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能力一流的人,只不过是掌握了这三招
刘彦刚
第1楼2024/04/14
第一步:对话前做好准备
一项尚未发表的实验关注如何帮助人们减少关于对话的焦虑。实验要求参与者在开始讨论之前写下几个自己希望讨论的话题。这项练习大概要花30秒,而且参与者写下的话题在实际对话中通常不会出现。
不过,研究者发现,预先准备话题列表会让对话进行得更顺利。对话中令人尴尬的停顿有所减少,焦虑减轻,而且参与者事后表示自己在对话中更加投入。
在工作中,你可以在接触新认识的人之前运用这一策略,特别是在你感到焦虑或紧张的时候。无论你是第一次去见自己的上司,还是与可能成为你导师的人一起去喝咖啡,抑或是尝试与自己钦佩的同行建立联系,都可以在开始对话之前大致想一想自己希望讨论什么话题,与工作有关和无关的话题都可以。可以问一些普通的问题:问同事周末做了什么、对昨晚的棒球赛有什么看法,或者在本季度的工作中期待的项目是什么。
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不会真的聊到你想好的话题,这些话题也可以帮助你预防冷场。预测可能讨论的话题,会让你更有信心,为有意思的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步:在对话中提出深度问题
对话开始后,可以提出一两个深度问题,帮助你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了解同事。
“深度问题”具体是怎样的问题呢?
深度问题要求一个人描述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经历,在超越了日常生活简单事实的层面上揭示自我。深度问题可能很轻松,比如“对你来说完美的一天是怎样的”,也可能很沉重,如“你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一些深度问题最初可能显得没有什么深度,比如“讲讲你的家庭”或者“你今天为什么看起来很开心”。不过,这样的问题的确是深度问题,因为这种问题邀请别人解释是什么让他们骄傲、担忧、快乐或兴奋。
如果你在对话中想不出深度问题,别忘了,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变成深度问题:
问题:你住在哪里?
深度问题:你居住的地方有哪些方面让你喜欢?
问题:你之前在哪里工作?
深度问题:你做过的最喜欢的一份工作是什么?
问题:你在哪里上大学?
深度问题:你上大学时最喜欢的是什么?
问题:你有孩子吗?
深度问题:你的家庭是怎样的?
问题:你在这里住了多久?
深度问题:你住过的地方里最好的是哪里?
注意,关于事实的问题(“你住在哪里?”)容易直接终结对话(“我住在波士顿”),但只要稍加改动(“你居住的地方有哪些方面让你喜欢?”)就可以邀请对方分享关于自己的事(“我最喜欢的是那里距离市区很近,我很喜欢走路去市中心的剧院”)。
芝加哥大学研究深度问题的教授尼古拉斯·埃普雷(Nicholas Epley)告诉我,提出深度问题其实比我们想的更简单,“比如我在火车上跟通勤的人聊天,我可能会问‘你从事什么工作’,然后再问‘你喜欢这份工作吗’或者‘你有其他梦想吗’,这时候你已经提了两个深度问题,了解了别人的梦想。”
以下提示可以供你在对话中参考:
询问对方的信念或价值观,如“你是如何决定要成为教师的?”请对方做出判断,如“你是否很庆幸自己上了法学院?”
询问对方的经历,如“去欧洲旅行的感受如何?”
这类问题不会令人感到越界,是在邀请别人分享自己对教育的观念、在工作中看重的东西或对于自己选择的思考,而非单纯描述自己的工作。
刘彦刚
第2楼2024/04/14
第一步:对话前做好准备
一项尚未发表的实验关注如何帮助人们减少关于对话的焦虑。实验要求参与者在开始讨论之前写下几个自己希望讨论的话题。这项练习大概要花30秒,而且参与者写下的话题在实际对话中通常不会出现。
不过,研究者发现,预先准备话题列表会让对话进行得更顺利。对话中令人尴尬的停顿有所减少,焦虑减轻,而且参与者事后表示自己在对话中更加投入。
在工作中,你可以在接触新认识的人之前运用这一策略,特别是在你感到焦虑或紧张的时候。无论你是第一次去见自己的上司,还是与可能成为你导师的人一起去喝咖啡,抑或是尝试与自己钦佩的同行建立联系,都可以在开始对话之前大致想一想自己希望讨论什么话题,与工作有关和无关的话题都可以。可以问一些普通的问题:问同事周末做了什么、对昨晚的棒球赛有什么看法,或者在本季度的工作中期待的项目是什么。
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不会真的聊到你想好的话题,这些话题也可以帮助你预防冷场。预测可能讨论的话题,会让你更有信心,为有意思的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步:在对话中提出深度问题
对话开始后,可以提出一两个深度问题,帮助你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了解同事。
“深度问题”具体是怎样的问题呢?
深度问题要求一个人描述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经历,在超越了日常生活简单事实的层面上揭示自我。深度问题可能很轻松,比如“对你来说完美的一天是怎样的”,也可能很沉重,如“你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一些深度问题最初可能显得没有什么深度,比如“讲讲你的家庭”或者“你今天为什么看起来很开心”。不过,这样的问题的确是深度问题,因为这种问题邀请别人解释是什么让他们骄傲、担忧、快乐或兴奋。
如果你在对话中想不出深度问题,别忘了,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变成深度问题:
问题:你住在哪里?
深度问题:你居住的地方有哪些方面让你喜欢?
问题:你之前在哪里工作?
深度问题:你做过的最喜欢的一份工作是什么?
问题:你在哪里上大学?
深度问题:你上大学时最喜欢的是什么?
问题:你有孩子吗?
深度问题:你的家庭是怎样的?
问题:你在这里住了多久?
深度问题:你住过的地方里最好的是哪里?
注意,关于事实的问题(“你住在哪里?”)容易直接终结对话(“我住在波士顿”),但只要稍加改动(“你居住的地方有哪些方面让你喜欢?”)就可以邀请对方分享关于自己的事(“我最喜欢的是那里距离市区很近,我很喜欢走路去市中心的剧院”)。
芝加哥大学研究深度问题的教授尼古拉斯·埃普雷(Nicholas Epley)告诉我,提出深度问题其实比我们想的更简单,“比如我在火车上跟通勤的人聊天,我可能会问‘你从事什么工作’,然后再问‘你喜欢这份工作吗’或者‘你有其他梦想吗’,这时候你已经提了两个深度问题,了解了别人的梦想。”
以下提示可以供你在对话中参考:
询问对方的信念或价值观,如“你是如何决定要成为教师的?”请对方做出判断,如“你是否很庆幸自己上了法学院?”
询问对方的经历,如“去欧洲旅行的感受如何?”
这类问题不会令人感到越界,是在邀请别人分享自己对教育的观念、在工作中看重的东西或对于自己选择的思考,而非单纯描述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