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仪器信息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专题为您整合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相关的资讯

  • 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其中,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为:一是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二是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三是基础支撑更加坚实,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下为《“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详细内容:“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编制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近十年来,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行业企业示范应用、央地联合统筹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0余家。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构建了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285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28项;培育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近80个。推广应用成效明显,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涌现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智能制造发展仍存在 供给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应用深度广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新一代信息通信、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不断突破,并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大国战略博弈进一步聚焦制造业,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社会5.0”等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均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抓手,力图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但制造业供给与市场需求适配性不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等问题凸显。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交汇点,要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提高质量、效率效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供给能力、支撑能力和应用水平,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联合体,开展技术、工艺、装备、软件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发展智能制造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引导、标准法规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坚持融合发展。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联和协同响应,带动上下游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同步提升,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坚持安全可控。强化底线思维,将安全可控贯穿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全过程。加强安全风险研判与应对,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保障能力,着力防范化解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实现发展与安全相统一。坚持系统推进。聚焦新阶段新要求,立足我国实际,统筹考虑区域、行业发展差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和企业积极性,分层分类系统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三)发展路径和目标“十四五”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 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 智能化。2025年的主要目标是:——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良品率、能源资源利用率等显著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明显提升。——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基础支撑更加坚实。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标准体系和网络基础设施,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三、重点任务(一)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打好关键核心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坚战,构建完善创新网络,持续提升创新效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突破设计仿真、混合建模、协同优化等基础技术,开发应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攻克智能感知、人机协作、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加速系统集成技术开发。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载体,构建制造装备、生产过程相关数据字典和信息模型,开发生产过程通用数据集成和跨平台、跨领域业务互联技术。面向产业链供应链,开发跨企业多源信息交互和全链条协同优化技术。面向制造全过程,突破智能制造系统规划设计、建模仿真、分析优化等技术。推进新型创新网络建设。围绕关键工艺、工业母机、数字孪生、工业智能等重点领域,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载体。鼓励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机制,加强数据共享和平台共建,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化促进组织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加速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推广应用。(二)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聚焦企业、行业、区域转型升级需要,围绕车间、工厂、供应链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和工艺创新,推行精益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泛在感知、数据贯通、集成互联、人机协作和分析优化,建设智能场景、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能制造,打造智慧供应链。鼓励各地方、行业开展多场景、多层级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定制、共享制造、智能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促进工程,针对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推动中小企业工艺流程优化、技术装备升级。依托数字化服务商,提供数字化咨询诊断、智能化改造、上云用云等服务。拓展智能制造行业应用。针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原材料、消费品等领域细分行业特点和痛点,制定智能制造实施路线图,分步骤、分阶段推进。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建设行业转型促进机构,加快数据、标准和解决方案深化应用。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供需对接活动,总结推广智能制造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促进区域智能制造发展。鼓励地方创新完善政策体系,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推动跨地区开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供需对接、人才培养等合作。鼓励地方、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等联合推广先进技术、装备、标准和解决方案,加快智能制造进园区,提升产业集群智能化水平。支持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打造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策源地、示范应用集聚区、关键装备和解决方案输出地。(三)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发展装备、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加速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引领带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短板弱项,加强用产学研联合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融合,通过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研制一批国际先进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聚力研发工业软件产品。推动装备制造商、高校、科研院所、用户企业、软件企业强化协同,联合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的核心软件,研发嵌入式工业软件及集成开发环境,研制面向细分行业的集成化工业软件平台。推动工业知识软件化和架构开源化,加快推进工业软件云化部署。依托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开展安全可控工业软件应用示范。着力打造系统解决方案。鼓励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用户加强供需互动、联合创新,推进工艺、装备、软件、网络的系统集成和深度融合,开发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聚焦中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开发轻量化、易维护、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加快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推动规范发展,引导提供专业化、高水平、一站式的集成服务。(四)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瞄准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健全完善计量、标准、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发展基础,着力构建完备可靠、先进适用、安全自主的支撑体系。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持续优化标准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加强现有标准的优化与协同,在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方面推动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标准群。加快标准的贯彻执行,支持企业依托标准开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成熟度高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企业开展内外网升级改造,提升现场感知和数据传输能力。加强工业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支持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围绕内部资源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中小企业服务、工业数据处理分析,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数据的有效集成和管理。加强安全保障。加强智能制造安全风险研判,同步推进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功能安全,推动密码技术深入应用。实施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督促企业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国家、地方、企业多级工控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网络,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数据跨境传输备案与监管机制。建立符合政策标准要求的技术防护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培育安全服务机构,加大网络安全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提升诊断、咨询、设计、实施等服务能力。强化人才培养。定期编制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研究制定智能制造领域职业标准。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机构,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加强应届毕业生、在职人员、转岗人员数字化技能培训,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促进智能制造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新工科建设,在智能制造领域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优化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加快高端人才培养。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开展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协同,统筹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开展技术攻关、装备创新、示范应用、标准化、人才培养等。加强央地协作,鼓励地方出台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各类社会资源聚集,形成系统推进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智库作用,开展智能制造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快实施智能制造,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支持。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政策。鼓励国家相关产业基金、社会资本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投资力度。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开发符合智能制造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鼓励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和现有服务机构提升检验检测、咨询诊断、计量测试、安全评估、培训推广等服务能力。制定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服务网络。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研究发布行业和区域智能制造发展指数。(四)深化开放合作。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交流,开展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人才等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国外科研机构等在华建设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示范工厂、培训中心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鼓励智能制造装备、软件、标准和解决方案“走出去”。五、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做好信息反馈工作。相关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同推动规划的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各地方、相关行业组织要加强智能制造经验模式总结和宣传推广。
  •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该规划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精神,在总结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确定了发展重点方向及主要任务,并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附件: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公布
    关于印发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科发计〔2012〕1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部组织编制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O一二年三月二十七日   附件:   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前言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但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先进装备贸易逆差严重、高端装备与智能装备严重依赖进口,严重制约我国制造产业健康发展。而智能制造技术是世界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纳入其中,全面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将是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内容和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   智能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制造装备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过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   本专项将按照抓住高端、突出重点、企业主体、服务发展的原则,结合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前沿制高点,研究智能制造基础理论,攻克一批前沿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并进行示范应用和产业化,为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奠定技术基础。   一、形势与需求   (一)现状与形势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通过各类科技计划并依托国家重大工程,突破了一批长期受制于国外、长期依赖进口的高端装备和智能装备,如盾构机、大型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密加工中心等,同时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壮大,有些企业逐步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在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设备、电子通讯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及各种消费品等工业主要领域,已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截止2010 年,我国制造业中的手机、彩电、粗钢、水泥、微机等220 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1 位。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2009 年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份额达到15.6%,美国为19%,日本为15.4%,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同时我国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已位居世界首位。但我国制造业主要以跟踪模仿为主、自主创新为辅 产品组装为主、功能创新为辅 系统集成为主、部件攻关为辅 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为辅。基础支撑技术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制造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   1. 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   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难以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求,我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核电等重大工程的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严重依赖进口。普通船舶国产设备的实际配套率只有30%左右,高新技术船舶国产设备的实际配套率仅20% 左右,而附加值很高的船舶电子产品本土化率还不到10%。高端装备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主要体现在缺乏先进的传感器等基础部件、精密测量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化嵌入式软件等,先进技术对外依赖度高。   2. 关键支撑技术及核心基础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构成智能制造装备或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如新型传感器等感知和在线分析技术、典型控制系统与工业网络技术、高性能液压件与气动元件、高速精密轴承、大功率变频技术、特种执行机构等。许多重要装备和制造过程尚未掌握系统设计与核心制造技术,如精密工作母机设计制造基础技术(设计过程智能化技术)、百万吨乙烯等大型石化的设计技术和工艺包等均未实现国产化。几乎所有高端装备的核心控制技术(包括软件和硬件)严重依赖进口。   3.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程度低   智能制造技术是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全面结合为基础的。而我国制造业的“两化”融合程度相对较低,低端CAD 软件和企业管理软件得到很好普及,但应用于各类复杂产品设计和企业管理的智能化高端软件产品缺失。国内大多数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应用了自动化技术,但应用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智能化技术严重缺乏。同时,信息技术和相关软件产品与制造工艺技术融合不够。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   1. 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型感知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制造业正发生着巨大转变,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向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下一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1 (1) 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了技术研发过程创新和产品设计方法与工具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制造模式的创新,实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网络化制造和敏捷制造,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2 (2) 自动化。将完备的感知系统、执行系统和控制系统与相关机械装备完美结合,构成了高效、高可靠的自动化装备和柔性生产线,将实现自动、柔性和敏捷制造。   3 (3) 智能化。在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将专家的知识不断融入制造过程以实现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将实现拟人化制造。使制造过程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也将会显著减少制造过程物耗、能耗和排放。   2. 国内研究现状与工作基础   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制造业得到飞速发展,取得了一大批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和长期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先进制造技术,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工业通信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可靠性技术、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数控技术与数字化制造、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 攻克了一批长期严重依赖并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核心高端装备,如盾构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高端加工中心等。建设了一批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长期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高技术人才。这为智能制造专项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发展与需求   智能制造技术是未来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保障。   1. 为迈向“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从“制造大国”转变成为“制造强国”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为扩大市场和技术优势,不断加大对前沿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推出高端智能化产品。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十二五”期间,必须下大力气夯实制造业技术基础,形成较为完备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其中,智能制造既是实现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高端技术,又是支撑制造业“上水平”的基础性技术。发展智能制造将为制造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推动和必要保障,这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2. 为持续创造就业岗位提供有效工具   我国制造业在GDP 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产业结构必须多样性,必须在发展高端技术的同时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在纺织、机械、轻工、化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力推广智能化技术和装备。   3. 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必要保障   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急需要大量高端制造装备,工程机械、冶金、石化、轨道交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需要大量新型传感技术、仪器仪表和控制系统。由于制造业的基础性地位、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的高技术、复杂化等特点,智能制造不仅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而且其本身也正在孕育成为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4. 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坚实基础   装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和资金密集,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突破核心基础技术和部件,不仅可推动高端装备技术水平,同时也将带动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将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5.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有力手段   2009 年,国务院确定2020 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为: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实现该目标并解决我国制造业当前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应用更节能、更环保的先进装备和智能优化技术,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和产制造过程的节能减排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制造业的规模大,但是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两个重要任务。迫切需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通过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附加值,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升传统制造水平。通过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就业形态。智能制造也将成为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支撑。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智能制造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泛在感知条件下的信息化制造,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等。   智能制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内涵也不断完善和丰富。一方面,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和必然结果,体现在制造过程可视化、智能人机交互、柔性自动化、自组织与自适应等特征 另一方面,智能制造体现在可持续制造、高效能制造,并可实现绿色制造。   (一)总体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制造强国的要求,面向我国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和国际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坚持“前瞻布局、重点突出、创新跨越,引领产业”的发展思路,研发相关的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系统、关键支撑技术及基础核心部件,形成智能制造的理论体系和系统框架。攻克瓶颈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打破国外垄断,建立标准体系,为我国制造业的低碳、高效、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通过示范、推广实现产业升级,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 抓住高端、突出重点   以制约我国产业安全的高端装备为突破口,以有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技术和装备作为主攻方向,重点突破智能化的高端装备、攻克一批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   2. 企业主体、服务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突破瓶颈技术,掌握核心技术,实现关键技术与装备的自主化,形成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与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设计与工艺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和系统控制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和系统集成技术是智能制造的核心,按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推广一代的原则安排相关研究内容,突破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攻克一批智能化装备、研发制造过程自动化生产线,制定相应技术与安全标准,增强产业竞争力,抢占制造业价值链高端,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和战略调整,并系统布局创新基地和平台,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   1. 建立智能制造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   重点突破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中的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完善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技术规范与标准制订,为我国制造业实现低碳、高效、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撑。   预期指标:重点突破一批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与共性关键技术,建立和完善我国智能制造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一大批核心发明专利。   2. 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   研发一批与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密切相关的共性基础技术,重点突破一批智能制造的核心基础部件,研发解决一批与国家安全与产业安全紧密相关的共性关键技术。   预期指标:解决一批智能制造的基础技术与部件,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十三五”制造过程智能化装备和制造过程智能化的技术基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获得一大批核心发明专利。   3. 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   研制一批面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智能化高端装备,重点突破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工程机械、石化装备、复合材料加工装备、新能源装备等智能化装备。   预期指标:突破一批标志性的智能化高端装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提升国际竞争力,部分装备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培育战略新型产业。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 亿元的核心企业。   4. 研发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装备   攻克一批制造过程智能化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推进制造业核心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预期指标:研发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攻克飞机自动化柔性装配生产线和百万吨级乙烯成套工艺技术及关键装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企业。   5. 系统集成与重大示范应用   通过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系统、基础技术与部件的研发、示范应用及产业化,提高高端装备、技术与系统的自主率,带动我国制造业技术升级,实现制造业高效、安全及可持续发展。   预期指标:实现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基础技术与部件的示范应用,部分实现产业化,高端装备、技术与系统的自主率提高10 个百分点,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   三、重点任务   根据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拟重点开展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智能化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成套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系统集成与重大示范应用,如图1 所示。   引领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   图1 智能制造重点任务布局(一)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研究关于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包括泛在感知条件下的新型感知理论与技术、智能控制与优化理论、设计过程智能化理论、制造过程智能化理论与技术。重点解决未来智能制造所需的理论框架和未来共性技术,最终实现拟人化智能制造。   (二)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攻关   针对我国高端装备和制造过程智能化等方面的差距,攻克一批核心基础部件、微纳制造技术、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嵌入式工业控制芯片、高速/高精制造工艺与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制造过程安全与安防技术等,形成智能制造的技术体系和系统创新能力,实现我国制造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核心基础部件,开展高速重载精密轴承、高性能液压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新型高效高承载轻结构齿轮传动和功能部件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批高性能的关键基础件和功能部件产品,实现工程化应用与产业化 微纳制造技术,重点突破绿色纳米印刷装备制造技术,开发系列实用化生物检测传感器与系统,开发工程化微米加工工艺和封装技术 智能传感器与仪器仪表,突破国家重大工程迫切需求的关键传感器与仪器仪表产品开发技术 嵌入式工业控制芯片,研发面向工业过程控制和特殊控制的两个系列片上控制模块(CMC)芯片,针对工业仪器仪表、智能建筑与节能控制系统、装备数控系统、智能电表、太阳热能控制系统等不同行业进行示范应用 制造业信息化,研发制造业核心软件,提供基础平台,支撑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 制造过程安全与安防技术,面向核电和石化行业开发安全控制系统,开发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软硬件产品。   (三)智能化高端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智能化高端装备是指对产业技术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装备,集中体现在高端装备制造相关的重大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重点研究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高端制造装备、智能化的工程机械与成套装备、新能源产品制造装备等,奠定高端装备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极大增强我国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掌握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初步打破我国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引领高端数控机床设计制造技术发展 智能化的工程机械与成套装备,智能化工程机械成套装备,开发8 米直径硬岩掘进机和12 米直径大埋深泥水复合盾构及重大工程机械装备,满足国家基础建设对大型隧道掘进和重大工程机械装备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 新能源产品制造装备,攻克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照明产品制造核心技术,研发以MOCVD、PECVD 为代表的成套装备,提升行业自主研发和竞争能力。   (四)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装备与研究与开发   针对我国高端装备和制造过程在产品设计、柔性制造、高速高精制造、自动化和网络化制造等方面的差距,攻克一批制造过程智能化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流程工业的核心工艺和成套装备等,提升制造过程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工业机器人,攻克工业机器人本体、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实现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自动化生产线,以大型运输机为对象,构建组件数字化装配系统、部件数字化装配系统和飞机数字化总装配系统 流程工业的核心工艺与成套装备,突破百万吨级乙烯关键装备和关键工艺技术,实现百万吨级乙烯工程的自主设计、自主装备和高效、低能耗运行,形成产业化能力。   (五)系统集成与重大示范应用   针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集成应用智能制造理论与技术、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智能化的高端装备和智能化制造过程,研究实施示范应用和产业化相关技术,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以及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真正有效的产学研用联盟   加强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参与的真正有效的产、学、研、用技术联盟 注重产业链垂直整合,面向设计、制造、销售、维护等环节,通过“项目—人才—基地”的长期支持,探索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通过政府引导与推动,充分利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机制,增强用户购买和使用首台(套)装备的信心。发挥产业政策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各方资金投入,分担企业的资金压力和创新风险,解决用户的后顾之忧。联合政府其它部门、各级科技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协同推进,形成合力。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入到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制造过程智能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技术领域,推动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实施,促进智能制造产业链上各企业的协调发展。   (三)完善技术规范和标准,掌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倡导技术研究与标准研制同步进行,加速智能制造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升智能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中的普及、应用及产业化。鼓励开发并掌握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四)发展产业集群促进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作用,推进智能制造重点专项的落实,加快成果产业化,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围绕重点专项确定的主要目标,科学确定集群建设的重点方向,合理选择技术路径和产业路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创新发展。   (五)加大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   完善智能制造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多层次的适合产业技术发展需要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带头人,在智能制造科技发展重点专项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一批创新型的科技人才。   五、技术路线图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相关的方案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相关的论坛

  • “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公布

    核心提示:  28日,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规划称,“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目标是: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崛起,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其中,发表SCI论文总数达到世界前  28日,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规划称,“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目标是: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崛起,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其中,发表SCI论文总数达到世界前3位;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数总数进入世界前3位;生物技术研发人员达到30万人以上,生物技术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生物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重点任务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层面和环节。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技计划进行落实。其中,对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中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主要由973计划来实施;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主要由863计划重点支持;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开发示范主要由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对于生物技术发展中涉及全局性、跨行业、跨地区的重大技术问题和集成技术示范主要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并通过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有关创新能力建设由科技部和发展改革委对应计划联合支持。  规划重点任务的实施,按年度、分步骤、有计划地在对应的国家各科技计划中组织实施,并按照各计划的组织实施管理模式执行,做好各科技计划间的衔接与配合。建立和健全涉及生物技术及生物产业发展相关部门的部际协调机制,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协调统筹国家有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集成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资金与力量,加强衔接与配合,科学、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全力促进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产业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等工作,形成强大合力,推进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快速发展。

  • “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之“科学仪器篇”

    7月4日,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出台,规划中大幅文字提出了对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期望及规划目标。创新能力仍是首要目标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建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科学仪器小型化研究 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作为“加强科学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专栏,被格外提出。 规划强调,要加强科学仪器设备自主研发和应用,尤其要加强科学仪器小型化、便携化和专用化研究。 原文如下:以新原理、新方法为突破口,研发若干前沿重大科研仪器设备。集中力量攻克若干科学仪器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研发一批重要通用科学仪器,提升科学仪器设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科学仪器的小型化、专用化研究,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学仪器的应用示范和产业化。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专栏中,也格外强调了推动通用仪器的小型化、便携化和专业化。详情可见下一段。推动国产仪器的广泛应用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专栏,着重强调了国产优质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 原文如下:科学仪器设备,着力新原理、新方法开发,研发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资源环境等领域的重点科学仪器设备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发展量大面广的科学仪器设备,推动光谱、色谱、质谱等通用仪器的小型化、便携化和专用化。强化现有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强力推动国产科学仪器应用和示范,实现国产优质科学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食品安全一直是民生问题的重点。随着塑化剂、镉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曝光,食品安全的监测被提上日程。 “民生科技示范重点”专栏尤其强调“食品安全”问题,明确指出,要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食品污染物高新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开展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科技示范;推动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监控与预警立体交叉网络信息系统。这对于科学仪器行业而言,是个利好消息。立足科学仪器,发展综合交叉科学 规划对“需求导向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领域和方向”作了明确说明。其中,综合交叉领域重点支持:航空航天中重大力学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绿色化学工程等,而这些领域则基于大科学装置和新原理的科学实验方法、技术、仪器与设备等方向。 原文如下:重点支持航空航天中重大力学问题,空间探测与对地观测新原理与技术,灾害形成演变规律和防灾减灾理论与方法,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交通以及安全问题的调控与设计,科学、工程与社会问题的建模与计算,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绿色化学工程,生命科学与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基于大科学装置和新原理的科学实验方法、技术、仪器与设备等方向。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相关的资料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相关的仪器

  • 建设背景“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提出了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与物质消费产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数控技术是装备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作为职业院校,肩负着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责任和义务,关乎着由“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速度进程,从而迫切需要大量掌握数控设备操作、数控加工编程、数控设备维修、数控系统研发改造的人才。指导思想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曾表示,中国制造要走强化工匠精神,走人才引领发展道路。人才是制造强国的根本,要不断提升人才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推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加快提升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加强培育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规划实施,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数控加工技术为核心”的原则。“教、学、做”融合一体,工学结合,联同校企办学,切实从实际应用出发,强化专业培养的目标,突出专业特色。通过专业群建设,校企合作,协同办学“订单式”培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总体布局建设内容既要满足工业实训需要,又要满足教学的需要,以智能制造及其建设体系为标准进行顶层设计,通过网络化建设,实现基于老工科和传统仅供实习的突破,打造符合智能工厂的教学实训环境,构建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区域,总体分为教学区、数控加工区、监控机房三大区域。教师培训为帮助老师更好的使用理实一体化教室,加瑞尔科技科技为授课老师提供产品使用、课堂组织等方面的培训。u 培训内容 :培训名称序号项目掌 握 内 容理实一体化教室设备使用培训1软件方面多媒体教学软件其他相关配套软件的使用2硬件方面交互式智能平板多媒体讲台中控及其他相关配套硬件的使用3小型数控机床基本操作与基本维护保养常见故障的判断及处理4教学组织“理实一体化”课堂组织“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5数控系统多种数控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数控系统编辑面板;数控系统的基本操作;数控数据设置;数控系统自动运行;数控系统程序编辑。
    留言咨询
  • 上海保莱塔自动化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塑料机械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性企业。公司生产加工销售的“保莱塔”注塑机系列合模力有多种规格型号塑料注射成型机,保莱塔注塑机具有节能、环保、低噪声、速度快、性能稳定、响应迅速、实用等优点。公司生产加工的保莱塔系列伺服注塑机机器已通过了塑料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产品检测。一次性打包盒应用范围:以前的一次性打包盒主要是采用泡沫等原材料,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不端的改变,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外卖行业的流行,传统的打包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被淘汰,纸质和泡沫一次性打包盒不能密封,保温,便于携带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密封性好的一次性打包盒出现了,它采用食品级PP原料聚丙烯一次性注塑成型,主要有长方形和圆形,密封性好,装饭菜,装汤不渗透,是外卖打包的好搭档。目前主要应用于:饭店打包、外卖配送、火车动车上水果容器、以及菜市场装熟食、家里剩菜剩饭打包放进冰箱。一次性打包盒款式新颖、颜色多种、质地轻盈、抗击撞力、耐受压性好。一次性打包盒简介:一次性打包盒生产原材料为食品级聚丙烯(简称PP)塑料颗粒。PP使用温度是零下6度至120度左右,改性的PP原料其使用温度可控制在零下18度至130度左右。通过保莱塔注塑机高速注射成型,一次性出产品。以前的一次性打包盒都是泡沫制作而成,不能密封和保温。外卖时代全国普及,原来的泡沫一次性打包盒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这时PP注塑一次性打包盒应运而生。一次性打包盒已由泡沫饭盒转向环保一次性打包盒,原来的泡沫饭盒由于不耐高温,且制作过程对环境造成破坏被淘汰,取而待之是PP一次性打包盒。适合盛装热饭热菜,可在微波炉里加热,甚或可在蒸气柜里蒸煮其中,塑料具有毒性较低、熔点较高、可塑性强、生产简便及相对成本较低等特点,因而成了制造一次性打包盒的主流材料。PP聚丙烯,具有机械性能和热性能,适合饭菜的包装。保莱塔一次性打包盒机器介绍:注射系统的组成:注射系统由塑化装置和动力传递装置组成。螺杆式注塑机塑化装置主要由加料装置、料筒、螺杆、过胶组件、射嘴部分组成。动力传递装置包括注射油缸、注射座移动油缸以及螺杆驱动装置(熔胶马达)。合模系统合模系统的作用:合模系统的作用是保证模具闭合、开启及顶出制品。同时,在模具闭合后,供给模具足够的锁模力,以抵抗熔融塑料进入模腔产生的模腔压力,防止模具开缝,造成制品的不良现状。 合模系统的组成:合模系统主要由合模装置、机绞、调模机构、顶出机构、前后固定模板、移动模板、合模油缸、安全保护机构组成。液压系统液压传动系统的作用是实现注塑机按工艺过程所要求的各种动作提供动力,并满足注塑机各部分所需压力、速度、温度等的要求。它主要由各自种液压元件和液压辅助元件所组成,其中油泵和电机是注塑机的动力来源。各种阀控制油液压力和流量,从而满足注射成型工艺各项要求。电气控制电气控制系统与液压系统合理配合,可实现注射机的工艺过程要求(压力、温度、速度、时间)和各种程序动作。主要由电器、电子元件、仪表(见右下图)、加热器、传感器等组成。一般有四种控制方式,手动、半自动、全自动、调整。一次性打包盒生产流程:一次性打包盒采用保莱塔注塑机全自动化生产工艺流程,一次性注塑成型。无需二次加工或制作,保莱塔高速注塑机采用全机械化,机械手自动抓取产品,人工只需要把机械手叠好的产品进行装箱封存就好,操作简单,实现智能化运行。高速机生产产品成型速度至几秒内,机械手操作安全性高,无需人工和机器接触,由于采用全机械化,节省人工,省厂家成本。一次性打包盒模具:保莱塔一次性打包盒模具材料有:2344、S50、P20、718、H13、S136等钢材,采用热流道、冷流道合理设计与配置,模具没有随口,机械手全自动取件。采用CAD/CAE/CAM计算机系统软件设计。CNC加工机床,数控机床,线切割加工等进行加工制造而成。模具生产周期约为60天。模具生产周期约60天左右。目前一次性打包盒模具主要有:一出二。一出四、一出六、一出八等。生产车间及执行标准:一次性打包盒生产执行标准是GB/T18006.3-2020。一次性打包盒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本部分规定了一次性打包盒餐饮具的定义和术语、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产品包装标识、包装、运输、贮存要求。本标准部分适用于树脂、淀粉、植物纤维等各种原料制得的可降解--次性餐饮具,也适用于接触食品层覆有或涂有或复合有生物降解塑料薄膜或片的其他可降解一次性餐饮具。本部分不适用于纸杯、纸碗等纸质餐饮具。一次性打包盒高速机长约7米左右,高2米左右,每台设备占地面积10平方米左右,机器加上机械手高度约4米左右高。机器重量在8-16吨左右。采用380伏工业用电。生产辅助机器有:冷却塔、空压机、上料机、破碎机、行吊、机械手、干燥机等。保莱塔提供一站式办厂规划,减少客户中间繁琐环节。公司配备完善的设计、生产、加工、装配及检测设备,精密注射成型机、功能性注塑机为主导产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完善成型生产解决方案。公司有熟练技术人员前期帮客户规划办厂指导,让广大客户不走弯路。机器设备和模具到达客户生产车间后,公司派技术人员上门免费技术指导生产,并现场教学机器设备操作,直至客户熟练掌握操作。保莱塔机器设备全国包运费,机器设备直达生产车间及终身对机器设备售后服务。保莱塔欢迎全国各地客户朋友来公司实地考察及观看一次性打包盒生产流程现场。保莱塔一次性打包盒制造机械 打包盒制造机械设备280注塑机
    留言咨询
  • 住宅产业化-预制混凝土搅拌站推动社会发展  预制桥梁搅拌机采用的转速调整提高设备搅拌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搅拌机的相关配件的搭配是发挥搅拌能力的一个重要作用。混凝土构件搅拌机的筒体形状,搅拌叶片的形状、材质都为精确搅拌做了基础,设备可用于各种生产场合、生产标准。  1.混凝土搅拌站设备具有落差自动修正功能,同时还具有点动精称功能,设备生产的准确性和质量得到了保证。  2.混凝土搅拌站设备可以在控制系统设定混凝土总量以计算每盘产量和总共搅拌次数,同时设备记录的数据还会在生产过程中实时变更。  3.水泥混凝土搅拌站采用了集控系统,操作者在中控室中可以集中控制整套设备,不但便于管理,还可以在设备出现问题时快速发现,快速解决。  住宅产业化-预制混凝土搅拌站推动社会发展  科尼乐搅拌站是一种新型多功能混凝土搅拌站。混凝土搅拌站配备了单独手动控制、落差自动补偿、砂石含水率补偿等独特功能,是混凝土搅拌站厂家自主研发的先进型号,能自动完成预定罐次生产,可以广泛的适用于中等规模以上的施工工地、水利水电工程、商品混凝土制造厂等。  科尼乐搅拌站配套主机选用立轴行星式搅拌机,科尼乐立轴行星式搅拌机是科尼乐机械三大支柱主机之一,其搅拌质量高,传动平稳。该搅拌机结构简单、搅拌质量好、生产效率高、能耗低、寿命长、维修保养方便。
    留言咨询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相关的耗材

  • 博晖HAF-2砷As原子荧光空心阴极灯
    产品介绍重要提示:本产品网页标价为随机发布参数,产品具体准确价格请联系客服博晖公司于2015年全资收购美国Advion公司,聚焦质谱分析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为客户提供卓越的质谱产品及使用体验。公司收购河北大安制药有限公司及广东卫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进入生物制药领域,进一步完善健康生态产业链。公司广泛开展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深度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不懈努力。博晖公司关注每一位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产品应用解决方案,确保每一位客户的满意。公司秉承“创新生命科技 共筑人类健康”的宗旨,围绕大健康医疗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完整的产业服务链。北京龙天常年现货供应高性能双阴极原子荧光空心阴极灯,匹配吉天仪器、海光仪器、北分瑞利、博晖创新、普析通用、北京金索坤、东西分析、加拿大欧罗拉、中和测通、卓信、南京科捷、天津港东、湖南创特、北京华旭、深圳亿鑫、湖北汇瑞通、上海美析、北京宝德、上海上分、北京辙辕、上海惜今、山东安博、德国艾本德、上海仪电、江苏艾塔等知名原子荧光光谱仪品牌。
  • 天津银鹏发展金铁坩埚盖子
    天津银鹏发展金铁坩埚盖子
  • Whatman PM2.5 监测滤膜/手工采样膜 47mm 聚四氟乙烯膜
    2012 年中国环保部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增设了PM2.5 浓度值,《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从保障人体健康的需求出发,对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等的监测需要加强”,其科技发展规划指出,要研究颗粒物分物种的定量源解析技术。Whatman 产品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超过50 年,对PM2.5、PM10、总悬浮颗粒物(TSP)、固定污染源废气、放射性碘、降尘,以及二噁英、氟化物、重金属、苯并芘、硫酸雾、石棉尘等有毒有害物质,Whatman 创新的PTFE 滤膜、石英膜QMA、玻纤膜EPM2000、聚碳酸酯膜等被国际权威论文大量引用,Whatman 聚四氟乙烯膜和石英膜QMA 是全球范围内PM2.5 重量法手工监测标准用膜。 典型应用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测定(PM1,PM2.5,PM10,TSP)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苯并芘、多环芳香烃、二噁英)有机碳和元素碳水溶性无机离子重金属和痕量重金属汽车尾气和燃气污染固定污染源废气核辐射和放射性碘氟化物、硫酸盐、铵盐SO2,CO,O3,NO, NO2,NOX

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