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仪器专家】色谱专家——许国旺

快乐老家

  • 许国旺 简 历

    生日:1963年11月19日

    教育经历

    1980.9-1984.7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系分析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4.9-1987.7 大连化物所研究生,在唐学渊研究员指导下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7.9-1991.4 大连化物所博士生,在卢佩章院士指导下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1.6-现在 大连化物所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工作。

    92年任气相色谱题目组副组长,94年任组长。

    1995.10-1997.9 获马普(Max-Planck-Institut)研究基金在德国Tuebingen大学工作.

    1997年10月至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

    生物技术部和国家色谱中心生物分子高分辨分离分析题目组组长。

    1999年5月至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博士生导师。

    2001年 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7月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代谢组学研究分析中心主任



    学术经历

    1998年12月起 中国色谱学会理事兼秘书长,《色谱》杂志编委

    2000年8月至今 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理事兼秘书

    2002年10月至今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

    2003年3月至今 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轻工组)

    2003年4月至今 中国色谱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2005年 2006年第30届国际高效液相色谱会议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

    2005年 《Metabolomics》编委

    2005年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编委

    2005年 《Chromatographia》编委


    成果及奖励

    ① 许国旺,郑育芳,孔宏伟,逄涛,路鑫,杨军,郭小亮,张云,洪群发,杨青,张玉奎,卢佩章。“基于尿中核苷对恶性肿瘤诊断及随访的方法研究”2002年7月30日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鉴定。并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CAIA)一等奖”。

    ② 裘理仁,吕鸿,刘志鹃,张国峰,许国旺等。“气相色谱仪鉴定柱”2001年在五三所通过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鉴定。柱子在西昌发射基地使用效果良好,并于2003年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三等奖。

    ③ 许国旺,吴浩,叶芬,管爱民,路鑫,宋怡静,张桐枫,郭碧波,赵欣捷,刘 斌。中国石化茂名石油化工公司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特殊在线色谱柱国产化”,于2000年9月通过中科院沈阳分院的鉴定。

    ④ 许国旺,戴天有,魏复盛,张玉奎,张 云,赵淑莉,洪群发等,中美合作项目“Research on FTIR (including its utility) for monitoring toxic air pollutants in stack gas emissions” (Contract No. CR8822820-01)于1999年9月通过了由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组织的鉴定。




  • 该帖子已被管理者-设置为精华,下面是奖励记录:
    +关注 私聊
  • 夜市

    第1楼2007/08/20

    主要学术成绩

    十多年来 许国旺研究员一直从事色谱及其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在导师卢佩章院士指导下,建立了气相色谱专家系统和智能化计算机软件,根据样品对象的复杂性,在方法学上,走过了从经典一维色谱到中心切割多维色谱、再到全二维色谱的研究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多维色谱+联用技术+化学信息学”的科研特色;在研究对象上,从石化、环保领域逐渐实现了向生命科学(代谢组学、生物催化)领域的转化。在相关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杂体系挥发性全组份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及疾病(如SARS)等问题的不断出现,随着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的积极开展,人们对复杂体系中全组分信息的了解越来越强烈。中药是我国的瑰宝,中药现代化需要将疗效和物质基础进行关联。由于中药的特征是复方,讲究配伍,因此,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常规的以一维色谱为核心的方法由于峰容量的限制,样品分析时要么采用烦琐的预处理方法,要么采用选择性的检测器,否则重叠不可避免。

    为解决这方面的共性问题——成分复杂、含量不均、干扰严重、组分未知,我们选择中药挥发油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建立了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的技术平台。

    调制器是GC×GC的核心。针对它的发展趋势,我们研制了一个基于CO2的单喷冷阱调制器(专利申请号:200310119053.7),此调制器只要使用工业纯的CO2,即可对C6以上组分进行有效调制,不必使用液氮。同时,基于“漏水”算法,编制了一个全二维色谱工作站,它能较好地确定分离谱图的基平面,并准确地获取各峰的体积。建立了一个针对“海量” GC×GC/TOF-MS三维数据的基于“峰表”的定性方法。

    对中药挥发油进行GCxGC研究,不但分得的峰数比一维色谱多出一个数量级,对有效成份的定量更准,而且提出了中药质控的三种方法。

    这样的平台也非常适合于其他复杂样品的分析。首次用GCxGC对卷烟烟气中酸性、碱性及中性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取得了4000多个化合物的信息,促进我们更好地了解卷烟烟气中的化学成分和品质的关系、吸烟与健康的关系。对典型油品用GCxGC-SCD进行深入研究后,获得了油品加氢前后硫化物形态分布的详细信息,为科学脱硫提供了依据;并建立了基于GCxGC-FID一个柱系统分析不同沸程油品中族组成含量的统一方法。

    这方面的工作已受邀在德国Leipzig召开的第24届国际色谱会上和将在美国Atlanta召开的第二届全二维气相色谱国际会议、香港召开的第七届亚洲分析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目前,我们通过自己组装和从Micro-Tech购买仪器的办法,正在开展全二维液相色谱的研究,目的是解决非挥发性样品的全组分分析问题。

    2、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方法在生命科学中应用的研究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色谱学的研究也与时俱进。我们根据科学的发展及时地转入到生命科学—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中。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我国城市的肿瘤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关键。而色谱在癌的早期发现中将起重要作用。

    核苷及修饰核苷起因于RNA,其排放和癌症有关,已被研究用作可能的肿瘤标记物。由于其挥发性太差,气相色谱不能直接分析。最好是用液相色谱或毛细管电泳。同时,尿或血是非常复杂的体系,核苷浓度很低,需要发展选择性的预处理方法消除共存物的干扰。因此,要对核苷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建立了结合亲和色谱选择性浓缩尿中核苷的胶束电动力学毛细管色谱法。同时,最佳化了结合亲和色谱选择性浓缩尿或血中核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使得正确获得体液中核苷浓度的数据成为可能。

    发展了主组成分析(PCA)和人工神经元网络(ANN)方法和软件,将其与一群核苷的标记物作用联系起来,使得基于核苷多变量数据群分类和预测具不同特征的人群成为可能。

    应用上述方法于体液中核苷作潜在肿瘤标记物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发生癌变时,尿中核苷含量比正常人明显增高。对近1000人次正常人和癌症病人进行研究发现,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平均阳性检出率:PCA法为70%以上,ANN法为80%以上。此外,研究结果也表明修饰核苷作为肿瘤标记物在区分良恶性肿瘤、监测手术效果、评价治疗效果以及预测肿瘤的复发等方面(即随访)都有较好的价值 。2002年7月30日,中国科学院在大连组织召开了“基于尿中核苷对恶性肿瘤诊断及随访的方法研究”的成果鉴定会,顺利通过了成果鉴定。与现有肿瘤标记物检测方法比较,该方法对肿瘤的检出谱系广、敏感性较高、检测成本低、取材方便、样本易存放,将有可能成为肿瘤初筛和术后监控的有效手段。项目鉴定后,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等对本项目作了充分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作了5次书面指示。社会各界(包括CCTV 1、9和10)也对本项目表示了极大的关注。2002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CAIA)奖一等奖。

0
    +关注 私聊
  • 夜市

    第2楼2007/08/20

    为使所建立的方法能进入医院临床使用,我们又在上述基础上研制成了亲和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心切割二维分析系统,此仪器(全自动恶性肿瘤发现/随访仪,专利申请号: 03111315.X)可全自动进样、全自动样品预处理、全自动分离、全自动定量分析、全自动判断是否有癌症、并用尿作样品。现在,国家科技部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辽宁省科技厅在“重点攻关计划”中已对《全自动恶性肿瘤诊断、随访仪及试剂盒产业化的研究与开发》进行支持。

    另一方面,恶性肿瘤是与遗传明确相关的“基因病”之一,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肿瘤病因学进行研究,对肿瘤的预防及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自2000年9月开始对我国大连地区高发肿瘤的遗传背景进行研究。首先,利用分析化学的优势,在普通毛细管电泳仪上建立了代谢表达、基因突变、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平台;并且利用自制的分析试剂盒,在ABI基因序列分析仪上建立了多种直接或间接寻找基因突变位点的方法。检测了家族性及非家族性肿瘤组织细胞中错配修复基因的表达状况,探讨了蛋白表达水平,启动子甲基化状况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

    利用上述平台,我们还建立了鉴定常见病原菌的多重荧光标记的CE-SSCP方法。结果表明,利用16S rRNA基因的CE-SSCP分析,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鉴定率可以达到90%,与RFLP结合,鉴定率可达100%。传统方法需要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鉴定工作用四个小时左右完成,是一种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快速诊断方法。此外,我们还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方法用于不同人群基因损伤的研究。获得了不吸烟者、吸烟者、糖尿病人和癌症病人基因损伤的基础数据。

    上述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基金和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的资助。

    3、气相色谱专家系统的研究

    色谱是分离分析复杂样品的最有用工具之一,分离模式和柱系统选择的正确与否和操作条件的好坏对一个方法是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开展了色谱分离模式、柱系统、分离条件优化方面的研究。提出用相应碳链长度(CCCL)来判断不同结构物质在不同色谱柱上流出的方法; 并运用结构和保留关系从理论和实际上解决了判别样品中组分可否从气相色谱柱中流出和可否被气相色谱柱分开的问题,并对不能直接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共提出38条色谱柱系统选择规则。也指出了用“相似相溶原则”和只用“McReynolds 常数”来选择、评价固定相的不确定性和片面性。不仅如此,针对色谱操作条件的最佳化领域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要实现方法的最佳化,首先必须确保柱系统最佳的思想。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全自动的人工智能优化。

    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我们建立了气相色谱柱系统推荐的专家系统。该成果先后在大庆、新疆、大连、茂名、上海等石化企业应用。

    也正由于有上述研究基础,我们连续地从美国国家环保局争取到"空气中毒物监测方法智能化研究"等项目(见“在研或已完成的项目”部分)。使用两根不同极性的柱子通过选择性的调变解决了极大部分常见毒物的分离问题,并建立了FTIR用于固定源排放有毒有机物连续监测的方法,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组织的鉴定。

0
  • 该帖子已被管理者-设置为精华,下面是奖励记录:加1积分,加1声望
0
0
    +关注 私聊
  • xuguowang

    第5楼2009/04/18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牛人“杰青”许国旺之抄袭

    作者:一名糊涂的色谱初学者

    方先生,

      我是一名搞药物色谱分析的博士生,在文献检索时发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
    研究所“牛人”、创新组长、优秀共产党员、中国色谱学会秘书长、“杰青”许
    国旺研究员,整段整段地“抄袭”其同事Wilson的文章,作为一个经验并不丰富
    的博士生,我不清楚这算不算抄袭,算不算学术腐败?因为涉及中国色谱学会秘
    书长,杰青这样的大人物,所以请您把把关。我到大连化物所网站上查了,第一
    作者是许教授研究组的副研究员路鑫。兹将具体事实和我的分析罗列如下(原文
    在附件中):

      许文发表在2008年国际知名刊物色谱杂志上

      Wilson文2007年发表在著名生物化学方法刊物J Proteome Res上

      比较许文与Wilson文,我发现:

      1. Wilson 文章于2006年12月13日网上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JPR)上,许文于2007年7月27日网上提交给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JCB)上(许是该刊物的编辑之一!) ,由此不难判断许及其
    合作者在提交前一定看到了JPR上的Wilson文章。

      2. 许文中,2/7 图(Fig2,3)与Wilson文中图完全一样且可以看出其下载
    pdf的痕迹,尽管其图标中说“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我不免生疑!

      3. 虽然我是个初学者,但我仔细读过Wilson综述,在读许文时发现许文中
    有不少段落直接“抄”自Wilson文章,譬如,p65, 左边一栏第二自然段后和第
    三自然段in many ways...., A typical....; 右手一栏第二行one option....,
    第二段 conventional HPLC-MS....等等,这些抄来的段落并不是都有引用
    Wilson文章,即使引用了恐怕也不能这样照抄吧! 也是一字不拉,事实上抄的文
    字还有更多!!!

      今天又看见许教授在JCB上刊出的“勘误/纠正”,其中提到“我们拷贝了如
    下几篇文章(5篇文章!)中一些原文句子/段落”,但并没说是哪些段落,总共
    多少段落,占她自己综述的多少,他自己综述中还剩哪些是自己的观点......我
    好糊涂,搞不清楚这样可以吗?如果可以,估计我可以开始写综述了(我原以为
    只有牛人才可能写综述,现在看来写综述这么容易?!)。但是JPR的主编
    Hancock教授认定许文抄袭(plagiarism) 属于ethical violation(违反道
    德),而且两年内不允许许教授在他们的刊物上投稿。

      PS. 由于我对这种事的判断能力有限,我咨询了JPR的两位编辑,他们回答
    认定许文抄袭(plagiarism) 属于ethical violation。

    -------------------------------------------------------------------
    许教授的“纠正”原文如下:
    Copyright ? 2007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Corrigendum
    Corrigendum to “LC–MS-based metabonomics analysis” [J. Chromatogr.
    B 866 (2008) 64]
    Xin Lua, Xinjie Zhaoa, Changmin Baia, Chunxia Zhaoa, Guo Lua and
    Guowang Xu, a,
    aNational Chromatographic R&A Center,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457 Zhongshan Road, Dalian 116023,
    China

    Available online 7 September 2008.

    Refers to: LC–MS-based metabonomics analysi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Volume 866, Issues 1-2, 15 April 2008,
    Pages 64-76,
    Xin Lu, Xinjie Zhao, Changmin Bai, Chunxia Zhao, Guo Lu, Guowang Xu
    PDF (1757 K)


    In the above-mentioned article, we copied some original
    sentences/paragraphs from the following articles [1–5] literally. We
    sincerely apologize for this unsuitable citation. Although all of
    these references were fully listed in the References section, we would
    like to further acknowledge the following authors, whose papers were
    very valuabl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 preparing our review.
    1. K. Dettmer, P.A. Aronov, B.D. Hammock, Mass Spectrom. Rev. 26 (2007)
    51.
    2. I.D. Wilson, R. Plumb, J. Granger, H. Major, R. Williams, E.A. Lenz,
    J. Chromatogr. B 817 (2005) 67.
    3. E.M. Lenz, I.D. Wilson, J. Proteome Res. 6 (2007) 443.
    4. J. Granger, R. Plumb, J. Castro-Perez, I.D. Wilson, Chromatographia
    61 (2005) 375.
    5. J.C. Lindon, E. Holmes, J.K. Nicholson, Pharm. Res. 23 (2006) 1075.
    In addition, on page 71, Glycodeoxycholic acid (GDCA) in Table 1
    should be corrected to glycocholic acid (GCA).

    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86 411 84379530; fax: +86 411 84379559.

    (XYS20081128)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0
    +关注 私聊
  • happy王子矜

    第6楼2009/04/18

    啊,砸场子的啊

0
    +关注 私聊
  • xuguowang

    第7楼2009/04/18

    大连化物所张玉奎用权力侵占别人劳动成果当上中科院院士

      方博士,您好!

      我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退休高工,主修专业为光学精密机械仪器(1962年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仪器系)。

      一九八八至一九九三年我任四零六组组长期间,响应走上国民经济主战场的
    号召,先后研发了高效液相色谱柱和通用接头,获得两项专利。由于经济效益很
    好,又获得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继而在一九九二年我又主持研发了p200 型
    高效液相色谱仪,定型后,当年小批量生产了20套,销售情况良好。该项目填补
    了国内空白,是国产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1994年春,传闻我的顶头上司第四研究室主任张玉奎研究员(65年毕业于南
    开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要当副所长,我向所领导实名书面反映张有较严重
    的经济问题,不宜当副所长。因此遭受到空前的打击报复---下岗失业丢了饭碗,
    在化物所几无立锥之地。

      2001年3月2日张玉奎第一次申报院士落榜。2001年6月29日他将我主持研发
    的高效液相色谱柱,通用接头和p2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高压输液泵和紫外检测器)
    等, 以"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研制与技术开发(p200II)"为项目申报获得辽宁省科
    技进步二等奖。张玉奎成了项目负责人且是第一署名,前五位署名都不是我406
    组的成员,都没参与过该项目的任何研制工作。更为离谱的是, 第五署名竟是
    他的夫人赵女士(她在第六研究室工作)。

      2003年2月17日张玉奎再次申报院士, 这一奖项起了关键作用,他以用权力
    侵占别人劳动成果这种极不光彩的手段当上了中科院院士。

      增选院士的全过程,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不透明的。

      2008年夏天一个偶然机会,我才得知张玉奎用我的研发成果当上了院士。遂
    于2008年9月9日先后十几次向化物所领导和科技处申诉并揭露张院士违背科研道
    德,弄虚作假,用权力侵吞我的科研成果的学术腐败行为,以及他涉嫌经济犯罪的
    事实。

      09年1月14日上午又一次与科技处王处长约谈,在我提供的确凿的物证,书证
    和人证面前,王处长承认我是406组组长,p200色谱系统是我主持研发的, 但是对
    张院士却不作任何处理。同时告诉我:(1)要我顾全大局;(2)张院士是副部级高官,
    他处理不了;(3)张院士的事已是历史了,人事变动很大,不好改正了;(4)他不能命
    令张院士向我承认错误并赔礼道歉;(5)给我适当的经济补偿,了结此事。我则坚
    持张玉奎必须向我书面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承认我的劳动成果并体现我的价值。

      春节后,2009年3月10日再次与王处长交谈,他坚持历史问题已成过去,就算了,
    给点经济补偿,如果我不接受他的意见,他就不管了。

      1月14日我要求见化物所一把手,至今已经两个半月,他的秘书说所长很忙,一
    直不接受我的求见。

      我人微言轻,势单力薄,无助,无奈。

      因此极为企盼得到您的帮助与支持。恭侯回音。

      此致敬礼!

      孙思远 2009年4月4日

    (XYS20090407)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0
    +关注 私聊
  • 落霞满天あ云卷云舒

    第8楼2009/04/19

    最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0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举报帖子

执行举报

点赞用户
好友列表
加载中...
正在为您切换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