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转帖】著名电化学专家田昭武院士

快乐老家

  • 著名电化学专家田昭武院士

    姓名: 田昭武 性别: 男 籍贯: 福建福州
    学位: 博士 毕业院校: 厦门大学

    个人简介

    田昭武,男,1927年6月生于福建福州;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主要职务:厦门大学教授 ;

    主要学习及工作经历:

    194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4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2-1989任厦门大学校长;
    1986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长;
    1996年当选为国际电化学会副主席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历任厦门大学教授,同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中国人民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长,福建省科协主席, 国家教委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际电化学学会理事及第 46 届年会主席,国际太阳能光化学转化与储存会议组织委员及第九届会议主席;

    主要研究成果

    专长物理化学,重视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扩展到光电化学、光谱电化学、量子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和纳米加工技术等;
    在多孔电极极化理论方面, 提出“特征传输电流”概念和气体扩散多孔电极的“不平整液膜”模型; 对半导体电极光电转换提出数学模型和“可移动掺杂物”高聚物半导体光电转换理论; 对电极交流阻抗绝对等效电路提出微分新解法; 得到自催化电极暂态过程理论解。专著《电化学研究方法》, 主编《PHOTOCHEMICAL 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CONVERSION AND STORAGE OF SOLAR ENERGY 》;
    首创的电化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有: 用于测定瞬间交流阻抗的选相调辉测定法和选相检波测定法;用于测定超低腐蚀速率的控制电位脉冲电流技术;用于测定局部腐蚀的扫描微电极技术。在他指导下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仪器有: DHZ-1型电化学综合测试仪, XYZ-1型离子色谱抑制器, WF-III型微区腐蚀电位分布测量系统等, 获发明专利权六项。近期在纳米技术领域提出超微复杂三维图形的复制新技术;
    当前研究兴趣: 1.纳米工艺学. 2.光谱电化学与光电化学. 3.电化学分析新技术. 4.量子电化学. 5.应用电化学(化学电源、金属腐蚀等);
    已发表科学论文130余篇,专著《电化学研究方法》,并主编了《电化学实验方法进展》和《Photochemical and Photo-electrochemlcal Conversion and Storage of Solarenergy》;
    曾作为第一获奖者获部级以上奖励7项: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同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90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980年第四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6获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关注 私聊
  • 醋老西

    第1楼2007/07/13

    求索人生---记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田昭武教授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田昭武教授的人生历程,验证了卡尔·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证。
      (—)
      田昭武1927年6月出生于福州一个普通职员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全家被迫迁往永安,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中学时代。艰辛的山区生活锻造了他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意志,194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厦门大学化学系。在厦大,他有幸师承卢嘉锡、蔡启瑞、钱人元等著名科学家。田昭武在学习上不墨守成规,而是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老师格外器重这个“爱提问题”的学生。1946年夏天期末考试,田昭武全部课程平均成绩91分,名冠全校。当时担任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的卢嘉锡先生非常高兴,他看到了田昭武身上具有科学家所必备的不畏艰险、勇予创新的精神。1949年,田昭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卢先生的助教,成为卢先生的弟子。对此,田昭武深感荣幸,他说:“大学里能遇到卢先生、蔡先生、钱先生这样的好老师,毕业后又能成为他们助手,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机遇”。他认为,人生机遇处处有,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把握。
      田昭武就很善于把握机遇。他大学毕业后经过几年的努力,业务进展迅速,深受卢先生赏识。卢先生为了培养年轻人,有意给他压担子,让他担任《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两门基础课的主讲教师。但田昭武并不就此满足,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他仍潜心科研,并密切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当时,国际化学界正兴起“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热潮。田昭武以战略的眼光,敏锐地意识到是现代电化学发展的核心,在理论和应用上都有广阔的前景,可以说是一处科研的“富矿带”,他很想把研究方向转到这个新兴的学科。可这领域国内几乎空白,既无同行前辈的指导,又缺乏必要的研究条件,只凭他在大学的学习基础,要对这样一个边缘性很强、涉及很多学科的领域进行探索,困难是很大的,很可能终其一生却一无所获。而且,这是与导师卢先生所致力的物质结构和量子化学迥然不同的学科,自己如果改弦更张,卢先生会不会支持?然而,祖国的需要鼓舞着他,科研的前景诱惑着他,创新的欲望推动着他,而卢先生的宽容和支持更增添了他的勇气。他下定决心另起炉灶,立志为填补国内空白、开拓电化学这一新的科学领域而奋斗。
      田昭武选择的科研道路虽然崎岖难行,但他把握住了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他与导师“分道扬镳”的故事至今仍传为佳话。
      (二)
      田昭武深知,要开拓电化学这一“无人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积累远远不够,只有加强学习,才能紧跟世界科学的前沿,才能在电化学研究中有所作为。因此,他针对自己的不足,结合科学发展和科研工作的需要,一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边刻苦学习交叉学科知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他先后自学掌握了电子学、数理方程、半导体电路、固体物理、计算机和光谱学,为他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田昭武常说:“在科学上一定要创新,不可步人后尘,科学的魅力就是创新”。他在电化学研究中十分注重创新,首先是理论上的创新,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型,把它看成是科研的头脑,用他来指导科研;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相关仪器的研制,把他看成是科研的眼睛,用自己创立的研究方法和自己研制的仪器开展科学研究,比较容易取得独特的研究成果;第三是重视应用开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来,既可验证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又可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在实际科研工作中,这三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被田昭武戏称为“三套马车”。
      正是这个“三套马车”研究法,使田昭武在电化学研究的征途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了突破。在理论上,他在多孔电极极化理论的研究中首先提出气体扩散多孔电极的“不平整液膜”模型和“特征传输电流”概念;在半导体光电转换方面提出相关的数学模型和“掺杂物可移动”的聚合物半导体光电转换理论;对电极交流阻抗绝对等效电路提出微分新解法;对自催化电极暂态过程求得理论解等。在研究方法方面,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即首创了用于测定瞬间交流阻抗的选相调辉测定法和选相检波测定法,早于国际上应用锁相技术进行同样目标的测量方法;首创用于测定超低腐蚀速率的控制电位脉冲技术和用于测定早期局部腐蚀的扫描微电极技术;首先建立复制超微复杂三维图形技术——约束刻蚀剂层技术,在国内率先建立和发展电化学中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成攻研制出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并利用它开展电化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研制并批量生产的仪器主要有我国第一台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电镀参数测试仪、新一代离子色谱抑制器。
      据不完全统计,田昭武的研究成果有7项获得国家或部、省级奖励,6项获得发明专利,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120多篇,专著《电化学研方法》获科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奖”。这些成果的取得,奠定了田昭武在中国化学界的地位,使他成为中国电化学的学科带头人和开拓者之一,同时也为国际电化学界同行所瞩目。
      田昭武所处时代没有考研和留学制度,他也就没有机会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但田昭武说:“虽然不能读研究生,但老师就在身边,我可以学习他们的科学思想和治学方法;没有机会出国留学,在国内也能做出一番事业。”改革开放前,田昭武从未跨出国门,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做出了让同行瞩目的业绩,虽然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但“田昭武”这个名字在国内化学界和国际电化学界越来越响亮。
      如今,田昭武虽然年逾古稀,但仍精力充沛,壮心未已,每天坚持到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指导博士生和博士后开展科学研究。他正计划进一步发挥学科相互渗透、科研队伍力量雄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手段的优势,带领学术梯队,继续向电化学科学高峰攀登。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