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新闻追踪2】破译“药品降价死” !

  • 怪侠一点红
    2007/02/13
  • 私聊

快乐老家

  • 年末岁首,杭州天天好大药房据店里登记的一份“百姓缺药登记表”到市场采购时发现,表上70%的药品早已无人生产。这些全是政府明令降价,或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这“缺药登记表”凸显出当前我国药品“降价死”怪现象:药品降价——代理商停进货——医院停开方——药厂停产——“降价药”改头换面变新药重新审批后高价再上市——药品降价演化为涨价(见
    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70211/743787/)

    到底我们拿啥去守住这道药品关口?在我看来,根治药品一降就“死”至少需过三关:其一,依法改革,从严审批新药;其二,揪出药品流通领域里的“黑手”;其三,一刀切剥离药品直接进医院的权力。

    先说降价药的非法“重生”问题。诚如杭州天天好药房总经理陈金良所称,随着降价药消失,一夜之间又生出了众“新药”,如已不常见的普通红霉素药品,“重生”后市场上便有47种名称,价格瞬间涨成普通红霉素的10倍。

    实际上,对我国近年来每年都要批准的1万多种新药,百姓不会因药品创新的突进而感到欣然,相反,看到的却是身披各种光怪陆离之马甲的价涨了数倍的便宜旧药。当前新药审批需从严把关,按照国际上流行的药品学名与分子含量为基础标准的方法来定价定质。全部停止那些只改变药品填充剂而更换商品名的假冒新药的审批与政府定价。当然,这要靠相关法律法规的跟进,阳光公示、阳光审批、阳光收费,从而做到以法律制度去守关,而非领导作用去把关。
    +关注 私聊
  • 怪侠一点红

    第1楼2007/02/13

    再者,药品流通业需整顿,剥离攫利黑手。当前药店与医药公司的成立要求很高,但越这样,越容易使药企成为相对垄断形式的市场怪胎。因为在我国市场法律体系不完善的语境下,被批准的药企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打上了“官亲烙印”。于此,便无法形成药品销售上的市场竞争。那些不配销百姓基本用药的“无德企业”依然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特别是一些“能人”,大量代理进口药品,这些进口药因披着一件光鲜的“洋装”,就可以逐步打败竞争对手把高价的国外的淘汰药购进。

    其三,需一举打破医药不分的痼疾。医药不分,10多年来一直为学界和坊间所诟斥。医院垄断药品销售以药养医,几乎可以成为失败医改的第一大原因,它败坏医生形象,加剧医患矛盾,可谓是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如今重制新医改进入攻坚阶段,笔者认为,“医药不分”问题一日不除,百姓看病贵便一日不解。(周明华)

0
    +关注 私聊
  • 怪侠一点红

    第2楼2007/02/13

    延伸阅读:降价药“整容”后再高价上市谁之过


      一些人认为是药品代理商在作祟,调低价格降低了代理商的利润空间,代理商不进降价药、低价药,药品生产企业也就只好停止生产;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医生医疗机构由于有回扣、利润诱惑,医生自然开那些利润高的药品,价格低、利润小的药品也就很少能为百姓使用;也有一些人认为是药品生产厂家在捣鬼,药品降价后,生产利润减少,不得不停止生产。

    笔者认为,上述三个环节在利益驱使下,确实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并非主要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职能部门在管理上存在问题,没有健全体制机制。近年来,我国每年几乎都要批准1万多种新药。一些降价药改头换面后再高价上市,混迹在这1万多种新药中。那么,是谁审批的?如何审批的?又是如何把关的?这些改头换面的降价药审批中背后是否存在“猫腻”?国家药监局前局长郑筱萸腐败窝案是这一问题的最好答案

0
    +关注 私聊
  • 怪侠一点红

    第3楼2007/02/13

    杭州这家药房只是一个缩影,全国所有降价药中,一宣布降价不久就消失的药品远不止3000多种。从1997年到2006年,政府对药品降价多达19次,降价金额近400亿元,其降价范围之广、频率之高、力度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

    但药品依然很贵,医生开出的药方价格依然很高,百姓仍然看不起病。按理说,10年19次降低药品价格,接近一年两次降价,仍然不见效果,有关职能部门早就应该反思了。但有关部门却把降价的次数当作政绩来总结,不顾百姓是否得到了实惠,不管药价高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了,不寻找药品降价次数这么多而价格仍然虚高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百姓的反映,社会的呼吁,媒体的追寻,最终找到的原因是:当前,我国药品出现一种“降价死”的怪现象:药品降价——代理商停止进货——医院停止开药方——药厂停产——“降价药”改头换面变新药重新审批后再高价上市——药品降价变成了涨价。

     一些人认为是药品代理商在作祟,调低价格降低了代理商的利润空间,代理商不进降价药、低价药,药品生产企业也就只好停止生产;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医生医疗机构由于有回扣、利润诱惑,医生自然开那些利润高的药品,价格低、利润小的药品也就很少能为百姓使用;也有一些人认为是药品生产厂家在捣鬼,药品降价后,生产利润减少,不得不停止生产。

0
    +关注 私聊
  • 怪侠一点红

    第4楼2007/02/13

    笔者认为,上述三个环节在利益驱使下,确实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并非主要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职能部门在管理上存在问题,没有健全体制机制。近年来,我国每年几乎都要批准1万多种新药。一些降价药改头换面后再高价上市,混迹在这1万多种新药中。那么,是谁审批的?如何审批的?又是如何把关的?这些改头换面的降价药审批中背后是否存在“猫腻”?国家药监局前局长郑筱萸腐败窝案是这一问题的最好答案。

    在真正整顿药品购销、生产、使用环节秩序,严厉打击医疗机构医生吃回扣等商业贿赂行为的同时,加大力度打击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商业贿赂问题,彻查这些部门存在的严重腐败现象,同时,尽快建立一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阳光透明的药品管理审批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品价格高的问题。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