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加氢反应

仪器信息网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专题为您整合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二氧化碳加氢反应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相关的资讯

  •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烯烃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燃料和化学品是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而烯烃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其中低碳烯烃(乙烯、丙烯和丁烯)是基本的化工原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剑、研究员葛庆杰和副研究员位健团队在二氧化碳(CO2)加氢合成烯烃研究中取得系列新进展。团队分别通过构建Co–Fe合金碳化物催化剂体系和NaFeZr–MOR分子筛催化剂体系,实现了CO2催化加氢过程中低碳烯烃产物的高效合成,并揭示了该过程中催化剂活性位的动态演变历程和动态限域效应。两篇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应用催化B:环境》上。传统的烯烃合成方法主要依赖于化石资源,而CO2催化加氢合成烯烃则是一条绿色环保的路线。铁基催化剂在CO2加氢反应中对烯烃合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其成本低廉,但活性较低且烯烃产物分布较宽,限制了其工业应用。因此,如何设计更有效的催化CO2加氢合成烯烃的催化剂已成为该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系列工作中,团队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系统阐述了Co–Fe双金属催化剂在CO2加氢过程中的动态结构演变历程,揭示了反应过程中形成的χ-(CoxFe1-x)5C2合金碳化物相是该催化剂上烯烃生成的主要活性位。该物相的形成受到催化剂前驱体中Co/Fe组成和二者亲密度的影响,其含量以及合金化程度对于烯烃的高选择性合成至关重要,并且该催化剂可在高空速条件下实现较高的烯烃时空收率。同时,团队还通过设计NaFeZr–MOR复合催化剂,发现了CO2加氢反应过程中低碳烯烃产物选择性随时间变化的现象,其本质是由催化剂中ZrO2载体和MOR分子筛的孔道对产物分子的动态限域效应引起的。而反应过程中随着分子筛孔道内轻质碳物种向重质碳物种的演化,孔道会逐步缩小。这抑制了C5+等较大烃类分子的扩散,但对低碳烃的扩散影响较小,从而提升了低碳烯烃选择性。上述工作对于设计CO2加氢高效合成烯烃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加深了对催化活性位结构演变和限域效应的认识。
  • 大连化物所揭示锌物种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氢中的作用
    近日,大连化物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研究组(DNL1905组)孙剑研究员、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Grunwaldt教授合作,利用双喷嘴火焰喷射裂解法(DFSP)对经典的铜—锌—锆三元催化材料结构进行精细调控,通过多种原位表征手段揭示了氧化锌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反应体系下的结构敏感性。此外,合作团队还利用锌锆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制备了原子级分散的氧化锌,并证明了其是提高铜基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关键。Cu/ZnO是经济高效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催化剂之一,ZnO在该体系中的作用机理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然而,ZnO结构容易在反应过程中发生动态变化,目前研究仅基于不同的反应气氛和催化体系建立ZnO结构的研究模型,但难以获得真实反应条件下Zn物种精细的局部配位结构及其关键催化作用的有效信息。因此,需要利用原位表征技术,在反应过程中实时监测Zn物种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才能得到具有指导意义的构效关系。   孙剑团队在前期单喷嘴火焰喷射法(FSP)制备多种高效催化剂策略的基础上(Chem. Sci.,2017;Chem. Commun.,2021;Nat. Commun.,2021;J. Am. Chem. Soc.,2022),利用升级的双喷嘴技术对于铜—锌—锆三元催化剂各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程度进行了精细调控,在不改变铜和氧化锆结构性质的前提下得到了三种不同的锌物种;通过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技术对锌原子的局部配位结构和高压反应条件下锌物种的动态演变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究;分别借助高压和常压红外漫反射技术考察了不同锌物种对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和转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将锌锆前驱体和铜前驱体分开在不同的喷嘴中,可以明显增强锌和锆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在反应条件的诱导下,ZnO发生再分散,进而在氧化锆表面形成了原子级分散的锌物种。此类锌物种与铜之间形成了高活性界面,可抑制中间体分解为副产物一氧化碳,降低氢活化的能垒,明显超越常规铜/氧化锌界面和孤立的氧化锌位点的催化性能,有效提高了甲醇选择性和收率。此项工作将为合理设计和精准调控多组分催化体系中的活性物种提供新思路。   相关成果以“Probing the Nature of Zinc in Copper-Zinc-Zirconium Catalysts by Operando Spectroscopies for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为题,于近日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该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我所DNL1905组博士研究生杨蒙。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 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酸研究取得进展
    style type=" 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 /style style type=" 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 /style p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航天与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员黄延强、副研究员杨小峰,与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王新葵合作,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酸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 em Nature Communications /em 上。 /p p   CO sub 2 /sub 加氢合成甲酸是一个原子经济性反应,生成的甲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并可作为理想的液态储氢材料。CO sub 2 /sub 分子中的碳原子处于最高价态且化学性质相对惰性,对其进行有效活化是实现CO sub 2 /sub 高效转化的关键。该团队设计了一种席夫碱修饰的纳米金催化剂,利用席夫碱基团中的氮中心与CO sub 2 /sub 发生弱相互作用生成氨基甲酸盐两性离子,并进一步在纳米金催化剂上发生加氢反应生成甲酸。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于传统多相催化剂的碳酸氢盐加氢路径,气相CO sub 2 /sub 能够直接在席夫碱修饰的金催化剂上加氢转化为甲酸,在90 sup o /sup C、8.0MPa反应条件下,生成甲酸的转化数可达14,470(12h)。席夫碱与CO sub 2 /sub 这种弱的相互作用模式为CO sub 2 /sub 的低温活化提供了新途径。 /p p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p p br/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alt=" " oldsrc=" W02017111358913102756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uepic/27f7ca75-2c98-4012-86e7-cd4ab63123e4.jpg" uploadpic=" W02017111358913102756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大连化物所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酸研究取得新进展 /p

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相关的方案

  • 气相色谱法检测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反应产物
    二氧化碳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将二氧化碳一步转化为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等高附加值燃料及化学品,同时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和洁净电能的有效储存。
  • 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测定
    摘要:本标准适用于氢、氧、氮、氦、氖、氩、氪和氙等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组分的分项测定,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物总量(总碳)的测定和总烃的测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 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 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723 工业用化学产品采样安全通则(GB/T 3723—1999,idt ISO 3165:1976) 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1 气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3 方法提要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中微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物。
  • 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测定
    摘要:本标准适用于氢、氧、氮、氦、氖、氩、氪和氙等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组分的分项测定,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物总量(总碳)的测定和总烃的测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 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 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723 工业用化学产品采样安全通则(GB/T 3723—1999,idt ISO 3165:1976) 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1 气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3 方法提要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气体中微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物。

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相关的论坛

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相关的资料

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相关的仪器

  • 1产品简介ZR-3320型便携式红外CO/CO2分析仪采用非分散红外法测量环境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浓度,具有测量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分析仪根据安装传感器种类可分为三种,只配CO或CO2传感器时,只测量CO或CO2,两种传感器都配时,则可以同时测量CO和CO2。不同组合可满足不同用户对环境空气、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等应用场景的测量分析。2 技术特点l 采用高清彩色触摸屏,人机交互友好;l 仪器预热时间小于60分钟;l 测量开始后,仪器自动进行预热、校零、实时测量相应气体(由CO、CO2传感器实际配置决定)浓度,计算并保存分钟平均值、小时平均值;l 大容量SD卡数据存储,存储数据至少10万组;支持数据蓝牙打印/U盘数据导出;l 可在测量界面、查询界面根据需要进行μmol/mol、ppm、mg/m3、%单位切换显示;l 可设置CO、CO2报警阈值,超出阈值自动进行声光报警;l 支持锂电池供电,满电状态,可连续工作8小时以上;l 支持入气口温湿度实时测量并记录保存,确保测量数据准确;l 可在开始测量时自动校零,也可在后台手动校零;l 使用专业防护手提箱,重量轻,方便携带;l 预留RS232通讯接口,可选配无线数据传输模块进行网络平台对接;l 仪器预留RFID电子标签,可选配“仪器出入库管理平台”进行仪器统一管理;l 可选配三脚架,进行定点连续测量。3 执行标准GB 9801-1988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GB 37488-2019 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T 17094-1997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8204.2-2014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 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GBZ 2.1-2019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T 300.37-2017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第37部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HJ 965-2018 环境空气 一氧化碳的自动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JJG 635-2011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红外气体分析器检定规程
    留言咨询
  • 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醇装置采用烘箱加热,气体缓冲罐和反应釜夹套设计,配高温油加热,以便快速升温。阀门及压力传感器均在烘箱外部,配备管路伴热,釜体配备条形视窗,视窗法兰雕刻刻度,可通光照,配备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精确观察记录气体缓冲罐及反应釜内二氧化碳压力变化,搅拌采用进口耐高温磁子搅拌器。
    留言咨询
  • 二氧化碳培养箱/二氧化碳试验箱/二氧化碳干燥箱一、产品用途:二氧化碳培养箱/二氧化碳试验箱/二氧化碳干燥箱是对细胞、细菌、微生物等培养的一种先进仪器。是开展免疫学、遗传学及生物工程药物学的研究和生产的必备设备,广泛用于医学、农业科学。二、型号规格:1. 型号:HH.CP-T(80L) 气套式 内胆尺寸(宽× 深× 高mm):500× 400× 400 外形尺寸(宽× 深× 高mm):760× 530× 560功率:450W2. 型号:HH.CP-01(160L) 气套式 内形尺寸:500× 500× 650外形尺寸:770× 630× 810功率:770W3. 型号:HH.CP-TW(80L) 水套式 内形尺寸:400× 400× 500外形尺寸:710× 540× 720功率:730W4. 型号:HH.CP-01W(160L) 水套式 内形尺寸:500× 500× 650外形尺寸:805× 640× 870功率:1000W三、二氧化碳培养箱/二氧化碳试验箱/二氧化碳干燥箱特点:1.试验箱设计完美,箱体采用数控机床加工成型,操作容易。2.内胆为优质镜面不锈钢板,外壳为A3板喷塑处理,更显光洁、美观。3.电路系统侧采用门式开启,方便维护和检修。4.带定时功能键的微电脑温度控制器,温度波动小。5.箱内装有紫外线杀菌灯可定期对箱内进行消毒,更有效防止细胞在培养期间的污染。6.采用门温控制,可有效防止箱内玻璃门结露现象。7.箱内已配有二氧化碳培养箱专用减压阀。四、控制系统:1.温度控制器采用触摸按键、数显LED显示、PID智能控制仪表;2.精度:0.1℃(显示范围); 3.解析度:± 0.1℃;4.感温传感器:PT100铂电阻测试器;5.控制方式:热平衡调温方式。五,二氧化碳培养箱/二氧化碳试验箱/二氧化碳干燥箱技术参数:1.温度范围:RT+5℃~50℃2.控制精度:± 0.3℃3.温度分辨率: 0.1℃4.CO2控制范围:0~20%(配气式)5.CO2恢复时间:&le 浓度值× 1.2min6.加湿方式:自然蒸发7.加热方式:气套式/水套式8.定时范围:1-9999min/h9.电源电压:AC220V /50Hz六、使用条件:1. 环境温度:5℃~+35℃(24小时内平均温度&le 35℃)2. 环境湿度:&le 85%.免费送货上门,并安装调试操作介绍(直到需方员工独立操作并满意为止)售后服务保修壹年,终生维护定期回访,听取客户建议,建立客户服务档案;提供终身免费的技术支持及使用指导服务,我公司承诺,对客户的电话,我方1小时内作出反应,需要派技术服务人员到现场解决的,我方承诺在24小时内派出人员(特殊情况如法定假日等除外);
    留言咨询

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相关的耗材

  • 安徽二氧化碳反应瓶二氧化碳反应瓶
    CAR-BON DIOXIDE REACTION、BOTTLES一、概况及用途: 该仪器采用硼硅玻璃由灯工制成。它适用于化肥厂对浓氨水母液中之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二、造型及原理: 它是一只三角型瓶,在瓶底内部略偏中心处有一圆槽,分隔成二室,是便于放入二种物质。其原理 : 利用二室放入二种不同物质在仪器中经过混合反应产生所需的气体。然后引入气体量管中测出所需气体的体积。三、使用方法: 先将反应瓶口用具玻璃管的胶塞盖严,然后将试样,如浓氨水母液放入瓶底中心圆槽内蒋试药如硫酸放在圆槽外圈上,再与量气管连接,摇动反应瓶,使两种物质混合,以酸分解氨水中二氧化碳生成气体,通过水准瓶的作用,将气体引入量气管,从量气管的液面记下读数,即可换算。
  • 二氧化碳检测管
    二氧化碳检测管自动完成采样和显色反应,与ZZW测试仪配套使用,可在2-3分钟完成对水样中游离二氧化碳和侵蚀性二氧化碳的定量测定,非专业技术人员即可轻松操作。 包装:30支/盒 单价:196.00元/盒
  • 水阱、二氧化碳阱
    水阱 H2O Trap二氧化碳阱 CO2 Trap产品名称货号 参照货号规格水阱(CNS/CN/S,O)CN08111 E13501 10ml水阱(CNS/CN/S,O)CN08112 E1350220ml二氧化碳阱(CN/N)CN08113 E1350540ml大体积阱(N/Prot)CN08114 E13506100ml 产品介绍:  用于吸收气体中水和二氧化碳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