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原创】中国当代物理学家

  • 德厚志远
    2009/09/30
  • 私聊

物理知识

  • 曹臻,198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1987年到高能物理所宇宙线研究室念研究生,1994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现为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过去的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研究生期间,独立研制了20m2地下μ子探测器,用于怀柔EAS闪烁探测器阵列。博士论文是关于海拔5500米的甘巴拉山乳胶室多芯事例的物理分析,探讨了包括亚夸克结构在内的各种大横动量产生机制。1994年至1998年在美国Oregon大学物理系任研究助理,从事重离子散射相关的理论研究,探讨部分子级联的混沌现象,并从事了大量QGP到强子末态理论研究。1998年以来在美国Utah大学物理系参与超高能宇宙线HiRes实验研究。主持完成了1993至1996年HiRes prototype的数据处理和物理分析,部分地证实了位于亚EeV能区的宇宙线能谱“第二个膝”的存在和相应的宇宙线成份的变化,在PRL和APJ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引发了当今对银河系宇宙线高端能谱的深入研究,导致了日本TA、美国TALE和我国CRTNT等实验计划的提出及实施。负责HiRes实验的事例重建和Monte-Carlo模拟工作。2004年4月回国后,启动了宇宙线τ中微子(CRTNT)计划,开始了我国极高能宇宙线观测和超高能τ中微子探测器的预先研究。担任中意合作的西藏羊八井ARGO实验发言人,主持ARGO探测器建设、实验运行和物理分析等工作。兼任美国Utah大学研究副教授并开辟了与HiRes实验的国际合作,利用HiRes实验数据,探索极高能宇宙线的起源,如BL Lac和micro-quasar等天体。共发表了经审稿科学论文及国际会议文集收录论文60篇。
  • 该帖子已被管理者-设置为精华,下面是奖励记录:
    +关注 私聊
  • 德厚志远

    第1楼2009/09/30

    常哲 1964年1月出生,山东省莘县人。 1982年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电工系; 1989年在中山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 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获博士学位。 1991年至1993年在高能物理所做博士后,1993年至1995年在意大利国际理论中心(ICTP)做博士后,1997年被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常哲研究员多年从事量子场论与临界现象研究工作。在超弦理论,可积系统,临界现象等领域发表论文60多篇,被国际同行引用几百次。特邀工作总结《量子群与量子对称性》在著名评述杂志Physics Reports发表后获知名学者好评。1992年SCI索引中国作者排序第一名,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2000年入选科学院"百人计划",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承担包括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课题《世纪之交的中高能物理理论前沿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理论物理及其交叉科学前沿问题》子课题、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项目《超弦与M理论》等多项重要研究课题。

0
    +关注 私聊
  • 德厚志远

    第2楼2009/09/30

    陈春英 1969年6月出生,湖北武汉人。1991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1996年获该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博士学位;1996.11-1998.10在中科院高能所核分析室做博士后,并留所工作;2001.9-2002.9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诺贝尔医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现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过去的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长期致力于先进核分析技术在纳米材料、生命科学及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以及用于重大疾病治疗的纳米药物的研究;重金属汞的分子毒理学及其解毒机制,生物体重要元素的化学种态及金属蛋白组学的分析方法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第一发明人。曾主持或参与基金委面上项目及九五重点项目、中科院院长基金项目、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中斯国际合作项目、高能所知识创新项目等课题的研究。目前承担有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科技部973项目和基金委十五重大项目。

0
    +关注 私聊
  • 德厚志远

    第3楼2009/09/30

    崔明启 1949年11月出生,江苏省徐州市人。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77年至今在高能物理所工作。早期从事超导谐振腔研究工作,1983年起开展同步辐射及X射线光学方面的研究。1989年至1990年为德国汉堡同步辐射实验室(HASYLAB, DESY)访问学者,1996年和2000年两次携团赴美(NSLS, BNL,USA)开展实验研究工作。1994年被聘为国防科工委高温高密度激光等离子体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同步辐射软X射线光学理论基础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软X射线光源及光学特性、软X射线计量标准、软X射线探测技术、软X射线探测器性能、软X射线显微术及软X射线光学元件等。1991年创建了同步辐射软X射线光学技术基础及应用课题组和相应的实验站,主持研制了国际上第一套同步辐射软X射线多层膜反射率计装置,该装置的研制成功,解决了软X射线能谱、光强及材料的软X光学特性等重要参数的定量测量,促进了我国软X射线光学技术、激光等离子体诊断技术及同步辐射应用等多项技术的发展。为此,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0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863、国家高科技921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委科研项目十余项,研究结果另获1998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1998年度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

0
    +关注 私聊
  • 德厚志远

    第4楼2009/09/30

    董宇兵 1963年8月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0年在吉林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在高能物理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6年起先后在日本神户大学,上智大学,理化学研究所, 台湾国立台湾大学,以及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和工作。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高能物理中的强子结构和强子衰变的理论研究。对相对论运动方程,共振区核子自旋相关性质, 夸克-胶子强相互作用中的禁闭位的特性,以及介子云对强子性质的影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贡献。目前已经先后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90余篇,并多次受到国际学术会议的邀请做特邀报告。所做得工作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

0
    +关注 私聊
  • 德厚志远

    第5楼2009/09/30

    方守贤 1932年10月出生,上海市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57─1960年在苏联列别捷夫研究所及联合核子研究所实习和工作,1982─1983年在西欧中心工作。  1984年起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领导BEPC建造。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方守贤研究员长期从事加速器理论研究及设计工作。所做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粒子动力学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的中不等性现象”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86年~1992年,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建设、调束运行,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余篇。

0
    +关注 私聊
  • 德厚志远

    第6楼2009/09/30

    傅世年 1956年11月出生,四川省三台县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并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0年被聘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粒子加速器和自由电子激光(FEL)的物理和设计研究。在“863计划”的FEL项目研究中,提出了光束相空间模型,并用于研究FEL振荡器中的光导效应,还深入研究了强激光FEL的边带不稳定性和加速器噪声的影响,在国内首先建立了电子直线加速器数值模拟实验软件包(INEX)。在日本HIMAC重离子加速器的研制中,开发了离子源引出光学软件,应用在国内外离子源设计之中。为日本KEK的日本强子装置JHF加速器设计了RF切割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国际合作方面,他于1992年获得日本科技厅STA Fellowship,在日本放射线医学研究所从事ECR离子源的实验与物理研究。1997年到1999年,受聘为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的客座研究员,负责JHF的MEBT设计。2001年获得欧共体European Fellowship,在意大利核物理研究所INFN从事强流RFQ加速器的实验研究。主持完成一项核工业科学基金项目,现负责“973计划”洁净核能项目的强流质子直线加速器课题,主持一项中科院基础性研究重点项目和一项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强流加速器物理课题。已在国内外会议和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

0
    +关注 私聊
  • 德厚志远

    第7楼2009/09/30

    高杰 1961年11月16日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2.4 法国巴黎XI大学(Orsay),获博士学位。1996.6 法国巴黎XI大学(Orsay),获大博士学位(Habilitation à diriger des recherches)。1989.5-1992.12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直线加速器研究所外国科学家职位。1993.1-2004.12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直线加速器研究所终身研究人员职位,公务员。2005.1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回国在中科院高能所任研究员。1983年给出了精确测量微波腔中场分布的解析公式。1986年研制成功了四电极透镜系统并得到了0.2微米的镓离束。1986年6月-1989年4月: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成了中国及亚洲第一台微波电子枪系统。1990年提出了系统的微波电子枪设计理论及方法。1991年建立起完整的直线加速器(加速管)的解析理论及方法,该理论被Los Alamos 的Dr. T. Wangler 收录于其著作”RF Linac Accelerators”中作为独立章节,并被同行称为Gao theory。1996年给出了电子储存环中束团纵向拉伸及能散增加的新的理论解释 (2002年意大利科学家称之为Gao Model)。1996年给出了电子储存环中束团横向不稳定性的新的理论解释。1996年为CERN-CLIC-CTF2设计并制造了两根世界上加速流强最大的直线加速管。首次从理论上证明了ξy总存在上限。该问题是加速器物理领域公认的难题。对非线性元件(引起的动力学孔径的减小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并首次给出了解析公式来计算动力学孔径。现任ICFA beam dynamics panel member。国际权威杂志“物理快报”“物理评论”评审员。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奖海外评审专家,北京大学,上海国家光源(SINAP),兰州大学,的客座教授。在Nucl. Instr. and Methods A, Particle Accelerators,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及IEEE Trans. Instr. And Measurements上共发表30篇文章。

0
    +关注 私聊
  • 德厚志远

    第8楼2009/09/30

    胡红波 1964年11月出生,安徽省旌德县人。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89年4月--1990年11月在CERN的ALEPH上作博士论文工作)。1991年9月至1993年9月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做博士后。1993年9月至2001年8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博士后,参加ALEPH实验以及BaBar实验,主要是物理分析工作。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过去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成果: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的数据分析,先后参加了多个高能物理实验以及多个课题的研究。包括中性Higgs粒子的寻找,Bs混合的测量,强相互作用耦合常数as的测量(均在ALEPH), 中性B介子系统的CP破坏的测量(BaBar)等重要物理课题。 并在工作中分别提出了快度加权,粒子集团和应用快速付立叶变换法计算置信度等方法, 改进了实验的结果。目前承担的课题是: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ASg 阵列及 ARGO地毯实验的数据分析。由于羊八井的高海拔优势,这两个实验可以非常有效地观测和寻找高能g射线暴,g射线源。此外,还非常适合研究膝区物理(1000TeV至10000TeV),宇宙线的各向异性,高能太阳宇宙线,以及测量正反物质比率等等有关宇宙线起源、加速、传播的课题。

0
    +关注 私聊
  • 德厚志远

    第9楼2009/09/30

    黄超光 1958年9月出生,上海市人。1982年北京工业学院基础部理学学士,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理学硕士,1989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学博士。获博士学位后一直在高能物理所工作。现为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黄超光研究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引力理论与相对论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涉及黑洞物理、宇宙学、引力波、半经典引力理论、量子宇宙学、量子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中坐标的意义、介质中光的传播等问题。已发表论文近50篇。

0
    +关注 私聊
  • 德厚志远

    第10楼2009/09/30

    姜晓明 1963年4月15日出生,湖南省辰溪县人。1978-198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1995年晋升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在国内第一次实验测量了由我国科学家黄昆先生命名的X射线黄昆漫散射,研究辐照晶体中的晶体缺陷组态和分布;系统研究了非晶周期多层膜材料的热稳定性,成功解释了一直困扰多层膜应用过程中的热膨胀问题;完成了北京同步辐射装置4W1C光束线的物理设计和调试验收;在非晶周期多层膜和Fibonacci准周期非晶多层膜的X射线非镜面散射(漫散射)的研究中,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工作。独立提出了Kossel效应的一种新机制,结合X射线驻波理论,完满解释了在非晶周期多层膜中观察到的新实验现象;独立发展了非晶周期多层膜的硬X射线动力学反射公式,为满足不同能量分辨率多层膜材料的制备打下了基础。目前从事的课题:负责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参加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一项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课题和上海同步辐射装置预制研究工程。

0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