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国内外分析方法操作规程建立之我见

  • 陈qq
    2020/07/01
    红小豆
  • 私聊

化学药检测

  • 接触到跨国药企项目的分析方法,不得不慨叹他们对细节的关注,一个含量分析方法可能就要建立20页左右的内容,而国内药企一个项目的分析方法可能也就三到五页,究竟我们少了哪些内容?

    1.缺少方法验证内容的汇总罗列,比如我们做方法验证的耐用性、溶液稳定性,做完之后数据放一边,需要用到的时候无处可寻;而如果将耐用性参数加入到分析方法sop中,是否更容易界定我们实验的参数范围。我们习惯于为了做分析方法验证而验证,往往脱离了试验本身的意义,而一个好的分析方法一定是任何一个没有分析基础的人都能看得懂、用得了;

    2.缺少试剂级别、耗材型号、仪器类型、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搅拌速度等具体细节的体现,哪怕是推荐的参数,如果没有对这些信息的罗列,可能就会是另一位试验人员要栽的坑;

    3.缺少典型试验图谱,比如某些特定杂质的出峰位置,简单一张图,可以清晰明了的告诉试验人员很多关键信息,使其更能直观地判断所运行样品是否出现异常;

    4.缺少进样序列的设计,完整的进样序列的推荐,可省去分析人员很多迟疑,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5.缺少试验结果的报告规则,报告规则的明确规定更能统一不同试验人员的习惯,良好的规范定能给审评人员一个视觉上的印象加分;

    6.变更的描述不够具体,不够全面;通过变更,应该能了解到方法更改的始末,清楚变更的原因,然而这些信息未必都能找到;

    综上,一个好的分析方法操作规程,能够清晰地指导试验人员的操作,可以节约试验员很多犹豫的时间,所以个人认为谈工作效率必定是建立在好的方法之上的。
    +关注 私聊
  • dadgoh

    第1楼2020/12/22

    应助达人

    感谢分享

0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