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要是双11前就看了这篇文,你也许就不会吃土了

  • 小咔酷嘞
    2017/11/17
  • 私聊

贴贴图图

  • 今年最后一个「传统节日」,天猫双十一已经结束,画面定格在了1682.69亿元(人民币)。这背后,是无数「败家娘们」的欢笑与挣扎。
    那一晚「欢愉的产物」——大大小小的快件,正在或者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当然,如果快递车没有自燃的话。

    「等快递是折磨人的东西,
    却又不舍得这样放弃……」
    回想一下,此前大半个月,日复一日煽动性广告文案的轰炸,一轮又一轮的膨胀红包、团队红包的「冲击波」,还有各种跨店满减「伏击战」……让我们毫无招架之力,下了一单又一单,剁了一手又一手。
    只是激情过后收到包裹的你已经渐渐冷静,并且发现了一个真相:冲动是魔鬼!
    就连自己也想不明白,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平时以冷静理智自居的人,为什么那几天就像中了邪一样呢?满脑子的「哗,好便宜」,「哇,不买就亏了」,「哎呀呀,这些都是刚需」……
    于是乎,小编想起了一个男人,不是初恋也不是马爸爸,而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那个男人,或许能为我们解开疑惑。
    2017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以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
    行为金融学与决策心理学
    诺贝尔委员会指出,塞勒把心理学的现实假设融入经济学的决定分析。他研究和探索有限的理性、社会偏好及缺乏控制力的后果,并展示出这些人类特质是如何影响个人决定,以致影响市场效果。
    简言之,每一位剁手党都应该好好认识下这位「男神」,他值得被「供奉」起来!
    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建立了一个抽象的理论体系,对人的假设被简化成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因而经济学家研究的大多是“理性人假设”的人类行为。
    而在塞勒的学术观点中,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不可能存在。关于这点,经历过9年天猫双11的朋友们,相信早有体会。
    通常,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的影响。

    我们大概都曾这样说服过自己
    实不相瞒,小编今年当了回「卧底」,日日潜伏在某家电品牌的天猫用户群,并发现90%以上的消费者都是“贪心”的。
    怎么说?这个群里,每天都充斥着“请大家帮我看看这款我买贵了么?”这样的互动交流。许多人前一秒预定/下单,下一秒就会怀疑自己买亏了。其折射出来的现实是:在消费者心中,永远没有足够低的折扣。商家若不了解消费者这种心理,乱搞促销,必定会出事的。


    当然,商家时不时抛个优惠券、满减券,
    确实加重了消费者的“疑心病”
    那么,在人类剁手时,塞勒究竟得到了什么伟大的研究成果呢?下面主要分享其中常见的3个:
    1
    交易效用
    塞勒认为,消费者在购买一件商品时,会得到两种效用:获得效用(Acquisition Utility)和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
    获得效用,由商品的价值和消费者购买的价格决定。而交易效用,指的是商品实际价格与其参考价格(Reference Price)之间的差别。其中,人类很多经济行为都与交易效用密切相关。
    ▲举个例子:
    去年双11,来自河北的Kelly看中了下面两款大衣。
    A:短款大衣
    原价 ¥699
    双11价 ¥299
    B:长款大衣
    原价 ¥899
    双11价 ¥699
    对于Kelly而已,北方的冬天长款大衣要比短款大衣更实用。但她是一位精打细算的女人,掐指一算,A款低于5折,B款高于5折,一拍大腿果断买了A。后来据说这件衣服一直放在箱底……
    正如塞勒所言:交易效用通常使得消费者做出欠理性的购买决策。而这正是我们常常被商家迷惑的一个地方,比如在现价最近的位置放上原价、吊牌价,通过对比,勾出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2
    禀赋效应
    在1980年的论文《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中,塞勒首次提出「禀赋效应」的概念。
    顾名思义,所谓禀赋效应,就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其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没有拥有它之前大大增加。
    ▲举个例子:
    来自上海的Fiona打算买一款眼霜,经过比价,她最终下单买了L家的一款价值800元的。后来在某平台闲逛时,她发现另一家有一款相同功效的眼霜,只需要699元。一开始,Fiona觉得亏了,于是仔细翻看宝贝详情和评论,最后得出结论:还是L家的更好,成分更天然,好评率更高,虽然价格贵一点,但是一分钱一分货嘛。
    禀赋效应带来的另一个现象是,当你需要出售手上的一件货品,并同时购入另一件相似的货品时,在你心里的「售出价」通常都要比「购入价」高。是不是觉得很妙?
    3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的研究,最早也出现于塞勒1980年的那篇《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
    所谓心理账户,即我们在思考一些问题时,并不会去进行统一的成本收益核算,而会在心里构建很多个分门别类的账户,分头进行计算。
    ▲举个例子:
    来自广州的阿锋,双11在XX电器选购了3台空调,用了红包、膨胀金,所以比预想更便宜,甚是开心。但没过两天,他在群里跟别人聊天时发现,其中1台立式空调满足「满5000减800」活动,自己却没有用券,于是觉得亏大了。

    其实整体而言,阿锋这三台空调都比平时便宜,只是由于其中一台没有达到他所知的「最低价」,因此他开始向别人抱怨格X这次的活动一点都不划算。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各种「小账户」,对于追求极致便宜的人来说,可能只有全部「小账户」都达到了心里最低价,才叫非常「实惠」吧。
    除了塞勒,其实还有别的经济学家也对人类经济行为做了研究,并得出非常有意思的成果,比如: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得奖者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与合伙人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37年3月16日- 1996年6月2日),在前景理论提出的「确定效应」。它是指决策者加重对被认为是确定性结果的选择。
    举个例子:双11中,商家以5折的价格促销一款皮鞋,并在图片里打出「年度最低价,卖完即止」的字样,那么通常情况下,这款皮鞋的下单率会比没有这句slogan高,这就是「确定效应」。也就是,当我们知道了皮鞋的促销价是可预见时期内的最低价时,我们就会认为它很值得买。反之,如果在双11期间内价格混乱,也不承诺所谓「保价双11」,那么就算消费者预定了,也很有可能会「挞定」。
    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大部分人类认知能力有限,习惯于安逸,意志力薄弱,有拖延症,常有攀比心,贪心。这些与「理性」相背的行为习惯,正是塞勒所关注的,也正是经常发生,一直存在的行为。而塞勒靠研究这些行为获得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实在当之无愧。
    可以说,塞勒等经济学家的研究,实际上是在帮助人类尽量避免在经济决策和行为中的非理性行为。而只要掌握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便可以设计出各类选择环境(选择体系),从而使我们做出最佳选择。
    然而,一个可能会让塞勒大大心塞的事实是:就算我们八百年前就知道了这些,或许还是会一边流泪一边剁手,毕竟买买买……真的让我们好快乐啊~
0
    +关注 私聊
  • wsy18

    第2楼2017/11/21

    这个双11我一分都没花。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