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形成过程

仪器信息网海冰形成过程专题为您整合海冰形成过程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海冰形成过程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海冰形成过程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海冰形成过程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海冰形成过程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冰形成过程相关的耗材

  • 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分散机,倍氯米松分散机,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用混悬液分散机,进口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分散机,上海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分散机生产厂家
    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分散机,倍氯米松分散机,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用混悬液分散机,进口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分散机,上海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分散机生产厂家 混悬液 分散是至少两种互不相溶或者难以相溶且不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混合过程。工业分散的目标是在连续相中实现“令人满意的”精细分布。 当固体颗粒分散到一种液体中时,形成一种悬浮液。当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液体中时,形成一种乳浊液。在一种乳浊液的两个液相间的界面处,表面张力开始发生作用。新表面的产生需要能量。在没有外部影响的情况下,每个液相体系均企图以较少的能量达到乳浊液状态。因此,总是会有产生较小界面的倾向,这阻碍任何乳浊液的形成。 为了实现互不相溶相的分散,必须强力粉碎并混合其粒子。粉碎意味着必须克服表面张力的阻力来形成新表面。分散过程传递所需的能量,并保证两相均质混合。分散的长期稳定性会受到确切粒度分布及乳化剂和稳定剂使用的影响。 现在分散机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分散”,由于其独特的剪切作用,对粉粒体在液体中的粉碎撞击终细化到理想的粒径,从而使固体质充分掺混到液体中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悬浮液,这种过程也就是“分散”。当然与乳化剂一样,添加了分散剂后,悬浮液的稳定性就能得到增强。当某种固体物质通过一定时间与液体的接触能够被液体彻底溶解,那么经剪切撞击而形成的小颗料将更快地被液体所溶解,因为其比表面积增大了好多倍了。从设备角度分析影响分散乳化效果的因素:1、分散机的结构。分散机一般分为间歇式分散机和管线式分散机,管线式分散机分散效果更好,物料可以充分分散乳化,效率高。IKN高剪切分散机采用的是管线式的分散乳化方式。2、分散机的剪切速率。分散设备核心参数就是剪切速率,一般情况下,剪切速率越高,分散乳化效果越好,当然也需要根据具体物料工艺来定;IKN分散机通过皮带加速,转速达9000rpm,是普通分散机转速的3倍,高转速可达21,000rpm。3、处理时间。物料在腔体里面停留时间越长,相对应的分散乳化效果越好,处理次数越多,一般来说分散乳化效果越好。IKN分散机结构设计采用的是立式分体结构,运行时间短。 4、分散头的加工精度。传统分散乳化机采用单层分散乳化头,加工粗糙,而IKN纳米分散乳化机采用三分散乳化头,间隙更小,精密程度更高,分散乳化效果也会更好。设备的选型要点:1、明确使用设备所需达到的效果和目的2、详细了解并掌握研究物料的性质(包括物理、化学性质)3、根据物料对设备的搅拌机进行选型4、再次确定设备的操作参数及结构设计5、综合考虑设备的成本 上海依肯自主研发生产的分体式三分散乳化机,具有高转速、低能耗、低噪音、高寿命等优势,市场上正常用的分散乳化机由于定转子精度以及机械密封的原因,转速高只能达到2910转,而如此低转速以及跟不上市场上对物料分散乳化均质效果 的高要求。IKN特别研立式分体式分散乳化机解决了此难题,将转速提高到了9000转,外加变频器,高可21000rpm,成功解决了市场需求...更多详情请致电上海依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销售工程师 徐工 182-0189-1183,公司有样机可以免费实验。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分散机,倍氯米松分散机,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用混悬液分散机,进口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分散机,上海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分散机生产厂家
  • 德国WTW过程pH电极ProcessLine
    WTW过程pH电极ProcessLine 用于测量pH、温度和氧化还原电位的过程检测高温高压电极一、优点1、从准确度、稳定性、快速响应和长使用寿命方面考虑,专业制造的ProcessLine在性能上几乎等同于液态电解液的电极;2、保养省,即无需添加电解液及安装无需进行复杂的压力顺序控制;3、针孔式隔膜,防止参比电极污染或积垢;4、Duralid电解质KCl含量高,且具有特殊性能,能确保很长的使用寿命和快速且稳定的测量结果;5、经实践验证的H膜式玻璃,钠差极低,且呈完美的球形;6、应用领域更广,可在具有极端离子强度、强氧化剂、强酸及强碱的介质或溶剂中使用;7、基于以上因素,ProcessLine电极维护保养非常省,且极为节省成本,是最复杂过程领域(特别是已知的化工领域)的首选产品。 二、技术参数型号PL 80-225 pHPL 81-225 pHT VPPL 82-225 pHT VPPL 89-225 Pt测量范围0 - 140 - 140 - 140 - 14温度范围0 – 130℃0 – 130℃0 – 130℃0 – 130℃温度传感器-Pt 1000Pt 100-接头S7插头,PG13.5VP插头VP插头S7插头,PG13.5参比系统Duralid凝胶电解液,低维护,Ag/AgCl系统隔膜双孔最大压力12bar
  • 泵的日常维护过程
    产品信息: 蓝宝石柱塞杆和密封垫 订购信息:泵的日常维护过程:现象原因解决方案当阀关闭后,有溶剂从废液管出口滴出泵头漏液更换冲洗阀滤芯或冲洗阀压力脉动不稳定主动入口阀滤芯不干净泵头漏液更换主动入口阀后,进行渗漏测试以验证更换出口球阀筛网或者整个阀后,进行渗漏测试以验证梯度性能问题,间歇性的压力波动溶剂过滤头堵塞更换溶剂过滤头滤芯的压降大于 10 bar(5 mL/min H2O冲洗阀打开)说明堵塞了滤芯不干净更换冲洗阀滤芯或冲洗阀泵头下侧漏液保留时间不稳定压力脉动不稳定密封垫磨损严重更换泵密封垫后,进行渗漏测试以验证密封垫寿命比通常期望的要短柱塞杆有划痕更换密封垫时请检查柱塞杆清洗溶剂减少清洗密封垫漏液更换清洗密封垫

海冰形成过程相关的仪器

  • Prima BT过程开发质谱仪a)工作原理:Prima BT是Prima PRO的小型化,其在基本原理和内部构造上基本与Prima PRO完全一致,是Prima PRO在小型试验装置或实验室开发过程应用的缩小版。它的分析性能指标几乎与Prima PRO完全一致,既可以作为实验室质谱仪使用,也可以作为小型在线分析仪使用。Prima BT过程开发质谱仪是非常强大的连续分析仪器,能够快速、准确灵活的分析多个流路、多个组分的气体。它采用磁扇扫描原理实现对多种气体浓度的检测,工作原理如下图: 质谱分析仪工作原理图 由RMS多流路快速进样系统导入气体分子样品;经过离子源将该样品转为离子态片段或气体离子,然后按照样品离子的质荷比不同,对经过磁扇区进行分离,分离过程遵循如下基本物理公式: ,其中:r为离子运动的轨道半径,M是粒子的质量,V是加速电压(1KV),β是磁场强度,e是离子的电子电荷。只有在一定的V及β的条件下,具有特定质荷比M/e的正离力才能通过运动半径为r的轨道进入检测器。当V,r固定,M/e与β2成正比,连续改变扫描磁场强度,就可使具有不同的M/e离子顺序到达离子检测器。 被选定的离子进入检测器后形成微弱的电流信号,检测器的输出信号经过板载微处理器转换,最终输出的信号表征样气中各个组分的浓度。在整个分析过程中,质谱仪工作在真空状态。该真空系统,由两部分组成:由选装机械泵提供的初级真空和由涡轮分子泵提供的高度真空。 b)产品用途:在线质谱仪可从容应对石油化工应用的众多挑战,其中包括:l 发酵研发 l 生物燃料研发 l 催化剂研发 l 热分析 l 人类热量研究 l 实验装置气体分析 l 析出气体分析 c) 特点:l 最好的在线测量精度 l 最号的测量稳定性 l 界面有好的软件能够灵活设定分析方法 l 容错设计能够确保达到99.9%的运行时间 l 延长的预防性维护时间间隔 l 高度简单化的维护步骤l 出色的“分析仪到分析仪”重复性d)技术指标:离子源 封闭式电子轰击源,双灯丝,带精密温度控制(120-200℃±0.1℃) 质量分析器 层叠式扫描电磁铁,150px半径,80°偏转 质量范围 1-150 amu 在1000 eV 离子能 (1-200 amu 在750 ev 离子能) 分辨率在两个分辨狭缝之间切换,分辨率60/20(标准);可选140/85, 100/45 重量刻度稳定性 0.013 amu 在 28 amu 超过 24 hours 峰形 在分辨率60时,顶部宽度为底部宽度的一半 丰度灵敏度 250 ppm 以27/28为准检测器 法拉第检测器或法拉第和SEM双检测器(可选) 进样口16个,15个用于分析,另外1用于与标定口连接标定口6个,1/4”卡套进样类型 毛细管,带分子渗漏和旁路(标准) 真空系统 涡轮分子泵和旋转泵;可替换为涡轮分子泵和内部膜片泵 进样流量 数字测量和记录每一流路流量 精度 0.1% 相对 (典型, 依据应用) 线性 1%,样气浓度变化超过10倍 (典型, 依据应用) 动态范围 10 ppb – 100% (理论l, 依据应用,使用外部旋转泵)稳定性 1% 相对,超过1 周 (典型, 依据应用) 控制器内置工业CPU,独立的操作系统,不依赖外部电脑独立工作。与外部控制软件GasWork的通讯功能。电源230 VAC (± 10VAC),50Hz通讯MODBUS RTU,以太网,OPC.安装方式桌面放置
    留言咨询
  • 性能卓越 安全可靠 Forma 系列医用低温冰箱为您的样本提供可靠的日常超低温保护。所有型号均采用先进的进口工业级压缩机制冷系统,功率强劲;精良的三联点式密封系统,高效保温;真空压力平衡口设计为您的冰箱门再次快速开启提供便利。强劲的制冷效果 Forma 采用先进的进口工业级压缩机制冷系统,2 台 1.5HP 压缩机功率大,性能优越,可在开门后迅速恢复到设定温度,不必担心多次开门影响样本安全。卓越的保温性能 5"(127 mm)聚亚安酯原位发泡保温层及三联点式门密封条设计,高度绝热,在满载情况下,即使停止制冷,冰箱内也能维持 -60℃以下低温 12 小时,-20℃以下超过40 小时。真空压力平衡口设计 真空压力平衡口位于冰箱外门的内壁,与一个泄压阀相接,是空气进入冰箱内的通道,有助于释放开关门时由于温差在冰箱内形成的真空,巧妙地实现了腔体内外的压力平衡,为您短时间内再次轻松单手开门保驾护航。
    留言咨询
  • 极地导航 冰川导航WaMoSII是由OceanWaveS GmbH开发的经过验证的基于雷达的波和表面电流监控系统。与产生单点测量结果的常规波浪浮标浮和当前的轮廓分析设备相比,WaMoSII具有在较宽的区域和更丰富的环境中显示此信息的优点。WaMoSII的测量值会在航行中不断更新,与最近的参考点报告的状况相比,可提供与本地操作区域相关的实时数据。高清晰的波场图像与数值数据和直观的图形报告相结合,使操作员在评估环境风险和识别安全操作窗口时充分了解情况。作为现有传感器的补充或作为主要系统,WaMoSII以较低的生命周期成本提供了具有相当准确性的更高保真度信息。
    留言咨询

海冰形成过程相关的试剂

海冰形成过程相关的方案

  • Micro-optodes in sea ice-种新的方法,研究海冰形成过程中的氧动力学
    在海冰形成的过程中将光学微氧传感器(Micro-optodes)冻结在冰中,直接测量其中的氧动力状态。Oxygen micro-optodes were used to measure oxygen dynamics directly with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sea ice by freezing the sensors into the ice during its formation.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4 m3 mesocosm filled with artificial seawater and inoculated with a unialgal culture of the common Antarctic ice diatom Fragilariopsis cylindrus (Bacillariophyceae) to a final chlorophyll a (chl a) concentration of 11 μg l–1. Ice growth was initiated 7 d after inoculation by reducing the air temperature to –10 ± 2°C and terminated 17 d later. The final ice thickness was 27 cm. One optode was frozen into grease ice and 2 others into the skeletal layer of the growing ice sheet. Increasing oxygen concentrations during ice crystal formation at the water surface and the ice-water interface revealed a strong inclusion of oxygen, which was either physically trapped and/or the result of photosynthesising diatoms. The major portion of oxygen was present as gas bubbles due to supersaturation as a result of increasing salinity and oxygen production by diatoms. An increase in salinity due to a concurrent decrease in ice temperatures during subsequent sea ice development reduced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oxygen within brine. Thus,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over time, whereas gaseous oxygen was released to the atmosphere and seawater. The sensors are a significant advance on more conventional microelectrodes, because the recordings can b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compensated in order to obtain precise measurements of oxygen dynamics with regard to total (dissolved and gaseous) and dissolved oxygen in sea ice. Optodes do not consume oxygen during measurement over a long period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which is another advantage for long-term deployment in the field.
  • 热处理过程中鸭蛋腥味形成规律的研究
    禽蛋营养丰富,除鲜食外,还作为配料广泛应用在食品工业中。然而禽蛋液在杀菌、形成凝胶和喷雾干燥等热处理过程中会产生蛋腥味,大大限制了禽蛋的应用。目前,为掩盖热处理过程中禽蛋液产生的不良风味,常采用添加调味料或者抽真空等方法。然而蛋腥味的来源尚不明确,同时,加工蛋液时,热处理过程中蛋腥味的形成机制及如何准确调控还有待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腥味较重的鸭蛋为研究对象,采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等技术,深入分析热处理过程中鸭蛋产生的腥味来源及形成规律,对鸭蛋黄中关键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并探究可以降低蛋腥味的有效方法,从而为禽蛋腥味的调控提供基础。结果表明:

海冰形成过程相关的论坛

  • 【分享】南极科考队用"冰雷达"运物资 为海冰运输探新路

    日前,第27次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第一阶段卸货任务。但早在12月11日前,如何通过海冰运输将内陆队物资尽快运抵内陆出发基地仍是难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查恩来用自带的“冰雷达”完成了这项“额外”任务,探路20多公里,为海冰运输探出了一条明路。  中山站卸货是此次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到达陆缘冰区后,由于冰薄雪厚,雪龙船破冰成效甚微。改变破冰卸货路线后,雪龙船破冰前进几海里后又因天寒航道冰封受阻。为确保内陆队及时出发,只能就地卸货。从12月8日起,查恩来和夏立民副领队等队员一起,开着全地形车,拖拉着“冰雷达”天线,为海冰运输寻找安全路线。  “‘冰雷达’其实是一种利用电磁脉冲进行隐蔽探测的探地雷达。”查恩来告诉记者,该雷达针对南极特点,做了专门设计。执行任务时,雪橇式天线平置在雪地上进行连续扫描作业,主机系统由雷达波发射与接收控制线路和微机系统构成。通过主机系统屏幕的彩色图像,可了解积雪、冰层及絮状冰积物情况;根据电磁波反射时间、传播速度,“冰雷达”可判断出介质差异,从而推断出冰雪厚度、冰裂隙宽度及是否存在冰裂隙。此次探冰队员在海冰和冰架上共探测作业20多公里,发现3条宽度1米以上的冰裂隙,此外还有上百条被冰雪覆盖隐伏的冰裂隙。这些资料与考察队之前的现场经验判断相结合,为海冰运输提供了宝贵资料。  查恩来说,这是“冰雷达”第二次应用于海冰运输探路。在第25次南极科考中,该雷达对雪龙船前方海冰区进行了两次勘察,但勘察范围比这次小。在这次南极科考中,查恩来将用该雷达完成中山站到内陆出发基地道路设计的地质勘探和中山站停机坪选址勘测等任务。在国内,探地雷达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大型工程方面,如公路、桥梁、水利等工程探测。

  • ICP炬形成过程

    ICP炬形成过程如下:1)Tesla线圈----高频交变电流----交变感应磁场;2)火花----氩气----气体电离----少量电荷----互相碰撞----雪崩现象----大量载流子;3)数百安极高感应电流(涡电流,Eddy current)----瞬间加热----到10000K----等离子体----内管通入氩气形成环状结构样品通道----样品蒸发、原子化、激发。

海冰形成过程相关的资料

海冰形成过程相关的资讯

  • 海洋学部在北极高精度海冰密集度监测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海洋技术科学学部海洋遥感团队在北极高精度海冰密集度监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遥感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F=8.125)。高精度海冰监测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指导航运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合光学遥感数据和被动微波海冰密集度产品,通过融合光谱和纹理特征的海冰密集度监测算法,自动获取高精度海冰密集度监测结果。通过验证和比较,证明该研究结果精度较高,能够探测到更多的海冰细节信息,为高质量海冰密集度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该研究成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06172)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2QD061和ZR2021QD135)等联合资助。
  • 极地研究新进展:北冰洋汞污染加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谢周清课题组通过雪龙船考察,发现了夏季北冰洋大气汞循环的独特现象,并经分析认为夏季大气化学过程将导致北冰洋汞污染加剧。 汞,俗称水银,是一种大气污染物。由于汞具有较高的蒸气压、低溶解性和较长的大气保留时间,可以在全球传输,从而到达南北极等边远地区。在北极地区,已经发现大气汞在传输过程中会沉降进入水生生态系统,并随食物链在北极熊等生物体中富集,特别是在北极冬天向春天过度时,大气汞由于溴的氧化,转化为可溶性更强的二价汞,犹如下&ldquo 汞雨&rdquo ,加速了大气汞向北冰洋的沉降。与大家对冬春季节&ldquo 汞雨&rdquo 的关注相比,由于北冰洋夏季的大气被认为较干净,这个季节汞的过程被忽视。 谢周清课题组依托我国极地破冰船&ldquo 雪龙&rdquo 号,建立了船基海洋大气环境化学观测平台,开展了多年的海洋边界层走航观测。在2012年的中国第五次北极考察期间,中国雪龙号首次横穿中心北冰洋,通过船基大气汞的在线高分辨率观测并结合2010年雪龙号在北冰洋考察的数据,获取了北冰洋大气汞的时空分布特征。 2012年(a)和2010年(b)北冰洋大气汞浓度分布图 北冰洋大气汞呈现西高东低以及中心海冰区与开阔水域显著不同等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变化与海冰融化和淡水输入有关。夏季,随海冰融化,一年或多年老冰中的汞进入水体,在太阳光和微生物作用下,溶于水中的汞被还原再次释放到大气中,导致冰区大气汞浓度高于开阔水域。另一方面,在无冰区楚科奇海大气汞浓度显著高于格陵兰方向海域和挪威海,并拌随海水盐度的下降及有色溶解有机物的上升,表明河流淡水的输入是导致北冰洋西高东低的重要因素。夏季,环北冰洋特别是楚科奇海的河流携带高浓度的汞进入北冰洋,从而增加海水中溶解态汞,与此同时,河流带入高浓度的有机溶解物增加了溶解态汞还原为零价气态汞的能力,进而释放到大气中。那么是否随着全球变暖,夏季海冰消融的加速以及环北极河流输入的增多,北冰洋向大气释放的汞将增大呢? 对比北冰洋夏季大气汞7月至9月的浓度后发现,2010和2012年均表现为夏天大气汞浓度低于秋季,大气汞的变化与一氧化碳背景浓度波动显著相关,表明夏天北冰洋上空也会发生显著的大气化学过程,释放到大气中的汞被氧化重新降落到海洋和冰面上。北冰洋太阳辐射从7月到9月呈减小的趋势,夏季大气化学过程相对较强,从而表现为夏季大气汞浓度低于秋季。这意味着融冰和河水贡献的汞由于大气化学过程的作用,更多的留在北冰洋中,从而加剧汞对北极生态系统的危害。
  • 全航程监测海水pH值 北冰洋成全球海洋酸化“放大镜”
    p   航程12000多海里,执行我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的“雪龙”号9月26日回到母港——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中心码头。 /p p   在本次科考中,科考队以“雪龙”号为平台,围绕海洋酸化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全航程监测。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9f1a932-2366-451c-b917-28209df4f667.jpg" title=" 工作人员取冰.jpg" alt=" 工作人员取冰.jpg" / /p p   什么是海洋酸化?在北冰洋开展海洋酸化研究有何特别意义?目前北冰洋酸化研究存在什么困难? /p p   全航程监测北冰洋海水pH值 /p p   和全球变暖“祸出同因”, 海洋酸化同样源于人类向大气过量排放的二氧化碳。 /p p   不同的是,全球变暖是由于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作用,海洋酸化是溶入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碳酸根和氢离子,变成北冰洋“汽水”。随着溶于海水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海水pH值和碳酸钙饱和度持续下降。 /p p   走航观测是本次海洋酸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如此,对自然资源部海洋三所助理研究员祁第来说,从上海出发,经过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直到北冰洋高纬海区,以及自北冰洋返回上海,“雪龙”号69天的航程具有特别意义。 /p p   “船开出去后,借助船体加装的高精度pH走航观测系统,每隔20分钟,我们就能获得表层海水的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初步统计,此次北极科考获得了两千多个点的、跨越多个经纬度的北极大空间尺度的高分辨pH走航数据。”祁第告诉记者。 /p p   海洋酸化是个很缓慢的过程,如果精度不高这种变化根本看不到。祁第说,这次科考中除了pH走航系统能进行全航线监测外,还设置了40多个水文站位。水文站位采样,是将重达200多公斤的CTD放入海中进行相关作业。CTD由24个10升的采水瓶和一些测试仪器组成。每下降到一定深度,采水瓶会自动采集海水样品。船上实验室的电脑也会实时接收并显示仪器观测到的海洋数据。 /p p   祁第告诉记者,此次作业中,CTD下沉至4000多米的海底,一般需经过4个多小时,才能完成作业。尽管采样工作量大,却是获取海洋全水深酸化数据的最可靠手段。此外,水文站位的表层数据还可以和走航数据进行比对校正,确保了走航观测数据精度的可靠性。 /p p   为了解海冰覆盖下的海水酸化状况,本次考察设置了9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当船到达某一个冰站,工作人员将搭乘从船上放下的小艇,行至浮冰上,借助冰芯钻取及采集手段、半自动采水系统采集样品,并利用海洋环境多参数分析仪,现场分析温度和盐度。但冰站作业却是探究海冰融化驱动酸化机制的最直接办法。 /p p   酸化比太平洋或大西洋等快4倍多 /p p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科学破冰船首航北冰洋。当年的科考任务中,把如今仍不被很多人所熟悉的海洋酸化研究列入其中,正是时任领队兼首席科学家陈立奇研究员主持。 /p p   上世纪80年代,作为我国最早选派到美国学习全球变化科学的学者之一,陈立奇参与了“海气实验计划”的全球计划。大量实践和研究使他敏锐地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作用,已经接近并超过自然变化的强度和变率。 /p p   “从工业化到本世纪初,海洋平均pH下降0.1的时间,从每百年单位进入每十年。”谈及研究的初衷,陈立奇回忆,当时的推测是,在这种全球变化背景下,作为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对气候和环境变化也最敏感的地区,北冰洋会首先感应到这种酸化加速并被放大。 /p p   过去20年,北极升温幅度是全球平均升温的6.7倍。北极快速升温导致北冰洋海冰大量融化,每年夏季开阔水域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容易入侵北极海水,导致其上层水体的酸度升高。 /p p   与此同时,全球变化和北极变暖引起的北极海洋环流和大气模态异常,让北冰洋酸化雪上加霜。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快速后退,诱发太平洋携带“腐蚀性”的酸化海水大范围入侵,这也是导致北冰洋酸化海水快速扩张的最主要原因。 /p p   如今多项研究已证明,北冰洋是全球海洋酸化“领头羊”。 /p p   “北冰洋是我们观测到的第一个如此迅速且大范围、长时间酸化加重的大洋,比在太平洋或者大西洋观测到的结果要快4倍以上。”祁第说,历经9次北极科考,基于对过去20年来所有横穿北冰洋航次数据的精细分析,结合历次我国北极科考航次的数据集成后发现,北冰洋酸化水体以每年1.5%速度快速扩张,并预估酸化水体将在本世纪中叶覆盖整个北冰洋。 /p p   组成全球观测网,用数据说话 /p p   2016年,一则新闻引发关注。在澳大利亚东部海岸绵延2300公里的“国宝”大堡礁,由于珊瑚大规模白化,已导致北部和中部区域约35%的珊瑚死亡或濒临死亡。白化现象最严重的部分珊瑚礁中,一半以上珊瑚已经死亡 剩余珊瑚中有一部分无法从白化恢复正常,死亡比例将进一步上升。 /p p   海洋酸化带来的影响打破了地理边界。 /p p   在北冰洋,翼足目类海螺是北冰洋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是北极三文鱼和鲱鱼重要的食物。2013年发布的《北极海洋酸化评估:决策者摘要》,指出北极海洋正在酸化,并对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构成威胁。 /p p   祁第解释,在pH值较低的海水中,为了保护自己,这些钙化生物会长得越来越小、外壳越来越厚。作为饵料,它们的价值也会下降,这将影响渔业和水产养殖等,进而通过食物链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p p   从时间横轴来看,从第三次北极考察开始,我国北极科考酸化研究安装了船载走航二氧化碳观测系统,不仅可以观测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和潜力的变化,还可以为评估海洋酸化提供重要数据 基于中美国际合作,第四次北极科考开发的净群落生产力走航观测系统,扩展了生物过程对海洋酸化的影响研究和贡献评估。 /p p   祁第表示,当前海洋酸化演化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尽管在北冰洋开展海洋酸化研究有着“一叶而知秋”的重要意义,但也面临重重困难,数据是一大瓶颈。 /p p   目前来自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和韩国等的科学家,都对北冰洋海洋酸化的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北极陆架海域和南部海盆海水的酸化状况、海冰融化、生物过程、太平洋冬季水入侵影响等进行了研究。面对全球大洋研究最为匮乏的区域之一,这些国家的科研人员同样受困于高时空尺度的数据。 /p p   几年前我国提出了以北冰洋和北太平洋酸化为重点海区的观测网计划(nPAOA-ON)。“我们对北冰洋酸化的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下的海洋酸化没有国界,人类需要携手聚焦典型海域酸化实时监测,组成全球观测网并对酸化趋势和影响评估,采取应对和减缓措施,以构筑保障海洋生态屏障。”陈立奇说。 /p p   此次科考中,我国同样邀请了法国、美国科学家,乘坐“雪龙”号采集海洋酸化数据,就这一全球环境热点问题开展科学合作。 /p p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海洋酸化的损害后果仍难以评估。”但祁第可以肯定的是,要了解酸化对海洋生态系统意味着什么,需要用数据说话,开展长期监测研究。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