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东西李晓鸥:国产仪器不奢望优待,但求能公平一点

导读:就不久前引起热议的四川质监局采购案仪器信息网记者采访了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鸥先生,李晓鸥先生表示,国产仪器这几年一直在进步,如有光谱,色谱,质谱,在线仪器,各种专用快速检测仪器,各种前处理设备等。在知识产权方面来说,国产仪器已有一定的深度,如东西分析质谱的核心技术是自己的。质量上,国产仪器也在不断提升。主要问题在于仪器采购还未能回归理性,希望国产仪器能有公平友好一点的市场环境。

      前不久,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就仪器采购一事,发布了《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进口产品专家组论证意见公示》,列出了专家组论证意见和结论及拟采购仪器的清单,对专家组论证意见进行公示,公示的范围涵盖了很多国产仪器。(详情请看国产仪器一无是处?四川某采购案引争议)此事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就此事仪器信息网记者采访了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鸥先生。

  李晓鸥先生:首先,感谢仪器网将这个事情梳理出来,供大家讨论。

  媒体的介入,非常必要。我感觉,除了邀请国产仪器厂商参加讨论,还可以邀请进口仪器厂商或代理商,和参加过类似评标的专家参加。也可以邀请一些行业外的专家,比如法律方面的专家参加讨论。

  说老实话,当初我看到这个消息,没有太多反应,可能是这种事情经历多了,人有点麻木。

      这件事,用一个比喻形容比较恰当。这像一场拳击比赛,一方是进口仪器,一方是国产仪器。中间的裁判就是负责采购的机构,包括评标的专家。一方是八尺金刚,浑身肌肉,一方身高五尺的小个子。如果比赛的规则是公平的,也许小个子还能够依靠点数赢得比赛。但若裁判偏袒,小个子就没有希望了。更何况有时裁判亲自上手,形成二打一的局面,这样非得把小个子打趴下不可。

  这事有点令人酸楚,比喻中的这个裁判和小个子还是一国一家的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呀。

  客观的说,国产仪器这几年一直在进步。不仅仅是品种上,而且在质量上,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从种类说,有光谱,色谱,质谱,在线仪器,各种专用快速检测仪器,各种前处理设备等。整体说,在亚洲,除日本外,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全面的工业基础。在世界范围,除美国,日本,欧洲(不以单独国家计算),中国位列第四,应该说得过去。横向比较,和国内其他高新技术工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位置应该大致差不多,怎么比较我们都不算寒碜。
 
      从知识产权方面来说,我们有一定的深度。打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联想是目前全球第一的PC厂商,但其核心技术--CPU和操作系统,完全没有掌握。而分析仪器的大量核心技术是我们自己掌握的。比如色谱中的各类检测器,光谱中的各类光学单元。至于质谱,别的厂家我不清楚,东西分析质谱的核心技术是自己的。

      从质量上,也在不断提升。举几个例子,目前中国出口的紫外可能每年1-2千台或更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也有一定的量,别的厂商我不知道,东西分析这几年累计出口的原子吸收有几百台了。质量提升的动力是市场推动的。据我了解,和过去不同,现在没有一家国产厂商是不重视质量的。大家都明白质量的重要性,许多企业都实行了严格的综合质量管理体系。

  当然,在一些方面我们有差距,我们承认。这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我们会坚持。

  我在不同的场合说过这话,压在国产仪器身上有“四座大山”。就是各种招标书是明确指明“进口仪器”,一旦把这四个字堂而皇之写入招标书中,就根本没有国产仪器参与的机会了。上场比赛的机会都不给你。相比而言,四川这次招标,还走走形式,已经不错了。

  说到国产仪器,必须要说仪器用在什么地方,用仪器做什么。脱离了这个前提,采购就变得比较盲目了。

  有一次,一个东欧国家的国家实验室,想来参观一下中国对口的实验室。参观后,他们的感想是,实验室的装备真好。都是进口高端仪器。唯一的问题是,看上去根本就没有怎么用。他们说,我们用东西分析的仪器,一年做十多万个样品。使用强度是非常高的,用着也挺好。

  我来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有70万的预算,购买一台原子吸收,还会买国产的吗?国家的钱都是纳税人交的。国家在鼓励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有些时候,我们也非常困惑。

  国产仪器的优势是Total Ownership(全部拥有价格)低。全部拥有价格包括采购价,耗材,维修费用,和易损件。这是非常大的优势。“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在全球风行,这是一大优势。我想,今后政府采购这部分,最终会回归理性,回归到市场原则上来。

  仪器信息网这次为我们行业做了一件好事。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讨论,各抒己见。我觉得还有一些类似案例,比如,政府采购招标中,若指明“进口仪器”,这样做合理吗?合法吗?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还是请这方面的专家给大家扫扫盲,普普法。

      我今天才听说,一九五八年前,中国唯一能算得上分析仪器的,只有上海一家公司生产的PH计。想想我们中国从这么低的基础,发展到今天的这个局面,谁不为之感到骄傲呢?

  总之,我们没有非分之想,不奢望什么优待,只是希望国产仪器能有公平友好一点的市场环境。

  这点要求过分吗?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前不久,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就仪器采购一事,发布了《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进口产品专家组论证意见公示》,列出了专家组论证意见和结论及拟采购仪器的清单,对专家组论证意见进行公示,公示的范围涵盖了很多国产仪器。(详情请看国产仪器一无是处?四川某采购案引争议)此事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就此事仪器信息网记者采访了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鸥先生。

  李晓鸥先生:首先,感谢仪器网将这个事情梳理出来,供大家讨论。

  媒体的介入,非常必要。我感觉,除了邀请国产仪器厂商参加讨论,还可以邀请进口仪器厂商或代理商,和参加过类似评标的专家参加。也可以邀请一些行业外的专家,比如法律方面的专家参加讨论。

  说老实话,当初我看到这个消息,没有太多反应,可能是这种事情经历多了,人有点麻木。

      这件事,用一个比喻形容比较恰当。这像一场拳击比赛,一方是进口仪器,一方是国产仪器。中间的裁判就是负责采购的机构,包括评标的专家。一方是八尺金刚,浑身肌肉,一方身高五尺的小个子。如果比赛的规则是公平的,也许小个子还能够依靠点数赢得比赛。但若裁判偏袒,小个子就没有希望了。更何况有时裁判亲自上手,形成二打一的局面,这样非得把小个子打趴下不可。

  这事有点令人酸楚,比喻中的这个裁判和小个子还是一国一家的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呀。

  客观的说,国产仪器这几年一直在进步。不仅仅是品种上,而且在质量上,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从种类说,有光谱,色谱,质谱,在线仪器,各种专用快速检测仪器,各种前处理设备等。整体说,在亚洲,除日本外,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全面的工业基础。在世界范围,除美国,日本,欧洲(不以单独国家计算),中国位列第四,应该说得过去。横向比较,和国内其他高新技术工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位置应该大致差不多,怎么比较我们都不算寒碜。
 
      从知识产权方面来说,我们有一定的深度。打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联想是目前全球第一的PC厂商,但其核心技术--CPU和操作系统,完全没有掌握。而分析仪器的大量核心技术是我们自己掌握的。比如色谱中的各类检测器,光谱中的各类光学单元。至于质谱,别的厂家我不清楚,东西分析质谱的核心技术是自己的。

      从质量上,也在不断提升。举几个例子,目前中国出口的紫外可能每年1-2千台或更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也有一定的量,别的厂商我不知道,东西分析这几年累计出口的原子吸收有几百台了。质量提升的动力是市场推动的。据我了解,和过去不同,现在没有一家国产厂商是不重视质量的。大家都明白质量的重要性,许多企业都实行了严格的综合质量管理体系。

  当然,在一些方面我们有差距,我们承认。这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我们会坚持。

  我在不同的场合说过这话,压在国产仪器身上有“四座大山”。就是各种招标书是明确指明“进口仪器”,一旦把这四个字堂而皇之写入招标书中,就根本没有国产仪器参与的机会了。上场比赛的机会都不给你。相比而言,四川这次招标,还走走形式,已经不错了。

  说到国产仪器,必须要说仪器用在什么地方,用仪器做什么。脱离了这个前提,采购就变得比较盲目了。

  有一次,一个东欧国家的国家实验室,想来参观一下中国对口的实验室。参观后,他们的感想是,实验室的装备真好。都是进口高端仪器。唯一的问题是,看上去根本就没有怎么用。他们说,我们用东西分析的仪器,一年做十多万个样品。使用强度是非常高的,用着也挺好。

  我来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有70万的预算,购买一台原子吸收,还会买国产的吗?国家的钱都是纳税人交的。国家在鼓励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有些时候,我们也非常困惑。

  国产仪器的优势是Total Ownership(全部拥有价格)低。全部拥有价格包括采购价,耗材,维修费用,和易损件。这是非常大的优势。“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够在全球风行,这是一大优势。我想,今后政府采购这部分,最终会回归理性,回归到市场原则上来。

  仪器信息网这次为我们行业做了一件好事。把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讨论,各抒己见。我觉得还有一些类似案例,比如,政府采购招标中,若指明“进口仪器”,这样做合理吗?合法吗?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还是请这方面的专家给大家扫扫盲,普普法。

      我今天才听说,一九五八年前,中国唯一能算得上分析仪器的,只有上海一家公司生产的PH计。想想我们中国从这么低的基础,发展到今天的这个局面,谁不为之感到骄傲呢?

  总之,我们没有非分之想,不奢望什么优待,只是希望国产仪器能有公平友好一点的市场环境。

  这点要求过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