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未来五年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印发!

导读:“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入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通知,对“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工作作出了部署。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入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规划》明确到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监测评价制度不断健全,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得到有效保证,新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四个一”具体目标:“一张网”智慧感知,“一套数”真实准确、“一体化”综合评估、“一盘棋”顺畅高效。

《规划》的总体思路谋划布局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张蓝图。《规划》紧密衔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新任务新部署,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继承发展面向美丽中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中长期规划纲要,对“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任务作出统筹安排,形成一脉相承、梯次落地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两大建设。建设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监测体系,从环保“小监测”向全社会“大监测”拓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打破均质化扩张的路径依赖,注重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注重发挥国家、地方、企业、社会各方积极性。建设现代化智慧感知监测能力,打造高质量监测网络,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标准化,实施天地一体智慧监测预警重大工程,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

  三个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统领,坚持监测先行,更加突出监测对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支撑、服务和引领作用,强化监测网络、技术标准和制度保障的前瞻布局,用科学的手段发现问题。坚持监测灵敏,更加突出现代感知、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环境感知灵敏、污染追踪灵敏、应急响应灵敏,提供高水平决策支持。坚持监测准确,更加突出监测质量生命线,客观反映真实情况、科学评判治理成效,实现指标导向准确、数据评价准确、预警追责准确, 保证家底清、动态明。

  四项提升。提升整体性,按照“业务一盘棋”“全国一张网”,通盘谋划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推动政企、央地、部门间各负其责、衔接互补。提升系统性,着眼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要求,一体推进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全覆盖监测和综合评估,加快补齐生态质量监测短板。提升协同性,推进减污和降碳协同监测、PM2.5和O3协同控制监测,陆海统筹、三水统筹和地上地下统筹监测,城乡和区域联动监测。提升创新性,加强新技术、新标准、新装备、新业态研发与应用,打造一批创新基地。

作为未来五年指导监测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将重点从4个方面抓好《规划》任务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逐级逐项分解落实任务,对重点领域建立细化清单,加强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二是拓展资金渠道,统筹中央、地方等多元投入渠道,保障监测能力建设与运行。三是强化信息公开,完善监测结果和监测活动公开机制,督促各方落实责任义务,弘扬科学监测、依法监测、诚信监测的行业文化。四是注重宣传引导,搭建多种形式公众交流互动平台,宣扬监测系统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更多详情请查看全文:未来五年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pdf

来源于:仪器信息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写评论…
0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的通知,对“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监测的重点工作作出了部署。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入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规划》明确到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监测评价制度不断健全,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得到有效保证,新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四个一”具体目标:“一张网”智慧感知,“一套数”真实准确、“一体化”综合评估、“一盘棋”顺畅高效。

《规划》的总体思路谋划布局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张蓝图。《规划》紧密衔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新任务新部署,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继承发展面向美丽中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中长期规划纲要,对“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任务作出统筹安排,形成一脉相承、梯次落地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两大建设。建设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监测体系,从环保“小监测”向全社会“大监测”拓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升,打破均质化扩张的路径依赖,注重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注重发挥国家、地方、企业、社会各方积极性。建设现代化智慧感知监测能力,打造高质量监测网络,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标准化,实施天地一体智慧监测预警重大工程,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

  三个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性工作做好。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为统领,坚持监测先行,更加突出监测对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支撑、服务和引领作用,强化监测网络、技术标准和制度保障的前瞻布局,用科学的手段发现问题。坚持监测灵敏,更加突出现代感知、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环境感知灵敏、污染追踪灵敏、应急响应灵敏,提供高水平决策支持。坚持监测准确,更加突出监测质量生命线,客观反映真实情况、科学评判治理成效,实现指标导向准确、数据评价准确、预警追责准确, 保证家底清、动态明。

  四项提升。提升整体性,按照“业务一盘棋”“全国一张网”,通盘谋划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推动政企、央地、部门间各负其责、衔接互补。提升系统性,着眼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要求,一体推进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全覆盖监测和综合评估,加快补齐生态质量监测短板。提升协同性,推进减污和降碳协同监测、PM2.5和O3协同控制监测,陆海统筹、三水统筹和地上地下统筹监测,城乡和区域联动监测。提升创新性,加强新技术、新标准、新装备、新业态研发与应用,打造一批创新基地。

作为未来五年指导监测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将重点从4个方面抓好《规划》任务实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逐级逐项分解落实任务,对重点领域建立细化清单,加强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二是拓展资金渠道,统筹中央、地方等多元投入渠道,保障监测能力建设与运行。三是强化信息公开,完善监测结果和监测活动公开机制,督促各方落实责任义务,弘扬科学监测、依法监测、诚信监测的行业文化。四是注重宣传引导,搭建多种形式公众交流互动平台,宣扬监测系统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更多详情请查看全文:未来五年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