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达佐辛

仪器信息网夸达佐辛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夸达佐辛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夸达佐辛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夸达佐辛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夸达佐辛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夸达佐辛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夸达佐辛相关的解决方案。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夸达佐辛相关的资料

夸达佐辛相关的论坛

  • 费米实验室观测到新中性粒子 有助理解夸克形成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能源部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CDF组的科学家们宣布,他们观察到了一种新的中性粒子——Xi-sub-b(Ξb0),属于重子,由一个奇夸克、一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三个夸克组成。此前,标准模型已预言到其存在,而观察到该粒子有助于加强我们对夸克如何形成物质的理解。  中性粒子Xi-sub-b将是重子家族中的最新成员,科学家们测出其质量为5.7878吉电子伏特/库仑2。重子是由三个夸克形成的粒子,最常见的重子是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和中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

  • 【讨论】你怎么看待国务院食安办说皮革奶牛肉膏报道夸大或不实

    瘦肉精、染色馒头、假薯粉、三聚氰胺……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就这些问题,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仍然不少”,但和中央的要求相比,和群众的期待相比,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和水平还存在着差距。国务院食安办说皮革奶牛肉膏报道夸大或不实,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 【转帖】LHC扩大“受激夸克”寻找范围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9月15日(北京时间)报道,继欧核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施总能量达7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对撞后,LHC正准备发表它在夸克实验领域取得的首个成果,其涉及一种难以捉摸的“受激态”夸克,将寻找它的范围扩展到1260GeV(GeV为十亿电子伏特)能级。LHC欲以此彰显其拥有超越老对手的实力。  夸克目前被认为是物质最小、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两个夸克在一起就构成介子;三个夸克则构成重子。就眼下科学能达到的层面来讲,夸克是不可分的。但如果能够发现一个受激状态的夸克,则证明“最基本”这一点有误。据《新科学家》的文章解释,这是因为受激态只会在更小范围内的粒子“捆绑”在一起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才会出现。  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劲敌——美国费米实验室在寻找“受激夸克”的竞争中先声夺人,它已经在870GeV的能级上排除了“受激夸克”存在的可能性;而在数年之前,其王牌实验设备Tevatron(一万亿电子伏加速器)发现,在质子和反质子对撞的过程中,在能量最低时,产生的碎片溅射数量和标准模型预言的完全一致,但高能溅射数量却大得出乎意料。如果夸克是由更小的成分构成的话,这个现象就可以解释了。

夸达佐辛相关的方案

夸达佐辛相关的资讯

  • 基因检测价值是否被过分夸大?
    回想起我侄女的三岁生日派对,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餐桌上&ldquo 算命&rdquo 的环节。当时,一位颇有创意的家长戴着头巾和奢华的耳环,很快,一群刚刚学步的幼儿便排成一行,迫不及待想听到能预测自己未来的&ldquo 魔法&rdquo 。十多年过去了,虽然科技发展的水平发生了变化,但随着常见病基因检测的泛滥而出现的&ldquo 高科技占星术&rdquo ,却很可能与当年那场派对上的&ldquo 算命&rdquo 没什么两样。   美国政府问责局(GAO)曾秘密开展了一项针对15种常见病基因检测的研究,这些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乳腺癌和多动腿综合征等。该研究发现情况异常混乱。完全相同的DNA样本的检测结果却大相径庭:四个公司对同一个DNA样本提供者进行高血压和前列腺癌患病风险预测,结论却有低于、等于和高于平均患病风险三种情况。   美国政府问责局报告的结论是,直接推销给公众的基因检测具有误导性,这些项目很少或者说根本没有实际用途。但是,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仍然虔诚地将自己的唾液样本送去检测,并且从中得到能够改变人生的&ldquo 预言&rdquo 。到目前为止,这些检测依然评估混乱,且严重缺乏监管。   对于任何担心生活被&ldquo 过度医疗化&rdquo 的人来说,基因检测市场无疑是最新的值得关注的领域。这种看似无害的技术,却能把那些健康的人变成惶恐的病患,他们的个人生活也会被各种各样的疾病和早逝的遗传倾向重新定义。   当然,在那些天花乱坠的炒作中,也存在承诺和希望,尤其是涉及罕见的单一基因异常的疾病时。研究人员可以用基因检测来确定婴儿是否患有罕见的糖尿病,在这种检测基础上的后续治疗对那些患病婴儿的帮助很大。然而,也存在许多虚假的希望。比如,尚没有证据表明基因检测对如下一些人有用: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的人、考虑抗抑郁治疗的人,以及想确认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的人。   一些仅仅在实验室里证明有用的方法,在商人、懒惰的记者和&ldquo 科学救世迷&rdquo 的鼓噪下迅速流入市场。这次是以&ldquo 个性化药物治疗&rdquo 的形式出现的&mdash &mdash 承诺根据每个人的基因图谱来进行治疗。   最近的研究报告一方面肯定了不同形式的基因检测具有潜在的好处,另一方面则警告政府应制订相应的理性政策,为评估该技术设立强制性的规则,并规范其市场。   英国纳菲尔德生物伦理委员会的一份报告发现,基因检测结果可能不可靠、难以解释,并且导致更多不必要的检测。该报告的结论是,许多所谓的&ldquo 个性化诊断和治疗&rdquo 好像被过分夸大了,因此应谨慎对待。英国保守党委托开展的技术评估则发现,基因检测结果可能不准确且有误导性,该评估报告呼吁对基因检测技术进行&ldquo 适当的监管&rdquo 。   位于英国剑桥的&ldquo 公共卫生遗传学基金会&rdquo 公开反对对疾病&ldquo 过早干预&rdquo 的宣传,并指出这些干预措施的效果需要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某国际研究小组曾向世界宣告,根据基因图谱量身定制的个性化诊断距离现实尚有数十年的路要走。   遗传学家戴维· 梅尔泽和他的同事在2008年的《英国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常见病的遗传倾向这门学科依然很不确定,以至于旁观者可能会将其视作&ldquo 遗传占星术&rdquo 。作者下结论称,在这个以实证为基础的时代,推销评估体系不健全的基因检测技术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并指出防止其误导性是当务之急。   评估基因检测结果是一项复杂的业务,需要评定检测是否达到了其声称的衡量标准、遗传变异预测实际疾病的效果如何、检测结果对治疗是否有用处,以及会引发何种社会及伦理问题。   很显然,当前存在着过分夸大基因检测价值的倾向,这也是德国对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实施严厉监管的原因之一。英国的政府咨询机构则发布了一套原则,并希望将其纳入&ldquo 自愿行为守则&rdquo &mdash &mdash 这项软弱无力的对策,已被批评为促进基因检测市场化,而不是确保对其进行适当的监管。同时,非营利组织&ldquo 英国基因观察&rdquo 的警告称,基因检测可能会被用于向健康人贩卖非必要的预防性药物,并认为应将检测限制在对健康有益以及符合伦理的范围内。   梅尔泽教授认为,基因检测评估不健全是更大的问题。他说,政府应该创建某种强制性的针对基因检测的&ldquo 维基解密&rdquo &mdash &mdash 披露完整的证据,这样人们就知道他们买的是什么样的垃圾。   至于我的侄女&mdash &mdash 那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少女,她至今依然深信餐桌上的预言总有一天会发生。
  • 官方称皮革奶牛肉膏等问题被夸大 未粉饰太平
    瘦肉精、染色馒头、假薯粉、三聚氰胺……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就这些问题,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问题仍然不少”,但和中央的要求相比,和群众的期待相比,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和水平还存在着差距。   国务院办公厅通知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   ■ 焦点   1 皮革奶牛肉膏问题被夸大   记者:我国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的合格率都在96%以上,而老百姓却感叹“还有什么敢吃的”?实际的情况与大家的感觉为何会有这样的落差?   张勇(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首先,食品安全领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新闻媒体、互联网也多有报道和反映。总体来看,这些报道可以分为两类,一些是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如瘦肉精、染色馒头等 还有的则是夸大其辞或没有事实依据,如对圣元奶粉、皮革奶、牛肉膏等问题的报道,最后经核查属夸大或不实。这样的一些报道短时期内集中出现,容易产生放大效应,群众看了以后往往都会信以为真、焦虑担忧,也自然会有“还有什么敢吃的”的想法。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的身体健康,人人关心,“燃点”很低。但是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总体上是有保障的,这样讲绝不是掩盖矛盾、粉饰太平。   食品安全事件虽时有发生,但与庞大的食品及生产经营者规模相比,所占比例很小,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2 特定时期全部检测某种食品   记者:为什么很多问题都是媒体先发现的?我们监管采取抽检方式,为什么不逐一检测?   张勇:很多案件是在监管部门查处并公布后,有关媒体再跟进报道的,像近期的假薯粉、去年的问题乳粉等案件都是如此。   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是在媒体先发现并报道后,监管部门组织开展了调查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赞成在事件的性质、危害和影响范围尚未查明核实的情况下,个别人就将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冠以“致癌”、“致命”、“剧毒”等字眼标题加以报道,甚至编造没有事实依据的假新闻,造成公众恐慌。   抽检是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针对每种食品全部逐一检测,没有哪个国家能承担得起、能做得到。事实上,抽样检测已被证明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抽检制度和方法。当然,也不排除在特定的时期、区域针对某种食品进行全部检测。   3 非法添加问题是“牛鼻子”   记者: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最突出的是什么?今年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重要举措?   张勇: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都是典型的非法添加案件。一些不法分子见利忘义,添加非食用物质甚至是有毒有害物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非法添加具有造成大范围、系统性危害的风险。因此,今年食品安全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快解决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的问题,这也是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牛鼻子”。国务院前不久专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也下发通知,要求切实解决这一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   4 食品安全监管“政出多门”   记者:三鹿、双汇等知名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染色馒头堂而皇之地进入知名连锁超市,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解决这类问题,应重点采取哪些措施?   张勇:一方面,说明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需改进完善。监管链条长、环节多,存在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的问题,检测检验手段不强,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个别执法人员监管不严甚至徇私枉法,这些问题都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另一方面,这些事件的发生更加凸显了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重要性。真正安全放心的食品,是生产加工出来的。因此,不仅要加强监管检测,更重要的是严格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做到企业讲诚信、行业要自律,这是食品安全的基石。   解决这些问题,要从自律、监管、政策、法制、宣教等多方面着手,使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愿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从根本上扭转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的局面。据新华社电   ■ 分析   十几个部门被指管不好食品安全   政协委员建议加大问责力度   前几年,就有人计算过,猪肉从生产到流通各环节有八九个部门在管,但还是出了“瘦肉精”中毒事件。时隔多年,“瘦肉精”重出江湖。于是,食品安全多头管理的问题,再次引起热议。   《人民日报》昨日报道,目前有十多个部门在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希望各部门能各司其职,做到不失职,不扯皮,不遗漏,切实把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这一大事管严、管好。”   食品安全的多头管理已被诟病多年。此次“瘦肉精”事件后,有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在“瘦肉精”事件中,可以看出目前的食品安全多头管理失效。   但是,也有多位专家担心,如果食品安全监管完全集中于某一部门身上,可能会带来权力过大,难于监督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鼎力律师事务所施杰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质监、卫生、药监等部门根据专业划分进行食品安全管理,现在也专门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这也是统一管理的有效机制。如今,加强对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督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施杰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违规部门的问责力度、对政府部门内部违法者的打击查处。   也就是说,不管多少部门在管理,关键是加强问责,在分工范围内管理不好就应该担责任。
  • 中科院副院长认为温室效应有很大程度夸大
    2010年1月29日上午10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做客新华网,解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策。  新华网北京1月29日电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召开至今,如何控制全球气侯变暖,尤其是长期排放权的分配问题,成为各界关注度焦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丁仲礼29日做客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互动,权威解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对策。  丁仲礼表示,气候变化是一个波动的过程,应对或研究气候变化需回归理性。他说,排放权的多少同一个国家今后的发展程度、生活水平、人民福祉等是密切相关的,排放权实质就是发展权。  “排放权方案必须要考虑历史排放、人均排放和发展阶段。”丁仲礼强调指出,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排放权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希望在未来排放权谈判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人均累计排放指标的优越性以及它的优点。  对于中国的排放权,丁仲礼认为要改变被动的局面,只有主动出击才行。他介绍说:“从1900年到2005年这一段时期,中国的人均累计排放是全世界平均数的三分之一,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同样,我们今天的排放,也刚刚达到或者略超全世界人均排放的平均值,这也只有美国人均排放的四分之一,欧洲发达国家平均的二分之一。”  排放权多少同国家人民福祉密切相关  [主持人]丁院长,中国政府一直在主张排放权就是发展权,您怎么理解?  [丁仲礼]因为碳排放实际上来自于两大块,一块是能源的消费,一块是水泥的生产。目前,排放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排多排少的问题。根据目前统计数据的分析,所有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是通过很高的排放累积,才达到今天的发达程度。  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完成,城市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低。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避免不了排放。现在问题就来了,我们要控制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全世界就需要建立一个责任体系。这个责任体系就是,我们要到某一个年份把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某一个水平之下,这样,全球的排放总量就确定了。那么,总量在国家之间的分配,这就有一个很大的利益冲突问题。所以发展中国家提出来,发展是第一位的,摆脱贫困是第一位的。这样就和发达国家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可以归结为排放权之争。  实质上讲,排放权的多少同国家今后的发展程度、生活水平、人民福祉等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说排放权是发展权。  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排放权应该做到公平公正  [主持人]您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您是怎么研究排放权分配的?怎么保证它有很好的科学性?  [丁仲礼]排放权分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它简单呢?首先,它需要的基本数据都是很现成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好的碳排放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提供1850年以来全世界不同国家逐年碳排放量,这个数据库比较权威,得到广泛的认可。此外,还有很多有关全球各国人口、GDP、能源消费等指标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构成了研究的基础。  第二,研究碳排放权分配是需要逻辑起点的。我的逻辑起点是,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排放权应该做到公平公正。而其他人的研究起点,比如IPCC、G8国家的提案,它们的起点是在现有排放的基础上逐步减排。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因为现在排放的基数很高,慢慢往下减,发展中国家尽量往下减。所以这是起点的不同。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的这几个方案是否公平呢?  [丁仲礼]一个方案是不是公平,我们要有一个判断标准。什么叫不公平?不公平的判断依据就是差别太大。我们认为如果是比较公平的话,就是不同国家分配的排放权是可以比较的,不能说百分之百是对等的,但基本上是可以比较的。  如果差别比较大,那肯定是不公平的。如果从这点出发的话,我可以告诉你,IPCC的这些方案非常不公平。IPCC第三工作组提出来,到2020年,发达国家要减少25%—40%的排放量,到2050年,发达国家要减少80%左右,甚至到95%的排放量。表面上讲,发达国家要减很多。而对发展中国家,没有明确规定怎么减排,只是叫减缓,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减排定量目标。  但是IPCC同时规定了一个450ppm的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目标。一旦这个浓度目标定下来以后,全世界到2050年只有8000亿吨二氧化碳可以排放,相比于过去的排放,这个数字是很小的。这样,排放权就变成稀有资源了。按照IPCC的减排方案计算,发达国家在2006年到2050年之间,它的人均排放量将是发展中国家的2.3倍。  之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是多少呢?根据我们课题组的计算是7.54倍,也就是1900年到2005年这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上,发达国家人均累计排放已经是发展中国家的7.54倍。接下来,它还要有2.3倍的差别。那请各位网友自己来判断,这个是公平还是不公平?但是我要补充说一句,IPCC的这个方案相对于其它方案,比如我们听到的G8国家方案,它非常简单,说到2050年全世界减排50%,其中发达国家减排80%,计算出来后的差别是3.9倍。当然还有其它的方案给发达国家分配了多于发展中国家数倍的排放权,总之,IPCC的2.3倍相对来说还是最公平的。  希望排放权谈判考虑人均累计排放指标的优越性  [主持人]您研究的方案,我们怎么保证让它科学?  [丁仲礼]这是一个逻辑起点的问题。既然承认排放权就是发展权,那发展权就要平等,但是这个平等是在一个历史时期上的平等,不是当前的平等。因为各国所处阶段不同,发展有快有慢,长期控制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案,当然就要考虑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的平等。也就是说,你得承认你在今天过上的日子,同你祖父、父亲这一辈的排放是有联系的。如果美国没有以前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那它今天的排放量一定多得多。所以一定要考虑一段历史时期的排放。  我们的研究很简单,社科院、中科院、清华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气象局这几家的有些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要用人均累计排放来分配未来的排放权。人均排放权非常容易算,怎么容易算呢?每个国家逐年的人口、排放量,国际上是有权威的数据库,一除就得到每年的人均排放量,把逐年的人均排放量加在一起就是累计。人均累计的的指标应该作为排放权分配的一个基础指标,这个是中国科学家的共同观点。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详细的计算,我们希望在未来排放权谈判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人均累计排放指标的优越性以及它的优点,它的优点就是比IPCC、G8国家等提出的分配方案要公平得多。   2010年1月29日上午10点,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做客新华网,解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策。图为丁仲礼做客新华网访谈直播间新华网杨刚摄。  排放权方案必须要考虑历史排放、人均排放和发展阶段  [主持人]既然我们现在有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计算方法,那怎么样来争取公平的排放权?赢得我们国家的发展权呢?  [丁仲礼]你说的是一个谈判的问题,不是一个学术研究的问题。谈判问题可能就比较复杂一点儿,因为涉及到很多外交上的问题,把它说成是斗争也好,还是说成外交上的技巧也好,这是一个比较复杂敏感的问题。从我个人来说,我一直主张,包括我们跟社科院等其他同行都经常一起讨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中国应该主动提出我们的方案,不要坐在那儿等人家给我们设定议题,然后被动应付,最后人家还说中国老说NO。  要改变被动的局面,只有主动出击才行。中国现在已经是众矢之的,因为中国人口最多,自然排放量就大。在这种局面下,我们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那我们排放的增长也相对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国外会制造言论施压,会尽量压缩我国未来的排放空间。所以要争取排放空间就要主动出击。  一定要讲清楚,我们的底线是什么?不能只考虑国别排放,不考虑人均排放;不能只考虑当前排放,不考虑历史排放。中国绝对不会接受这样的方案,必须明确地告诉他们,你们提出的方案必须要考虑历史排放、人均排放和发展阶段。  中国人均历史排放只是全世界三分之一  [主持人]我国很多资源总量在世界前列,但是一人均我们就排名靠后了。  [丁仲礼]这个人均是指世界排放量上的人均。因为现在外国经常说中国现在是第一排放大国,中国是第一污染大国,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污染。那也就是破坏地球的第一大国。西方通过这种宣传,给你造成一个压力,目的就是要我国在未来的排放权分配上让步,也就是说压缩你的未来排放空间。  我们现在必须要跟外国人讲清楚,中国从人均历史排放来说,只是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从1900年到2005年这一段时期,中国的人均累计排放是全世界平均数的三分之一,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是美国的二十分之一。同样,我们今天的排放,也刚刚达到或者略超全世界人均排放的平均值,这也只有美国人均排放的四分之一,欧洲发达国家平均的二分之一。这两点必须作为未来排放权分配中充分考虑的因素,不能让中国简单的说2020年达到排放高峰,然后开始减排。  气候变化是一个波动的过程  [主持人]其实现在全球气候变化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一直说全球气候变暖,但是今年冬天特别冷。那就有对全球气候变暖更加探究的兴趣,那全球气候变化呈现什么发展趋势?  [丁仲礼]气候变化或者说全球气候变化,某种程度上这个命题不是一个真命题,为什么说不是真命题呢?因为全球的气候一直在变,没有不变的时候,正可谓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现在讲全球气候变化,我的理解就是全球变暖,并且这个变暖是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包括亿年级、千万年级、万年级、千年级、百年级,开展了很多研究。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气候变化是一个波动的过程。  你提到今年冬天变冷,是不是意味着气候就要变冷了?前几年,德国人就开始写文章说要变冷了,变冷的依据是可能存在一个由海洋控制的65年左右的周期。看过IPCC报告的人很清楚,从1910年到1940年是增暖的,从1940年到1975年是变冷的,从1975年又开始变暖,1999年以后,气候就没再增温。我谈这个的意思是气候有它自然波动的规律,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这一部分增暖威力还是比较小的,不足以改变气候自然变化的规律。所以你们才看到今天这个样子。  人类活动有没有影响?我认为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我不认为这个影响会很大。温室效应我也认为有很大程度的夸大。1850年,二氧化碳浓度是270ppm,2008年是387ppm。这160年来,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117ppm。甲烷、氧化亚氮这些温室气体的浓度也增加了。如果都转换成二氧化碳的当量,这样至少增加了160个ppm二氧化碳。那160年来,温度增加了多少?温度增加了0.66度。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60个ppm,温度提高0.66度,接下来从现在的浓度增加到450ppm,增温怎么可能到2度呢?这是简单的算术。并且二氧化碳浓度越高的时候,单位分子的温室效应越小。所以气候变化里面的很多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考、不应人云亦云。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回归理性  [主持人]现在有媒体报道,很多官员、专家学者都加入了气候变化质疑者的行列,您怎么看待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  [丁仲礼]首先要说明一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是任何做气候变化研究的人都承认的,包括IPCC报告的执笔人。因为这么一个复杂的气候系统要研究清楚是很难的。所以大家都承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你讲的质疑,我估计是二氧化碳浓度与温度的关系。专业术语讲,叫全球气温对二氧化碳浓度的敏感性,这是一个真正的科学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敏感性被大大夸大了。150年来的观测,值得好好总结。大家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进行判断。  对高敏感性的质疑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在学术界,一直在质疑,一直在写书,一直在写文章,只不过这些文章很难发表。为什么是这样?因为高敏感性的卫道者故意把这个事搅浑,就是要把这个事情说得很可怕,为什么要这样?大家都可以自己去分析。  对气候变化问题,无论是研究也好,应对也好,现在看来,需要回归理性。你讲的这个质疑是回归理性的最主要的方面,最可贵的地方。只要你承认气候变化是科学问题,就需要质疑的精神,因为质疑是科学的第一要务,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以讹传讹。

夸达佐辛相关的仪器

  • 本源量子“夸父”系列超导量子芯片基于电路量子电动力学体系构建的“夸父”系列超导量子芯片,是超导量子计算机处理量子算法的核心器件,可以实现高保真度的量子逻辑门操作,进而能够进行量子程序的执行。产品特点 支持60比特以上的超导量子芯片产品定制支持X、Y、Z、S、H等基本单比特逻辑门操作支持CZ门操作及CNOT操作持比特的独立或联合读取成熟的纳米加工技术,可以实现大批量生产 规格参数 性能参数类型基于标准门操作的通用量子处理器读出操作独立或者同时读出弛豫时间T1≥14μs(量子比特最大频率处)退相干时T2*≥7μs(量子比特最大频率处)单门操作时间30ns双门操作时间60ns单比特门平均保真度≥99.9%两比特门平均保真度≥98%读出平均保真度≥95%
    留言咨询
  • 功能:CBRD是双通道跨孔雷达,频率40MHz。一个通道记录发射信号,另一通道记录接收信号。通过电磁波速CT、衰减CT(趋肤深度)、电阻率CT和波阻抗曲线的变化,对岩溶、空洞、采空区、孤石、坝基渗漏、防渗帷幕及注浆效果等水文与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勘探,找矿等金属矿探测领域。也就是说CBRD设备兼顾了电磁波CT设备、单孔雷达设备、电阻率CT设备的功能。跨孔距离可达50m,孔深100m,分辨率10cm。原理:CBRD跨孔雷达是双通道雷达,以往的跨孔都单通道雷达。单通道雷达仅记录接收信号,假定发射信号的时间和幅值都是稳定不变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测试证明,雷达发射信号的功率并非是不变的,而是与介质的波阻抗有关。在空气中的发射功率要比在岩土中大得多;干燥岩体中的发射功率要比含水岩体中大得多。因此,为获得孔间岩土介质可靠的波速与衰减真实结果,必须对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同时进行记录,用两个信号时间差计算波速,两个信号的幅值比计算衰减。电磁波速CT主要反应孔间介质波速的分布,而波速与介电常数有关。干燥完整岩体的波速在0.1-0.15m/ns范围内,低波速意味着含水量增高,高波速意味着空隙率增加。衰减CT主要反应介质电导率的分布。电导率高衰减剧烈,趋肤深度小;电导率低衰减小,趋肤深度大。电导率与岩性成分和含水率有关,含金属硫化物的矿体和含水量大的岩体,电导率比较大。用趋肤深度表征衰减特性比较直观。干燥致密岩体的趋肤深度在10-30m范围,饱水岩体的趋肤深度在1-10m的范围,空隙密集的岩体趋肤深度可以大于50m。除上述CT结果外,根据发射功率的测定,还可获得波阻抗测井曲线;因此,通过跨孔CT的勘测,可依据低速与高衰减的异常,判断填充岩溶、含水带、渗漏带的位置与规模,通过高速与低衰减异常,寻找岩溶空洞、采空区和评价注浆效果。双通道雷达的应用,为电磁波CT研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现在双通道地质雷达的配套系统包括雷达主机、发射与接收天线和线缆。配套软件系统支持自动走时、衰减数据拾取,实时成像。双通道跨孔雷达CBRD特点:实时自动CT成像案例防渗墙注浆实时成像 查阅同度物探网站
    留言咨询
  • Thorlabs 锗跨阻光电探测器 PDA50B2其它通用分析特性探测范围:800 - 1800 nm低噪声、宽带放大器带宽范围从DC到510 kHz或从DC到590 kHz0到10伏输出兼容SM1(1.035"-40)系列和一些SM05(0.535"-40)系列产品附带线性电源Thorlabs基于Ge的跨阻放大光电探测器具有可调节的增益设置和紧凑的低剖面外壳。这些探测器对800 nm到1800 nm近红外光谱波段的光波比较敏感。低剖面封装可以用于空间有限的光路中。将探测器集成到装置时,所有的连接接口和控制按键都与光路垂直,以增大可操作性。能够驱动50 Ω负载的低噪声跨阻放大器提供了放大功能。信号通过BNC接头输出。这些光电探测器可与Thorlabs的无源低通滤波器一起使用;这些滤波器具有50 Ω的输入和高阻抗输出,可以直接安装到高阻抗测量装置,比如示波器。Thorlabs提供各种BNC、BNC转SMA和SMC电线,以及各种BNC、SMA和SMC转接件。每个外壳都有SM1(1.035"-40)外螺纹、SM05(0.535"-40)内螺纹和两个兼容8-32和M4螺纹的通用安装孔,允许竖直或水平安装接杆。此外,还附带SM1T1 SM1内螺纹耦合器和SM1RR卡环,以便安装兼容SM1的配件、光学元件和笼式系统组装配件。外壳上的SM1(1.035"-40)螺纹非常适合在探测器元件的前部安装Ø 1英寸的聚焦透镜或针孔。SM05内螺纹只适合匹配SM05外螺纹的透镜套筒(光纤转接件等部件不能装配到SM05螺纹上)。大多数SM1螺纹光纤转接件兼容这些探测器。但是S120-FC SM1内螺纹光纤转接件不兼容,因为它会与光电二极管发生机械冲突。SM1外螺纹转接件应该和附带的SM1内螺纹转接件相匹配,而SM1内螺纹转接件则可以直接安装到外壳上。探测器的有源区域与外壳前部齐平,简化了光机系统内部的对准。探测器有源区边缘部分的不均匀性会产生不需要的电容和电阻效应,从而使光电探测器输出的时域响应失真。因此,Thorlabs建议入射到光电探测器的光应聚焦在有源区域的中心。电源每个带放大的光电探测器都附带一个±12 V线性电源,单独提供。电源有一个三通开关,可以插入任意50 - 60 Hz、100 V / 120 V / 230 V的电源插座。将电源连接到插座或探测器之前,请确认电源和探测器上的电源开关处于关闭状态。不建议对探测器进行热插拔。
    留言咨询

夸达佐辛相关的耗材

  • 石蜡组织芯片制作模具
    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s (TMAs)已经是癌症研究和新药研发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用到的技术包括组合、打芯、装芯,都是非常耗时且需要配套昂贵的仪器。组织芯片制作模具是一款简单的手动工具,可以满足实验室快又好地制作出TMAs。利用蜡块制作模具Arraymold,可以在短时间内将60个样本安排在一个小小的载玻片上,这仅仅需要小量的实战训练。 套
  • 蛋白质微阵列芯片制作打印机配件
    蛋白质微阵列芯片制作打印机配件是全球领先的微阵列芯片制作仪器,是专业为蛋白质芯片或DNA芯片,基因芯片等微阵列芯片而设计的微阵列芯片制作打印机器,在全球各大实验室已经安装使用的设备超过500多台。nanoprint微阵列芯片制作打印机全自动化和可编程,采用了先进的线性伺服电机技术,在X,Y方向实现高达500nm的分辨率,在Z轴方向实现250nm分辨率,并具有纳米尺度的定位精度。nanoprint微阵列芯片制作打印机具有高精度湿度和温度控制系统,具有方便用户操作的软件,可以全面和高效地打印微阵列和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诊断应用的各种芯片。微阵列芯片制作打印机具有除湿功能可供用户选择配备,除湿功能可让用户在潮湿环境下操作。微阵列芯片制作打印机可打印高达384个微孔的微孔板,最多可以打印60个标准玻璃芯片底片。也可以打印各种微孔板,1“X3”的芯片和其他任何微流体生物芯片。纳米打印机系统提供先进的微孔板,位于微孔板下的 Peltier将其进行冷却。微阵列芯片制作打印机兼容任何PIN生物材料:DNA,蛋白质,抗体,小分子,肽核酸(PNA),碳水化合物,以及许多其他样品。这些引脚基于由美国专利6101946保护 ArrayIt专有工程和表面化学的技术 这样的设计使打印高效,经过数百万的印刷周期依然耐用。 BioTray根据研究结果提供了3种主要的PIN材料。微阵列芯片制作打印机有两种型号:纳米打印机LM60有384个微孔,最多可以打印60个标准玻璃芯片底片;纳米打印机LM210有384个微孔,最多可以打印210个标准玻璃芯片底片。LM60和LM210对可以打印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种类。 General Specifications Dimensions (L x P x H, cm) LM60 (110 x 85 x 56 cm) LM120 (164 x 85 x 56 cm) Weight LM60 (150 Kg), LM120 (200 Kg) Positional resolution (X,Y-Axis) 500 nanometers Printing speed 48 spots per second or 192 Spots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pins and printhead technology Printing technology Arrayit Pro, 946 or Stealth pins and printheads Number of pins Configurable 1 to 48 at 4.5 mm centers or 1 to 192 at 2.25mm Spot diameter 65 microns or larger to meet all applications Minimum spot spacing 50 microns Pre-printing User definable Wash/dry station Ultrasonic with 2 wash positions and a dry station Number of microplates Three standard 384-well sample microplates, customizable on the worktable Microplates to be printed into : - 15 96-wells microplates (LM60) - 45 96-wells microplates (LM120) Number of slides 60 glass slide substrates (LM60) 120 glass slide substrates (LM120) Microplate cooling Cool 1-3 microplates with a Peltier system, for protein microarray applications Environment control Fully enclosed, HEPA filtration and user-defined humidity control NanoPrint™ uses 3 linear drives for X, Y and Z axis positioning combined with a proprietary linear drive motion control technology for superior positional resolution and accuracy The X, Y - axis positional resolution is 500 nm. The high speed, high precision linear servo control system of the NanoPrint™ produces superior instrument performance that is essentially free of friction, noise and thermal emission. NanoPrint™ uses a Z-axis encoder reading at 250-nanometers resolution leading to a superior Z-Axis Resolution for Optimum Spot Morphology. NanoPrint™ offers highly precise resolution, repeatability and computer control over the speed and acceleration settings to ensure optimal printing onto any surfac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biological samples to be printed. Optimal parameters are set at the factory but can be easily changed by the user for printing onto many different surfaces with different samples. The user gets a license to be allowed to use this patented technology. The figure above shows 3 Z-Axis moves to configure distance, speed and acceleration are the parameters to set : Z Profile: High speed Z Extend: Printing speed Z Retract: Quick returnFig.1Fig.2Fig.1: this picture shows three 348-wells microplates, the wash/dry module with sonicator (upper part of the picture) and the printhead and pins printing onto glass substrates (middle left). NanoPrint™ deck is configured in a module manner, allowing different worktables to be inserted and removed from the deck allowing users to easily switch between different printing applications such as glass substrates, microplates, and proprietary cassettes and cartridges or other types of substrates.Fig.2: NanoPrint™ is equipped with a Pin Cleaning Module that has a station providing pin washing, drying and sonication (downwards). The sonicator is filled and emptied during the print run in a completely automated manner.Systems sensors prevent splashing and overflowing for pin and deck safety. Drying is accomplished by vacuum using a quiet but powerful ACM-controlled (Accessory Module Control) function. The Pin Cleaning Module is rugged, durable and easy to maintain.Fig.3Fig.4Fig.3: Here the deck is configured with a capacity of three 384-well sample microplates printing onto 60 standard glass slide substrates using a printhead loaded with 48 pins. A 192-pin printhead can also be used instead of the 48-pin printhead.Fig.4: The screenshot shows a worktable allowing printing into 15 microplates (96-well) for the NanoPrint™ LM60. On the left part, three 348-well sample microplates with the pin cleaning module (wash/dry station with sonicator) can be seen.Fig.5Fig.6Fig.5: The ACM (Accessory Control Module) unit provides computer control for the wash/dry, humidity, and ultrasonication stations on the deck of the NanoPrint™ . Accurate sensing of the humidity inside the chamber assures that proper humidity levels are achieved andmaintained during the entire duration of each print run. Humidity is maintained in a user-specified manner of ±1%. HEPA filtration protect the deck from dust to assure the necessary printing quality. Printing onto the worktables and control of the Pin Cleaning Module and the humidity are easily specified in software using the Microarray Manager.Fig.6: Easy connectivity (pump, tubing and connectors) between the ACM and the robot provides proper humidity and tigthness levels.Fig.7: Humidity SensingFig.8: Peltier systemFig.7: A RH sensor monitors the humidity inside the chamber with high accuracy.Together with the ACM, it assures that proper humidity levels are achieved and maintained during the entire duration of each print run. The humidification and dehumidification systems are triggered by the RH sensor that automatically maintain the levels set by the user.Fig.8: NanoPrint™ systems offer sophisticated sample microplates cooling via Peltier s an affordable and highly recommended option in order to minimize sample evaporation during printing. Microplate cooling is highly recommended for protein microarray applications to minimize protein denaturation andmicrobial growth in recombinant protein samples. The Peltier module fits directly beneath the 348-well sample microplate for highly efficient cooling while maintaining a low deck profile.
  • LIUTECH富达1617721505滤芯
    LIUTECH富达1617721505滤芯1617721510LIUTECH富达1617721515滤芯1617721520 LIUTECH富达1617721525滤芯1617721530 LIUTECH富达1617751535滤芯1617721540 LIUTECH富达1617721545滤芯1617721550【1】国产品牌滤芯均为我司生产的替代原厂品牌滤芯,其过滤滤材采用德国原装进口HV公司产品,注册商标为“佳洁”牌。本公司涉及的其它品牌均无品牌意义,只是作为产品型号参照和客户选型对照使用。进口滤芯和过滤器为原装进口,有防伪标志。我司长期为国内各大企业贴牌生产各种款式的压缩空气精密过滤器滤芯。 杭州佳洁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供应柳州富达LIUTECH滤芯采用不同结构的不锈钢骨架,耐腐蚀、结构性能优;焊接强度高、气流阻力低。不同精度级别滤芯采用不同结构型式、新型“矩阵混合纤维”使介质接触面积面积大,改进了滤除率,提高了过滤效果。采用抗油耐酸类化学腐蚀的封闭涂沫泡套筒,防止了聚结液体重新进入气流,确保了高效率除油。富达LF10-P滤芯 富达LF13-P滤芯 富达LF20-P滤芯 富达LF33-P滤芯 富达LF56-P滤芯 富达LF85-P滤芯 富达LF130-P滤芯 富达LF167-P滤芯 富达LF250-P滤芯 富达LF10-M滤芯 富达LF13-M滤芯 富达LF20-M滤芯 富达LF33-M滤芯 富达LF56-M滤芯 富达LF85-M滤芯 富达LF130-M滤芯 富达LF167-M滤芯 富达LF250-M滤芯 富达LF10-S滤芯 富达LF13-S滤芯 富达LF20-S滤芯 富达LF33-S滤芯 富达LF56-S滤芯 富达LF85-S滤芯 富达LF130-S滤芯 富达LF167-S滤芯 富达LF250-S滤芯 富达LF10-A滤芯 富达LF13-A滤芯 富达LF20-A滤芯 富达LF33-A滤芯 富达LF56-A滤芯 富达LF85-A滤芯 富达LF130-A滤芯 富达LF167-A滤芯 富达LF250-A滤芯柳州富达LIUTECH滤芯 LF10-A LF13-A LF20-A LF33-A LF56-A LF85-A LF130-A LF167-ALF250-A 1617721505 1617721510 1617721515 1617721520 617721530 1617751535 1617721540 1617721545 1617721550 1617721501 1617721506 1617721511 617721521 1617721526 1617721531 1617721536 1617721541 16177215461617721502 1617721507 1617721512 617721522 1617721527 1617721532 1617721537 1617721542 1617721547 1617721503 1617721508 1617721513 617721523 1617721528 1617721533 1617721538 1617721543 1617721548 富达高效滤芯,富达滤芯,LF高效过滤器,滤芯2205443203 2205443202 2205443201 2205443215 2205443214 2205443213 2205443212 2205443219 2205443218 2205443217 供应柳州富达空压机油精分离器滤芯(油气分离器滤芯) 2205406503 2205406505 2205406506 2205406507 22054065082205405609 2205406512 2205406502 2205406514 2205490416 供应柳州富达空压机新款空气过滤器芯 2205106802 2205116401 2205131201 2205490493 2205490420 柳州富达空压机高效过滤器芯 2205443208 2205443209 2205443210 220544321 LF10-P LF13-P LF20-P LF33-P LF56-P LF85-P LF130-P LF167-PLF250-P LF10-M LF13-M LF20-M LF33-M LF56-M LF85-M LF130-M LF167-MLF250-M LF10-S LF13-S LF20-S LF33-S LF56-S LF85-S LF130-S LF167-SLF250-S LF10-A LF13-A LF20-A LF33-A LF56-A LF85-A LF130-A LF167-ALF250-A滤芯采用进口玻纤滤材,过滤效果可达99.9,使用寿命长达8000小时。 滤芯端盖为ABS工程塑料/铝合金,强度高。 滤网为430不锈钢,耐腐蚀。产品简述:精密过滤器主要是去除压缩空气中的油、水雾、尘。该系列产品效率高、使用方便、运行成本低,该产品根据不同的阶段分为C、T、A三级。C级过滤精度为≤3um除99.9游离状态的水分;T 级过滤精度为≤1um除99.99%游离状态的水分;A级过滤精度为≤0.01um除99.99游离状态的水分。

夸达佐辛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