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APP
选仪器、听讲座、看资讯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实现企业数字化方面不可或缺” ——访北京化工大学 袁洪福教授

叶子

2024.10.31 点击0次

TA的文章

导读:他是我国近红外光谱学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自1993年,全身心地献身于近红外光谱事业,在国内外近红外光谱领域颇具影响力。在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中,他荣获第五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

他是我国近红外光谱学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自1993年,全身心地献身于近红外光谱事业,在国内外近红外光谱领域颇具影响力。从成立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到近红外光谱分会的筹备工作,他付出了大量心血。自2014年至今,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始终心系我国近红外学科发展,在近红外科普、会议活动组织、标准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突出。在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中,他荣获第五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

他就是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日前,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袁洪福教授,为大家分享其在近红外光谱领域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近红外光谱产业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实现企业数字化方面不可或缺” ——访北京化工大学 袁洪福教授

第五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获得者:袁洪福教授

“师恩难忘,感谢各位近红外同仁一路同行”

师恩难忘,作为陆婉珍院士的学生,采访伊始,袁洪福教授几度哽咽。他说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对他而言意义非凡。“我从事近红外光谱研究到现在已经30多年,是陆院士指引我进入了这个领域,现在稍微取得一些成就,应该归功于陆院士的教诲和指引。在此,我深深缅怀我的导师陆婉珍院士。”不仅如此,袁洪福教授还特别回忆到,“闵恩泽院士在临终时候特别约我们到北医三院病床前,嘱托我们陆婉珍院士奖项的具体事宜。这个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两位德高望重科学家纯粹的科学和国家情怀让大家无不为之动容。”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已经颁发到第五届了,该奖项在我国科学仪器领域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为此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采访中,袁洪福教授感恩陆院士的指引和教导之外,还感谢了一路同行的专家、团队、企业、家人等。他说,特别感谢王顺昌先生、闫成德先生、汪正范老师、燕泽程老师、褚小立教授、韩东海教授、刘慧颖老师、杨辉华教授;还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张莉副秘书长、信立方唐海霞女士等在学会建设工作上的鼎力支持。袁洪福教授说,他之所以能在近红外分析研究领域做出点成绩,应特别感谢与他一起合作过的仪器企业家,北京英贤仪器有限公司的姚建垣先生和西派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庞立波先生及其工作团队;感谢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北京化工大学科研团队、他所指导的历届从事近红外研究的研究生,以及其夫人林红女士的默默付出等。他说,“这项殊荣应该归功于与我一起工作过的所有近红外同仁!”

“近红外光谱数据可以做准!”

回顾这一路走来的成果,袁洪福教授如数家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我国最早(2000年)的近红外专著,在我国近红外发展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他是作者之一;1997年,他主持开发了国内首套中文版化学计量学软件和首台国产短波CCD近红外分析仪;2000年,首套国产在线近红外分析仪在我国石化工业和国防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在我国近红外技术发展中产生了引领性、持续性的影响。除此之外,他的标志性创新工作还包括提出一种非PLS建模方法,在抑制均值化、提高建模效率方面性能优异;一种免建模的近红外光谱标准曲线方法;在仪器台间一致性制造工艺,活体雌雄蚕蛹高速分选、粘稠状样品检测、煤质在线分析等高难度技术开发等方面,均获得了突破性创新,国内外尚无先例。

采访中,让笔者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就是在讲到活体雌雄蚕蛹高速分选的案例时,现场行业专家测试时评价的两句话:“近红外方法给我们送来了‘核武器’”、“有了近红外方法,我们行业今后要重新洗牌”。据悉,该项成果的论文目前在国内外被大量引用。袁洪福教授说,这些案例足以说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非常成功的解决生产过程里面的一些问题。

谈到当前的工作,袁洪福教授提到了当前一个行业认知的问题。近红外的分析速度快是大家所认可的,不过很多人可能会说近红外数据可以做筛查参考,数据准不准的问题值得探讨。对这个问题,袁洪福教授肯定的跟大家说:“近红外光谱分析数据能做准!”当然,他也提到了这其中的挑战:一个是仪器硬件的要求,一个是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基于此,袁洪福教授当前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在推动近红外光谱分析标准方面的进程,以及人才的培养和经验、认知的传承等。

“我国近红外光谱产业发展势头喜人”

谈到我国近红外光谱的产业的发展现状,袁洪福教授说,“与国外比较,我们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但是,我们也看到,近年来我国近红外光谱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喜人。”

袁洪福教授特别提到,“在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国产近红外光谱仪。拿近红外的一个主流技术傅里叶来说,以前主要是进口的,可是这几年下来国产傅里叶技术迅速发展,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的,据我了解,不少于6家已经推出或正在研究相关的产品。从这一点来看,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产业方面的发展还是挺快的,虽然我们与进口仪器成熟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想,再过几年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小。”

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市场中,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小型近红外光谱仪以及在线技术的应用,无论在规模还是水平上都得的了显著的成果。袁洪福教授说,“在小型近红外光谱仪器集成方面,我们国家的发展也是很快的,也正是因为这一需求的推动,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对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袁洪福教授分析说,智能制造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的数字化,而企业数字化的一个难点就是物料组成和性质感知。当前这些数据的获得大多依靠送样到化验室,检测不同性质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不同的仪器,因此,完成一个物质样品所有属性(有的十几种,有的多达上百种)的检测,时间长、成本高,无法满足企业物质属性实时的数字化需求。可喜的是,近红外分析可同时快速检测物质的多种属性,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物质属性数字化上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不可或缺的!

详细内容请见如下视频:

打开APP,掌握第一手行业动态
打赏
点赞

近期会议

更多

热门评论

新闻专题

写评论…
0

他是我国近红外光谱学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自1993年,全身心地献身于近红外光谱事业,在国内外近红外光谱领域颇具影响力。从成立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到近红外光谱分会的筹备工作,他付出了大量心血。自2014年至今,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始终心系我国近红外学科发展,在近红外科普、会议活动组织、标准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突出。在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中,他荣获第五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

他就是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日前,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袁洪福教授,为大家分享其在近红外光谱领域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近红外光谱产业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实现企业数字化方面不可或缺” ——访北京化工大学 袁洪福教授

第五届“陆婉珍近红外光谱贡献奖”获得者:袁洪福教授

“师恩难忘,感谢各位近红外同仁一路同行”

师恩难忘,作为陆婉珍院士的学生,采访伊始,袁洪福教授几度哽咽。他说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对他而言意义非凡。“我从事近红外光谱研究到现在已经30多年,是陆院士指引我进入了这个领域,现在稍微取得一些成就,应该归功于陆院士的教诲和指引。在此,我深深缅怀我的导师陆婉珍院士。”不仅如此,袁洪福教授还特别回忆到,“闵恩泽院士在临终时候特别约我们到北医三院病床前,嘱托我们陆婉珍院士奖项的具体事宜。这个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两位德高望重科学家纯粹的科学和国家情怀让大家无不为之动容。”

“陆婉珍近红外光谱奖已经颁发到第五届了,该奖项在我国科学仪器领域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为此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采访中,袁洪福教授感恩陆院士的指引和教导之外,还感谢了一路同行的专家、团队、企业、家人等。他说,特别感谢王顺昌先生、闫成德先生、汪正范老师、燕泽程老师、褚小立教授、韩东海教授、刘慧颖老师、杨辉华教授;还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张莉副秘书长、信立方唐海霞女士等在学会建设工作上的鼎力支持。袁洪福教授说,他之所以能在近红外分析研究领域做出点成绩,应特别感谢与他一起合作过的仪器企业家,北京英贤仪器有限公司的姚建垣先生和西派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庞立波先生及其工作团队;感谢曾经和他一起工作过的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北京化工大学科研团队、他所指导的历届从事近红外研究的研究生,以及其夫人林红女士的默默付出等。他说,“这项殊荣应该归功于与我一起工作过的所有近红外同仁!”

“近红外光谱数据可以做准!”

回顾这一路走来的成果,袁洪福教授如数家珍:“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我国最早(2000年)的近红外专著,在我国近红外发展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他是作者之一;1997年,他主持开发了国内首套中文版化学计量学软件和首台国产短波CCD近红外分析仪;2000年,首套国产在线近红外分析仪在我国石化工业和国防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在我国近红外技术发展中产生了引领性、持续性的影响。除此之外,他的标志性创新工作还包括提出一种非PLS建模方法,在抑制均值化、提高建模效率方面性能优异;一种免建模的近红外光谱标准曲线方法;在仪器台间一致性制造工艺,活体雌雄蚕蛹高速分选、粘稠状样品检测、煤质在线分析等高难度技术开发等方面,均获得了突破性创新,国内外尚无先例。

采访中,让笔者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就是在讲到活体雌雄蚕蛹高速分选的案例时,现场行业专家测试时评价的两句话:“近红外方法给我们送来了‘核武器’”、“有了近红外方法,我们行业今后要重新洗牌”。据悉,该项成果的论文目前在国内外被大量引用。袁洪福教授说,这些案例足以说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非常成功的解决生产过程里面的一些问题。

谈到当前的工作,袁洪福教授提到了当前一个行业认知的问题。近红外的分析速度快是大家所认可的,不过很多人可能会说近红外数据可以做筛查参考,数据准不准的问题值得探讨。对这个问题,袁洪福教授肯定的跟大家说:“近红外光谱分析数据能做准!”当然,他也提到了这其中的挑战:一个是仪器硬件的要求,一个是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基于此,袁洪福教授当前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在推动近红外光谱分析标准方面的进程,以及人才的培养和经验、认知的传承等。

“我国近红外光谱产业发展势头喜人”

谈到我国近红外光谱的产业的发展现状,袁洪福教授说,“与国外比较,我们的近红外光谱仪器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但是,我们也看到,近年来我国近红外光谱产业发展势头非常喜人。”

袁洪福教授特别提到,“在全国第十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国产近红外光谱仪。拿近红外的一个主流技术傅里叶来说,以前主要是进口的,可是这几年下来国产傅里叶技术迅速发展,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的,据我了解,不少于6家已经推出或正在研究相关的产品。从这一点来看,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产业方面的发展还是挺快的,虽然我们与进口仪器成熟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我想,再过几年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小。”

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市场中,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小型近红外光谱仪以及在线技术的应用,无论在规模还是水平上都得的了显著的成果。袁洪福教授说,“在小型近红外光谱仪器集成方面,我们国家的发展也是很快的,也正是因为这一需求的推动,国产近红外光谱仪器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对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袁洪福教授分析说,智能制造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的数字化,而企业数字化的一个难点就是物料组成和性质感知。当前这些数据的获得大多依靠送样到化验室,检测不同性质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不同的仪器,因此,完成一个物质样品所有属性(有的十几种,有的多达上百种)的检测,时间长、成本高,无法满足企业物质属性实时的数字化需求。可喜的是,近红外分析可同时快速检测物质的多种属性,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物质属性数字化上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不可或缺的!

详细内容请见如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