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成就奖

仪器信息网杰出成就奖专题为您整合杰出成就奖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杰出成就奖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杰出成就奖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杰出成就奖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杰出成就奖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杰出成就奖相关的资讯

  • 江桂斌院士和陶澍院士获环境科学与技术杰出成就奖
    ES&T与ES&T Letters近日公布,将首个“环境科学与技术杰出成就奖”(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Award)授予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的江桂斌院士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陶澍院士。让我们对两位老师表示热烈祝贺!    首届环境科学与技术领域杰出成就奖将焦点投向亚太地区,该地区环境变化明显,创新机会巨大,加强合作的价值很突出。亚太地区拥有超过44亿人口,该地区在环境和健康领域面临的挑战凸显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un.org)的意义之重大。两位获奖者均是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与大气污染等与人类切身相关的课题的杰出学者。这些致力于环境改善的有志之士通过科学研究、领导力和服务方面的锐意革新,推动了新政策的制定及在国内、地区和国际层面的实施。获奖人介绍江桂斌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获奖理由:通过基础研究及其转化、引领与服务,促进了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它新型污染物的了解与管理。  江桂斌院士是中国著名的环境化学家之一,是全球范围内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新型污染物的研究带头人。他在新型化学污染物方面的研究为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做出了重大而长期的贡献。他对新型污染物的相关发现已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纳入关于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文件。他的发现在进入公共领域和政治领域后,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对在中国形成关于优先考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重要性的公众舆论起到了促进作用。江教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识别方法十分新颖,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他还发现了一种通过甲基碘将汞甲基化的新途径,对安全使用甲基碘这一环保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他还识别了纳米银在环境中的转化过程期间,银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对于推进源解析,基本了解工程纳米粒子和大气颗粒物的环境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江教授的创新成果之一是成组毒理学分析仪,该分析仪既是化学品风险评估的有力工具,也是环境样品、食品和药物中靶向和非靶向毒物高通量筛选的有力工具。他还开发了将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相结合的分析仪器,并已售出超过900台。他所开发的汞分析法已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和有机汞的测定》中被采用。陶澍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获奖理由:通过基础研究及其转化、引领与服务,促进了对室内和大气污染的了解,推动了空气质量的改善。  通过多年的创新研究,陶澍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编制了一套高分辨率多污染源与污染物排放清单,涵盖了一次颗粒物、炭黑、有毒多环芳烃等环境污染物。该清单采用的数据均为他与团队在实地调查和开发编制排放清单新方法的过程中所采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评估煤与生物质燃料等家用固体燃料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清洁炉灶和燃料干预的影响,以及与人口迁移及城市化相关的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陶教授与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入户调查和测量。研究表明,家用固体燃料所造成的能源消耗、空气污染物排放、室内和室外空气污染,以及与之相关的过早死亡,均较其它污染源更为严重。室内炉灶中固体燃料的低效燃烧造成了严重的室内污染,需要通过国家空气污染治理和人体健康保护工作才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些研究或直接、或间接地在国家政策和行动中得到体现和采用。例如,凭借陶教授的奔走呼吁,在中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家用固体燃料调查首次被纳入全国普查,现已成为中国用以评估清洁供暖政策的核心内容。全国普查及据此制定的政策一方面解决了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区分了各地的清洁供暖目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也据此作出修订,反映出不同室内燃烧源对室内污染物垂直分布的影响,并考虑到了不同人群的暴露差异。陶教授还进一步调查了空气质量对社会经济状况不均衡对个人的影响。  关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杰出成就奖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ES&T、ES&T Letters和美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分会所属领域通过个人研究与服务做出突出贡献,身体力行改善人类健康和/或环境的锐意革新者。我们认为这些改善应当是多元化的,其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获得政府采纳,推动公共政策革新,及/或开发得到行业和/或研究人员广泛采用的设备或处理系统。该奖获奖者应至少在ES&T和/或ES&T Letters上发表过部分关键研究成果。鉴于从研究到采用涉及的时滞较长,获奖者很可能是研究领域拥有一定资历的成员或知名度较高的带头人。但在获奖者的年龄和职业阶段方面不设限制。
  • 喜讯!江桂斌院士、陶澍院士荣获2021年ES&T杰出成就奖
    仪器信息网讯 近日,2021年ES&T杰出成就奖(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Award)公布。中国环境领域两位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澍院士入选。该奖项是由ES&T、ES&T Letters和ACS ENVR联合设立,以表彰那些在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首届ES&T杰出成就奖聚焦于亚太地区,虽然该地区拥有44亿人口,环境和健康挑战极为突出,然而近年来亚太地区环境改变世人共睹、创新机会影响深远、各方合作也被不断加强。江桂斌院士江桂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第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专委会副主任。曾任国家973顾问组成员,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现担任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资环学院院长,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涉及化学污染物与纳米材料的分析表征与示踪方法、形态与环境行为、分子毒理学与健康效应,以及环境分析仪器研制等。在国际上较早开展了有机金属化合物形态分析、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环境行为、新型有机污染物筛选与识别、纳米材料环境应用及其毒理效应等研究。现为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B 类)“典型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危害机制”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专家组组长和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高通量多功能成组毒理学分析系统”负责人。在国际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750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5部,主编POPs系列专著16部。在国内外学术会议、著名高校和研究所作大会报告或邀请报告650余次。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长江学者成就奖、安捷伦全球“思想领袖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陶澍院士陶澍,中国科学院院士、环境地理学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学会亚太分会主席。陶澍主要研究微量有毒污染物排放、行为、归趋和效应等区域尺度环境过程;建立了中国高分辨多环芳烃排放和全球多环芳烃排放清单;证明了同分异构多环芳烃在迁移过程中的分异;建立了多介质源解析方法;在污染物区域环境归趋研究中,建立了具有空间分辨率的多介质模型、阐明了决定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异的主要机理、建立多环芳烃从产生、迁移、暴露到健康危害的系统模拟方法、揭示了有机氯农药摄入量与人体组织残留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揭示了多环芳烃呼吸暴露对中国人群的健康危害,将基因易感性等参数的变异特征引入风险模型,定量阐明了健康风险的变异和不确定性。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百余篇,其中包括ES&T论文18篇。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973课题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 中科院2011年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发
    北京1月18日讯 “201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今天在京颁发。经过严格评审,1名个人和9个研究集体从43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为获奖个人和集体代表颁发了奖章和奖杯。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润志是唯一一名获奖的优秀个人。张润志与中科院院士张广学共同提出“相生植保”害虫防治思路,主持创制利用棉田边缘苜蓿带作为害虫天敌自然繁殖库控制棉蚜的生态治理模式,研究并参与实施了入侵害虫马铃薯甲虫综合控制技术,为保护马铃薯等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来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拓扑绝缘体研究集体、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沙尘暴发生发展机理及监测预测和灾害评估研究集体、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甲醇制烯烃技术研究集体、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神经发育与可塑性研究集体、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团队、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上海光源团队,以及电子学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等3个专用研究集体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优秀集体。   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于2002年设立,2012年为第五次颁奖。本着以人为本、注重原创、分类评价的原则,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主要奖励近5年内完成或产生影响的重大成果的完成个人或研究集体。该奖项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宁缺毋滥的原则,每两年推荐、评审一次,每届奖励不超过10个个人或集体。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左)为获奖代表颁发“201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杰出成就奖相关的方案

  • 电镜表征新成就颠覆认知 全固态电池量产不是梦
    2020开年新气象,电镜科研新成就。困扰业界许久的锂枝晶生长机理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全固态电池距离量产迈进一大步。
  • 什么是接触角以及如何测量接触角
    接触角基础知识以及如何测量接触角:接触角在几何上定义为液滴在固液气的三相边界处形成的角度。在固液气相之间的三相接触点上有三种不同的作用力作用于该点。γ lv是液体的表面张力,γ sl是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γ sv是固体的表面张力,即表面自由能。众所周知的杨氏方程式描述了三相接触处的平衡:γ sv=γ sl+ γ lv cosθ Y界面张力γ sv,γ sl和γ lv形成了润湿的平衡接触角,通常称为杨氏接触角θ Y。杨氏方程式假设表面是理想的。这意味着表面是平坦、刚性、完全光滑和化学性质均一的。此外,它还假设系统是稳定的,即液体与固体表面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由于上述两个标准在现实测试中均无法满足,因此经常进行前进和后退接触角的测量(动态角)。使用特殊的仪器得到的表面粗糙度也可以用来校正接触角。因此,接触角可分为三类:静态,动态和粗糙度校正接触角。
  • 接触角测量仪的使用步骤详解
    接触角分为静态接触角和动态接触角。静态接触角是指液体与固体表面相接触时,所形成的接触角,不随时间变化。接触角测量仪可以通过将固体样品放置在水滴上并记录其与固体表面接触时的水滴形状来测量静态接触角。该仪器会自动计算出水滴与固体表面之间的夹角,从而得到静态接触角的值。

杰出成就奖相关的论坛

  • 【分享】中国科学院颁发2007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

    中国科学院二○○八年度工作会议二十六日下午在北京闭幕,该院二○○七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在闭幕式上揭晓并颁奖,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学明和该院六个科研集体共获殊荣。  获奖集体包括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大科学工程研究集体”、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强场物理若干前沿问题研究集体”、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高端硅基SOI材料研究集体”等。据介绍,此次获奖个人和集体近五年来均为中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有的在世界科技前沿有重大科学发现,有的为中国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或高技术产业化做出重大贡献,有的则为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作为这次唯一一位获奖个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学明不仅科研贡献突出:成功设计、建造出中国第一台“里德堡态飞渡时间谱仪”;创新成果“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突破解决了三十多年来化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国际公认难题等,其堪称传奇的工作经历也备受瞩目:赴美留学、加入美国国籍、在中国台湾从事科研工作八年、放弃美国国籍、重新申请中国国籍、进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学科前沿研究。杨学明接受采访时说,从事科研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因为喜欢也就乐在其中,选择“回归”是因为在中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他将继续致力于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争取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于二○○二年设立,翌年首次颁奖,该奖每两年推荐、评审一次,每次奖励不超过十个个人或集体。

  • 化学计量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梁逸曾教授逝世

    化学计量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梁逸曾教授逝世

    噩耗传来,刚在第十六届国际化学计量学大会上荣获“化学计量学终身成就奖”的中南大学梁逸曾教授,10月14日因病逝世。  梁逸曾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和化学信息学、代谢组学、中药化学和中药现代化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的化学计量学和化学信息学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141713_614072_2984502_3.jpg相关回顾:梁逸曾教授曾在iCS2013 中为大家做过报告,题目《化学计量学在拉曼光谱分析中的应用进展及讨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10/201610141714_614073_2984502_3.jpg媒体采访:中南大学梁逸曾教授:快乐源自科学研究,幸福源自学生成长梁逸曾教授生平  师承俞汝勤院士,88年于湖南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90-92年于挪威Bergen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94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Dr. Philos.)。97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98年评为湖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近二十年来发表科学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400多篇,SCI h-指数为45,SCI引用超过10000多篇次,单篇SCI引用最高次数为626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现为国际化学计量学学会(CAC)常任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分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中国化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并受聘为国际刊物《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副主编、《Journalof Separation Science》、《Near Infrared Analysis》及国内刊物《分析化学》、《计算机与应用化学》、《分析测试学报》杂志编委。出版著作(包括译著和外文著作)5本以及教材4本,包括《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Chemometrics from Basic to Wavelet Transform》,《白灰黑复杂多组份分析体系及其化学计量学算法》,《分析化学计量学》,《化学计量学》,《化学计量学基础》双语教材,《医科大学化学》,《分析化学手册(第10分册)》,《复杂体系仪器分析——白灰黑分析体系及其多变量解析方法》等;  梁逸曾教授曾首次在国际上提出有关白灰黑分析体系的分类概念,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与好评,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成功应用到中药质量控制中,近年又提出广义灰色分析体系以及基于集群分析的思想开发化学建模新算法来解决存在的分析化学问题。他长期从事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和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部、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获奖6项,其中一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排名第二);一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1995年)(排名第一);一项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1994年)(排名第一)。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2004年),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009年)。培养了众多化学计量学相关人才,包括45位博士研究生和超过100位硕士研究生,一些优秀的学生已成为中国有关化学计量学方向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近年参与欧盟项目Erasmus Mundus,共同培养了来自5个国家的8名来华交流留学生。  梁逸曾教授多次举办化学计量学会议,1997 年,在湖南张家界举办了中国第一届化学计量学国际会议,谱写了中国化学计量学与国际同行广泛交流的新篇章;2004年,与同济大学共同主办亚洲首次化学计量学与生物信息学国际会议;2015年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了第十五届国际化学计量学大会,这是该系列会议首次在亚洲举办的大型会议,来自21个国家近300名专家学者参会,国外学者近80名,这次会议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好评与认可,也充分提高了中国化学计量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对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学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梁逸曾教授多次受邀参加各类大型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在业界具有很强的国际影响力。资讯原文链接: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61014/203712.shtml

  • 【原创】据传安捷伦牟一萍辞职,有知道这个消息的么?

    据传安捷伦牟一萍辞职了,不知道有没有知道这个事情的出来讲讲?牟一萍是被其他公司挖走还是其他原因呢?对安捷伦有什么影响?大家都来聊聊摘自12楼!感谢yajun50288版友分享 !!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  1987年至1992年任职于交通部环境监测中心,从事环境分析和研究工作;   1992年加入中国惠普(安捷伦科技前身)化学分析部任销售工程师,唯一连续5年荣获惠普“杰出成就奖-High Achiever”的中国员工;   1997年担任中国惠普(安捷伦科技前身)化学分析部全国项目经理,创立了ICP-MS业务和耗材及备件等新业务销售体系,ICP-MS业务实现了一年内从“零”到“市场份额第一”的奇迹;   2001年担任安捷伦科技化学分析事业部北中国区业务经理,完成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销售团队整合,北中国区实现每年销售额超过100%增长;   2002年担任化学分析部中国区总经理兼化学分析北中国区经理,中国连续获得亚太地区“最佳国家成就奖”;   2004年被任命为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大中华区的业务额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强劲增长,中国业务晋升为全球第三、亚太第二;   2006年赴安捷伦美国总部接受国际化高级管理人员特殊培训。加强国际化公司的运作能力,并将中国市场的需求反馈总部;   2007年回国,重新优化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组织框架;带领大中华团队实现三年翻一番的骄人业绩,中国业务晋升为全球第二;亚太第一。中国连续获得亚太地区“最佳国家成就奖”;   2009年,大中国区从亚太区独立出来,成为与美洲、欧洲同级别运作的业务地区,牟一萍成为安捷伦全球五大业务地区中最年轻的、唯一的女性高层经理; 2010年安捷伦从原有的两大业务集团细化调整为三大业务集团——化学分析事业部、生命科学事业部、以及电子测量事业部,牟一萍同时兼任化学分析事业部和生命科学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   2009年带领安捷伦大中国区所获得的荣誉和奖项:   “安捷伦全球最佳地区成就奖”(Agilent Spark-Best Region for Sales and Service)   “安捷伦全球最佳用户满意奖”(Best Region for Customer Excellence)   “全国售后服务十佳单位”   “最受关注实验室仪器品牌”   “最受关注实验室仪器服务品牌”   “2009年度最受关注十大国外仪器厂商”

杰出成就奖相关的资料

杰出成就奖相关的仪器

  • 接触压降测试仪 400-860-5168转4226
    接触压降测试仪(GS-YH307)设备概述:本仪器符合GB/T2099.1-2021标准第12.3.12条款试验要求;适用于测量不可重接插头插销与连接插头引出线等类似接线口的电压降,从而判断接线口优劣,也可检查插头线在完成标准规定的弯曲试验次数后的断线情况。接触压降测试仪(GS-YH307)主要技术参数:1.输入电压:AC220V+10%,50Hz2.工作电流:AC0~100A任意可调3.压降测量范围:0~199.9±1mv;4.采用PLC+触摸屏控制操作。接触压降测试仪符合标准:符合GB/T2099.1-2021标准第12.3.12条款试验要求适用于测量不可重接插头插销与连接插头引出线等类似接线口的电压降,从而判断接线口优劣,也可检查插头线在完成标准规定的弯曲试验次数后的断线情况。
    留言咨询
  • 在动态接触角及其测量部分介绍了测量液体在固体表面动态接触角的意义和必要性,在这里我们采用常用的液滴体积增、减法来考察水在聚四氟乙烯生料带样品表面的动态接触角行为。测量采用晟鼎精密自主研发软件支持的体积循环模式(见下图)来驱动接触角测量仪器选配的自动加液装置。在这一模式中可以设置三个不同的体积节点(V1,V2 和 V3)以及达到每个体积节点的相应速度(R1,R2和 R3)和达到每个节点后的松弛时间,这里的 R3 为反方向速度,以在最后阶段减少液滴的体积。 具体的加液参数为: V1 = 6μl,V2 = 15μl,V3 = 8μl; R1 = 150μl/min,R2 = 6μl/min,R3 = -4μl/min。采用的加液针头的外径为 0.5mm。达到体积 1 后的松弛时间为 15 秒(达到体积 2 后的松弛时间被设为 2 秒),这一时间被用来将形成的 6μl 体积的液滴转移到被测样品表面的待测位置。随后可以启动录像功能或实时计算来跟踪接触角值随液滴体积增/减的变化。接触角的计算采用了 SurfaceMeter 软件的 TrueDrop™ 独特计算方法,它是当前用于这类测量的最佳(最准确、可靠)选择。对于这类测量通过先录像事后再进行计算通常是较佳的选择。下面三张图(图1 - 3)分别给出了液滴在达到第一、第二和第三体积节点时的图像和计算结果,其中第一节点相当于把液滴转移到样品表面后的静态接触角。图-1图-2图-3图-4给出了在这一过程中液滴左侧接触角值(紫色)以及液滴的三相接触点坐标(红色)随着液滴体积变化的响应图。 图-4从图-4可以看到,液滴的接触角(左侧)从起始阶段(图中的O处)随着液滴体积的增加逐渐增大,但液滴的三相接触点坐标位置起始时保持不变,直到对应于图中的A处。从那时起,三相接触点坐标位置随着液滴体积的增加而外移(往左,所以坐标值减少),此阶段对应的左侧接触角值基本保持恒定,维持在 117° 左右(对应于动态前进接触角值)。这个过程中液滴的三相接触点坐标位置并非均速变化,有时甚至出现短暂的滞留,与此对应的是接触角值的相应升高(当发生滞留时)和下降(滞留后重新开始移动时)。当液滴的体积达到 V2后(图中B处)重新开始减小时,接触角值开始出现几乎线性地下降,而液滴的三相接触点坐标位置则一直到C处都基本保持不变(pinned)。随后液滴的三相接触点位置开始发生收缩,伴随着接触角值逐渐趋向一基本恒定值(约 98°,相当于后退接触角值。但由于液滴三相接触点位置的不时蠕动,接触角的值也相应地有所起伏。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得测量结果可以准确地反映出任何微小的变化:任何液滴三相接触点位置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接触角值作出相应的响应。图-4中的标有X处出现的接触角值的波动看起来像测量误差或干扰,其实它真实地反映了液滴边缘位置的真实变化。为此图-5把三相接触点位置的坐标轴尺度放大,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出,X处出现接触角值的变化是因为对应的Y处的三相接触点位置的变化(发生短暂滑动)引起的。同样地图-5 Z处“突出”的接触角值也是与液滴边缘的变化相关。图-5测量结果表明这一体系(水滴在聚四氟乙烯生料带样品表面,室温下)的静态接触角约为 110°,动态前进接触角(advancing contact angle)约为 117°,动态后退接触角(receding contact angle)约为 98°。从而可以推算出接触角滞迟现象(contact angle hysteresis,CAH)的程度为 117-98 = 19°。运用液滴体积增、减法来考察液体在固体表面的动态接触角行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采用的加液针头的外径(相对于液滴的尺寸)应该尽量小,否则加液针头的外壁会对测量的结果,尤其是后退接触角值,产生影响,使其偏离真实值。液滴的尺寸不能太小,否则测量的结果一来会受到加液针头的干扰,二来无法真实地反应样品表面的宏观尺度。一般液滴的最大体积(V2)应在 15-30 μl 左右。液滴体积改变的速度应尽量低,一般不应高于 15 μl/min,通常采用的范围为 1-10 μl/min。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让液滴始终处于接近平衡的状态。一定要选用合适的接触角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加液针头被埋在液滴中,液滴的形状与圆或椭圆都相差甚远,也不符合普通的描述轴对称 Sessile Drop 的 Laplace-Young 方程,所以基于这些模型的接触角计算方法都不是理想的选择,会导致相当大的误差,从而不但无法准确、可靠地测量动态接触角值,也不能敏感地检测到液滴边缘的细微变化。
    留言咨询
  • 关于Karlstorz 德国内窥镜:Karlstorz,德国卡尔史托斯工业内窥镜,工业内窥镜,内窥镜自20世纪40年代起,卡尔史托斯便已成为内窥镜、医疗设备器械研发及生产领域享誉全球的家族企业。创新技术、研发实力及高度灵活性等核心竞争力,令公司成为业界当仁不让的领航者。60余年前,当Karl Storz先生开始研发内窥镜时,其仅可在为数不多的领域得以应用。而随着内窥镜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卡尔史托斯在过去几十年间的技术创新,令如今几乎无一医疗领域不受益于内窥镜及微创技术所带来的变革与进步。由此,内窥镜产品范围也名副其实地涵盖了“从首至足” 的各种领域,并延伸至动物医学及工业内窥镜应用领域。当前,卡尔史托斯最*新研发领域更扩展至数字化文献记录系统及一体化手术方案——其不仅是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的中坚力量,更是软件及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可为仪器配置、手术室装备及医院诊所的扩建或新建提供完备齐全的一体化设计方案。1945三十四岁的卡尔 ? 史托斯在德国西南部图特林根市成立公司。他的第*一批产品包括有医疗器械、头灯和耳鼻喉科的双目放大镜等。1952改进了支气管镜,增加了其它附件,如:光学检查附件。这也成为卡尔史托斯内镜生产的开端,因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卡尔史托斯便研发制造出第*一批带有传统棱镜系统的光学内镜。1955在德国康斯坦茨市召开的五官科大会上,首次发布了对带有55mm凹镜和白炽灯泡的CLAR55型头灯。作为‘热光’灯系列产品,CLAR55型头灯畅销至今。1956推出了第*一台体外电子曝光系统,使内镜相片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清晰度。1960成功研发冷光源,开辟了企业发展的新篇章,引领内窥镜技术到达全新高度。1961 - 1976。。。。。。。。。。。2006欧洲理事会评选西比尔?史托斯女士为2006年最*佳企业家2006图宾根大学医学院授予西比尔?史托斯女士荣誉博士学位20062006邓迪大学授予医学博士西比尔?史托斯女士荣誉法学博士学位首推灵活便携,可单独使用的GASTRO PACK内窥镜单元2006新型迷你内镜NAGELE轻松治疗肾结石2006图像诊断(PPD)-技术改良“化无形为有形”:超高光感,识别色差能力优异的3芯内窥镜摄像头2007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巴黎亲自授予西比尔?史托斯女士“法国骑士勋章”。2007罗马尼亚Timi?oara大学,授予西比尔?史托斯女士荣誉医学博士学位2007卡尔史托斯澳大利亚分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公司业务拓展至五大洲2007KARL STORZ长期作为科技创新机构MoBiTech(其宗旨为“分子成像-成就健康生活”)的合作伙伴(该机构隶属于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2007多视角可旋转腹腔镜 ENDOCAMELEON 成功问世(10mm)2007IMAGE1 HUB HD 的问世,使KARL STORZ成为全球市场首家推出全高清摄像头的医疗器械制造商2008应用CMOS技术的C-MAC - KARL STORZ 第四代视频喉镜问世2008用于自体荧光检查的视频支气管镜2008在波恩第79届DGHNO年会上卡尔史托斯推出,用于耳鼻喉外科手术的便携式光学导航仪制控单元2009卡尔史托斯以其 “智能一体化手术室” 在德国 “365个创意之地” 大赛中获奖2009ANUBIS项目,为经自然腔道手术研发2010德国普外及心外联合医学协会授予西比尔?史托斯女士Pichlmayr奖章。同年,史托斯女士亦获得慕尼黑马克西米兰大学颁发的荣誉公民称号。2010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授予西比尔?史托斯博士国家荣誉勋章2010推出当时最细的输尿管软质镜,其配备独有的尖*端芯片技术2010VAAFT – 视频辅助的肛瘘治疗器械2010卡尔史托斯推出的 VITOM,为开放式微创外科手术提供全新可视系统,其配备的VITOM镜头与术区保持理想距离,不仅可保证术野的最*佳照明,更能提供最*高质量的显示视图,确保完*美景深的清晰术野。与手术显微镜相比,其间隔高度更大。同时,该产品的问世更开拓了新市场领域,大*大增强了其与内镜系列产品的协同性。2010一体化手术室 KARL STORZ OFFICE 1 全新亮相2010OR1™ 全新设计:OR1 NEO2011 - 至今2011国际小儿内镜外科组织向西比尔?史托斯女士颁发终身成就奖2011KARL STORZ产品体验中心开幕:占地1400平方米产品体验中心,展出包括20种人类医学科目、动物医学领域以及工业内镜产品。不仅如此,产品中心更展示了如OFFICE1和OR1系统等一体化解决方案。2011KARL STORZ被Frost & Sullivan评选为亚太地区年度最*佳内镜公司2011CMOS视频技术问世,适用于麻醉视频监视,耳鼻喉科及泌尿科2011HYSTEROMAT E.A.S.I.:首部可与宫腔镜配合使用并带有预设程序的双轮泵,其配备触摸屏,可与卡尔史托斯宫腔镜完美兼容2011带有滑动鞘体的小型宫腔镜 CAMPO,实现无创性入口2011外科手术3D摄像系统:完美景深、空间感极强的图像易于手术定位。该系统由TIPCAM1 3D (0° und 30°)视频腹腔镜、3D摄像头、3D显示器及3D偏光眼镜组成2011高清ICG荧光检查系统画质卓越2012罗马尼亚Cluj-Napoca医学院授予西比尔?史托斯女士荣誉医学博士学位2012美国耳鼻喉学会 - 头颈外科授予西比尔 史托斯女士人道主义奖,以表彰其在医疗领域的卓越贡献。2012KARL STORZ研发的无需触摸、手势控制的MI report赢得德国“创新之国”竞赛的创新大奖2012ENDOCAMELEON 4-mm硬性内镜可观测多角度视像,应用于耳鼻喉科及关节镜领域 2012ALL-IN-ONE 颞下颌关节镜可无需进行三角测量,可大大简化手术流程2012C-MAC口袋式便携监视器2012肠胃科用高分辨率视频内镜配备创新性可视系统,除白光模式外,其更提供用于特殊治疗的三种光谱2012Bigatti刨削系统(IBS)令机械式切除子宫内异物成为可能。2012导航仪基础单元-高清高分辨率导航系统与手术室、台车实现完美融合2012KARL STORZ OR1 FUSION-基于IP技术的全新整体手术室2013西比尔?史托斯女士被德国耳鼻喉及脑神经外科协会评为荣誉会员2013KARL STORZ在德国诺伊豪森(Neuhausen)建造的全新物流中心投入使用2013成功改建原奥古斯塔皇后医院,KARL STORZ柏林访客及产品体验中心正式开幕2013KARL STORZ成功研发高精度脑神经手术探针,荣获保证病患安全奖2013迷你腹腔镜手术器械CLICKLINE:三片可拆卸(直径3.5mm)2013全新设计ROBI器械用于迷你腹腔镜和儿科腹腔镜手术2013IMAGE1 STORZ 专业图像增强系统:采用最*新全高清摄像技术使得诊断和手术可视化。2014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邀请西比尔?史托斯博士出任其?Court of Patrons“成员。学院的?Court of Patrons“于1956年成立,旨在表扬对外科医学教育、培训及研究有卓越贡献的人士,任命?Court of Patrons“成员是该学院给予个人的最*高荣誉。2014巴登符腾堡州政府向荣誉博士西比尔?史托斯女士颁发最*高荣誉勋章2014德国商业周刊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德国3000余家中型企业中,KARL STORZ的技术创新实力最*强。2014KARL STORZ为更好服务客户,在全世界设立了50余家分支机构2014头灯KS70:首创超长工作时间:21小时2014CLICKLINE器械系列新增一次性剪刀2014新一代PCNL压力控制系统2014使用STORZ Medical及KARL STORZ产品可全面进行泌尿科诊断及治疗2014新一代IMAGE1 STORZ Professional Image Enhancement System内镜摄像平台画质升级为3D高清2014NAV1 ELECTROMAGNETIC 电磁导航系统问世:采用最*新电磁测试技术,占地紧凑,经济性高,可与其它设备配合使用。201570年来,该家族企业始终以其尊重传统、致力创新及卓*越品质在内窥镜行业中著称。2015针对特殊应用,为可重复使用内镜新增多种 MTP 一次性产品。2016与一样,西比尔?史托斯女士同样荣获美国胃肠内窥镜医师协会(SAGES)“内镜先驱” 奖。 2016KARL STORZ 十二指肠镜配备可拆卸式 Albarran 模块,为器械制备树立全新标准,具有更高的卫生性。 2016依托多功能平台,卡尔史托斯全新推出妇科、泌尿科及关节内镜用 VR 模拟器。2017C-MAC 袖珍便携式电子喉镜荣获 2017 年德国创新奖。 2017VITOM 3D – 显微外科及开放式手术 3D 成像系统 – 荣获德国 “2017 年创想之国地标” 称号。
    留言咨询

杰出成就奖相关的耗材

  • 石墨接触柱
    石墨接触柱用于HGA石墨炉的石墨接触柱在设计上可实现精确贴合,从而使可能影响分析性能的电气接触偏差降至最小。石墨接触柱的形状经过了专门设计,以使其能完全嵌入石墨管内。这样,石墨管就定位于一个明确的惰性环境中,从而可确保加热条件一致并且石墨管持久耐用。石墨接触柱用于HGA-900/850/800/700/600/300石墨炉包括左侧接触柱、右侧接触柱和屏蔽环订货信息:产品描述部件编号1套B01284955套B3130086用于塞曼炉包括左侧接触柱和右侧接触柱订货信息:产品描述部件编号1套B01168235套B0180361
  • THGA石墨接触柱
    THGA石墨接触柱这些石墨接触柱在设计上可实现精确贴合,从而使可能影响分析性能的电气接触偏差降至最小。进样孔区域得到改进的接触柱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少冷凝并改善对复杂基质的分析性能。标准THGA石墨接触柱产品描述部件编号1对B05040355对B0504036 改进型THGA石墨接触柱产品描述部件编号1对B30021035对B3002102配件和备件产品描述部件编号O形圈(接触柱后面、正面和背面)B0500748接触柱拆卸工具B3120405THGA滤筒(50件)B0509065用于通风系统的备用石墨头B0506722
  • 美国PerkinElmer石墨接触柱B0504035
    我司是美国PerkinElmer授权代理商,所有产品都含有防伪标签,扫码可查询真伪THGA石墨接触柱这些石墨接触柱在设计上可实现精确贴合,从而使可能影响分析性能的电气接触偏差降至最小。进样孔区域得到改进的接触柱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少冷凝并改善对复杂基质的分析性能。标准THGA石墨接触柱产品描述 部件编号1对 B05040355对 B0504036改进型THGA石墨接触柱产品描述 部件编号1对 B30021035对 B3002102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