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原创】*****郭可信*****

金相显微镜

  • 题记:
    最近写论文引用郭可信院士的文章,发现郭先生曾经写了一个有关金相学的普及系列短文,遂转贴于此与大家共享。
    +关注 私聊
  • 大笨狗

    第1楼2008/12/10



    郭可信,男,材料科学家、晶体学家 1923年8月23日生,福建福州人。
      1941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位、荣誉、兼职
      1946年:工学士(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
      1980年:荣誉技术科学院士(瑞典皇家工学院)
      1980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80年: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1年:日本金属学会荣誉会员
      1991年:印度材料学会荣誉会员
      199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1992-1996年:亚太电镜学会联合会主席
      1997-2000年:亚太电镜学会联合会副主席
      
    研究职务与主要工作
      1947.8-1955.11 在瑞典皇家工学院物理冶金系、乌布撒拉大学化学系从事合金钢、合金碳化物及中间合金相的X射线及电镜结构研究
      1955.12-1956.3 在荷兰皇家工学院物理化学系从事白锡转变为灰锡的单晶X射线研究
      1956.7-迄今 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北京电镜室、物理研究所从事准晶及一些晶体材料结构的透射电镜研究。还在几所大学任兼职教授、指导研究生(目前7位)的论文工作。
      1984/85年:发现五重旋转和Ti-V-Ni二十面体准晶,在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7年:首先发现八重旋转对称准晶; 1988年:首先发现稳定的Al-Cu-Co十重旋转对称准晶及一维准晶; 1997-2000年:获得准晶覆盖理论的实验证据。
      


      郭可信1923年8月23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省福州市。1941年7月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1946年毕业后公费留学赴瑞典,就读于瑞典皇家工学院,并在乌布撒拉大学、荷兰Delft皇家理工学院从事合金钢中碳化物及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初,郭可信先生虽身在异国他乡,却时刻关心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1956年响应党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副所长。1980年4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副院长。1980年9月任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1985年至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开放实验室主任。1993年至2006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郭可信先生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学术思想活跃。特别热心于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鼓励他们要超过前人,超过自己,为年轻科技人员的培养呕心沥血。他学术民主,平等待人,非常尊重他人意见。
      郭可信先生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物理冶金、特别是晶体结构与缺陷及准晶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早在瑞典留学期间就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在合金钢碳化物结构方面做出了原创性的工作,代表论文已列为国际经典文献。回国后继续从事金属材料研究工作。六十年代初,与其他研究人员一道,率先开拓了透射电镜显微结构研究工作。七十年代以来,郭可信先生一方面在电子衍射图的几何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在电子衍射图自动标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特别是将“约化胞”用于电子衍射标定未知结构的分析研究工作,达到国际水平。他领衔主编的《电子衍射图在晶体学中的应用》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两本专著,对推动我国电子显微学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以来,郭可信先生在国内率先引入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开始从原子尺度直接观察晶体结构的研究。198l—1984年,在他的主持下,研制成功场离子显微镜/原子探针,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2年,他领导的晶体精细结构的电子衍射与电子显微像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在此期间,在四面体密堆相新相等畴结构研究中发现了6个新相及多种畴结构,打破了这一领域停滞20余年的局面,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他领导的研究组发现五重旋转对称和Ti-V-Ni二十面体准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并获得高度评价,被称之为“中国相”,并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8年发现八重旋转对称准晶及十二次对称准晶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8年发现稳定Al-Cu-Co十重旋转对称准晶及一维准晶并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3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郭可信先生为我国的金属材料物理研究以及电子显微学研究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桃李满天下。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培养研究生100余名,为我国材料科学、晶体学、电子显微学的发展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其中已有2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0余人晋升为教授、研究员。
      郭可信先生在国际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1980年以来,先后被授予瑞典皇家工学院技术科学荣誉博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印度材料学会荣誉会员等荣誉称号。1980年,他与钱临照、柯俊先生等科学家发起创建了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1982-1996年间亲任理事长.1992-1996年任亚太地区电子显微学会联合会主席。曾任Ultramicroscopy, Journal of Microscopy, Electron Mircoscopic Techniques等该领域最有影响力刊物的顾问编委。
      郭可信先生于2006年12月13日22时45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3岁。

0
    +关注 私聊
  • 大笨狗

    第2楼2008/12/10

    金相学史话_1_金相学的兴起

    Widmanstatten在 19世纪初用硝酸水溶液腐刻铁陨石切片 ,观察到片状 Fe- Ni奥氏体的规则分布 (魏氏组织 ) ,予告金相学即将诞生。 Sorby在 1863年用反射式显微镜观察抛光腐刻的钢铁试样 ,不但看到珠光体中的渗碳体和铁素体的片状组织 ,还对钢的淬火和回火作了初步探讨 ,金相学已基本形成。到 19- 2 0世纪之交 ,Martens(马氏 )和 Osmond对金相学的发展和金相检验在厂矿中的推广做了重要贡献 ,同时 Roberts- Austen(奥氏 )和 Roogzeboom初步绘制出 Fe- C平衡图 ,为金相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二十世纪中叶 ,金相学已逐步发展成金属学、物理冶金和材料科学。


    金相学史话_1_金相学的兴起

0
    +关注 私聊
  • 大笨狗

    第3楼2008/12/10

    金相学史话_2_β Fe的论战

    自从Osmond在 1885年首次提出 β Fe以为 ,直到 192 2年Westgren和Phragm啨n用高温X射线衍射证明 β Fe与α Fe有相同的体心立方结构为止 ,在很长时间内 ,冶金学家一直为钢为什么在淬火后变硬而争论不休。同素异构派 (Allotropist)认为是α Fe→β Fe相变的结果 ,而碳派(Carbonist)认为是C的作用 ,各执一词。尽管 β Fe的存在被否定了 ,同素异构相变 (γ Fe→α′ Fe)还是存在的 ,它与四方畸变的α′ Fe中固溶C都是钢在淬火后变硬的必要条件。这场长达四十年的激烈争论不但阐明了钢的淬火原理 ,对钢的结构与性能的深入了解也是有益的。

    金相学史话_2_β Fe的论战

0
    +关注 私聊
  • 大笨狗

    第4楼2008/12/10

    金相学史话_3_Fe_C平衡图

    18 6 8年Чернов首先指出钢的淬火温度应在临界点a以上 ,相当于Osmond后来给出的Ac1或Ac3 。Roberts Austen(即奥氏 )在 1896年绘制出Fe C临界点图 ,接着又在 1897年给出第一个Fe C平衡图 ,其中有碳在γ Fe中的单相区 (后来Howe称之为奥氏体 )。两年后他又给出第二个Fe C平衡图 ,根据相律 ,包晶、共晶、共析三相反应都发生在一固定温度。一年后 (190 0 ) ,Bakhuis Roozeboom引入Fe3 C并根据相律绘出Fe Fe3 C亚稳平衡图 ,与现今使用的Fe C平衡图基本相同。

    金相学史话_3_Fe_C平衡图

0
    +关注 私聊
  • 大笨狗

    第5楼2008/12/10

    金相学史话_4_合金钢的早期发展史

    Faraday进入皇家学院 (RoyalInstitution)后 ,在 182 0 - 182 2年间从事包括铜、镍、铬及贵金属在内的合金钢研究 ,尽管未发展出有实际用途的钢种 ,也可算是合金钢研究的先驱。 185 6年转炉炼钢法出现后 ,钢产量猛增 ,Mushet高碳高钨自淬火刀具钢应运而生 (1868) ,逐渐发展成 18 4 1高速钢 (190 6)。Hadfield在 1882年研制出高碳高锰奥氏体耐磨钢 ,成分至今未变。他还研制出硅钢片 ,并在 190 3年制出第一台铁损小的变压器。Brearley在 1913年研制出低碳高铬 (1Cr13)马氏体不锈钢 ,在这之后 ,铬镍奥氏体不锈钢才问世。本世纪初汽车工业的兴起 ,促进了合金结构钢的发展(合金钢牌号前面冠以SAE就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的缩写 ) ,而两次世界大战都伴随有合金钢的产量及品种的大发展。

    金相学史话_4_合金钢的早期发展史

0
    +关注 私聊
  • 大笨狗

    第6楼2008/12/10

    金相学史话_5_X射线金相学

    1912年Laue等发明X射线衍射 ,接着Bragg父子就把它应用到金属及一些简单无机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到了二十年代 ,金相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如 β Fe不存在(192 2 ) ,有序固溶体 (192 3) ,单晶体的滑移系统 (192 2 - 192 5 ) ,织构 (192 5 ) ,电子化合物 (192 6) ,马氏体的四方度 (192 6) ,等等。进入三十年代 ,略微复杂一些的晶体结构问题也列入研究日程 ,如间隙化合物 (1930 ) ,取向关系 (1930 ) ,G .P .区 (1939) ,等等。到了四十年代 ,不但已经开始用富里叶分析研究金属冷加工产生的晶粒碎化及晶格畸变 (194 8) ,并已出现“金属的结构”(C .S .Barrett,194 3)、“X射线金相学”(A .Taylor,194 5 )等专著。

    金相学史话_5_X射线金相学

0
    +关注 私聊
  • 大笨狗

    第7楼2008/12/10

    金相学史话_6_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Ruska在三十年代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 ,战后 (195 4年 )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展出带有电子衍射功能的高分辨电镜ElmiskopI。但是 ,从专利优先权角度看 ,他不是电镜的发明人。直到半个世纪后 ,有关的争议人都已过世 ,他才在 1986年获得这个迟到的但却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物理奖。材料科学的几次突破性进展充分说明电子显微镜的重要性。首先是电子衍射与成像的结合使位错的直接观察得以实现。在双束 (透射束与一个强衍射束 )条件下 ,位错产生的畸变区的衍射强度与基体不同从而显示衬度差异 (衍衬像 )。位错等晶体缺陷因此得以成为六、七十年代的研究热点。选区衍射使晶体结构分析进入到微米甚至到纳米层次。迄今为止 ,八十年代发现的各种类型的准晶 (五重、八重、十重、十二重旋转对称准晶 )都是使用这种手段实现的 ,从而扩大了晶体的范围 ,把无周期性的准晶也包括进去。高分辨电镜已发展到分辨单个原子的水平 ,这就为九十年代发现和研究纳米碳管创造了条件 ,开辟了纳米技术的新纪元。

    金相学史话_6_电子显微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0
    +关注 私聊
  • 社区=冬季=

    第8楼2008/12/11

    我要好好读读。

0
0
    +关注 私聊
  • 晓猪

    第10楼2009/03/06

    谢谢 楼主
    随 祝 郭老,一路走好。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