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专家解读:中国自主研发光学系统助力天舟一号“牵手”天宫

导读: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20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之后这位“太空快递员”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自动交会对接。在此过程中,中国自主研发的“光学成像敏感器”是二者太空精准“牵手”的关键设备。

  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20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之后这位“太空快递员”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自动交会对接。在此过程中,中国自主研发的“光学成像敏感器”是二者太空精准“牵手”的关键设备。

  20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空间目标成像项目组带头人、研究员刘伟奇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介绍,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光学成像敏感器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可以使“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中精确无误地进行瞄准。

专家解读:中国自主研发光学系统助力天舟一号“牵手”天宫

  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于4月20日晚间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刘伟奇带领的项目组负责中国第三代光学成像敏感器两个关键组件——光学成像敏感器匀化器和光学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的研发。

  通俗地讲,光学成像敏感器匀化器好比一把“手电”,光学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则是一双“眼睛”。

专家解读:中国自主研发光学系统助力天舟一号“牵手”天宫

  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于4月20日晚间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飞船对接前,“天舟一号”用“手电”照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的几个标志物,然后用“眼睛”观察标志物的分布就能够知道双方的相对位置,以此确保准确交会对接。

  刘伟奇表示,太空对接不可差一丝一毫。“飞船自动对接需要一套精准的瞄准系统,我们研发的这套光学系统的绝对畸变精度为±1微米,同时它还具备良好的空间适应性,能够承受震动、冲击、热真空、热循环以及太空辐照。”

  刘伟奇带领的项目团队由近20位科研人员组成,这个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的年轻队伍耗时7年才完成上述两个组件的研发。

专家解读:中国自主研发光学系统助力天舟一号“牵手”天宫

  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于4月20日晚间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刘伟奇直言,团队在研发过程中没有国外资料可查,都是根据实际需要慢慢摸索,受到不少考验。“比如做空间环境辐照实验时,因为所用的玻璃材料不行,导致在辐照的情况下变黑,大家不断通过各种技术方案试验,才最终攻克难题。”

  据悉,第三代光学成像敏感器除应用在“天舟一号”之外,未来还将在中国其它航天器上应用。

  


来源于:中国新闻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20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之后这位“太空快递员”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自动交会对接。在此过程中,中国自主研发的“光学成像敏感器”是二者太空精准“牵手”的关键设备。

  20日,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空间目标成像项目组带头人、研究员刘伟奇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介绍,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光学成像敏感器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可以使“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中精确无误地进行瞄准。

专家解读:中国自主研发光学系统助力天舟一号“牵手”天宫

  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于4月20日晚间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刘伟奇带领的项目组负责中国第三代光学成像敏感器两个关键组件——光学成像敏感器匀化器和光学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的研发。

  通俗地讲,光学成像敏感器匀化器好比一把“手电”,光学成像敏感器光学系统则是一双“眼睛”。

专家解读:中国自主研发光学系统助力天舟一号“牵手”天宫

  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于4月20日晚间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飞船对接前,“天舟一号”用“手电”照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的几个标志物,然后用“眼睛”观察标志物的分布就能够知道双方的相对位置,以此确保准确交会对接。

  刘伟奇表示,太空对接不可差一丝一毫。“飞船自动对接需要一套精准的瞄准系统,我们研发的这套光学系统的绝对畸变精度为±1微米,同时它还具备良好的空间适应性,能够承受震动、冲击、热真空、热循环以及太空辐照。”

  刘伟奇带领的项目团队由近20位科研人员组成,这个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的年轻队伍耗时7年才完成上述两个组件的研发。

专家解读:中国自主研发光学系统助力天舟一号“牵手”天宫

  中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于4月20日晚间19时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刘伟奇直言,团队在研发过程中没有国外资料可查,都是根据实际需要慢慢摸索,受到不少考验。“比如做空间环境辐照实验时,因为所用的玻璃材料不行,导致在辐照的情况下变黑,大家不断通过各种技术方案试验,才最终攻克难题。”

  据悉,第三代光学成像敏感器除应用在“天舟一号”之外,未来还将在中国其它航天器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