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心情,take it easy。当出国工作的机会突然降临在老公面前时,要不要随他去国外生活就成了摆在我面前的难题,尤其是他说他去不去都无所谓,一切看我的决定,不希望我将来后悔而归咎于他。他也知道我很喜欢当时的工作:上司很强大,能够并且愿意教我很多战略性思维和沟通技巧,而这是我以前最欠缺的;与部门同事的关系很好,相互扶持,甚至有点战友的感觉;其它部门的同事大部分容易相处,少数非常tough的人在长时间的沟通后也慢慢变得配合起来;项目管理工作扯皮的事情很多,经常要承受打击然后自我调节,时间一长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提高;不用做具体的技术工作,工作量相对不大,除了跟老外开电话会基本不需要加班,等等。我所不满意的只有生活(这也是周围的人都在抱怨的):城市空气污浊、地铁拥挤不堪、食品安全堪忧……不仅没有生活质量,而且缺乏安全感。如果出国,生活质量当然会提高,但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不确定自己能否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最坏的预期是像老公同事的家属一样,有着九年工作经验和500强公司的背景,却在来了半年之后才找到工作,工资只相当于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本地人。工作和生活的矛盾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摆在我面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像叶公好龙一样憧憬着理想,却在理想终于现身的那一刻望而却步,只因为看到了理想狰狞的一面?我当时就很能体会叶公目睹真龙时的感觉。虽然已经臆想了很久,但真要迎上去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好在经过一番利弊权衡,我还是决定冒这个险,因为我一直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多经历一些,多看些风景。机会和风险总是并存的,我不能奢求太多。本来我的事业正在往上走,期待四十岁以后能有机会被公司派遣出国工作几年,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上天却在这个时间点砸下一个机会,令人完全没有准备,那就权当是在考验我的诚意吧,我决定坦然接受。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固然好,找不到也不要紧,可以先享受生活。于是我辞了职,独自旅行两次,然后回娘家陪父母待了一个月(期间又同父母旅行两次),再回到自己家里收拾房子并且出租,出国后又和老公去别的国家旅行两次,然后才开始不紧不慢地找工作。在吉隆坡时接到朋友电话说猎头想要我的简历,换成以前我肯定赶紧就写了,现在却一点也不急。我告诉他我还在旅行中,过两天回家了再写。即便在一年前我还觉得不能一天没有工作,一定要找到新东家了再辞职,否则心里会很慌,现在却觉得不差这一时半会儿,如果猎头真的有兴趣也不会在乎等这一两天。如果就在这一两天里机会被别的人拿走,那就是我和这份工作没缘分,不必强求。好在我和这份工作是有缘分的,很快就面试和签合同了。
放开心态,接纳包容。出国前就有朋友提醒我:“物离乡贵,人离乡贱。”前任上司也告诉我,有朋友在这个国家待过一段时间,对这里印象不好,觉得当地人歧视中国人。来之前没什么概念,来了以后我觉得所谓的“歧视”其实还分四种情况,只有第四种才算得上真正的歧视。第一种:对本国公民、永久居民和外国人区别对待。无论是买房、上学还是享用公共资源,本国公民总能享受最大程度的优惠。永久居民次之,外国人基本享受不到优惠。这一点我是认同的。政府爱护本国公民甚于爱护别国公民就像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甚于爱护别人的孩子一样,是很正常的,反过来才是不正常。第二种:在工作机会和待遇方面,欧美人普遍最高,本地华人、香港人和台湾人次之,中国大陆来的人和印度人等又次之。这种现象在国内也存在。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不公平,但现象背后必定有它的道理。我在内地省市的重点学校读小学和初中,高中时回到上海念书,就读于非重点学校,深切觉得上海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和视野的开放程度普遍比内地学生高一截(这里说的是平均水平,不排除内地学生也有很出众的),这些方面不是仅凭高考分数就可以衡量的,所以进入大学后外地同学抱怨北京和上海的高考分数线低、对外地学生不公平时我从来不予置评。同样,这里的人从小就在多种族文化交融的环境里长大,不少华人会同时说英语、华语、粤语、闽南语等,光是语言方面就很有优势。面对这种情况不要抱怨不公平,要努力学习人家的长处。第三种:本国公民面对中国人时有种优越感。这其实也可以理解。就像城里人面对乡下人、上海人面对外地人、高富帅面对矮穷丑一样,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优越感,这就是人性。层次低的人会明显表现出来,层次高的人会有意识地隐藏,但有时也难免流露。刚上班时有个同事问我是permanentemployee还是contract employee,然后又问我的合同为期多久。我自自然然地告诉她我是contractemployee,合同为期六个月,她就流露出有些不屑的神色,开始讲现在的公司是big pharma,在这栋大楼里占据了好几层之类。她反复讲了几次,我意识到她可能是觉得像我们这样随老公过来的家属都没什么本事(去年有陪读妈妈不堪重负抱着孩子跳楼,引起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能进大公司就算是烧高香了,于是我不动声色地问她主要做些什么工作,然后把话题引到我之前做过的工作上,她的态度就和缓了。后来我们又聊了些生活方面的话题,当我听说她的孩子二十多岁时立刻问她怎么保养的,说她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四十来岁的人,她就很高兴,说她们家的人遗传基因就是这样的,她妈妈八十多岁时看上去只有六十来岁,我就顺便恭维一下她妈妈高寿(反正她开心,我也没有任何损失)。我又说再过两年等孩子毕业找好工作了她就可以尽情享受生活了,她顿时神采飞扬。就这样我们聊得挺high,以后每次见面都会笑着打招呼。她是否轻视别的中国人我不知道,但至少她不会轻视我了。尊重是自己挣来的,不是人家恩赐的,有那个时间抱怨不受尊重还不如找机会buildrelationship。第四种:因为少数中国人的不良行径而对所有中国人有偏见。其实不光是中国人,其它一些种族也面临这种偏见。这里的华人管自己叫Chinese,管中国大陆来的人叫PRC,不少人会在租房广告上写“friendlyChinese landlord, sorry to Indian/PRC”(意思是不租给印度人和中国大陆来的人)。一开始我当笑话讲给老公听,他说这是普遍现象,因为有些印度人味道太重,有些中国人则不守规矩(比如违反合同搞群租,导致房东的房子被政府收回等等),把中国人的名声败坏了。虽然大家同根同源,有着一样的体貌特征,但我们一开口就能听出是PRC,个别本地华人的态度就不太友好。有一次我去买咖啡,只不过没有按当地人的习惯在点单后立即告知堂吃还是打包,而是在店员问了以后才说,店员就很不高兴,反复抱怨我为什么不主动说。我觉得这不是我的问题,用不着往心里去。这里本来就是多元文化社会,不但外国人要适应本国文化,本国人也要适应外国文化。她不能适应外国顾客的点单习惯,不能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能处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所以只能做做收银员之类的低端工作。我不跟她计较,因为生活已经惩罚她了。不过我也建立了点单后立即说明堂吃还是打包的习惯,并且说“吃”时还学着本地人把原本的翘舌音发成平舌音。公司里只有我一个PRC,每天中午跟不同的同事去不同的地方吃饭,饭桌上聊得挺多也挺开心。既不刻意显示自己是与她们不同的PRC,碰巧聊到同中国有关的话题时也不避讳。很多方言听不懂,感兴趣就问问,不感兴趣就埋头吃吃喝喝,积极融入的同时也不想把自己搞得太累,一切顺其自然。我知道要适应一个环境很容易,要真正融入则很难,但表面上融入就好啦,为什么一定要追求真正融入呢?我就是来开拓视野、享受生活的(换句话说就是来打酱油的),没指望人家把我当同胞对待,现在这样就挺好。有些人在国内时听说国外有歧视,潜意识里先埋下会被歧视的预期,出国后遇到点小事就很敏感,觉得自己被歧视了,一直处在与大环境对立的情绪中,这样永远也无法适应,最终痛苦的还是自己,为什么不放开心胸让自己好过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