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近红外故事】王健:近红外——责任、习惯与理想

导读:一年年的过去,我也早进入了不惑的年纪,继续着我与近红外的故事,也带领着我的学生们迈进近红外的大门,看着他们与近红外结识、慢慢熟悉,开始着他们与近红外的故事。

【近红外故事】王健:近红外——责任、习惯与理想

  时光匆匆,弹指一挥间跟近红外结识已是十数年过去了。记得最早应是2000年的时候,在与日本进行一个项目合作时第一次听到了近红外的名字,初闻时感觉很神奇,但也仅仅是感到神奇罢了,那时的我不会想到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会跟她纠缠不清,呵呵!陆陆续续做了几年的项目,对近红外这项技术也越发的了解了,但遗憾的是当时身边没有仪器,一切的认知也是只停留在理论的阶段。那时的近红外对我而言,更多是脑海中的一个概念。

  转眼间到了2007年,我选择到日本新潟大学大学院自然科学研究科攻读博士学位,现在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见到实验室里各种不同波段,不同采集模式的近红外仪器带给我的莫名心情。说实在的最开始的我有些迷茫,像是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在这陌生的环境里,面对着感觉早已熟悉,却仿佛开了一扇新大门而崭新的近红外科学,不知从何做起。但是我始终认为给自己多一些压力,才会更有成长。已是而立之年的我决定将自己摆到起点,用着陌生的语言从头开始,尽可能的学习着有关近红外的知识。因为是带着家人一起来到的日本,那时的我每天在实验室做研究到下午六点钟左右就要回家给女儿做饭,饭后去实验室继续工作到晚上十点,回家完成一些书面的总结和构思工作,每天要一点左右才能睡觉。不知道有多少人见过凌晨五点日本新潟的样子,那时的我每天都能见到。持之以恒地坚持着,我的研究渐渐步入了正轨,主要是针对水果类(大枣、梨、葡萄、网纹甜瓜、苹果等)与蔬菜类(青萝卜、山药等)农产食品的品质、工业配方食品的生产全过程、鱼类性别判定等等开展快检研究。那时的近红外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责任。

  博士毕业后回国,来到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继续从事着食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方法)研究工作,将近红外这门应用科学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与像江苏洋河、山东景芝、天地壹号等等的知名企业合作,实实在在的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为他们解决生产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日复一日的认真工作着,也都在应用中取得了喜人的结果。那时的近红外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习惯。

  一年年地过去,我也早进入了不惑的年纪,继续着我与近红外的故事,也带领着我的学生们迈进近红外的大门,看着他们与近红外结识、慢慢熟悉,开始着他们与近红外的故事。看着近红外科学和我的学生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这时的近红外对我而言,变成了一种理想!感谢与你的相识,感谢与你们的相识,在这条近红外的道路上,有太多感想,也有太多需要感谢的人!祝大家和近红外科学一天天都变得更好!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相关阅读

相约北京,展望NIR-参加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心得体会

山东大学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臧恒昌教授团队

近红外光谱技术:医药行业的突破性引领者

山东大学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臧恒昌教授团队

近红外光谱-食品现代化检测的新策略

山东大学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臧恒昌教授团队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助力制药行业新发展

山东大学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臧恒昌教授团队

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创新驱动,应用拓展

山东大学药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臧恒昌教授团队

相关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近红外故事】王健:近红外——责任、习惯与理想

  时光匆匆,弹指一挥间跟近红外结识已是十数年过去了。记得最早应是2000年的时候,在与日本进行一个项目合作时第一次听到了近红外的名字,初闻时感觉很神奇,但也仅仅是感到神奇罢了,那时的我不会想到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会跟她纠缠不清,呵呵!陆陆续续做了几年的项目,对近红外这项技术也越发的了解了,但遗憾的是当时身边没有仪器,一切的认知也是只停留在理论的阶段。那时的近红外对我而言,更多是脑海中的一个概念。

  转眼间到了2007年,我选择到日本新潟大学大学院自然科学研究科攻读博士学位,现在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见到实验室里各种不同波段,不同采集模式的近红外仪器带给我的莫名心情。说实在的最开始的我有些迷茫,像是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在这陌生的环境里,面对着感觉早已熟悉,却仿佛开了一扇新大门而崭新的近红外科学,不知从何做起。但是我始终认为给自己多一些压力,才会更有成长。已是而立之年的我决定将自己摆到起点,用着陌生的语言从头开始,尽可能的学习着有关近红外的知识。因为是带着家人一起来到的日本,那时的我每天在实验室做研究到下午六点钟左右就要回家给女儿做饭,饭后去实验室继续工作到晚上十点,回家完成一些书面的总结和构思工作,每天要一点左右才能睡觉。不知道有多少人见过凌晨五点日本新潟的样子,那时的我每天都能见到。持之以恒地坚持着,我的研究渐渐步入了正轨,主要是针对水果类(大枣、梨、葡萄、网纹甜瓜、苹果等)与蔬菜类(青萝卜、山药等)农产食品的品质、工业配方食品的生产全过程、鱼类性别判定等等开展快检研究。那时的近红外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责任。

  博士毕业后回国,来到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继续从事着食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方法)研究工作,将近红外这门应用科学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与像江苏洋河、山东景芝、天地壹号等等的知名企业合作,实实在在的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为他们解决生产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日复一日的认真工作着,也都在应用中取得了喜人的结果。那时的近红外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习惯。

  一年年地过去,我也早进入了不惑的年纪,继续着我与近红外的故事,也带领着我的学生们迈进近红外的大门,看着他们与近红外结识、慢慢熟悉,开始着他们与近红外的故事。看着近红外科学和我的学生孩子们一天天的成长,这时的近红外对我而言,变成了一种理想!感谢与你的相识,感谢与你们的相识,在这条近红外的道路上,有太多感想,也有太多需要感谢的人!祝大家和近红外科学一天天都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