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分享一下一个非常详尽的不确定知识

  • 西瓜猫猫西瓜
    2014/12/30
  • 私聊

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

  • 问题:“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与“标准装置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的区别,

    那么主要区别应该是:

    1对象不同:
      前者是针对送样的某个参数,后者是针对被检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
    2目的不同:
      前者是为了说明给出的检测结果可信程度,后者是为了证明使用建立的计量标准开展该种计量器具检定/校准的可靠程度。
    3数学模型不同:
      前者的数学模型是Y=f(xi)。其中Y是被测参数的测量结果,f(xi)是获得Y时与各有关自变量有关的一个函数关系式。
      后者的数学模型是ΔY=Xc-X0;或者ΔY=(Xc-X0)/Xf。其中ΔY是被检计量器具示值误差,Xc是被检对象受检点显示值,X0是标准值,Xf是被检对象量程。
    4评定方法不同:
      4.1在进行不确定度分量分析时,因前者数学模型中没有被测参数的自变量,一般只需要根据评估者掌握的信息使用B类评定即可。后者数学模型中包含有与被测参数的读数值有关的自变量Xc,这个Xc本身是未知的,不能使用B类评定,因此一般都包含一个A类评定的分量。
      4.2在分析由测量设备(检定时为计量标准)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时,前者针对特定的被测参数,需使用测量设备具体的示值误差作为置信区间的半宽,需从检定/校准证书中查到。后者针对的是检定/校准方法,具体对象不确定,因此应该使用测量设备(这里指计量标准)的示值误差允许值,需从检定规程上查到。
    5结论不同:
      前者只要给出检测结果和检测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就可以了,不确定度评估者一般不给出合格与否的判定结论。送检单位根据不确定度大小确定该检测结果在什么范围内可以采信。根据检测结果的大小在可以采信的范围内确定被测对象的符合性。

      后者主要目的是获得扩展不确定度,检测结果大小则显得并不重要。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关键是要将评定出的扩展不确定度与被检/校对象的示值误差允许值进行比较,满足检定/校准要求的,给出可使用该计量标准开展拟检/校项目的结论,否则,给出不能使用该计量标准开展该项检/校工作的结论。

    ------------

    以上是我刚才在看资料的时候在一个专业论坛里看到的一段回复,我觉得非常精彩,分享上来给大家一起学习下。
    +关注 私聊
  • 西瓜猫猫西瓜

    第1楼2014/12/30

    上级校准实验室出具的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15%,K=2.58.被检的允许误差为±(0.25%输出+0.5A),如何作符合性判断。
    -----
    按给出的案例,被测对象的控制限是T=(0.50%输出+1.0A),扩展不确定度U=0.15%,测量能力指数Mcp=T/(2U)>1.5,且介于1.5~2.0之间,按原国家计量局推荐的测量能力指数,满足一般准确度检验和监视的要求,因此,可以直接用校准机构给出的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允许误差相比较,判定被测对象的符合性。

0
    +关注 私聊
  • 西瓜猫猫西瓜

    第2楼2014/12/30

    不确定度一般不分类,如果非要分类,可以按包含因子k的大小分类。当k=1时为标准不确定度,当k≠1时为扩展不确定度。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是不确定度在测量结果可疑度评估中的具体应用,顾名思义是针对某特定的测量结果而评估出来的不确定度。因此,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可以用标准不确定度表示,也可以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
      用标准偏差表示的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表达方式,即未乘以包含因子k之前的不确定度(本质上是k=1,任何数乘以1还是其本身)。当k≠1时,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乘以k,就是以扩展不确定度的形式表达的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0
    +关注 私聊
  • 西瓜猫猫西瓜

    第3楼2014/12/30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表达方式结构图如下:

                             用测量列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表征(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
                 标准不确定度(k=1)<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达方式<             用基于经验和信息估算的标准差表征(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
     
                 扩展不确定度(k≠1)

    结构图解释: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可以用扩展不确定度和标准不确定度两种方式表示,其中扩展不确定度是包含因子k≠1时的表示方法,标准不确定度是K=1时的表示方法。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何时用标准不确定度表示,何时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JJF1059的8.11规定了使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征的场合。除8.11条规定之外的场合是给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还是给出扩展不确定度,应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相关技术法规的要求确定。当顾客和法规没有明确要求时,一般情况下应该给出扩展不确定度。
      K=1时的测量结果标准不确定是由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的各个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合成而得,因此在标准不确定度前面加了一个定语“合成”,称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这些分量的评估方法分为A类评定方法和B类评定方法。标准不确定度用标准差表征,A类评定指的是通过对一个测量列的测量结果统计分析得到标准差,B类评定指的是通过评估者的经验和掌握的信息分析得到的标准差。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无论用标准不确定度还是用扩展不确定度表示,都离不开将各不确定度分量的合成,因此“合成”不是它们的区别,没有必要特意强调是不是加“合成”二字。它们的区别是包含因子k的大小,k是否等于1就是标准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定度的分水岭。各分量合成后,只要是用k≠1的不确定度来表示,就是扩展不确定度的表示方法,而不是标准不确定度的表示方法了。

0
    +关注 私聊
  • 西瓜猫猫西瓜

    第4楼2014/12/30

    “不确定度”描述的对象,不确定度是“测量”的不确定度,是测量过程或测量过程产生的结果-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不是“误差”的不确定度,除非被测量就是误差(例如示值误差),误差如果是衡量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参数而非被测对象的测量结果时,误差没有不确定度。用“不确定度”去描述“误差”无疑是不适当的。不确定度和误差应该都是用来描述测量过程或测量结果的,对同一个测量过程或测量结果而言,其不确定度不能描述其误差,其误差也不能描述其不确定度。
       如果是针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报告”说话, “检定报告”给出的“示值误差、最大示值误差、示值误差均值、...”之类,总之被测对象是示值“误差”,误差是测量结果,因此示值误差这个测量结果可以用“不确定度”描述其可信性。“检定报告”中的那个“测量不确定度”就是“检定者”对其所给出【检定结果】(示值误差、最大示值误差、示值误差均值、...)的检定结果的可信性评估结果,而非对检定结果的误差范围的评估。误差是测量结果减去真值,准确度是测量结果偏离真值的程度,误差范围要么给定,要么测得,却不能评估。要知道误差的大小和准确性高低必须知道被测对象“误差”的“真值”,因此必须送上游测量过程测量(检定),用上游的测量结果当作约定真值计算出最大误差,从而得到示值误差的误差或误差范围。

0
    +关注 私聊
  • v2958482

    第5楼2014/12/30

    学习了,谢谢分享!

0
    +关注 私聊
  • gartelo

    第6楼2014/12/31

    好复杂,默默看了

0
    +关注 私聊
  • 七月破晓

    第7楼2014/12/31

    应助达人

    猫猫 看得我头晕眼花

0
    +关注 私聊
  • yzx2011

    第20楼2016/01/06

    应助达人

    不错,看来一会实验室必须做不确定度评估了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