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醉虞阳
第8楼2012/08/29
记得几年前陈道明演过电视剧“绍兴师爷”,可以一看。
绍兴师爷是明清时期封建官制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是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它肇始于明,盛行于清,没落于辛亥革命前后,在中国近代历史中与各地方行政官吏、绅士、商人等共同操纵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诸多层面,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绍兴具有培养与造就师爷特有的历史、地理环境与经济文化条件。
绍兴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造成了崇尚读书、追求功名的大氛围,一方面是人才辈出,另一方面又是人才难出,文人学士(尤其是落榜者)为谋求出路,或迫于生计,纷纷学律入幕。此其一。
清代文字狱的直接效应,尤其是汪景祺、查嗣庭一案对绍兴的影响最为直接。雍正以后诏停浙江乡试,堵塞了知识分子登科入仕的通道,使得绍兴的大量饱学之士,不得不暂时放弃科举,转向从幕。此其二。
家族认同心理的驱使,在师爷群体的形成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家庭成员或子承父业世代为幕,或通过同一家族中充当幕僚或官吏者的引荐,步入师爷生涯,从而构成了一张光怪陆离的社会网络。此其三。
官场中头脑比较清醒者认为“至亲不可用事”、“用亲不如用友”,做官为幕者大量任用自己的学生、同道,将那些功名未就者广泛拉入从幕的行列。如《秋水轩尺牍》作者、著名绍兴师爷许思湄曾书写了大量推荐信,将那些科第落魂者举荐于其他幕僚或官吏,不断壮大了幕僚队伍。此其四。
其五,绍兴人风俗好讼,处世精明,思维敏捷,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尤适于做师爷。“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或因学缘,或因地缘,或因亲缘,非他郡人可比。由绍兴文化涵盖的师爷群体,与绍兴话、绍兴酒,“三通行”于全国。京中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或总管文章,执掌奏折,或总揽钱粮,处理实事,纵横上下,盘根错节,以至于形成了“无绍不成衙”的格局。
大量史实证明:要当好一名师爷,尤其是大师爷、名师爷,实在不易。清代就聘从幕的要求很高,竞争性强,淘汰率高,没有一番真功夫是难以在错综复杂的官场中立足的。习幕之道,俗称幕学,一般应有3至5年的功夫。要拜师实习,还要文笔好、记忆好,有一张能言善辩的利嘴,善于应酬,学会处理各种案子和官场中的各种关系。如学刑幕(刑名师爷)者,须以《大清律例》与《洗冤录》两书为金科玉律,诵之烂熟。清代幕学的教科书几乎全出于绍兴名师爷之手,如许思湄的《秋水轩尺牍》,龚未斋的《雪鸿轩尺牍》及汪辉祖的《佐治药言》、《学治臆说》,王阴庭的《办案要略》、《刑钱必备》等书。
以笔者之见,绍兴师爷之所以出名,还因为明、清两代出了一批在皇帝和重臣身边的大师爷。如明代绍兴大才子徐渭(字文长)给浙江巡抚胡宗宪出谋划策,起草了许多漂亮的奏章给明世宗,并且屡出奇计助宗宪击败倭寇与海盗,引起嘉靖帝的注目。又如清初名师爷沈文奎为皇太极出了一系列高明的点子,其中包括要靠四书、五经去治理天下,不靠《三国志》,要广开才路(多起用汉人),要废除苛捐杂税等建议,对清统治者稳定人心、坐稳江山均极有用。至于传说中雍正年间那位因替河南巡抚田文镜上了一道奇奏,为雍正除去心腹之患隆科多出了大力的绍兴师爷邬斯道,连雍正本人对他也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在田文镜问候皇上的奏章上亲笔写下了“朕安,邬先生安否?”的御批。邬斯道因而名扬天下,成为绍兴师爷崇拜的偶像。
据了解,清代几乎所有封疆大吏身边都有绍兴师爷作为高级助手,如章士杰(曾国荃师爷)、俞廉三(张之洞师爷)、程荫棠(左宗棠师爷)、娄春藩(先后为李鸿章、王文韶、荣禄、袁凯师爷)、马心田(丁宝桢师爷)等。
当然,明代青藤居士徐渭徐文长,清朝皇太极身边的沈文奎,乾隆时期的汪辉祖,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都是响当当的绍兴师爷的代表。
秋醉虞阳
第9楼2012/08/29
说道美女,就要来气了。现在都几乎一个模子出来的。棒子的宣传片我的野蛮女友害的。当然还是有温柔的。期待疯子哥自己来找。
不过绍兴倒是有五女,不是舞女哦。
绍兴五女:美女西施、孝女曹娥、侠女秋瑾、情女祝英台、才女唐婉。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句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西施是因为美而天降大任于斯人。她大概不会想到,以自己一个常年在浦阳江边浣纱的村姑,怎么会突然间被选中成了君王复国的一枚棋子呢。当她告别故土,登舟而去,渐渐消逝在浩淼苍茫的江天云水之间之时,想必会频频回首,泪湿沾巾。而那些父老乡亲们,也必登高目送,直至帆尽烟波,望断舟影,方黯然而归。美貌,对于一个女子,不知是幸耶,不幸耶?自从西施被越王召用,以身饵敌,“美人计”遂成为兵家历来必用的三十六计之一。
曹娥,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十四岁,是懵懂的年龄,是多梦的年龄,也是如花似玉的年龄。而曹娥,为找回父亲,沿江奔波七天,最后竟不惜以身投水,她的孝感天动地!曹娥死了,可惜的是,赞叹曹娥的,似乎永远只是一些老人。曹娥的墓曾经在一场浩劫中被年轻人毁去。若干年后,坟被修复了,集资修坟的人却是一些老人。是不是人只有老了,才将儿女的孝顺看得很重?是不是人只有老了,才能扪着自己的心来问别人的心?曹娥静静地躺在墓里,前来看望她的人一拨又一拨。曹娥也许会说:“进山门何必拜我,事父母先要问心”。今天看来,曹娥走了,但她似乎并没有走得太远。
祝英台,是民间传说中的女性,是否真有其人很难说。但有人考证说她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即公元377年)上虞梅溪源头的祝家庄。关于她和梁山伯的爱情故事,已成为世界爱情的经典。现代人把他们的故事编成小提琴曲,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余音绕梁,终日不绝。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中大致可见梁祝的故事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追求个人选择的自由与门阀藩篱的碰撞在祝英台这位古代女性身上迸出了耀眼的火花。她爱,爱得天崩地裂,爱,爱得魂化为蝶,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以生死相许……既然地上难成连理枝,便去天上作了比翼鸟。世间痴情人,千古惟梁祝!当我们坐在“外婆烧面”(woposono)的店堂,一边吃着面条,一边忍不住要去追想梁山伯、祝英台开烧面店情景。据说,当年两人同窗共读,时不时地要到杭州附近的英台外婆家看外婆,外婆做的面特别好吃,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山伯追求英台,为了两人能天天见面,有段时间就在英台家附近开了间面店,模仿外婆做面。山伯掌勺,英台当招待,琴瑟和谐。这些,当然是现代人借梁祝故事作广告而已,但借着一碗面,想着一个如此动人的爱情故事,不由觉得吃下去的面,喝下去的汤,都要鲜美很多,值得细细回味。
唐琬,南宋越州山阴人,著名才女,是陆游的表妹,与陆游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结为夫妇。后因陆母的反对,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琬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这里有两首《钗头凤》也许值得永远记忆。
一首是陆游的:
红酥手 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莫!莫!
一首是唐琬应和的:
世情薄 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 泪痕残 欲笺心事 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 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 夜阑珊 怕人寻问 咽泪装欢 瞒!瞒!瞒!
一个春天,满怀忧郁心情的陆游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意外地看见了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尽管这时他已与唐琬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琬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琬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不由悲痛万分。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琬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琬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一首《钗头凤》。次年,唐琬独自一人又来到沈园。看到陆游题写的这首词不由泪水涟涟,悲从中来。她读懂了其中的字字血,声声泪,情不自禁,就写下了一首和词。在这首词中,她尽情诉说了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好女人生如夏花,经受此番精神刺激,已经长久经受心灵折磨的唐琬,身心再也无法承受,不久就在忧郁中去世。而沈园,成了一个象征,永远荡漾在陆游心间。1192年,68岁的陆游回沈园时写下了“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的诗句,表达的是无边的思念之情。1199年,诗人作“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年迈的老人,脑海里闪现的仍是“她”的惊鸿倩影啊!1205岁的一个夜晚,年过80的老陆游又一次梦游沈园了,“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细细算来,这个时间,当是陆游和唐琬结婚的60周年纪念了吧。生命可以结束,爱却没有尽头,能千古传唱的,都是爱情的神话。
我们尽管见过没有唐琬更多的词作,但仅凭这一阕六十个字的绝唱,就可以使她在词坛上立于不朽。
秋瑾,字竞雄,号鉴湖女侠。祖籍山阴(今绍兴市)。她从小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二年(1894),许配给今绍兴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后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归国,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后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先后创办中国公学,创办《中国女报》,积极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侠女秋瑾在秋风秋雨的“涅槃”,则是生命形式中更为耀眼的一次升华。她的献身,如果用今天的价值来判断,那就是为了拯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她在《杞人忧》中写道:“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 一代女侠,以她的报国之志,做出了令许多男儿自叹不如的伟业。历史也许已经淡去了许多记忆,轩亭口、和畅堂,还有那座黑色围墙的大通学堂,仍在静静地向人们提示着当年。当年,有一个年轻女子不顾流俗,毅然出洋留学;当年,有一个年轻女子时常骑马配刀出现在街上;当年,有一个年轻女子被枭首示众,开创了女犯问绞不问斩的先例;当年,一个年轻女子被问斩时,没有恐惧,没有慌张,“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大义凛然。
当我们穿过车流不息的马路,走进大通学堂仔细浏览历史图片,忽然觉得世界安静了下来,眼前似乎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在一片不甚宽阔的操场上,教官喊着口令,一队队学生兵在紧张地操练。不时地,学生兵喊出“驱逐达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而在司令台上,正肃立着一位美丽的女性,她发髻高挽,身跨腰刀,正微笑着检视着自己的培养的这支国民革命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