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转帖】谢学锦获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

快乐老家

  • 谢学锦获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

    (记者赵凡报导)6月19日晚,在西班牙北部城市奥维耶多举行的第23届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谢学锦荣获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

      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是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界的最高奖项。该奖项是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的前身国际勘查地球化学家协会于1990年设立的,授予在勘查地球化学领域取得杰出科学成就的科学家。该奖项自设立以来只颁发了3次,共有4人获奖。

      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在给谢学锦的颁奖词中高度评价谢学锦在勘查地球化学上的成果,称他是“中国勘查地球化学之父”,指出他“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是他提出并技术指导了‘中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RGNR)’”,该计划“使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全国范围的地球化学数据库”,并在矿产勘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谢学锦在接受金奖时说:“我有这样的信念,21世纪应用地球化学在解决资源与环境的重大问题时,各种尺度各种形式的地球化学图将是其最基本的支撑。”他表示,将和大家一起共同为发展与完善地球化学填图的思路与方法技术而努力,以此来推动年轻的应用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与壮大。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1楼2007/07/13

    谢学锦院士简介
    谢学锦,上海市人,1923年5月生,中共党员,1941年——45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化学系学习、1946——47年重庆大学毕业。1952年调地质部参加地球化学探矿室的筹建工作,1954年任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主任,现任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名誉所长。
    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对矿床原生晕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与前苏联学者同时发现了原生晕中元素的分带现象。70年代开始地球化学填图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进行设计与全面指导,组织领导全国40个实验室研制GSD、GSS、GSR地球化学标准物质,这些标准物质以其高度均匀性及50——70种元素含量保证值的高质量而闻名于世界。还指导这项计划中多元素分析方案及特殊景观区工作方法的研究,撰写出版的区域化探一书成为十余年来实施这项计划的指南。这项计划已进行了2年,覆盖全国600余万平方分里。地矿部根据这一计划的线索 ,已发现数百个有经济价值的矿床,特别是金矿,其潜在经济价值在两千亿以上。8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开始列入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研究项目。致力于提高各国地球化学填图的质量、水平与工作方法的标准化。由于中国地球化学填图工作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他但任了国际地球化学填图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在国外杂志发表的论文《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中的某些战略与战术问题》、《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分析的要求》等,对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方法的标准化起了重大影响。与10位各国科学家共同撰写的《全球地球化学数据库》一书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书中大量引胜了中国成就,对分析的要求全盘接受了他的思想与规定。90年代担任国家“攀登”项目找寻隐伏大矿富矿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提出了“地球化学块体”的新理论,追踪巨型矿的谱系树方法,提出了找隐伏矿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新理论新方法,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有可能改变21世纪矿产勘查的思路与方法,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专著三部。
    曾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委员,现还任国际地球化学勘查杂志副主编,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式作组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等职务。1980年当选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2楼2007/07/13

    父子同走找矿路
    ——访勘查地球化学家谢学锦院士
    国土资源网 (2004年9月22日 13:15)



    赵 凡

    坐落在甘家口东北角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大门,默默进出着一些也许没有可能成为社会名流的科学巨人。楼内, 2层走廊上挂满地质学科院士的照片。

    其中两张,人都姓谢。那张黑白的老照片上,是年轻时的谢家荣,灰色西装与圆眼镜,风华正茂,风流倜傥。另一张彩色的照片,记录了谢学锦——38年前去世的谢家荣之长子——的睿智和成熟,照片颠倒了时间的顺序,让我感动的,是他们脸上闪烁着的穿越时空的相同的神韵。

    在科学史上,父子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把学科发展到顶尖的高度,毕竟少见。事实上,从 1956年到 1966年,谢家荣和谢学锦就在同一层楼里工作了十年。父子二人在找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给人以同样的高山仰止的感觉。

    1955年谢家荣当选中科院首批院士, 1980年谢学锦当选中科院院士。

    早在 40年代,谢家荣就被誉为中国找矿最多的人;而近 20年来,我国 80%的矿产新发现,特别是金矿的新发现,都与谢学锦设计并指导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提供的信息有关。

    2002年 9月 7日,正是谢家荣诞辰 106周年的纪念日,记者来到了谢学锦的办公室。

    记者:我在楼道里看到你和你父亲谢家荣先生的照片,感觉父子俩长得很像。回想起来,你受父亲影响有多深?

    谢学锦:父亲对我的影响潜移默化在每件小事中。我的科研一直是在比较高的起点上进行,这与英文水平不无关系,父亲是我英语的启蒙教师。中学的时候,我爱好国语,不喜欢英语,结果考试不及格。参加暑期补习班,才上了一个月的课,就不想去了。父亲看了我拿回家的新课本,第一课,正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就讲给我听。我听着听着,就来了兴致。以后,就开始自己看,不懂的地方,请父亲解释。第二学期英文月考,我很快就交卷了,老师直叹气,说,你即使做不出来,也要耐心坐一会嘛。结果,我的成绩是第一。“七七事变”后,父亲因为要了解前方的消息,就订了英文报,他读报的时候,也鼓励我读,再后来,我就看英文小说。第一本小说,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不懂的地方,随时请教父亲。父亲早年留学美国,我虽然没有到国外留学,但因为坚持读英文,在事业上获益非浅。

    记者:父亲是否有意识地培养你对科学的兴趣?

    谢学锦:可能并不是有意识的,但我,还有我的弟弟们,却被他的工作热情感染。小时侯,我们经常见父亲工作到半夜。他当时在北大教书,因为晚上工作得太晚,白天矿床学的课,都要排到 10点之后。那时我就觉得最伟大的人就是科学家,而不再羡慕别的工作。我后来像父亲一样,从事了地质科学研究,三个弟弟,也分别在冶炼、机械和石油工业科学领域工作。

    记者:从事地质这个学科,是父亲替你作出的选择还是你自己的选择?

    谢学锦:我自己的选择。说起来,我大学选的专业并不是地质学,而是物理。在浙江大学物理系读到三年级,我越来越无法忍受数学的艰涩,决定转专业。思前想后,转到了化学系。大学毕业后,父亲帮助我在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南京厂找了份工作,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矿石样品的化学分析。

    记者:那你后来怎样走上了找矿的道路?

    谢学锦:逐渐,我感到矿石分析工作只被地质学家当作工具使用,不能有一番大的作为,父亲介绍我看了一本书,是位名叫华盛顿的美国科学家写的关于硅酸盐的分析著作,书中涉及到地球化学。看到我对此书感兴趣,他又介绍我看克拉克的地球化学的书。正是这两位科学家,使我意识到化学也可以走出另一番天地。但是,真正让我走上化探领域还是在解放后。有一次,父亲看了一篇地球化学探矿在美国的文章,他对我说,你不妨也试试。我后来就是在这个领域探索,一直到现在。

    记者:从科学精神上,你觉得自己继承了父亲哪些科学精神?

    谢学锦:首先是博览群书。小时侯,弟弟妹妹的成绩总是班里的第一第二,我却总在第 25名左右。母亲很恼火,父亲却劝她说,这孩子整天看书,博览群书是好事,将来会有出息的。

    地质部成立后,我到了北京,当时有一段时间思想处在彷徨状态,我是学化学的,半道干地球科学的研究,合适吗?我就去问父亲。父亲说:你用不着费很大的力气去认识矿物。应该发挥你的化学专长。他有一句话我至今印象很深。他说,“你不要迷失在细节中”。就是说,要从战略的高度研究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的化探扫面,干的就是这样战略性的大事。

    记者:我们知道谢家荣先生是矿床学界大名鼎鼎的老前辈,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你和父亲在一个领域工作,你们在学术上有没有争论?父亲对你的工作有怎样的评价?

    谢学锦:我的主要成果在 70年代后。父亲去世时,我的羽翼尚未丰满,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向传统的地质找矿理论提出质疑,所以还形不成争论。父亲并没有看到我比较成熟的工作,当然也没有看到我现在的成功。但那时,他看到了我的潜力,对我的每一成就都给予鼓励。在我看来,父亲不仅是单纯的地质学家,而且是经济地质学家,他不仅为国家找矿,而且研究找到的矿能不能开,开了之后,能不能获利。有些人说他是“江湖地质学家”,在我眼里,他是真正的科学家。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时时都表露出对对方的欣赏。母亲说,这父子两个,简直是互相吹捧。

    记者:你和父亲都是找矿,区别在哪里?

    谢学锦:有一次,有位熟人对我说,“你不如你父亲。你父亲在野外跑几天,就能发现一个矿,你做不到”。这就是我和父亲的区别。父亲找矿是用肉眼观察,综合地质理论与经验,而我要通过样品分析发现肉眼观察不到的现象,我一生都在琢磨怎样打格子取样,我的格子,从几平方公里一个样到几百平方公里一个样,甚至几千平方公里一个样,我要对这种很稀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覆盖全区域的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从而系统全面地提供矿产分布的信息。

    记者:你的方法明显与父亲不同,在理论上怎么解释?

    谢学锦:传统化探理论认为矿床形成时和形成后会有物质向外扩散,形成各种分散模式,于是,找矿就是通过这些分散的物质向源头追。我认为,地球在形成时,物质就是不均匀的,形成富含某种或某些元素的地球化学块体,后来的发展演变,更加剧了这种不均匀。化探的手段可以把地球化学块体圈出来,然后追索它的内部结构,结合地质条件找矿聚焦到巨型矿床。

    记者:所以有人说你违背了父亲找矿的路子。如果父亲健在,他会支持你吗?

    谢学锦:我相信一定会的。父亲是个思路开阔的人,他随时都关注新思想的产生。在科学上,新的思想和方法,标志着科学提高发展有了新的起点。化探原来在人们眼里只是地质工作的辅助性工具,我的工作扭转了这个观念。我认为,一个方法可以和另一个方法在某个点上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记者:在性格上,你和父亲有什么不同?

    谢学锦:父亲很内敛,他比我认真,也比我勤奋。不过,他也比我爱玩。在家里,常常听他对母亲说,一起去听戏什么的。我年轻时兴趣广,看小说、读诗、欣赏话剧,后来就变了。因为有一段时间自己身体不好,也觉得时间宝贵,就慢慢放弃了原来所有的兴趣,尽量不消耗体力。有意思的是现在身体反而好了。

    (1998年的一场车祸,差点使谢学锦中止在学术领域越来越高远的规划,但是,他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又奇迹般地按照他面向全球的雄伟计划往前走。)


    简历:谢学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组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曾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委员等。从 20世纪 70年代设计并指导原地矿部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80年代致力于研究极低密度采样的全球填图方法。90年代提出巨型矿形成的新理论,并发展深穿透地球化学的新技术以找寻隐伏的巨型矿床。

    其父谢家荣,上世纪 20年代留学美国,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曾任地质部总工程师。是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著名经济地质学家。对我国煤岩学、矿相学、区域地质学、地震学和陨石学等都进行过先驱性的研究。

0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3楼2007/07/13

    地球化学家谢学锦院士--勘查地球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23日 13:16)
      CCTV.com消息(东方之子):在中国能够领先于世界的应用科学屈指可数,但是有一个应用科学领域,中国人领先于世界已经20多年。这就是81岁的谢学锦院士领导的、用地球化学填图的方法、搞清全球资源分布的科学计划。这项计划在中国矿产资源勘查中取得的效果,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谢老一直有个梦想:只要让他抽取全球5000个样本,他就能分析出各种化学元素在地球上分布的详情,这就能为和平合理利用全球资源探明家底,谢老至今仍为这项造福全人类的计划而努力。

      很少有人相信这个坐落在河北廊坊市的不起眼的研究所却领导着中国地学界迄今为止规模最宏大的一项科学研究,这就是谢学锦院士1978年提出的全球地球化学填图计划,这个计划投入近10亿,在国际上处于无可争辩的领先地位。

      谢学锦:我从事勘查地球化学的这个研究工作已经有50年了。60年代末期,英国人开始做出第一幅地球化学图来的时候,就正合乎我这个想法,所以我在国内就提出要做地球化学填图。就以比较稀的采样格子,不像勘查地球化学家一般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测量,而是要把它变成一种战略性的方法,把整个地球元素的分布都能够测量出来。

      全国地球化学填图计划是要抽取全国几百万个水系沉积物样本,研究分析各种化学元素在中国地理上的分布与变化。这项计划找矿效果之好,让世界震惊。仅探明的金矿贮量价值就在2000个亿以上。近20年来,中国发现的新矿床80%以上是根据这一计划提供的线索,然而谢老这项宏伟的科学计划当初却有很多人不太相信。

      谢学锦:我就到各省去周游,去做报告。往往是到了一个省,这个省原先反对声音很强烈,我去了以后,做了报告,跟他们讨论以后,这个省就支持这个计划了。所以一个省一个省地说服,反对的声音一年比一年微弱。到了四年以后,就开始就没有反对声音了,就开始是一片颂扬声了。因为到了第四年,已经在河南用这个扫面的这个计划发现了大的金矿。

      谢老说这项计划的成功还在于我们研制发展了一批高、精、尖的实验分析方法和技术,能够高效精确分析几百万样品中含量仅为千亿分之几的元素,令国际同行惊叹不已。谢老是国际公认的地球化学填图权威科学家,目前还担任着国际地球化学填图项目分析方法委员会主席的职位。90年代谢老又超越他以前的工作,在国际会议上大胆提出,只需抽取全球5000个特殊样本,就可以迅速查明全球资源分布。

      谢学锦:我赞成一种新的战略,叫做“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我们能不能在比较短时期之内,能够对全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知道全球的元素到底是怎么分布的。

      那么这个计划先是许多人都反对,所以我想我要说服别人,我得要拿出实例来。所以我就拿全中国当作一个试验点,用五百个所谓泛滥平原沉积物来覆盖全国。结果就是花了一年时间,我买了一辆车,跑了十万公里,让几个学生跑,在全国跑了十万公里采集泛滥平原沉积物。这种沉积物都是在大河,流到平原的口上,在那里沉积下来的细粒物质,采集那个,这个做的结果是非常令人惊讶!就是说这样做出来的图,跟我用几百万样品做出来的图,就非常相似。

      结果西方国家,现在他们也同意,就是在欧洲一个计划,它有26个国家参加,同时采水系沉积物跟泛滥平原沉积物。

      2002年1月,谢老接待了慕名而来的俄罗斯地球化学家,双方就俄国地球化学填图项目合作交流达成了意向。目前中国已和哥伦比亚、巴西、东南亚、中亚等国达成协议,帮助对方实施地球化学填图计划。谢老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周游列国,说服全世界能够实施他提出的造福人类的填图计划,然而,199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谢老走出中国的计划差点受到重大影响。

      谢学锦:那天撞车的时候,把我撞得飞起来。那么掉在地上之后,我马上就动我两条腿,就发现两条腿已经不是我的了。我想两条腿恐怕断了,然后我赶紧就动我的脊椎,动我的腰,就发现上身好像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就放心了。我想大不了就把两条腿截断了,没什么了不起,反正脊椎没坏就没问题。

      当时谢老被送到被送到医院时失血已达3000毫升,双腿肿得像水桶。医生就惊呆了,大家都不相信这位75岁的老人能挺的过来。然而奇迹发生了,八个月后,谢老挪动打着钢钉的双腿站了起来。

      谢学锦:那么在这个时间,我一直在工作。我要他们给我的房间里搬进一张办公桌,我弄来了大量的材料,最后等到离开医院的时候,我的资料已经堆积如山了,在这个医院里面。所以陈毓川院士去看我,跟我开玩笑,说你一直猛烈地在科学上猛烈推进,现在这一下子可把你拦住了。后来我不是又起来、又干起来了嘛?他又来,他说看来这件事也没把你给拦住。

      除了找矿,谢老认为,密切关注地球环境也是地球化学家的职责。为了查明中国土壤环境污染状况,从1993年到1996年谢老领导实施了全国地球化学环境监控网络项目。

      谢学锦:我们老是说环境改善了,就是蓝天碧水,但是谁也没有提土壤怎么样。中国许多局部的地点已经非常严重了,像太湖,像中国的湖什么全都污染了,如果大片地爆发的话,这就涉及到一个民族的生存了。所以中国急需现在,所以我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多层次的环境地球化学监控网络,全国性的。这是一个,但是一些大流域,比如特别重点的大流域,像淮河,像珠江,像京津唐,这些大流域就应该进一步详细地监控。那么还有一些大的城市跟大的工业、矿业区,也应该重点地监控。

      除了河北廊坊的办公室,谢老还在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有一间办公室。在这里他指导着全国的化探工作者继续那项未完成的宏伟填图计划。尽管已年过八旬,谢老说,只要身体允许,他要一直干到身体干不动为止。

      谢学锦:我觉得我现在我的思路还跟年轻人一样,我还可以做许多工作。我说我虽然老了,我就可以不做具体工作了,但是我可以,所以我说我是一个Idea producer,就是生产思想的人。

      上个月的22号到25号,谢老到挪威出席了由国际水文协会和挪威地质调查所联合举行的全球地球化学填图专家会议,会议做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决定,那就是采用谢老的方法在全世界大江大河口上抽取2000个样本,送到中国统一分析,快速查清全球资源分布。看来谢老20年前的梦想有望实现。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