内部腔体设计得更加紧凑且性能稳定。

同时,在控制模块的研发上,我们也同样精益求精,实现了信号源、温控系统和锁频锁相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模块化与微型化设计。通过团队的紧密合作,我们成功地将这些原本可能依赖国外进口仪器的功能,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模块,并实现了高效集成。

仪器信息网:产学研用各界应如何协同,共推光频梳测距技术在工业测领域的应用?

吴冠豪:长期以来,高端测量仪器市场被国外品牌主导,这一现状构成了我们行业发展的严峻挑战。然而,随着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国内精密测量仪器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过往,高端测量仪器的研发投入产出比低,研发周期长且成果难以立即替代进口产品,导致市场接受度有限,自我造血能力不足,许多研发项目因此夭折,未能转化为实际效益。

而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与对国产仪器的重点扶持,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端测量仪器正逐步打破市场壁垒,更多地融入用户市场。在此背景下,我们呼吁用户端能够展现更多宽容与理解,与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协作关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积极反馈问题,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快速响应与迭代升级,共同推动测量仪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对进口高端仪器的替代。

仪器信息网: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精密测量技术的影响?

吴冠豪: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各行各业。在精密测量中,数据处理是关键环节,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极大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这一变革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测量仪器中。例如,超分辨测量技术通过集成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分辨率的显著提升。同样,针对我们在光频梳精密测量的数据处理中,也通过引入AI算法,显著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确保了在线测量的高精度和实时性。

仪器信息网:您认为未来精密测量技术及仪器将沿着哪些方向发展?有哪些新兴技术或应用值得关注?

吴冠豪:测量仪器如同奥运竞技,一直向着更快、更精密、更智能、更集成的方向发展。这些技术的不断精进,正是为了满足先进制造及国家重大行业对精准测量的高标准需求。提及我们的光频梳测量技术,尽管其技术已诞生二十年,实际应用发展也有十余年,相较于传统激光测量技术,属于一项新兴的技术。激光自发明以来,在测量领域逐步拓展实现应用,而光频梳测量技术正沿着这一轨迹,逐步在精密测量领域内扩大应用范围。光频梳光源过去因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应用受限;但如今,在国内企业与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光频梳技术已实现国产化与小型化,这一突破为其在工业化测量领域的广泛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