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主题分会场集锦

进入 #2024年全国电镜年会阅读更多话题内容

导读:20日下午,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精彩继续。本报道分享了大型科研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与开放共享专场的部分报告。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道 2024年10月18日,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东莞市会展国际大酒店龙泉厅盛大开幕。大会由电镜学会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仪器信息网作为独家合作媒体参会报道。

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主题分会场集锦

大会现场

除了大会报告,本届年会按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拟设立十五个专题分会场,包含:01)显微学理论、仪器方法与技术;02)原位电子显微学表征;03)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表征;04)结构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变与扩散;05)先进显微分析技术在工业材料中的应用;06)扫描探针显微学表征;07)电子衍射及电子显微全息(含SEM、EBSD和TEM)材料微结构表征;08)聚焦离⼦束(FIB)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09)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10)生物医学电镜技术发展与应用;11)显微学在农林及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超分辨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12)农林电子显微学研究与应用; 13)先进材料;14)显微科学仪器与先进材料组织结构表征;15)大型科研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与开放共享。

18日和19日下午、20日全天,大型科研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与开放共享专场持续上演精彩报告。以下是该分会场20日下午部分专家的精彩报告内容:

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主题分会场集锦

报告人:武汉大学教授/主任 王建波

报告题目:科研公共平台高质高效建设运行及其对人才高水平创新工作的有力支撑

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设备完善,通过创新化管理等措施逐步构建成为设备领先、功能全面、技术卓越、服务多样的科研仪器共享中心与支撑基地。自2019年3月起独立运作,是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撑环节。该平台采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管理委员会由校领导担任正副主任,负责重大决策;下设专家技术委员会,由各领域顶尖学者构成,负责论证设备与质量体系;并设立顾问委员会,汇聚国内兄弟高校专家智慧,指导平台发展。平台团队精诚合作,为校内外用户提供了卓越、高效、精准的测试与数据分析服务,赢得了广泛赞誉,综合实力与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为学校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平台装备有40余台套大型先进科研仪器,总价值达2.7亿元人民币,涵盖如300KV冷冻透射电镜、300KV球差校正透射电镜等国际顶尖设备。平台致力于创新运行机制,促进资源高效开放共享,深度挖掘设备潜能,强化对学校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的支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及学校发展战略,平台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注重自主研发与仪器创新,旨在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为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主题分会场集锦

报告人:厦门大学教授/副主任 吴彩胜

报告题目:凝聚科技创新共享合力,一流共享体系助力科技发展

厦门大学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厦门大学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已拥有6739台(套)价值超过10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432间实验室,并设立了15个公共服务平台。这些资源为吸引顶尖学者、培育卓越教师、塑造一流人才、建设领先学科及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了厦门大学向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在构建一流共享体系的过程中,厦门大学聚焦于学科建设,对现有科学资源进行了深度整合,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未来,学校将以仪器资源和共享平台为依托,进一步发挥其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深化与区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通过精准对接学校服务能力与国家战略需求,厦门大学将持续优化大型科研仪器的资源配置,提升共享水平,为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主题分会场集锦

报告人:浙江中医药大学 教授/主任 李昌煜

报告题目:科研公共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浙江中医药大学在科研公共平台的建设与运行中,数字赋能表现尤为亮眼。该校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系统的互联互通,比如关联财务系统,有效减少报销流程中的次数与单据负担。同时,学校着重打造开放共享平台,不仅完善了激励机制,还提供了科技金融支持和维修保障,显著增强了科研测试的服务力度。李昌煜主任强调,平台的发展需聚焦于能力提升与协同创新,应不断壮大技术服务团队,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持续推动技能升级,为技术服务和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在保持原有技术服务项目优势的基础上,学校还需要积极引进和培育新技术,不断拓展新技术服务项目,旨在解决中医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领域的关键科技难题。通过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及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致力于成为全国同类院校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和展现一流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窗口。

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主题分会场集锦

报告人:深圳医学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马晓雯

报告题目:深圳科学医学院冷冻电镜实验室建设经验分享

深圳医学科学院专注于解决关乎民众生命健康的重大挑战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需求为其研究导向,致力于构建跨机构、跨领域、跨地域的科技合作网络及临床诊疗协作体系。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的日益成熟与用户群体的快速扩张,该技术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不可或缺的高端工具,尤其在药物研发与传染病防控方面展现出迅速响应的强大能力。目前,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大力筹建冷冻电镜实验室,过去一年中,工作重心放在实验室的装修上,以确保满足冷冻电镜运行的高标准需求,涵盖磁场控制、恒温低湿环境、高洁净度、低噪音、防震措施及独立接地系统等关键要素。仪器采购已取得初步成果,成功购置包括冷冻透射电镜、冷冻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冷冻等离子体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等在内的多台先进设备。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加大投入,计划采购更多冷冻电镜设备,以进一步强化其在科研与疾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

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主题分会场集锦

报告人:天津大学副研究员 习卫

报告题目: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原位球差电镜中心技术与方法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原位球差电镜中心,是为响应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世界一流化工学科建设、攻克化工领域重大基础科学难题而精心布局的大型科研平台。其建设历程历经四阶段:2003至2004年初步建设,2008至2009年发展壮大,2017至2019年巩固规范,2020至2024年突破与提升。球差电镜凭借其卓越的表征能力,深入剖析材料结构演变,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中心积极推进设备耗材与维修的国产化进程,并不断创新,如开发相机连拍等新功能。在智慧实验室建设方面,中心利用AI技术优化人脸识别、气体安全监控、重要仪器及配件智能监控、室内环境监测以及化学品安全管理等关键环节。此外,鉴于平台工作量大且人手紧张,中心对既有文字和视频培训资料进行了AI化改造,构建了定制化的私有知识库,推出了二维/三维数字英文培训教程和智能问答系统,显著提升了人员工作效率。

各校大型仪器科研平台特点鲜明,依据自身优势,均展现出了高度的战略前瞻性和实践创新性,不仅紧密贴合了新时代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还精准定位了各自学科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同时,各平台注重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构建跨机构、跨领域、跨地区的合作网络,促进了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各平台建设的重要趋势。未来,各平台可加强合作交流,经验共享,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写评论…
0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仪器信息网联合报道 2024年10月18日,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东莞市会展国际大酒店龙泉厅盛大开幕。大会由电镜学会电子显微学报编辑部主办,南方科技大学、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仪器信息网作为独家合作媒体参会报道。

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主题分会场集锦

大会现场

除了大会报告,本届年会按材料科学与生命科学拟设立十五个专题分会场,包含:01)显微学理论、仪器方法与技术;02)原位电子显微学表征;03)功能材料的微结构表征;04)结构材料及缺陷、界面、表面,相变与扩散;05)先进显微分析技术在工业材料中的应用;06)扫描探针显微学表征;07)电子衍射及电子显微全息(含SEM、EBSD和TEM)材料微结构表征;08)聚焦离⼦束(FIB)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09)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10)生物医学电镜技术发展与应用;11)显微学在农林及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超分辨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12)农林电子显微学研究与应用; 13)先进材料;14)显微科学仪器与先进材料组织结构表征;15)大型科研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与开放共享。

18日和19日下午、20日全天,大型科研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与开放共享专场持续上演精彩报告。以下是该分会场20日下午部分专家的精彩报告内容:

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主题分会场集锦

报告人:武汉大学教授/主任 王建波

报告题目:科研公共平台高质高效建设运行及其对人才高水平创新工作的有力支撑

武汉大学科研公共服务条件平台设备完善,通过创新化管理等措施逐步构建成为设备领先、功能全面、技术卓越、服务多样的科研仪器共享中心与支撑基地。自2019年3月起独立运作,是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撑环节。该平台采用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管理委员会由校领导担任正副主任,负责重大决策;下设专家技术委员会,由各领域顶尖学者构成,负责论证设备与质量体系;并设立顾问委员会,汇聚国内兄弟高校专家智慧,指导平台发展。平台团队精诚合作,为校内外用户提供了卓越、高效、精准的测试与数据分析服务,赢得了广泛赞誉,综合实力与服务品质显著提升,为学校的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目前,平台装备有40余台套大型先进科研仪器,总价值达2.7亿元人民币,涵盖如300KV冷冻透射电镜、300KV球差校正透射电镜等国际顶尖设备。平台致力于创新运行机制,促进资源高效开放共享,深度挖掘设备潜能,强化对学校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的支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及学校发展战略,平台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注重自主研发与仪器创新,旨在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为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提供便捷、高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主题分会场集锦

报告人:厦门大学教授/副主任 吴彩胜

报告题目:凝聚科技创新共享合力,一流共享体系助力科技发展

厦门大学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厦门大学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已拥有6739台(套)价值超过10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432间实验室,并设立了15个公共服务平台。这些资源为吸引顶尖学者、培育卓越教师、塑造一流人才、建设领先学科及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了厦门大学向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在构建一流共享体系的过程中,厦门大学聚焦于学科建设,对现有科学资源进行了深度整合,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未来,学校将以仪器资源和共享平台为依托,进一步发挥其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深化与区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通过精准对接学校服务能力与国家战略需求,厦门大学将持续优化大型科研仪器的资源配置,提升共享水平,为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主题分会场集锦

报告人:浙江中医药大学 教授/主任 李昌煜

报告题目:科研公共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浙江中医药大学在科研公共平台的建设与运行中,数字赋能表现尤为亮眼。该校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系统的互联互通,比如关联财务系统,有效减少报销流程中的次数与单据负担。同时,学校着重打造开放共享平台,不仅完善了激励机制,还提供了科技金融支持和维修保障,显著增强了科研测试的服务力度。李昌煜主任强调,平台的发展需聚焦于能力提升与协同创新,应不断壮大技术服务团队,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持续推动技能升级,为技术服务和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在保持原有技术服务项目优势的基础上,学校还需要积极引进和培育新技术,不断拓展新技术服务项目,旨在解决中医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领域的关键科技难题。通过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及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致力于成为全国同类院校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和展现一流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窗口。

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主题分会场集锦

报告人:深圳医学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马晓雯

报告题目:深圳科学医学院冷冻电镜实验室建设经验分享

深圳医学科学院专注于解决关乎民众生命健康的重大挑战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需求为其研究导向,致力于构建跨机构、跨领域、跨地域的科技合作网络及临床诊疗协作体系。随着冷冻电镜技术的日益成熟与用户群体的快速扩张,该技术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不可或缺的高端工具,尤其在药物研发与传染病防控方面展现出迅速响应的强大能力。目前,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大力筹建冷冻电镜实验室,过去一年中,工作重心放在实验室的装修上,以确保满足冷冻电镜运行的高标准需求,涵盖磁场控制、恒温低湿环境、高洁净度、低噪音、防震措施及独立接地系统等关键要素。仪器采购已取得初步成果,成功购置包括冷冻透射电镜、冷冻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冷冻等离子体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等在内的多台先进设备。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加大投入,计划采购更多冷冻电镜设备,以进一步强化其在科研与疾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

2024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仪器平台建设发展主题分会场集锦

报告人:天津大学副研究员 习卫

报告题目: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原位球差电镜中心技术与方法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原位球差电镜中心,是为响应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世界一流化工学科建设、攻克化工领域重大基础科学难题而精心布局的大型科研平台。其建设历程历经四阶段:2003至2004年初步建设,2008至2009年发展壮大,2017至2019年巩固规范,2020至2024年突破与提升。球差电镜凭借其卓越的表征能力,深入剖析材料结构演变,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中心积极推进设备耗材与维修的国产化进程,并不断创新,如开发相机连拍等新功能。在智慧实验室建设方面,中心利用AI技术优化人脸识别、气体安全监控、重要仪器及配件智能监控、室内环境监测以及化学品安全管理等关键环节。此外,鉴于平台工作量大且人手紧张,中心对既有文字和视频培训资料进行了AI化改造,构建了定制化的私有知识库,推出了二维/三维数字英文培训教程和智能问答系统,显著提升了人员工作效率。

各校大型仪器科研平台特点鲜明,依据自身优势,均展现出了高度的战略前瞻性和实践创新性,不仅紧密贴合了新时代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还精准定位了各自学科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同时,各平台注重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构建跨机构、跨领域、跨地区的合作网络,促进了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各平台建设的重要趋势。未来,各平台可加强合作交流,经验共享,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