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官人按)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人?

  • 大耳朵兔兔
    2018/08/21
  • 私聊

论文写作和投稿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人?

    廖洪柱

    我一直在想,在合适的时候,应当将我的审稿的经历分享一下,也许对一些人是有益处的。今天科技论文的发表与日俱增,显然聘请全职的专业人员来做审稿的工作是忙不过来的。同时,每个人也会形成其特定的态度与偏差。如何公平、公证地来审理科研人员的科技论文稿件,同时能做到高效而有序,确实需要科研期刊一个好的策略。在众多不同的审评机制里,“单向盲评”--即审稿人知道稿件的作者与机构但是作者不知道审稿人信息等情况,仍然是最普遍与广泛的审评方式。
    在我读博士期间,我的导师曾说过这样的话:在科研这个群体里,或时或早,我们都有义务做一些志愿者的工作。审稿就是其中一项,由于你的稿件正常是由三个人审理的,所以,你理应审理三倍于你发表过的文章,这样你在这事上就不欠债了。当时我想,这应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今回头看,在已过的四年有余的时间里,前后审理的稿件有近八十篇,在五个不同的分析化学期刊上面,而我发表的文章的篇数只是十篇。显然,我已经超额完成了我的义务。
    和其它许多的人生第一次一样, 收到第一篇审稿邀请的情形,我如今都难以忘记。当时,姐姐、姐夫一家去奥斯汀生活,我们一起过去看望他们。一不小心,收到了导师发给我的一个审稿邀请,他是该期刊的编辑。当时的我很激动,尽可能认真地审理稿件。此后,导师就很少给我发审稿邀请了,前后总共也就三四次。之后收到的审稿邀请,主要来自于该期刊下面的其他编辑。出人意外的是,在之后他帮我写推荐信时,特意提到了我是处于该期刊审稿人排行榜上的前10%。每一个期刊估计都有一个类似的给审稿人打分的评分系统。虽然这不是特别好的成绩,但至少没有让他失望,也算是一名合格的审稿人。“第一次”往往都很重要,因为这决定我们是否打开了新的一扇门。以下是我想要分享的一些个人心得。
    第一点就是马太效应:就是努力你擅长做的事,你就可以做得更好从而收获更多;而你不擅长做的事情,往往就只有少有的几次尝试机会。审稿是一种志愿者的工作,同时也是消耗脑力与时间的事情。要坚定持续,认真对待也非易事。基本上你做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报酬。对于我自己,当时的动力之一是审稿可以加强我申请身份的背景条件。因此,我认认真真地审理该期刊的稿件。结果,我有一半以上的审稿邀请都是出自于该期刊。每一次审稿后,编辑都会给在系统内给一个评分,这样其他的编辑也会看到从而决定是否发出邀请。你的评分越高越靠前,那你就可能收到更多的审稿邀请。最多的时候,同时有三四篇稿件在手,从而不得不自己删选。最后,控制下来,一次只审理一个期刊的一篇稿件。很多时候,我们只想审自己真正熟悉的领域,这是很难得到编辑的青睐。一开始你必须有勇气接受任何的审稿邀请,两军相遇勇者胜。你可能要为此花费十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但这就是我们所需要付出的。直到有一天,你的审稿能力得到了认可,你才能提出自己的审稿稿件要求。否则,你只能是消失在大量审稿人的潮流之中,没机会得到更多的审稿申请。以上就是“有的还要加给他,使他有余”的个人经历。在我身上,也发生了“没有的连他有的也会夺去”。当时,向一名教授发出了审稿的请求,由于彼此相识,他很快给了我一篇稿件。虽然这期刊的影响因子低,我也觉得自己尽力而为了,可就是没有得到教授的认可,从此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证明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在面试中你就只有一次机会表现自己。如果你失败了或失去了就得学习放下,去寻找其他更好的机会。
    第二点就是信任。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信任可以变化成友谊,爱情,财富与名誉等等。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动着人与社会的一切关系。在这审稿的过程,至少有三种不同的信任在其中。首先是编辑对审稿人的信任。因为编辑不可能亲自一篇篇地去审理文章。由于编辑往往是兼职的工作,所以他必须找人分担他的工作量,审稿人正是这一角色。系统内部的审稿人评分机制就是一个信用打分系统。得分高的,编辑就愿意用他做审稿人。借着审稿这座看不见的桥梁认识彼此,编辑就有可能一直愿意给你稿件审理,因为他对你已经建立了完全的信任。第二层信任就是审稿人相信作者的工作是真实的,同时工作是有意义的。这就需要一双火眼金睛,从数据中来确认科研工作是否是真实。第三层的信任则是编辑对作者的信任,这基于他对多位审稿人对同一稿件的综合评价以及他对稿件的整体看法。第一层的信任才是审稿人所需要关心的。获得这种信任,没有过多的路可走,就是花时间与精力,尽心尽力审好手中的每一篇稿子。这种无形的付出不会是无意义的,编辑能从他所经历的千百个审稿人中一眼就看出有没有花功夫。
    第三点则是自信与自学能力。自信表现在相信自己有能力审理所属领域的大多数文章,即便是以前没有做过也没有学习过的。这种自信不是出于无知与自大,而是出于两点。一点是通过摘要或稿件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有些期刊只能看到摘要,有些则能在接受审稿之前就可以看到全文);另一点是相信自己能通过已往的经验以及逻辑思维能应付这审稿的任务。有一点个人的看法,审稿并非挑出稿件里所有大大少少的问题来,而是找出稿件里主要的逻辑漏洞来。这也是GRE作文要锻炼的一种科研素养。检验这种自信到底管用不管用则很简单,那就是编辑是否愿意继续给你审稿的机会。自学能力则表现在能让自己不断进步,换新的角度与眼光来审稿,从其他审稿人宝贵的意见中学习与进步,我想是没有止境的。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能节约出你宝贵的时间来,能用更短的时间完成审稿的工作;一个是找出稿件中一刀致命的问题来,从而能获得编辑的认可,得出和你一样的审稿结论。收到编辑发出的相同的审稿结论,我想这是作为审稿人暗自窃喜的时刻。自学的途径则有许多,首先是自己发表文章得到的审稿意见以及当时你和共同作者的相关回应;其次是你在复审修改后文章时,所看到其他审稿人的意见;最后也是最容易得到的就是网络上的各种相关资源。
    第四点就是收获。如果审稿一点收获也没有,我想没有人愿意坚持做这样的工作。审稿是费时与费力的,同时工作是默默无闻的,只有那见不着面的编辑知道你的名字。那到底有那样的收获呢?对于我自己而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新知识,我们可能没有时间特意去学习不同的东西,但是审稿却是这样难得的机会,能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保持对整个领域的理解与更新。其次是自得其乐,如果你对审稿一点兴趣没有,我想你对科研的兴趣也不会很大。最有意思的时候是看到做的工作是你自己所属的领域,这时有可能产生你内心的共鸣或者激发你一些新的科研想法来。最后,这种与编辑建立起来的信任,有可能帮助你的事业更加往前,比方说在申请一个重要的职位时,他能给你写一篇有份量的推荐信。如果你坚定持续地审稿,说不定当编辑退休时推荐你来接位呢。当然这种事可遇不可求,但谁也不知道这样的美事不会发生。
    简而言之,以上是我四年多以来积累的一些审稿心得。本以为我写的会是一个技术贴或干货,结果还是一篇主观的审稿心得分享。若是有时间,我会将技术方面的经验放在姐妹篇中,即“如何获得审稿专家的不杀之恩”。

  • 该帖子已被管理者-生活所迫设置为精华,下面是奖励记录:加20积分,加5声望
    +关注 私聊
  • 生活所迫

    第1楼2018/08/22

    应助达人

    十分鼓励本版原创

0
    +关注 私聊
  • xiaogumd11

    第2楼2018/08/22

    应助达人

    写得都是干货,偶尔也审过稿,但远远比不上楼主的敬业和专业

0
    +关注 私聊
  • wccd

    第3楼2018/09/13

    应助达人

    审稿也是一门学问。有些编辑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取乏瞻远性。

0
    +关注 私聊
  • 生活所迫

    第4楼2018/09/14

    应助达人

    恭喜作者获得月度二等奖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