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思考

仪器信息网路径思考专题为您整合路径思考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路径思考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路径思考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路径思考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路径思考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路径思考相关的资讯

  • 周琪院士:建设生命健康科技强国的路径思考
    p & nbsp & nbsp & nbsp 中国的科研创新需要的是忘记小我、实现大我、创新为民、敢为人先、有情怀的科学家。没有家国情怀、没有奉献精神的科学家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需要长期坚忍,可能会失败、可能没有功名和回报的创新过程;一个没有情怀、没有精神、没有信仰的群体也无法胜任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因此,科学创新的路径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应该给心有梦想、心有大爱、情系国家的科学家以信任和发展的空间。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建立科研自信 /strong /p p strong   建设科技强国,首先要建立科研自信 /strong /p p   建设科技强国的首要一点是要建立科研自信。多年来中国在科研创新能力的累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项工作发展迅速,但是在快速跟进国际科技前沿的过程中,部分科研人员也逐渐形成了研究的惰性,缺乏科研定力和科研判断能力,对开展前瞻性工作缺乏自信,跟风式科研方式盛行,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科研自信不足。 /p p   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期间,周琪在接受《焦点访谈》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每一个进步都是伴随着科技创新和突破产生的,干细胞和再生这个领域我们前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复制,要在一个完全没有路的情况下走一条路,这种挑战和压力可能会更大,但我们完全可以去引领世界的科学方向与技术潮流”。 /p p    strong 勇闯“无人区”,真正的创新从科技规划开始 /strong /p p   面对重大科技创新推进上的诸多困难,当主要聚焦点还集中在对体制机制问题的探讨与实践上的时候,科技如何在一个创新的道路上勇闯无人区应该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一个首要问题。 /p p   真正的科研创新应该从科技规划开始。如果科研规划本身就是跟踪性、模仿性的,科技成果至多会取得“点”上的突破,不可能产生重大创新,只能越落越远。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立足国情,解决现实困难 /strong /p p    strong 生命与健康领域的突出矛盾:一“小”一“老”& nbsp 、一“生”一“死” /strong /p p   在生命与健康领域的科研规划上,必须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解决困扰中国的现实困难,不能人云亦云。 /p p   现阶段我国在生命与健康领域的突出矛盾是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导致的人口安全和健康问题,创新发展的路径应该紧密围绕解决上述矛盾开展。 /p p strong   “小”——高龄孕妇井喷式增加 /strong /p p   多年来,中国已经历了人口爆炸、“独生子女”& nbsp 和“全面二孩”等政策的调整,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以后,“& nbsp 70后”“& nbsp 80后”加入再育的行列,高龄孕妇井喷式增加。 /p p   我国高龄孕妇的比例,1995年为0.9%,2005年为4%,2015年为10%。数据显示,全国符合生育二孩条件的9000万左右家庭中,60%的女方年龄在35岁以上,50%在40岁以上。 /p p   据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署报告:中国出生缺陷率达5.6%,是发达国家的2倍;而近年来符合二孩政策的高龄产妇井喷式的增加据信会导致生殖障碍和出生缺陷比例大幅上升,我国人口安全的形势非常严峻。如果没有在科学研究和诊疗技术上的重点布局和突破,有可能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努力中带来人口安全与健康的巨大风险。 /p p strong   “老”——老龄化社会加速发展 /strong /p p   除了出生人口质量与安全问题外,老龄化带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2亿,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将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p p strong   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开发新的治疗技术和手段 /strong /p p   另外,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庞大,到2014年全产业销售额接近2.5万亿元人民币,但我国药物的自主研发仍很薄弱,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原创性药物较少,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也和国际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开发新的治疗技术和手段,并力促整个产业涉足国际竞争,将成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p p    strong 在生命与健康领域的研发布局上,应该着重加强技术预测能力,建立科学自信。 /strong /p p   中国在生命健康领域规划方面应该坚持把重心放在一“小”一“老”、& nbsp 一“生”一“死”上,重点解决困扰中国的核心矛盾和问题,加速布局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前瞻性科学研究,重点布局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治疗研究,开发新的诊疗手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改革科技管理,激发创新活力 /strong /p p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建立符合创新规律和要求的、新的管理机制至关重要。有挑战性的项目有风险、有难度,应该鼓励试错、宽容失败,评估评价机制应更加符合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在于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而现行的管理和评价系统显然和推动创新研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p p    strong 科技管理应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strong /p p   科技管理应该以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能够鼓励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创造力,完成使命为宗旨,对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重点考核不应僵化地以论文为主要考核指标,而应考核他们解决实际需求,解决瓶颈问题,解决关键技术障碍的完成情况。 /p p   对成果的考核也不应该以奖励的级别、专利的数量为主体,而应该以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最终收益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和据。 /p p   对技术支撑人员应该以服务的质量和任务完成的数量作为考核的指标。 /p p   只有做到分级分类的指标的细化,才会激发不同类型人员的创造力。 /p p    strong 科研管理改革如何做? /strong /p p   科研管理改革应该有助于推动科学家把科学研究的重心投放到加强科研攻关、强化服务民生、聚焦医疗健康等社会关切的方向上。 /p p   改革应以实现科学、协同、规范、高效的管理为目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惯性,动态调整科研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等改革举措,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国际科学前沿,发挥先导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科学研究整体实力从“跟跑者”向“并跑者”转变,并进一步形成“领跑”优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重视成果转移转化 /strong /p p strong   做好科研成果转化的“大文章” /strong /p p   中科院要坚持“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新时期办院方针,要强化高端引领,加强前沿领域战略布局和技术预判,全面提高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必须着力解决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建设,做好科研成果转化的“大文章”,把创新驱动发展落到实处。 /p p   科学研究应该考虑国计民生,应该符合人民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应该促进和推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支撑社会发展的动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遴选核心人才 /strong /p p strong   科学创新,遴选核心人才是重要环节 /strong /p p   科研创新的主体任何时候都是人,而不是物,跨越式发展应该建立差异化的人才政策。创新是人的心智投入的创造过程,不是按图索骥、照方抓药,在科学创新的路径设计中,应该把遴选核心人才作为重要的一环。 /p p   按照论文指数、考核指标、经费预算的设计可以完成科研流程,但不能保证科研创新。如何发挥科学家,尤其是领军科学家的作用至关重要。 /p p   中国的科研创新需要的是忘记小我、实现大我、创新为民、敢为人先、有情怀的科学家。没有家国情怀、没有奉献精神的科学家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需要长期坚忍,可能会失败、可能没有功名和回报的创新过程;一个没有情怀、没有精神、没有信仰的群体也无法胜任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因此,科学创新的路径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应该给心有梦想、心有大爱、情系国家的科学家以信任和发展的空间。 /p p   路径、管理和制度体系只是一个正常运行社会里规范个人行为的条款,制度设计里面过于强化功名的牵引、利益的诱惑,过于强调局部利益和团体的成就,而忽略了对爱国敬业、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些重要指标,忽略掉精神而仅仅靠制度设计的各种指标遴选的团队难以承载建设科技强国的梦想,可能和创新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p p   除了支持那些引领科技革命的天才科学家之外,更应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弘扬为崇高目标舍弃自我,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p p   能够在中国的科技创新伟业中大展宏图、在科技无人区里面冲锋陷阵的主体必定是那些怀着赤诚报国热情,怀着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把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发展伟业融为一体的科学家,要减少对他们创造力的束缚,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和足够的支撑,支持他们投身于创新的发展实践。 /p p   创新的最核心要素是人,要逐步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和环境,支撑中国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图伟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作者:周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 /p p /p
  • 对新形势下科学仪器发展路径的思考——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青云
    近两年贸易摩擦日益加重,由此引发的中美科技之争给世界分工带来了巨大冲击。宏观来看,“十四五”规划文件牵引、地方政策支持、国产采购倾斜,支持国产仪器发展似乎已经成为政府、市场以及公众的共识。巨浪之下,国产仪器企业的春天是否已经到来,进口品牌将如何更好地制定本地化策略?基于此,仪器信息网特别邀请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青云就“国产仪器企业发展路径”发表观点。仪器信息网:我国科学仪器高端市场几乎被国外产品垄断,后疫情时代世界形势变化莫测,存在被“卡脖子”风险。高端科学仪器部分关键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同样存在被“卡脖子”风险。在贵公司所涉及的产品品类中,您认为目前国内被“卡脖子”的产品、关键核心部件、关键技术有哪些?董青云:丹东百特的主要产品是激光粒度仪、纳米粒度仪、显微图像粒度仪和粉体特性测试仪等粉体物性分析仪器。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丹东百特在核心技术、制造工艺和关键核心器件等方面都取得突破,产品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就颗粒测试技术和仪器而言,目前已经没有被“卡脖子”的产品、关键核心器件和关键技术了。遥想当年,进口粒度仪还常被冠以“测量范围宽、测量精度高、重复性和准确性好、操作简便”的光环,就像白雪公主一样受到推崇。国产粒度仪则被套上“测量范围窄、测量精度低、故障率高、不满足要求”等标签,像一个丑小鸭在低端市场徘徊。现在,丹东百特凭世界上首创或先进的激光粒度测试“双镜头技术”“正反傅里叶结合光学技术”“激光散射/显微图像二合一粒度粒形分析技术”“动态光散射技术”“电泳光散射技术”“相位分析光散射技术”,使百特粒度和Zeta电位测试技术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在,百特仪器不仅销售到全国34和省市区,在军工、制药、食品、电池材料等高端需求大显身手,还出口到美国、德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等92个国家和地区。仪器信息网:除了产品和技术之外,您认为国产仪器发展还面临哪些“卡脖子”的问题,如何解决?董青云:毫不夸张地说,以百特为代表的国产激光粒度仪、纳米粒度Zeta电位仪、显微图像粒度粒形分析仪、粉体特性测试仪等仪器,在产品和技术上已经站逼近世界“塔尖”,但还有以下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要加强应用研究。粉体材料种类繁多,特性千差万别,需要对不同材料、不同粒度、不同粒形、不同工艺的粉体材料进行单独的粒度粒形分析的方法学研究,从而找到最佳的测试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分散方式、分散介质、分散强度、分散时间、分散剂、折射率、样品量、取样方法、仪器状态调整与验证等。好仪器加上适当的测试条件才能得到好的分析结果。应用研究涉及到仪器、材料、介质、分散手段等多方面,一般要仪器厂家与用户合作研究,并且是仪器厂家的一项常态化工作。二是要重视在线粒度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目前的粒度仪大都是实验室仪器,取样测量,控制滞后,效率较低。粉体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大规模、智能化、高品质、低能耗”,研制“自动测试、实时取样、连续监测、闭环控制”为特征的在线粒度监测与控制系统,是粉体产业发展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同时也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需要。从仪器角度看是产品升级换代的需要。仪器信息网:在贵公司所涉及的产品品类中,有哪些产品、技术或应用很好地打破了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它们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或经验?其中,贵公司的产品、技术或应用是否有相关案例可以分享?董青云:百特激光粒度仪采用的一系列创新技术,成功地打破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早年,百特激光粒度仪仅仅采用典型的傅里叶光学系统,测量范围窄,精度低,适用领域有限。而国外激光粒度仪普遍采用的是“双光束”技术,测量范围大,测量精度高。但百特没有照抄照搬国外技术,而是通过对原理性技术的深入研究,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创的“双镜头”激光粒度测试技术,与国外“双光束”技术一样,能同时接收前向、侧向和后向散射光。从此百特激光粒度仪有了世界先进的核心技术。尽管如此,百特并未停止创新脚步。经过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将激光束由水平入射改为“斜入射”,能大幅度扩大“双镜头”系统散射光的探测角度,从而提升了测量范围和精度。在“双镜头斜入射”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了显微图像技术,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创的粒度粒形二合一分析系统——Bettersize3000Plus,进一步巩固了百特颗粒测试仪器和技术的领先地位。百特激光粒度测试技术从落后,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程表明,只要长期坚持研发投入,踏踏实实开展基础研究,完完整整进行科学验证,就一定能造出一流水平的科学仪器。仪器信息网:最近几年,科学仪器已成为科技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国产科学仪器发展也受到了广泛重视。您认为当下以及未来对于国产仪器发展有哪些“利好”政策与机遇?还需要得到哪些支持?董青云:仪器在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国家促进科学仪器的产业发展制定了不少政策,如设立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资金,制定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的攻关计划,制定了鼓励用户选购国产仪器的政策等等,这些都国产仪器发展的“利好”政策。但是,科学仪器涉及多学科和多领域,特点是技术含量高、投资大周期长、产品批量小、要求精度高。这样的产业仅靠企业和行业自然发展,难以在短期内摆脱“卡脖子”的状态,建议国家制定特殊政策。一是国家要像重视集成电路、重视光刻机一样重视科学仪器行业,对高端科学仪器和关键零部件进行技术和工艺研究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补上空白,再谋求发展。二是率先在仪器行业取消“最低价中标”规定,研究“最高性价比中标”机制,改变“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以此淘汰“质次价低、滥竽充数”的“劣币”,提升中国科学仪器的整体水平。三是对“不得用在中国敏感行业(如军工)”规定的外国品牌(厂商)实行对等限制政策,限制该品牌在民用领域的进口量,为国产科学仪器和不限制应用行业的国际品牌争取市场。仪器信息网:在当今的大环境下,贵公司未来产品技术发展规划是怎样的?您认为国产仪器企业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路径?董青云:经过26年的创新发展,丹东百特在粒度测试技术、产品制造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业界瞩目的成绩。百特在产品和技术上的规划是通过持续创新,向高精度、宽领域、智能化和在线化方向发展,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粒度仪品牌。根据百特的经验,我认为中国科学仪器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是“广大全”,而是“专精特新”。“专”就是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一个专业领域做深做透,做到行业第一。百特26年来心无旁骛专做颗粒测试仪器,有80多项专利,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精”就是把仪器做得精细、精致、精美,成为精品。“特”就是产品独具特色、技术独具特色、应用独具特色。百特Bettersize2600激光粒度仪常规配水循环泵或干粉进样器,对特殊用户还能配溶剂循环泵、微量样品池和微量干粉进样器,具有适用于几乎所有领域的特点。“新”就是创新,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和新功能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振实密度仪是一个传统的产品,百特振实密度仪能同时适合药典和粉体标准,又具有自动读数功能,这种在老产品上融入新技术,是一种相对容易的“新”。中国的科学仪器品种全,厂家多,市场大。技术水平虽然总体落后于发达国家,但也具备相当基础。只要政、产、学、研、用上下一心,坚持科技创新,加强科学管理,落实质量标准,重视应用研究,走“专精特新”的道路,中国科学仪器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 基因测序,风口上的思考(三):基因测序的护城河,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和建议
    继《基因测序,风口上的思考(一):基因测序市场格局介绍》、《基因测序,风口上的思考(二):基因测序的误区和瓶颈》两篇文章后,本系列文章迎来了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接上文,内容如下:  三、什么才是护城河?  护城河是指企业在短期内无法被模仿和替代的竞争优势。目前看到的不同公司的技术差异,不外乎是在运行成本、操作的自动化、数据分析的优化这几个角度,在市场终端的经济意义到底有多少,还需要综合评估和检验。建议企业从以下几个地方考虑护城河的投资:  1. 在上游实现突破  目前的基因测序应用商,基本上无法摆脱上游厂家对成本的控制。即便开发了自己的临床应用试剂盒,按照现在的规定属于III类注册证,要注明试剂盒核心组分和用途,这里就包括了上游供应商的试剂耗材成分,无法更换为另一家。  目前国内有厂家在自主研发高通量测序仪,效果如何这里不适合评价,但这种努力值得敬佩。长远来看,这是非常值得的一步。降低了自身的成本,也避免将来来自上游厂商向下游拓展的竞争。在发展方向上,更长的读长可以减少很多生物信息学的成本负担,是高通量测序仪的出路所在。  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能力自己研发高通量测序仪,那么如果能致力于用各种方式优化流程中的试剂耗材包括国产化,提高上游议价能力,也是一条出路。  2. 占有产品终端使用者的直接通道  大部分基因测序应用商一开始不能直接建立与产品使用者的联系,需要借助不同通道,比如说目前的高通量测序试点单位,因此增加了通道成本。近期试点单位再增加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短期内这个通道成本随着新入者的增加还可能进一步上升。  一种办法是先找一个不大的细分市场深耕,市场里也有这样的公司。由于市场暂时不大,它进入之后竞争者不大愿意再来争夺,保证了其一段时间内通道的优势,有时间树立自己的无形资产。  有公司的做法是在各地的医院内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但实验室所有成本自付。这样一来很难被代替。一旦试点全面放开,将直接具有源源不断的销售来源。  另外就是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说试图改变支付模式,直接建立起与支付方的通道联系。由于中国各地情况有很大差异,不一定能在所有地方通行。  3. 与其他成熟业务整合,降低成本  每一个临床客户,都可以带来多方面的临床市场。基因测序在临床诊疗中更多的是揭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将企业自身其他的产品及业务(如果有的话)和基因测序相结合,更容易融入客户的常规工作, 被替代的风险减小,同时渠道、物流、市场等成本因为被分担而下降,这种成本战略在竞争中不容易为对手复制。如果没有自身其他业务,就应该尽快寻找面向同一客户的其他商业伙伴进行合作。  4. 拓展数据价值的客户体验,抬高客户转换成本  这个可能还需要比较长一点时间,因为涉及到数据库的设计和积累、是否能冒风险帮临床医生解读、外部网络建设等等。目前基因测序的应用价值仍然以大量数据为输出形式,数据带给客户的价值经过二次加工以后有可能以更高的定价出售,同时如果为客户如何使用该数据价值设计出临床路径,将会是非常独特的。打个通俗比方说,就是大家都在市场里卖菜,客户需要买回去自己决定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怎么来吃。如果有人把菜替客户洗好拣好,做成各种菜肴,告诉客户减肥需要吃这道菜,长身体需要吃那道菜,甚至吃菜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方式、礼仪,那么有价值的就是这后面的部分。目前很多基因测序应用商只做到了“洗菜拣菜”的工作,后面都做的不够,所谓的数据解读方案都尚停留在技术层面。在中国,医院和医生永远都是稀缺资源,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层次解决方案,将大大抬高竞争对手客户转换成本。  以下方面不是护城河:  1. 新的某一专利技术  目前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技术专利能比别的技术好10倍以上,或是能产生独断市场。强调自己的专利技术来要求过高投资,对企业本身发展和投资者长远来说都不可取。  2. 目前的高市场份额  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市场,目前的高市场份额也有可能被取代。由于大部分基因测序仪都还没有在医院被完全充分地使用,因此现有的份额被替代也是很容易的。  3.产品在科研方面的特点  基因测序原先是科研领域的产品,因此有些产品是按照科研思路设计出来的,并不符合临床应用。性能过度超过了客户的实际需求,带来的是成本多余浪费。科研上的优点不等同临床应用上的优点。  4.“数据解读方案”  有些公司强调自己有独特的生物信息学算法或数据解读方案,但要成为护城河还远远不够。这种独特性在临床应用上能带来多少差异,医生和患者是否真切地体验到这种方案带来的好处,都很模糊。如何变为临床医生的语言,如何整合入临床的日常诊疗,如何验证解读结果的可靠性,都需要探索。  四、对未来的预测和建议  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整合入医疗记录  我们必须知道,基因检测结果不会改变成年人自身的健康行为,解决方案才会。如果不能够打通从数据到方案的工作链,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基因测序无用的负面报道。虽然渐渐也有人意识到要把测序结果转变为“actionable information”,但言之无物。由于领域的跨度,提供者往往不理解这解决方案应该是什么,在临床上,基因测序最终应该无缝连接到医疗病历中去,逐步地改变医生和病人的诊治参与方式。  2. 基因组流行病学  未来基因组流行病学对政府卫生决策部门可能有很强的意义,目前感觉在这个方面工作的人不多。通过分析社会人群基因变化规律,监测疾病谱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变化,有助于提出流行病学干预措施,评估新的诊断试验的有效性及成本效益分析,甚至可能为保险公司做决策顾问。这个方面将来可能会出现商业机会。  3. 药物研发市场  基因测序值得用于药物研发市场的原因在于:1)有更多的国内国外药厂开始进行靶向药物的研发 2)药物研发市场近年面临成本控制、缩短时间、更加高效的压力 3)基因测序对药物研发中靶点选择和临床试验病人的选择优化都有很好的意义 4)新的药物和基因关联的研究在增加,如现在认为肿瘤的错配基因突变对今年很热的PD-1药物会更加敏感 5)不像临床诊断那样会受到监管政策的影响。  4. 与其他临床诊断治疗手段结合成为新方案  基因测序只是发现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最终基因测序只是临床诊断中的一个环节中的一部分。它最好能跟其他的临床诊疗手段结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工作流程,这样才可能真正进入临床市场。现行其他诊断技术若是跟基因测序结合,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市场扩大。提供基因测序应用的企业,也要随时关注新的技术是否可能与基因测序结合出现新的方向,如肿瘤的免疫疗法,如CHRISPR技术,如合成生物学,等等。另外,RNA测序可能较DNA测序有更多临床应用方向。  5. 行业并购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  基因测序对行业外人士来看似乎很有门槛,但对于行业内人士来说,门槛其实并非很高,所以才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基因测序应用商,不见得大部分都能在未来生存下去,美国也是一样。但在中国,随着本届政府的改革,可能很多传统行业谋求转型,或是医疗公司谋求新的技术突破,届时未来一两年内会有不少基因测序商被这些上市公司收购整合,也是一条生存出路。另外,上游供应商很可能参与到下游竞争中来。如果传统医疗诊断公司或医药公司对基因测序进行整合,成为自身提供的整体医疗方案的一部分,会好于基因测序试图独立作为一个解决方案,在前期将有助于引导基因测序快速发展。  6. 保险业介入  由于人们总希望提前了解健康,因此基因测序对健康变化判断的不确定性,即概率性还是会产生市场。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意与概率有关:赌博和保险。在国外,商业保险和基因测序结合已经很常见,在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商业保险的现在,有可能保险业的介入可为基因测序带来支付问题的解决。这种结合不一定是保险为客户免费基因测序,因为客户未来会质疑保险公司做基因检测的专业性以及基因信息泄露问题。有可能是基因测序应用商结合医疗机构在收费层面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保险公司会根据自己的精算方式来做出参与判断。  7. 大数据解读平台  如果未来能够解决标准数据库统一建立的问题,有可能出现大数据分析的市场。数据解读的结果用于诊疗过程,可以不受制于于任何上游仪器供应商,前提是这一标准数据库能够为所有人所共享。这一点可能需要更加久远的时间。  对基因测序应用商的建议:  1. 回归商业本源  既然是做商业市场,就并非天天讲故事去圈钱,做讲座去扬名,最终还是要选择一个客户群的问题去解决,而不是选择一个技术去找市场和客户。虽然现在资本市场很热,但没有自己的定位,没有自己的客户群,没有自己的盈利和管理能力,如何度过前进路上终将经过的冬天?产品、渠道和服务才是根本,不能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把客户的思路当回事。最先进的技术常常并非最好的现实综合解决之道。技术固然重要,但并非一成不变,特别是一个新技术,还有待在解决客户问题的实践中,根据客户的问题去找基因测序技术的细节,反复锤炼,最终盈利方式完全可能和当初的设想有很大区别。  另外就是应该在成熟市场发展成本优势战略,在不成熟市场寻找差异化定位。过热的市场总会冷却,企业还是要尽快找到自己生存的模式才是正道。  2. 从现有业务出发为客户提供基因测序应用服务  医学是一个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临床客户在工作中存在很多缺口。解决问题最终是一项产品,而不是一个技术。基因测序是一个创造产品的技术而非产品本身。如果眼光专注于目标客户的整个流程,就会找到很多可以应用的地方,会发现不止一个细分市场。目前来看单靠基因测序盈利不容易,如果企业能有其他业务服务于目标客户,在现有业务上增加基因测序进行增值,有助于基因测序行业的健康发展。建议做临床市场的基因测序应用商管理团队中一定要有懂得医学的人。  3. 有一个第三方临检中心  医疗技术一定要有明确的实施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基因测序同时具备明确的临床需求和不确定的临床价值,给目前政策制定者出了个难题。因此,将来很有可能是明确的应用在临床医院进行,不明确的应用在另外的医疗机构限制进行,而这很可能就是第三方临检中心。目前国家大力发展第三方临检中心,牌照限制已经取消,自建或收购的成本都下降。因此,建议基因测序应用商能够有自己的第三方临检中心,为迎接未来的可能政策提前做布局。对于目前的比较有规模的第三方临检中心来说,会面临竞争带来的成本提高问题。  4. 非理性消费存在,但不应该以它为基因测序的盈利目标  任何企业都应该有社会责任心,新的技术,应该致力于将它应用到解决社会问题中去,而并非纯粹以投机获利为首要目的。非理性消费,灰色地带,并不能让一个公司走的长远。套用默沙东公司的名言:“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是为人类而生产,不是为追求利润而制造的。只要坚守这一信念,利润必将随之而来。”在医疗健康领域,基因测序应该用来创造帮助医生解决某一类病人的痛苦的产品,或是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它必将在这一过程中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本系列前两篇文章:  基因测序,风口上的思考(一):基因测序市场格局介绍  基因测序,风口上的思考(二):基因测序的误区和瓶颈

路径思考相关的方案

路径思考相关的论坛

  • 【原创】曼陀罗思考法

    曼陀罗思考法一 曼陀罗思考法的意义曼陀罗艺术原本起源于佛教,被今泉浩晃先生加以系统化利用之后,却成为绝佳的计划工具。曼陀罗生活笔记最终目的是将「知识」转变为实践的「智慧」。按照此方法制作备忘录,应付学业与工作上各项疑惑,灵感将不断自然涌出。它也是学习与工作时最佳的武器。第一、它能够开发创意,能立即发现问题,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第二、它能掌握人际关系情况,能作为计划表,帮助人们走完丰富的一生。就其形态来看,曼陀罗生活笔记共分九个区域,形成能诱发潜能的「魔术方块」。与以往条列式笔记相比较,可得到更好的视觉效果。一般逐条记录的笔记制作方法无法使人产生独特的想法和创意,因为思想唯有在向四面八方发展之时才可能产生创意,这种根据直线循规蹈矩的思考方式,称为「直线式思考」。反之,曼陀罗生活笔记能在任何一个区域(方格)内写下任何事项,从四面八方针对主题做审视,乃是一种「视觉式思考」。人类思考必在感觉器官感觉事物之后,方能利用曼陀罗图形予以系统化,给予有方向感的利用,潜能便可在连续反应下持续被激发。二 六个路径这六个路径其实就是英语当中所提到的六个常用问句(5W1H):What、Why、Who、Where、When、How。每一件事情或主题,如果都可以透过这六个路径,其实也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景观了。在六个路径与曼陀罗图的搭配操作上,由于How本身就是一种询问过程,它是融合在5W当中的,不管你在思考哪一个W,都可以把How的精神跟态度加进来,也因此How并不出现在曼陀罗图中。01基本曼陀罗图 这五个W摆在九宫格的十字当中,中心点摆的是Who,右边是When,左边是Where,下边是Why,上边是What。因此横轴上是Where→Who→When,是空间---人---时间的安排;纵轴是What→Who→Why,是一种问的安排,问做什么,问主体,问为什么这么做。「Who」、「What」、「Why」、「Where」、「When」并不仅仅只是「人」、「对象」、「价值观」、「空间」、「时间」的简单对应,从「Who(人)」当中还可以延伸出主体、对象、朋友、自我、欲望、生命、性格、态度;「What(对象)」可以延伸出行为、行动、动作、目的、目标、愿望、现象、人、事、物;「Why(价值观)」可以延伸出理由、根据、原理、原则、理念、理想、潜在意识、为人处事;「Where(空间)」可以延伸出环境、处所、社会、状况、立场、构造、结构、网络;「When(时间)」可以延伸出人生、经验、成长、时代、时期、变化、期间、周期、机会、顺序、时机。02生涯设计---5W曼陀罗图 以人生规划为例子,我们可以将5W运用如下:Who→对自己目前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What→自己正在做什么?想做什么?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Why→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为什么?Where→做什么可以使一整天都充实?创造充实的一天的要素为何?When→创造理想生活的必要事物(环境)为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延伸很多的想法,诸如:「自己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为何过这样的生活,自己又做了什么?」…等等。以5W为主的六个路径问法,再加上曼陀罗图的运用,可以大大地提升我们的脑力,让我们发挥出更多的idea;只要勤加练习,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发挥出无穷的创意。三 使用曼陀罗图的两种方式曼陀罗图可以有「四面八方扩展型」和「围绕型」两种使用方式。03四面八方扩展型 「四面八方扩展型」是一种没有设限的模式,特别适合用来收集灵感进行创意思考。只要使用者在九宫格的中间填上想要发挥的主题后,便会自然地想要把其他周围的八个空格填满,而这种填满的过程也正式创意发挥的时候。如果点子不断的时候,也可以把九宫格当中周围八个格子的想法继续向外扩散,变成中心九宫格外围的八个九宫格当中的中心主题,然后再次运用向四面八方扩展的方式把空格再填满,如此,8个idea可以生出64个idea,如果真的创意无限,还可以生出512个idea,然后再把这些想法加以精简,得到自己所要的。而这样的思维模式是一般条列式的memo所难以达到的,你能想像自己在列出一个主题以后,可以在纸上条列出512个idea吗?04人际关系曼陀罗图1 05人际关系曼陀罗图2 06接待注意事项 07要点详细安排 =============================================================================08围绕型 另一种形式是「围绕型」,围绕型的运用比较适合用来做为流程性质的思考与安排,这是一种顺时针的思考顺序,在中心格上列出主题以后,便可以开始以逆时针的方式安排行程。这样的形式可以跟「四面八方扩展型」搭配使用,亦即「围绕型」中的任何一个空格也都可以被拿出来当作「四面八方扩展型」中的中心议题,然后再加以发挥。09将难懂的文章,分句放入各区,即可明白那儿不懂。只要针对不懂的部分,加以查询就好。 10一天的时间表,当然也可以制定周时间表 四 注意事项1.随时随处记下灵感。重要的事往往隐藏在理所当然的事当中。2.句子尽可能简洁。不要记让自己觉得事情已完结的句子。3.直视自己完成的Memo,利用视觉思考引发潜能,并掌握问题特征与重点。4.将完成的80%Memo丢弃,是有效选择并运用资讯的秘诀。五 其他1.灵感的产生不是阅读,而是凝视。2.注视与凝视是由右大脑负责,非直线型思考的右脑,才会帮我们看出一些事。3.活用右脑的潜能,就是曼陀罗图观想法。4.必须集中注意力,观察凝视某个中心主题,把其他枝微末节全部去掉,自然而然许多感觉就会泉涌而出,有了强烈的感觉,引起内心的震撼,才会开始去思考。[em0801]

  • 职业规划探讨:化验员的职业转型路径

    作为化验员,面对职业的长远发展,我们自然不希望仅仅局限于化验室的日常操作,尤其是当年龄渐长,寻找新的职业方向和挑战成为必然。通过近两年的行业观察,我发现了几条可能的转型路径,包括但不限于化验室的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认证机构的专家以及外审员等。 首先,技术负责人这一角色虽然与化验员工作紧密相关,但更多侧重于技术管理和指导,对于寻求变化的人来说,可能感觉变化不大。而质量负责人则是一个进阶的选择,它要求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重要的是,这一职位能减少直接操作仪器的需求,更多地转向质量体系的建立和维护。 再进一步,认证机构的专家和外审员则代表了更高的职业层次。特别是外审员,这一职位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广泛的行业认知和严格的认证标准理解。我最初对外审员的兴趣源自单位CMA认证过程中的专家访问,他们专业且权威的形象让我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考取外审员资格的想法,希望未来能以专家的身份参与各种机构的认证工作。 然而,准备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挑战。外审员所需的知识体系庞大且复杂,CMA、CNAS、CNCA、CCAA等机构和认证认可体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ISO/IEC、GB/T等国际国内标准的选择与理解,都让我感到困惑。加之资料分散、体系文件繁多,自学之路显得尤为艰难。尽管尝试过购买资料自学,但效果并不理想,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和清晰的学习路径。 此外,我还了解到外审员工作并非仅凭证书就能轻松胜任,人脉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进一步增加了我的顾虑,担心即使通过了考试,也可能因缺乏资源而无法获得实际的工作机会。 面对这些挑战和不确定性,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化验室的工作固然重要,但长远来看,拓宽职业视野、提升综合能力才是关键。每个人的职业规划都应基于个人兴趣、能力、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或许,我们不必局限于某一特定岗位,而是应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我想邀请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化验员的基础上规划更加多元和长远的职业生涯。每个人的经历和思考都是宝贵的财富,期待我们能从中汲取灵感,共同前行。

  • SCI论文选题的路径和方法

    1 SCI论文选题既有原则性又有其技巧性选题遵从价值可行的原则,SCI论文选题不仅体现专业性更要彰显新颖性。以原则来分析,SCI论文选题须遵循价值原则与可行原则。第一,价值原则。价值包括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的价值。而理论价值,一般对现有的理论的创新发展提出新理论或新观点。一个选题上,如果没有创新性,只是重复或跟随他人观点,就没有了理论的价值。选题要创新,虽然创新理论上有一定程度的困难,但提出新的理论观点还是可行。实际应用价值就是在此研究结论用于实际,可解决的现实问题。有关科研项目的选题,一般可根据科研成果进行理论提炼、总结等形成核心观点,使选题具有可应用性。第二,可行原则,指该论文是否能做出来,要充分考虑主客观的条件。主观条件是自己的才能、掌握的材料和学识;客观条件是不可人为的一些时间、地点、环境。论文的选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能表达出的结论,对客观上难以掌握的相关资料,缺乏必要的研究条件,即使立题也难以完成研究。2 考虑研究任务和了解选定期刊的要求后,确定一个研究选题还需要有具体的方法以理论研究实践看,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经验累积法,实验积累强调要有一定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实践过程中,留意观察社会生活,关注某一方面实践成果,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化成自己的创新思想,找出论文选题。二、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他人的研究发现的问题。这需要作者阅读大量的研究文献,找出现有研究未得到相应关注或者是研究不健全的问题做出新的突破。阅读相关文献时,如果在中文期刊搜索就会发现,一个关键词有几千个同类的研究主题出现,都把这些都读完那么内容就会显得很散,也难以提出新的问题。所以,阅读相关文献有一定的限度,可将所选定的期刊几年内发表的相关论文以及权威的期刊、重点核心期刊上的发表相关论文进行阅读,基本上可以得出学术前沿问题的范围了,可在此基础上提出选题。三、联想法。作者寻找选题时不要局限于自身的学科领域,扩展知识面,跟其他学科领域相关联的研究话题可作出一个介入点。这样往往突破学科局限探索出新的选题。3 追踪选题技术路径论文选题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多样性一是关注“四点”。指党和国家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焦点、难点的问题。国家和政府关注的话题往往是刊物关注的方向,对四点提出某一方面的问题理论思考和实验路径会成为一个很好的选题框架。二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进行论文选题的直接路径。可按照某些期刊自设的选题进行论文选题,期刊为提升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业务水平,往往自己做出选题策划。除此之外,还可以围绕国家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指南进行选题。每年政府或社会组织会举行各种专业化的研讨会,都会有相应的论文正文,正文启事一般都列明论文选题。三是拾遗补缺,长期的理论研究中通过前人的研究发现存在缺陷的不足,认为自己所掌握的数据和资料可填充某一方面的理论欠缺。或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理论也在某一程度上有着数据化的变质,如有把握可进行选题。四,比较分析法。比较国内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追踪发达国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提出比较性的研究论题这也是SCI论文选题的好去处。

路径思考相关的资料

路径思考相关的仪器

  • 一、功能特点:1.本路径信号源配合路径探测接收机能可靠地探测各类电缆的走向以及埋设深度。2.由于采用断续的幅度调制15KHz正弦信号。在探测埋地电缆的路径走向及埋设深度时,可有效地抑制工频干扰及电视机行频(15625Hz)的同频干扰。大大提高了现场探测效率。3.由于采用幅度调制技术,本信号源不仅适用于传统的差拍式接收机也适用于直放式倍压检波路径接收机。4.本信号源的大功率输出信号可以使所探测的路径距离达10Km以上,完全满足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各类超长度敷设的电缆。二、技术指标:1.输出功率: Pomax ≥100W 2.工作频率: 15Khz3.工作方式: 断续 4.输出阻抗: Zo=Zc (电缆特性阻率)5.工作电源: AC 220V ±10%6.环境条件: 温度-20 — +50摄氏度,湿度小于95%三、路径信号发生器示意图:1.表头:用于指示输出功率大小。2.输出:15Khz信号输出端,连接电缆地线和芯线。3.输出(阻抗)调节:用于调节仪器与所接电缆阻抗匹配,使输出功率大。4.电源插座:AC220V交流供电。5.电源开关:打开开关,指示灯亮!电源连接正常。
    留言咨询
  • 概述: GDS三轴试验系统(GDSTTS) 是一款完全自动化的设计用于进行应力路径试验的三轴试验系统。GDSTTS主要基于经典的Bishop & Wesley应力路径三轴压力室,直接控制施加于试样上的应力。系统可以配置商业型、标准型或高级压力体积控制器(取决于要求的精度/ 最大压力)。适用直径38/50mm试样的压力室可施加的最大轴向荷载为7kN,适用直径70/100mm试样的压力室的轴向荷载最大可达25kN。 该系统可用于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标准:ASTM D-4767 ASTM D-7181主要特征优点每套系统都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和预算进行配置用户可以选择传感器、压力体积控制器、三轴压力室或者将部分配件集成到现有设备已达到理想的配置要求通过压力室底座的液压加载杆直接施加轴向应力Bishop and Wesley压力室设计专门用于进行应力路径试验,直接施加轴向应力也意味着更高的应力控制精度GDSTTS能进行各种高级试验可进行应力路径、低频循环、K0测试从标准配置到高级配置可选GDS提供的高级三轴系统 (ADVTTS) 包含标准三轴系统的所有优点,且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随时可以升级升级选项包括增加额外的传感器、软件模块、弯曲元、非饱和土测试可完成的试验:B检测、饱和、不固结不排水(UU)三轴试验、固结排水(CD)三轴试验、固结不排水(CU)试验、固结(三轴)试验、恒应力率加载(CRL)试验、恒应变速率(CRS) 试验、低速循环试验、K0试验、多级加载试验、准静态 (低速/蠕变) 试验和应力路径试验注意 – 可进行的试验主要取决于用户所选的软件和硬件升级选项:弯曲元(垂直、水平、S波和P波)、霍尔效应局部应变测量、LVDT局部应力测量和非饱和土试验。高压型STDTTS最大围压可达10MPa技术参数:压力测量精度标准型(STDTTS) 0.15%满量程、高级型(ADVTTS) 0.1%满量程体积测量精度标准型(STDTTS) 测量值的0.25%、高级型(ADVTTS) 0.1%测量值 加载能力 (kN)标准型(STDTTS): 7 或 25、高级型(ADVTTS): 7 或 25、高压型(HPTTS): 7 或 25压力范围 (MPa)标准型(STDTTS): 1 或 2、高级型(ADVTTS): 1或2、高压型 (HPTTS):可达10压力测量分辨率标准型(STDTTS): 1kPa、高级型(ADVTTS): 0.1kPa体积测量分辨率标准型(STDTTS): 1mm3、高级型(ADVTTS): 0.1mm3试样尺寸(mm):直径38/50 或 70/100应力路径三轴系统的典型构成:应力路径三轴仪升级选项:• 局部应变测量、非饱和土试验、弯曲元(垂直、水平、S波和P波)
    留言咨询
  • ★产品概述:CR-PDF800T 02电缆路径仪是我公司最新型电缆探测设备,全新的外形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显示均采用彩色液晶屏,背景灯可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清晰显示信息。采用先进的窄带数字滤波技术,使得在任何强磁场下不受干扰,特别适合铁路旁使用。在功能上增加了电子兆欧表功能,直流脉冲功能,在不使用高压源的情况下方便快捷的测试低压电缆故障。 ★产品特点: 1.路径、深度、接地故障点的测试一人一次同步完成; 2.用于电缆的路径定位、深度测量,故障点方向指示; 3.配相关附件可测电缆外护套故障点及死接地故障点; 4.大屏彩色液晶界面,中文数字显示、条栅指示、声音提示; 5.多种工作模式,适合不同类型故障的探测; 6.测试过程无需市电供电、无需拆除负载、无需施加高压、无需波形分析; 7.便携轻巧,使用方便,充电电池供电; 8.数字化设计,软件控制,性能稳定、可靠; 9.具有背光功能,适应夜间操作; 10.工程塑料压铸机壳,坚固、美观。 ★技术指标:输出信号四种模式低频交流、高频交流、直流脉冲、绝缘阻抗测量输出功率恒功率输出,25%\50%\75%\100%四档(最大不小于6瓦)输出模式直连法、耦合法显示界面彩色液晶中文、数字、图形显示,自带背光接收机接收机具有“基本”和“外设”两种接收方式,当模式为“A字架”模式时,按频率键可进入“外设”接收方式,再次按下频率键退出“外设”接收方式,只有在A字架模式才能进入“外设”接收方式。接收频率接收三种不同频率的正弦交流信号,分别是低频、高频、工频接收模式波峰法(水平线圈)\波谷法(竖直线圈)\外接设备法(A字架、耦合钳)信号界面数字大小、光栅长短、声音缓急三种界面同时提示信号强弱显示界面彩色液晶,中文、图形显示,自带背光增益控制手动调节,动态范围000——100db探测长度直连电缆时,最长15kM,耦合电缆时,一次耦合可测3Km,多次耦合无限远深度测直读探测深度,范围 000—6250px80%法测深度,范围 000—6250px(耦合)\12500px(直连)电流测量直读电流,范围000—999mA探测精度埋深的5%显示方式彩色液晶表盘指示,独有的同步模式,保证了测试的准确度
    留言咨询

路径思考相关的耗材

  • 美国Marshalltown公司考古手铲
    美国Marshalltown公司考古手铲54S 平头尺寸:12.7X3.81cm;硬木手柄;重型镘刀配置有超厚刀片,可以承受刮削和切割的强大压力。易于切割压实底泥及压实土体。美国Marshalltown公司考古手铲4.5SD 橡胶尖头尺寸:12.7X3.81cm;橡胶手柄;重型镘刀配置有超厚刀片,可以承受刮削和切割的强大压力。易于切割压实底泥及压实土体。美国Marshalltown公司考古手铲牛皮套手铲皮套:皮套结构坚固,采用耐磨的保护性内里,铆钉拼接腰带,安全便携。美国考古手铲尖头 4.5S尺寸:12.7X3.81cm;硬木手柄;重型镘刀配置有超厚刀片,可以承受刮削和切割的强大压力。易于切割压实底泥及压实土体。
  • FTIR短路径气室配件
    FTIR短路径气室配件是新的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配件,建造用于测量气相气体浓度。这些滑座零件适合所有的红外光谱仪,并具有高吞吐量。根据客户需求,有两个型号可供选择- 短路径B7气室和短路径V13气室。FTIR短路径气室配件特色内径更大,给FTIR探测器提供更多的能量。标准配置包括用于气体流输入和密封的玻璃旋塞。短路径V13气室配备了标准间隔式气相样品密封。FTIR短路径气室配件特点有100 mm和50 mm光程的版本 适合所有的红外光谱仪气体成分浓度的检测限制-1%替换零件可订购
  • FTIR短路径气室配件
    FTIR短路径气室配件是新的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学配件,建造用于测量气相气体浓度。这些滑座零件适合所有的红外光谱仪,并具有高吞吐量。根据客户需求,有两个型号可供选择- 短路径B7气室和短路径V13气室。FTIR短路径气室配件特色内径更大,给FTIR探测器提供更多的能量。标准配置包括用于气体流输入和密封的玻璃旋塞。短路径V13气室配备了标准间隔式气相样品密封。FTIR短路径气室配件特点有100 mm和50 mm光程的版本适合所有的红外光谱仪气体成分浓度的检测限制-1%替换零件可订购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