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水专项第90期工作简报

环境监测政策法规

  • “十一五”期间,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主题下属的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以下简称“太湖项目”),针对太湖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两周年大规模、多学科、全系统的现场调查(水质、底质、水生态、污染源、入湖河流、水源涵养林、湖荡、湖滨缓冲带等),获取了湖泊及流域50万个数据,以此为基础对太湖开展了系统的分析与诊断,把握了太湖及其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水污染的成因;针对太湖治理中关键技术支撑的需求,研发集成六大整装成套技术(含24项关键技术),基本形成大型浅水湖泊水污染治理的技术体系;提出太湖“绿色流域治理、五大技术体系”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理念与思路,并编制完成太湖水污染及富营养化综合控制中长期方案。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修编工作的需要,水专项管理办公室组织湖泊主题专家组系统总结凝炼了太湖项目研究成果,结合“十二五”治太的现实需求,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关于修编控源重点区域和方向的建议

      1.建议控源的重点区域为“两片一线”,即湖西重污染控制区、北部重污染控制区和笤溪小流域。根据太湖流域污染源解析表明,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为总氮3.9万t/a,总磷0.2万t/a,化学需氧量20.4万t/a;入湖污染负荷主要来源为流域西北部上游区域与控制单元,南部的笤溪由于入湖水量占到整个太湖入湖总水量的比例较高,也是控源的重点区域。

      2.建议控源的重点方向为城镇生活和农村农田污染,工业点源治理重点是纺织等重点行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农田径流污染负荷量(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约占总入湖量的为2/3,对太湖水质影响的贡献率最大,是流域控源的重点;工业废水排放量贡献率最大的行业为纺织、化工、黑色金属加工、通信设备制造业,这四大行业工业废水贡献率合计达73.6%,是工业控源的重点;另外,太湖流域现有废水处理设施对氮磷去除率较低,氮磷污染物排放量大,因此,加强污水处理设施中脱氮除磷能力建设也是“十二五”期间需要着重加强的工作。
  • 该帖子已被版主-老兵加4积分,加2经验;加分理由:发帖奖
    +关注 私聊
  • 燕飞

    第1楼2012/11/30

    二、关于修编主要指标及目标设置的建议

      1.建议重点控制的污染因子为总氮和总磷,尤其是总氮。

      目前,氮、磷仍是污染治理的关键,只有有效控制氮、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根据太湖湖体水质现状及趋势分析,高锰酸盐指数及氨氮按照Ⅱ类水水质目标控制的难度不大,湖体水质达标的难点是总氮和总磷,尤其是总氮近些年来居高不下,在高水平波动。

      2.太湖2015年水质及总量控制目标的建议。2015年水质目标:总氮2011年为2.37mg/L,劣V类,2015年控制在2.0mg/L,为V类;总磷2011年为0.079mg/L,为Ⅳ类,2015年控制在0.07mg/L,为Ⅳ类。2015年总量控制目标:总氮排放量控制在85026t/a,其中江苏区域控制在53211t/a,浙江区域控制在31656t/a,上海青浦区控制在159t/a;总磷排放量控制在5513t/a,其中江苏区域控制在3146t/a,浙江区域控制在2353t/a,上海青浦区控制在14t/a。

      3.建议在规划控制指标中增加生态类指标。太湖流域治理应以恢复湖泊及其流域健康生态系统为最终目标,根据该流域生态圈层现状,建议流域不同规划阶段除环境质量、总量控制和污染防治指标外,增加生态指标,包括涵养林修复与保护、湖荡湿地修复、河网修复、湖滨带生态修复和湖体水生态这五个方面的指标。

0
    +关注 私聊
  • 燕飞

    第2楼2012/11/30

    三、关于太湖治理重点措施和工程的建议

      1.落实以“非工程减排”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是治太的重要手段,非工程减排措施是落实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举措,建议落实以“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多手段水环境长效管理”的全过程减排模式,形成以非工程减排为特色的污染源控制系统方案,以实现太湖北部和西部重污染区污染负荷减排;具体实施中,可实行政策性扶持,设立太湖流域产业绿色转型基金,对耗水量高、废水排放大量的企业退出进行补贴或奖励,对禁止开发区域实施区域生态补偿,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流域的绿色发展。

      2.实施以清水产流机制修复为主要思路的入湖河流小流域治理工程。太湖是平原水网区大型浅水湖泊,入湖河流小流域治理是治湖的重要基础,建议入湖河流治理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遵循清水产流机制修复的思路,将入湖河流分为源头清水区、污染控制与净化区、湖滨入湖区三大区域,在进行入湖河流小流域治理具体工程设计时,统筹考虑“小流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污染源工程处理-低污染水净化”三位一体的控源、截污措施。

      3.重视与修复湖荡湿地这一太湖流域的特色资源。湖荡湿地是太湖流域水质净化和生态功能保持的重要环节,应重视与保护这一宝贵而特殊的资源。流域湖荡湿地分为生态退化湖荡区(西北部)、中度干扰湖荡区(东部)和水土涵养湖荡区(西南部),目前生态退化湖荡区水质与底质污染严重、渔业活动频繁、水生植被退化严重,是修复的重点区域,维护湖荡湿地生态平衡和功能完整是其修复的重点方向。建议制定和实施湖荡湿地保护和利用规划,加强湖荡湿地的水质保护,维护其环境质量;加强湖荡湿地生态环境管理,探索和建立湖荡湿地保护的补偿机制。

      4.系统修复与保护湖滨生态系统。缓冲带是湖滨带外围的重要保护圈层,缓冲带和湖滨带共同组成湖滨生态系统,鉴于湖滨—缓冲带在维持湖泊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建议在修编时,在现有湖滨带修复工程措施的基础上,可考虑在湖滨带外围设置1~2km不等的缓冲带,按照50~200m内圈为生态保护带、200m陆向外圈为绿色经济带的思路,进行太湖缓冲带生态构建,湖滨带修复与缓冲带的构建,将使太湖形成良好的湖滨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作为湖泊水体保护的重要屏障的功能。

      5.加强内负荷控制,统筹实施底泥疏浚、蓝藻水华收集与处理处置工程。太湖水体氮和磷约三分之二来自河流携带入湖,三分之一来自内源释放,可见内源控制对太湖治理也十分重要。为有效控制内负荷,建议根据底泥污染程度,统筹实施底泥环保疏浚和处理处置,具体建议:围绕竺山湾、梅梁湾部分湖区、太湖西岸区北段、东太湖等重点污染区,规划进行污染底泥环保疏浚,总面积约132.7km2,规划疏浚工程量约为4050.6万m3,其中高氮磷污染区疏浚工程量约为2280.8万m3,重金属污染区疏浚工程量约为1236.1万m3,复合污染区疏浚工程量约为533.7万m3。蓝藻暴发和湖泛发生是太湖富营养化控制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蓝藻打捞方式宜人工与机械相结合,针对蓝藻暴发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打捞,加大蓝藻资源化利用的力度。

0
    +关注 私聊
  • 老兵

    第3楼2012/12/01

    应助达人

    对于太湖、滇池和巢湖等富营养化的治理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一类A标,其总氮的去除率也只有60%左右,进入湖中仍远远超过2毫克每升的V类水质。因此各地尽管制定了“十二五”消灭劣V类水的规划目标,但目前看来是很困难的。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