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体系

仪器信息网技术体系专题为您整合技术体系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技术体系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技术体系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技术体系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技术体系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技术体系相关的资讯

  • 《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印发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印发了《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国知办函规字〔2022〕1044号。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一、制定目的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精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0 号)部署要求,围绕“双碳”目标,明确绿色低碳技术专利统计监测依据,促进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国际交流和转移转化,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专利产业化,特制定本分类体系。二、定义和范围绿色低碳技术包括主要通过传统能源清洁利用、节能增效、新能源利用和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等实现减碳、零碳和负碳效果的有关技术,不包括减污、资源循环利用等起到降碳协同效果的绿色技术。绿色低碳技术专利,是指以绿色低碳技术为发明主题的专利,与现有技术相比,应当具有降低碳排放的技术效果。三、编制原则(一)以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为指导。本分类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有关重要政策文件为指导。(二)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为导向。本分类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结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国家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节能环保清洁产业统计分类等,重点选取与碳排放直接相关的技术,构建与专利衔接的分类体系,支撑绿色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三)以突出国情和发展阶段为特征。本分类立足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突出传统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关注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四)以国际专利分类体系为基础。本分类体系构建上采用国际专利分类与绿色低碳技术对照的架构,借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绿色技术清单和日本特许厅的绿色转型技术清单等,实现分类体系国际可比,支撑全球绿色低碳技术数据库的构建,助力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国际交流和转移转化。四、结构和编码本分类体系为独立的分类体系,采用线分类法,将绿色低碳技术划分为四级技术分支。一级技术分支包括化石能源降碳技术、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清洁能源、储能技术、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等 5 个技术分支。其中,化石能源降碳技术包括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石油及天然气清洁化等 2 个二级技术分支,下设 7 个三级技术分支、32 个四级技术分支;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包括节油技术、节气技术、节电技术、能量回收利用等 4 个二级技术分支,下设 14 个三级技术分支;清洁能源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生物质能、核能等 8 个二级技术分支,下设 22 个三级技术分支、14 个四级技术分支;储能技术包括机械储能、热储能、电化学储能等 3 个二级技术分支,下设 7 个三级技术分支;温室气体捕集利用封存包括 CO2 的捕集利用封存、其它温室气体减排等 2 个二级技术分支,下设 6 个三级技术分支、16 个四级技术分支。将上述绿色低碳技术建立与国际专利分类的参照关系,经合并去重,共涉及国际专利分类表 8 个部、47 个大类、108 个小类、1090 个大组、9934 个小组。五、有关说明1. 本分类体系建立了绿色低碳技术与《国际专利分类表》的参照关系。绿色低碳技术对应一个或多个国际专利分类,表示该国际专利分类下专利与所述绿色低碳技术相关。2. 本分类体系“国际专利分类”列中“部分涉及”表示该国际专利分类层级及以下分类号的部分专利涉及绿色低碳技术;“全部涉及”表示该国际专利分类层级及以下分类号的所有专利都涉及绿色低碳技术。3. 本分类体系使用《国际专利分类表(IPC 2022)》为参照基础。六、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表本分类体系表包含一级技术分支(5 个)、二级技术分支(19 个)、三级技术分支(56 个)、四级技术分支(62 个)共 142 个。七、绿色低碳技术专利分类体系参考检索式
  • 《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发布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工信厅科[2012]1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部直属单位:   为贯彻《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发〔2011〕47号),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规〔2012〕211号)的工作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决定组织开展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以专项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持续加大投入,系统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问题,全面提升标准对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重点工作的支撑能力。   现将《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标准化工作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   (联系电话:010-68205240)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12年9月20日   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确保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有效实施,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落实“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以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重要技术标准研制为重点,完善和优化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提升工业和通信业标准的整体水平和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水平,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基本完善,行业标准标龄明显降低,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备性、协调性、先进性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取得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重要技术标准和配套标准大量制定,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立,重大技术标准实施效果显著,有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标准化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标准化工作顶层设计有效加强,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标准化管理体系完善、高效,信息服务水平和能力显著提升,人员队伍进一步壮大,保障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到“十二五”末期,制定800余项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技术标准,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标准整体水平有效提升,标准化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标准成为支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武器。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服务产业发展需求   工程要紧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制,不断完善、优化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标准技术水平,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标准支撑。   (二)注重提升标准技术水平   工程要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制约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大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力度,加快标准修订速度,加大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力度,着力提升标准技术水平。   (三)着力促进标准协调发展   工程要做好与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处理好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协调关系,构建科学、先进、和谐的技术标准体系。   四、主要任务   紧密围绕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的核心工作,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提升工业和通信业标准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标准化工作的基础能力,实现“一个突破、两个提升”。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推进专项   紧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标准需求,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关键环节,开展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构建。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确保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开放性和协调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技术标准预先研究。对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关键材料、核心元器(部)件、关键工艺、装备与系统等重要技术标准,紧密结合技术研发的进展,及时开展标准预先研究工作,协调、优化关键技术指标,为标准制定奠定坚实基础。   3.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技术标准制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体系为指引,以标准预先研究成果为基础,产学研用联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制定工作,总结、固化技术创新成果,引领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关键环节。   4.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标准应用示范。加强与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结合,部省联手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标准应用示范,推动标准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5.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化推进。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企业联盟或组织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加速走向国际,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化工作主动权,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标准技术水平提升专项   加大标准制定力度,加快标准制定速度,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主要开展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完善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以工业和通信业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优化为核心,着眼“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需求,明确各行业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方向、重点和规模,指导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科学发展。   2.重点领域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加强重点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预先研究和试验验证,加大力度开展电子电气、关键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工业产品的可靠性、节能环保和能效标准,食品、化妆品、玩具等日用消费品的安全、卫生标准,显著提升标准技术水平,促进工业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3.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对比分析与转化。细分行业领域,深入开展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对比分析研究工作,明确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相比的差异、不足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快转化先进的、适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迅速提升我国标准的技术水平,支撑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   4.行业标准复审与修订。坚持开展标龄满5年的行业标准复审工作,加快行业标准的修订速度,更新标准的技术要求,提升标准对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和支撑作用。   (三)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专项   针对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目标、方法、措施等要素,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加强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针对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如重要技术标准研制管理、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标准应用示范、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标准化推进等,加强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以及标准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手段研究,指导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建立标准化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优化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效率。支持各地方、各行业的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发展,构建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网络,提升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标准化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专家队伍,培养熟悉专业技术、掌握标准化方法、精通国际标准制定规则与程序、外语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标准化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标准化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基础人才队伍建设。   五、进度安排   工程实施的总进度为2012—2015年。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可分为启动、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   完成工程的总体方案,启动工程实施工作。   主要任务是提出工程的主要任务、分工和整体进度安排,提出工程实施的总体要求,发布工程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   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推进专项、标准技术水平提升专项、标准化基础能力提升专项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   主要任务是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工作,完善、优化技术标准体系,明确体系建设的重点和方向 结合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制工作 成套成体系组织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提升标准技术水平 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标准应用示范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技术标准加速走向国际 开展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管理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增强标准化基础能力。   (三)总结阶段   汇总各专项任务的工作成果,组织开展项目验收,以及全国性的经验交流活动,推广工程的成功经验。   主要任务是组织工程各项任务的验收工作,总结成功经验,挖掘典型案例 组织全国性的工程总结交流活动,推广工程的成功经验,推动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工程是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工作贯彻《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落实“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思路的重大举措,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建立机制,加强检查   各有关单位要完善工程实施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工作开展。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加强本地区、本行业工程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每年年底要将相关情况向部(科技司)通报。   (三)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各有关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情况,做好工程实施与地方产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战略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的衔接,多渠道加大人员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制度保障,务实有效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四)多方参与,企业主体   各有关单位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作用,特别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工程顺利实施。   附: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工程任务分解表.doc
  • 《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出版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张涛领衔,多位院士、专家共同撰写的《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入选了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在此背景下,如何绘制具有较强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碳中和”路线图,以利于我国在展现大国担当的同时顺利实现产业体系的绿色低碳化转型,是政策制定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为此,中国科学院于2021年设立了“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组织百余位院士专家,围绕“我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研发什么样的技术体系”这一主题,从固碳、能源、政策三个方面开展前瞻性研究,力求描绘出我国碳中和的框架路线图。项目对“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怎样实现碳中和”等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尤其是较为全面地列出了实现碳中和需要研发的技术需求清单,在国内外尚属首例。项目专家们在项目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必要的材料,最终形成了这本碳中和研究的权威著作。《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一书从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入手,追本溯源,系统阐述了碳中和的问题由来及相关概念,然后以技术需求清单的方式,从技术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和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等方面,立体化地展现了发电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能源消费端的低碳技术、固碳端的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以及碳排放与碳固定核查评估技术。此外,书中还简要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设立的碳中和目标及技术、行政、财税、法规等措施,提出了对我国构建碳中和政策体系的启示。

技术体系相关的方案

技术体系相关的论坛

  • 实验室如何建立技术体系?

    [font=宋体][color=#222222]实验室建立管理体系是资质认定或实验室认可的通用要求,是实验室证明自身能力并确保数据结果有效的重要保证。但在具体检验检测过程中,实验室不仅应建立管理体系,还应建立实验室运作的技术体系,形成检验检测的技术能力,为确保数据结果真实、可靠奠定坚实技术基础。[/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1)应建立技术管理体系。应建立技术负责人、技术管理部门和检测分析部门三级相互链接的技术管理体系。技术负责人应是本领域学术带头人,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对知识点的内涵、意义、原理和方法等理解准确,能够解释、分析、判断并灵活应用解决相关问题,具备良好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决策能力。技术管理部门,应熟悉技术运作全部内容、流程和方法,编制技术工作计划,组织开展相关技术工作。检测分析部门能够实施相关技术要求,识别并解决相关技术问题。[/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2)应建立技术知识体系。检验检测领域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包含了所属专业技术、标准化、计量、产品质量与控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除此之外,还应包括设备工作原理与操作、检测方法原理与使用、数据结果分析与判断等知识,实验室应结合所属领域,搭建起与自身领域紧密相连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应被群体性掌握与应用,为检验检测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color][/font][font=&][color=#222222][/color][/font][font=宋体][color=#222222](3)应建立人员能力体系。人员能力毫无疑问是确保数据结果质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实验室应对人员能力的提升和保持创造条件。在对实验室管理方面的要求中,已经提供了多种工具,包括人员培训、人员监督和人员能力监控,实验室应整合运用这些手段,以使人员能力得到提升和保持。但从实验室整体来说,还应建立自身的人员能力体系,比如,人员培训体系,按岗位确定培训目标、分析确定能力需求、建立培训大纲、培养师资力量、有效培训考核等,使实验室能够应对内外部因素的变化,保持实验室整体能力的稳定。[/color][/font]

  • AUTOID手持终端技术在质量追溯体系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商业环境在改变,面对国家食品行业的全面溯源大势,面对制造业信息化升级的大潮,企业建立产品追溯体系成为趋势。基于互联网,运用先进的物联网标识追溯技术,实现互联网和品牌的塑造,助力企业全程溯源和全网营销的追溯体系在食品企业中广泛应用。 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原理: 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LBS地理信息等技术,通过AUTOID手持终端采集设备、通讯网络和应用平台,利用智慧农业、防伪标签和二维码等设备技术,实现食品全程可记录,来源追溯,去向追踪,产品追回、责任追究的功能。追溯档案包括养殖/土壤、饲料/肥料、屠宰/收割、加工/包装、物流/消费等记录,相当于是食品的身份证。 建设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必要性: 未来,只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追溯要求的食品才能上市流通。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明文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建立信息化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国务院2015【95】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2020年前,我国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建成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建立起追溯系统后,将解决食品企业的三大需求: 食品流通追溯,安心上市流通。 管理便利, 追踪流向防窜货,降低运营风险。 品牌得以保障,建立食品防伪体系,识别召回管理,使防伪更有效. AUTOID手持终端是追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通过AUTOID手持终端的采集、录入、数据传输等功能将食品企业的生产、出入库、运输、销售等环节连接起来,实现追溯功能。未来,制造业将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产品追溯系统,有利于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信息化、智能化升级,从而提升效率、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技术体系相关的资料

技术体系相关的仪器

  • Vitae 100全自动PCR体系构建系统,适用于各种PCR反应的体系构建以及其他体系构建(例如:NGS文库构建),可从不同规格离心管(0.2mL、1.5mL、2mL、5mL等)、试剂瓶、试剂槽中移液至PCR 8连排管、PCR 96孔板及PCR 384孔板;移液精确,减少人工干预带来的误差,保证结果重复性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新冠检测体系构建、病原微生物检测体系构建及各种利用PCR技术的检测项目。 产品特点灵活的盘面布局■ 具备10个盘位,支持各种离心管(0.2mL 到 50 mL)及孔位数高达384孔的各种孔板,盘位功能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规划■ 模块化配置:可选配加热、制冷、震荡功能模块,根据应用需求灵活定制■ 多样化适配器,可适配多种不同品牌试剂耗材界面简洁 一目了然■ 界面人性化设计,拖拽式布局,操作简单,易于使用■ 实验流程生成,每个步骤可独立进行参数设置低成本运行■ 耗材开放,降低用户运行成本■ 软件设计人性化,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即可掌握设备■ 易于维护,移液模块校准无需过多拆卸即可完成 应用领域 ■ 病原微生物检测 ■ 病毒检测■ 基因表达分析■ 基因分型特别说明,此页面中所有展示的图片和信息仅供参考。
    留言咨询
  • iQ-Check Prep荧光定量PCR体系自动化配置工作站■ 用于 DNA 提取和 PCR 体系配置的自动化平台■ 使用 iQ-Check 试剂盒进行病原体检测的完整解决方案■与荧光定量PCR联用,最快8小时检测500份样品iQ-Check 操作系统充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的方法,为食品和环境病原体检测提供更快速、更可靠的方法。该方法是一个完整、灵活和开放的解决方案,适合工业微生物实验室在其质检过程中作出快速反应及结果报告。
    留言咨询
  • 自动化体系温控系统 400-860-5168转4187
    Valco HPLC2阀冷却柜 美国MéCour公司于1999年成立,自成立伊始便全新研发了实验过程精确温控系统,凭借其精确、均匀和稳定的优秀特性,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以电控为基础的温控方式,现在已经成为实验过程精确温控系统的全球知名品牌,供应生物和制药行业,客户包括诸多业内知名机构。MéCour公司温控系统高效、精确、可靠,适合各种应用条件,用于生物样品试剂盒、药物筛选、基因组/蛋白组和复合存储管理,可与大多数仪器配合使用,帮助实验室提高产出,避免浪费。产品设备型号多样,可放多种形状的容器,如板状和管状容器,也可放各种试剂罐或试剂瓶,可定制,使用方便。 应用领域MéCour实验过程精确温控系统可应用在许多领域,如化学、免疫和生物试剂盒,可转接的设计使其同时适合独立的桌面型应用或配合其他自动化体系使用。需要精确温控的试剂盒都可统一用MéCour实验过程精确温控系统控制,这样就无需单独控制各个试剂板、管或瓶。敏感试剂可保存在某特定温度,试剂罐也可放在平常的地方,方便操作。 主要特点 与诸多知名品牌设备兼容,包括Beckman Coulter, Agilent, Thermo, Perkin Elmer等本产品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现有的进样器和自动化设备整合使用另有特制的控温单元可用于进样阀、进样针、色谱柱和多孔板等连接方便,密封性好 技术参数控温范围 -100-300℃温度精度 ±0.1℃
    留言咨询

技术体系相关的耗材

  • 超分辨成像缓冲体系试剂盒
    超分辨成像缓冲体系试剂盒用途:本试剂盒提供超分辨荧光成像所需的全套成像缓冲体系。规格:包含可进行50次独立实验的用量,每次实验可检测10个样品。1)试剂成分和pH稳定,能保证长时间的成像效果,且对样品无损伤;2)试剂盒内所有内容物均采用灭菌处理,无污染,且不产生背景荧光;3)方便快捷,用户只需提供样品,加入本品即可进行超分辨荧光成像;4)操作简单,即开即用,无需复杂配制过程,无需专业人员即可完成。
  • EXP 接头体系 51384-U
    EXP 接头体系The EXP® Fitting System is the premier adjustable nut and ferrule compression fitting for extreme high-pressure connections between 1/16 inch tubing and any 10-32 port. The Titanium Hybrid ferrule provides a perfect seal with every connection, yet can be released without tools toadjust to the different port depths of various hardware. With this fitting system there is no longer the need to clip off and replace ferrules from tubing.? Auto-adjusting Zero Dead Volume (ZDV) connection? Intended for many repeatEXP 接头体系订货信息:描述货号包装hand tight nut and titanium hybrid ferrule51384-U1 eahand tight nut and titanium hybrid ferrule51385-U10 ea
  • EXP 接头体系 51384-U
    产品特点:EXP 接头体系The EXP® Fitting System is the premier adjustable nut and ferrule compression fitting for extreme high-pressure connections between 1/16 inch tubing and any 10-32 port. The Titanium Hybrid ferrule provides a perfect seal with every connection, yet can be released without tools to adjust to the different port depths of various hardware. With this fitting system there is no longer the need to clip off and replace ferrules from tubing.● Auto-adjusting Zero Dead Volume (ZDV) connection● Intended for many repeat uses● Rated to 20,000 psi订购信息: 描述货号包装hand tight nut and titanium hybrid ferrule51384-U1 eahand tight nut and titanium hybrid ferrule51385-U10 ea

技术体系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