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仪器信息网科技创新专题为您整合科技创新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技创新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技创新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技创新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技创新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技创新相关的资讯

  • 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9月6日,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是在中央明确北京新的城市战略定位、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后,北京市对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动员和部署。  9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会议认为,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部署,推进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更大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北京市服务国家发展的重大历史责任,是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一定要紧贴国家战略,注重搞好服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北京未来科技创新发展,要在三个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一是在深化科技改革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协调各方科技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 二是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重大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三是在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布局合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据介绍,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将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第一,积极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第二,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第三,扎实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第四,深入抓好中关村示范区建设。  从9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政策例行吹风会获悉,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将分“三步走”:到2017年,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和能力明显增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2020年,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全国 2030年,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也是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聚焦科研人员最为关注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科技创新大会期间,北京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取消预算财政评审环节,提高人员激励支出,松绑科研类差旅、会议、出国经费限制,保障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重大项目配套资金,扩大市属公益性院所、高衅研定额经费支持规模,拓展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增强科研结余结转资金使用的灵活性,下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管理权”等八个方面推出“松绑+激励”的科技经费管理措施,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郭金龙指出,要充分尊重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规律,给予广大科研人员充分的信任和自由,给予他们更大的资源支配权和技术决定权,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自由探索、专心攻关。要深入推进落实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各项改革举措,真正做到让科研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在当日下午举行的大会全体会上,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安顺指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他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着力构筑开放创新新格局,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来自北京市相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科研人员代表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作了交流发言。在分组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围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畅谈认识体会。
  • 科技创新“双循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融入全球科技创新
    结合党中央近期系列文件精神,可以认为科技创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双循环”)中居于核心地位。自 2018 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美国无理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一方面,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另一方面,美国在经贸摩擦中频频利用其科技优势对我国进行科技封锁,导致“卡脖子”问题凸显。  可见,要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动作用,就首先要实现科技创新“双循环”。即,在开放、共享的国际大环境中,既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又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的整体格局,进而将科技创新“双循环”作为经济“双循环”的内生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实现推进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进程。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内涵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时代背景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提出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1. 近年来美国商务部频频发布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制裁中国的企业与科研机构。除华为公司首当其冲之外,美国商务部的触角已经扩大到我国的高等学校。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已被列入制裁名单范围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已被禁止使用 MATLAB 软件。  2. 多年来中美经贸摩擦的核心其实是高科技竞争。美国多次禁止高技术产品出口到中国,意图造成实际上的“高科技脱钩”。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从科技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来看,中国已跻身世界科技大国之列,初步具备打破美国科技封锁的潜力与条件。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基本内容  按照经济“双循环”的基本逻辑,可将科技创新“双循环”基本内容归纳为以下 3 个方面。  1. 国内大循环建设为主体  在做好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从 0 到 1”的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多元主体融通创新,打通科技创新的全过程链条,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进而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完善的研究支持和更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话题,实现本土化的知识生产、流动、扩散、应用、再生产。  2.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学习和利用全世界范围内一切优秀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重大原创性科技发明、颠覆性科技产品,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许可、企业并购等形式将外部知识资源引入国内大循环。通过本土化知识和外部知识的融会贯通、汇聚交叉,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市场的需求。  3. 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  “自主创新”“科技自立自强”从来不等同于自我封闭,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自然而然会成为被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融入国际大循环。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也应通过科技成果的产出和推广应用,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科技鸿沟,提升全球科技整体发展水平。  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关键难点  按照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基本内容,从我国目前的现实国情来看,存在着 3 个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难点。  1. 国内大循环中,基础科学研究的源头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创新的源头,在科技创新中起着源头活水的作用。但源头活水自由流动到工程技术段,浇灌出累累的科技创新硕果的前提是,中间的各个“涵洞”“闸门”需要畅通。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0 年 10 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要提高量子科技理论研究成果向实用化、工程化转化的速度和效率”,所蕴含的就是对基础科学成果尽快转化为原始创新的殷切希望。  2. 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卡脖子”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科技创新全局  在基础科学领域,我们大量学习、引用国外经典文献,产出了数量上世界第一的科学论文,质量也在逐年升高。可是对于“从 0 到 1”原始创新和“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成效不够明显。在工程技术领域,多年来我国局限于对国外先进产品进行引进、改造,但始终无法产生原理性突破和质的飞跃,只能跟在国际前沿后边走,处于“跟跑”位置,处处被动、无法掌握竞争先机。  3. 在国际大循环中,对全球科技创新的整体贡献仍显不足  我国虽然已经产出了高铁、5G 网络、电子支付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但对全球科技创新的整体贡献仍显不足,缺乏更多类似吴仲华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屠呦呦的“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等重大科技成果。要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整体影响力,还需要从重大科学发现、重大科技发明、原创型重要专利等节点发力,为全球科技创新提供更多高质量成果。  基于技术科学的科技创新“双循环”实现路径  从本文 1.3 节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科技创新存在的 3 个难点,可以根据笔者之前的研究,基于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来提供解决方案。基础科学不能直接作用于技术创新,停留在工程技术本身又很难获得原始创新,唯有技术科学才具有丰富的创新功能,对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形成具有关键核心作用。技术科学的创新功能,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原始创新功能、二次创新功能和潜在创新功能 3 个方面。此功能定位,可为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科技创新的国内大循环  依据技术科学的 3 个创新功能提出以技术科学为核心建构的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思路(图 1)。如图 1 所示,国内大循环由 3 条路径构成。  图1 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建构思路  国内大循环路径 1——“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和“工程技术—技术科学”,表达的是技术科学的原始创新过程。  分为 2 个部分:  1. 经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路径实现科学技术知识的本土化流动,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2. “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即从工程技术中凝练问题引发技术科学研究,进而实现工程技术创新。  国内大循环路径 1 充分展示了技术科学的原始创新功能,即理论导向的应用研究和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原创发明与原始创新。为更清晰地阐述国内大循环路径 1,将其内部知识活动和主体活动进行深入刻画绘制成图 2。图 2 展示了 2 个部分知识活动和主体活动的各个主要环节与整体链条:  1. 从纯基础科学出发,将科学原理和科学发现转化为新的技术原理,制作出样机、模型或者提出原创性发明方案,最后转化为企业所需要的产品创新或者工艺创新。  2. 从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出发,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基础研究,改变原有的从基础研究段发起的创新路径,面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开展知识创新。  这一段路径的主要特点是增加了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的知识供给链条,补充了原有线性模型的不足。国内大循环路径 1 与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 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 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准确、深入阐释。  国内大循环路径 2——“技术科学—基础科学”,表达的是技术科学反哺基础科学的过程  钱学森早就前瞻性地指出:技术科学研究的成果再加以分析,再加以提高就有可能成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这里的一个明显例子就是工程控制论。工程控制论的内容就是从自动控制实践总结出来的,在自然界里,则演变为生物控制论。控制论作为一门技术科学,能够深刻地推动生物学这门基础科学学科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技术科学对基础科学的反哺功能。  国内大循环路径 3——“工程技术—基础科学”,表达的是工程技术对基础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历史上,在天文学领域望远镜、引力探测装置的出现催生了更多的新天文现象的发现,加速了天文学的进展。在原子物理领域,电子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使得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更加深刻。医学领域,医疗设备的不断升级加深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基础医学的进步由此不断产生。  图 1 描述的 3 条路径,阐释了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的总体建构思路:从基础科学端和工程技术端两端发力,在技术科学这一关键环节形成新的技术原理、模型、样机、原创发明等成果形式,最终实现工程技术创新这一终极目标。同时,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都能够反过来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由此形成新一轮循环的动力源。上述路径如果由我国自主完成,通过专利申请、技术秘密、产业对接等产学研协作活动,就能够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利用各种天然存在的反馈关系(图 2),持续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并通过市场需求导向的加强,使得科技创新的国内大循环能够源源不断运行下去。  图2 以技术科学为核心的国内大循环主体活动图  科技创新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图 1 和 2 是从国内大循环的角度阐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一创新链条。将视野拓展至国际视角,可根据技术科学的二次创新功能,绘制出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建构思路,这里同样包含 3 条路径(图 3)。  图3 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建构思路  国内国际双循环路径 1——“国外工程技术—国内技术科学—国内工程技术”,提供了基于技术科学的二次创新功能对国外先进工程技术学习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新思路。  以往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经常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循环,这多数是因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技术原理没有搞清楚,所以无法在其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和再创新。未来应在技术科学的层次上,要弄清国外先进技术的技术原理,争取在技术原理上进行升级,从而在新的技术轨道上提升我国工程技术创新水平。  国内国际双循环路径 2——“国外技术科学—国内工程技术”,提供了基于国外技术科学成果推动我国工程技术创新水平的新思路。  以马可尼的无线通信技术为例,最初是在意大利和英国做出的,但最终在美国成为现实。再如青霉素,其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源自英国,最终也是由美国的制药企业实现产业化生产。虽然技术科学的成果会被专利等知识产权形式保护,但由于其处于萌芽期,专利丛林尚未形成,为我们提供了可观的、可加以利用的空间和时间。作为反面例证,我国吴仲华和屠呦呦的技术科学成果由于当时缺乏专利保护,已经被国外无偿使用多年。  国内国际双循环路径3——“国外基础科学—国内技术科学—国内工程技术”,提供了全方位利用国外基础科学成果以从源头提升我国工程技术创新水平的新思路  由于基础科学具备公开和共享的天然特征,学习和利用的障碍不大。例如,爱因斯坦在 1916 年提出的受激辐射理论,于 1958 年被汤斯和肖洛转化为技术科学成果,又在 1960 年指导梅曼成功地制造出红宝石激光器,成为基础科学成果转化为工程技术的典范。在国外同行工作的启示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在 1961 年就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台激光器,充分展现出基础科学成果的广泛而又无差别的源头作用。  融入科技创新国际大循环  将图 3 中国内与国外的位置做一调换形成图 4,就能够将知识的流动方向做一逆转,展现我国积极融入科技创新国际大循环的可行性与可能性。这意味着在充分利用国内、国外 2 种资源的同时,我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也被视为资源进而成为国外主体创新活动的知识基础。这既能体现我国对全球科技创新的贡献,也是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必然结果。  图4 科技创新融入国际大循环建构思路  对策建议  为推动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建构思路框架能够落地实施,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 3 点对策建议 。  重视技术科学在科技创新“双循环”中的作用  1.加强对技术科学思想的宣传,明确技术科学对原始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作用,提高科学界、政府、企业界等相关人员对技术科学思想内涵的认识   2.加大技术科学思想对科技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深化有关发展技术科学的政策、技术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的特殊性认识   3.廓清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技术科学思想缺位对科技创新带来的危害   4.将重视程度落实到文件层次,基于技术科学思想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加强“从 0 到 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精神。  加强技术科学专门政策与组织建设的力度  要从宏观管理层面为科技创新“双循环”建设的指引和管理服务,确保以技术科学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知识供应链的畅通,以及创新主体行为的积极性、规范性、协同性。  1.在“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指导文件中重新确立技术科学之于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的战略地位   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项目中明确列出支持技术科学研究的指导原则和课题指南,从经费投入上加大对技术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   3.集合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高新技术司和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高等教育司等相关部门的优势资源,加强对技术科学发展的指导与管理。  以技术科学家为桥梁推动多元主体的融通创新  配合知识创新供应链的运行,应构建以技术科学家(与科学家、工程师对应)培养和使用为中心的科技创新行为主体协同机制。  1.以技术科学家的培养和使用为抓手,带动科学家和发明家乃至企业家协同合作   2.要推动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等行为主体的协同创新,发现和鼓励“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风格集于一身的帅才型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出现   3.积极促进企业建立自己的创新研究院,招揽高层次人才,给予优厚待遇甚至股权   4.依托科学技术部正在积极建设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担负起支持技术科学发展的责任,深入地开展综合类和区域类技术科学研究。  结论与展望  回顾历史,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曾经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在“两弹一星”工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被张劲夫同志称为“技术科学的强国之道”。在以基础科学为源头的创新链条中,技术科学作为桥梁和中介,使得基础研究成果(基础科学)能够最终转化为原始创新成果(工程技术),科技创新的全链条由此得以贯通。以此为主要逻辑,辅之以技术科学为核心的对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学习吸收,构成了我国科技创新“双循环”的总体框架。可以看到,时至今日技术科学思想仍然具备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能够为我国科技创新“双循环”格局的建设提供本土化的思想支撑。  当然,本文所提供科技创新“双循环”的建构思路还是一种宏观的理论思路,虽配合思路框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具体化,摸索提炼出可操作、可执行的政策手段,以保障我国科技创新“双循环”的顺畅运行,最终为经济“双循环”格局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  杨中楷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 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知识产权。累计主持国家级基金项目等 8 项课题,曾参与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关于重视技术科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的建议”的研究工作。在《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刊》等期刊累计发表论文 90 余篇。  梁永霞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编审。2009 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科学知识图谱、期刊评价与管理等。出版专著 2 部,参编书籍 4 部 主持与参与 6 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科学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 30 余篇。
  • 今年科技创新“转”为先
    201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召开,研究部署今年科技改革发展的8项重点举措,着力实现2015年科技工作3大转变。   《经济日报》记者从会议上获悉,2014年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和重要进展,为我国在新常态下推进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创新工作也面临知识创造基础不深、技术创新原创不够、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协同不紧、新产品的商业化配套政策不足等挑战。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2015年要抓住并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战略机遇,着力实现科技工作的3个转变:   一是科技发展战略部署要实现从&ldquo 小局&rdquo 到&ldquo 大局&rdquo 的转变,要下大力气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推动科技全面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特别是要聚焦现代农业、能源、制造、城镇化、资源环境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二是科技创新的依托力量要实现从&ldquo 小众&rdquo 到&ldquo 大众&rdquo 的转变,既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带动作用,激励人才,保护创新,促进转化 又要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面向最广大的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不拘一格支持个人创业和&ldquo 草根创新&rdquo 。   三是科技资源配置要实现从&ldquo 小投入&rdquo 到&ldquo 大投入&rdquo 的转变,既要围绕创新链配置好财政科技资源,又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引导全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为实现这3大转变,2015年将着力推进&ldquo 十三五&rdquo 科技创新规划的研究编制等8项任务。   2014年我国创新活动持续活跃   201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R&D)预计达到1340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占76%以上 R&D占GDP比重预计可达2.1% 全时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到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49.2人年 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2位,被引次数上升至第4位 国内有效发明专利预计达66万件,比上年增长12%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国家高新区总收入达到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

科技创新相关的方案

科技创新相关的论坛

  • 首都科技创新券,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的福音

    创新、创业将变得更加简单,首都科技创新券的出现将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丰富、优质的实验室资源和宝贵的资金支持,解决在创新研发活动中面临的资源短缺和资金不足两大瓶颈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 科技创新导报

    今天收到一个这样的邮件:《科 技 创 新 导 报》国家级期刊上知网查询《科技创新导报》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和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主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管的国家综合科技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11-5640/N);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098X)。邮发代号:(80-542)。》★★★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络媒体收录。本刊坚持以传播科技理念、主要刊登我国当前科技及与科技发展有关的经济、教育、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学术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文献和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新成果、新工艺、新产品等方面的论述文章都可以在我社投稿。本刊现面向各单位科研管理人员、科技企业科研开发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和关心高科技转化的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学术论文。栏目要求 :工程技术、工业技术、高新技术、建筑科学、IT技术、电子商务、资源环境、财会审计、信息科学、学术论坛、教学研究、行业科技纵览、创新与实践、经营与管理、经济综述、图书馆论坛、等相关栏目及内容欢迎个位老师作者优惠发表。《1》优秀稿件我们会提交参选我社论文评优活动,优秀论文可颁布发荣誉证书和录用证明,加盖我刊公章。《2》文章以2500--6800字左右为宜,写上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并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 文章严禁抄袭,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欢迎投稿!《3》投稿时一律使用word2003排版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邮箱》等联系手机电话方式网上查询方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http://www.gapp.gov.cn;北京市新闻出版局:www.bjppb.gov.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壹线国际5-3-603室 邮编:100025联系人:杨编辑 QQ: 1448929980咨询热线:010-57722269//18801403241 投稿信箱: kjcxsgjkwzwcx@sina.com 大家说说这个期刊的质量如何,版面费及稿费呢

  • 2024年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点发布

    [color=#000000]近日,湖北省科技厅正式发布《2024年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列出了5个方面、21项重点建设任务,加快将武汉科创中心建设成为“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创新增长极,为全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color][color=#000000]根据《要点》,今年武汉科创中心将从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培育光谷科创大走廊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多层次高水平开放合作网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等五大方面发力。[/color][color=#000000]其中,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东湖科学城,《要点》提出,重点建设[b]高质量实验室体系[/b]、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b]持续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建高能级技术创新平台[/b]。启动湖北实验室效能提升工程,积极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做优做强[b]光谷国际医学创新中心[/b]。[/color][color=#000000]围绕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要点》提出,重点巩固扩大武汉科创中心基础研究优势、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启动实施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项目,推进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湾区数字技术创新中心。[/color][color=#000000]围绕培育光谷科创大走廊世界级产业集群,《要点》提出,重点实施“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以新型工业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未来产业发展引领区、推动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运行,推动科创企业“量质齐升”。其中,实施“世界光谷”建设十大举措,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领域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世界光谷”建设全面起势。[/color][color=#000000]围绕构建多层次高水平开放合作网络,《要点》提出,强化都市圈创新协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科技支撑长江大保护,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创新网络对接融合,推动形成承东启西、双向互济的创新合作格局。[/color][color=#000000]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要点》提出,加快打造人才高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争创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的湖北路径。办好2024东湖论坛,打造全国性国际化“科普+科创”论坛品牌。[/color][来源:湖北省科技厅][align=right][/align]

科技创新相关的资料

科技创新相关的仪器

  • 产品概述  基于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DLAS)技术的LGA-4100激光气体分析仪是采用一体化设计、高集成度的激光气体分析系统。系统通过无须采样预处理的原位(In-Situ)测量方式,能对各类工业过程气体、环保排放烟气等过程气体进行快速、准确和可靠的测量,为各行业气体在线监测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  LGA-4100是聚光科技自主研制的国内第一台激光气体分析仪,也是第一台实现原位式在线测量的国产气体分析仪,是对传统取样式气体分析仪的一大革新,在钢铁、石化、环保等行业获得广泛应用,并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0年国家专利金奖。产品特点  可靠性高的一体化设计  多项创新的设计,显著提高系统适应性  创新原位检测,测量快速可靠  正压保护设计,延长关键器件寿命  智能化设计,操作方便适用行业  钢铁、冶金、热电、石化、化工、焦化等行业
    留言咨询
  • 产品概述  LGA-4500IC激光微量气体分析仪是聚光科技在激光气体分析领域的最新成果,通过将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DLAS)技术和Herriott腔增强技术完美结合,使得产品的检测灵敏度有数百倍的提升,为天然气、石化、化工、钢铁等行业的微量气体分析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产品特点  高检测灵敏度的激光气体分析  响应速度快  创新隔爆设计、安全可靠、操作方便  长期运行和维护成本低适用行业   天然气、石化、化工、钢铁等行业
    留言咨询
  • 近年来,国内市场对高中档试验设备要求增长较快,抵挡产品需求增长平稳。随着微机的迅速发展,大中型成套设备的微机化、模块化设计以及网络控制技术日益发展,使试验室仪器的智能产品需求上升,未来五年,预计年需求环境试验设备2.5万台左右(包括干燥箱在内)。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带动下,我国干燥箱的国际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强,&ldquo 创新&rdquo 成为了上海简户的焦点话题。 这几年来,上海简户仪器精心研发仪器,制造出了一款独一无二性价比的真空干燥箱,以下是简单介绍了一下这款干燥箱的特点: 1、长方体工作室,使有效容积达到最大,微电脑温度控制器,控温精确可靠。 2、钢化、防弹双层玻璃门观察工作室内物体,一目了然,能够向内部充入惰性气体。 3、箱门闭合松紧能调节,整体成型的硅橡胶门封圈。确保箱内高真空度。 4、工作室采用不锈钢板(或拉丝板)制成,确保产品经久耐用。 5、存储、加热、试验和干燥都是在没有氧气或者充满惰性气体环境里进行,所以不会氧化。 6、最短加热时间,与传统真空干燥箱相比加热时间减少50%以上。 备注: 1、程序式温度控制器,带直联真空泵和电气阀门。 2、最少的能量损失(零热能损失)6210、6090、6030、6020、6021加热器都位于箱体内部隔板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损失。 更多产品详情请登录:.cn,全国免费热线:
    留言咨询

科技创新相关的耗材

  • 博晖创新涂层石墨管
    博晖创新涂层石墨管具有抗干扰性好,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寿命长等特点。北京龙天韬略科技有限公司,是致力于发展分析测试仪器配件事业的高新科技企业实体,是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分析仪器配件耗材专业厂家。公司拥有专业人才队伍、精湛的制作工艺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设备,经过长期的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制作经验,强化了质量检测手段,配备了可靠的检测仪器,建立了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材料采购体系、生产制作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售后服务体系,充分保证产品质量,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同行业先进水平。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是目前测定多种物料中痕量及超痕量无机成分的有效手段,已广泛用于国民经济中相关行业。石墨原子化器是将样品中的离子或分子变成待测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原子化效率,关系到定量分析的准确度,积多年实验研究成果,为获得优良的特定的耐抗性和热特性而采用特殊的高品质石墨基础材料经过特殊工艺研制而成的LT系列石墨原子化器,具有灵敏度高、精度好、重现性好、使用寿命长、性价比高的特点,其各项测试性能指标均能达到国内外水平。专用的原料、研磨、充分的混合、适当的压制、正确的热处理、全过程的净化控制、机械加工、特殊的涂覆技术、严格的性能检测保证了龙天LTT系列石墨原子化器的品质博晖创新涂层石墨管专业生产国产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各型号石墨管,仪器品牌如下: 北分瑞利石墨管、普析通用石墨管、东西分析石墨管、浩天晖石墨管、北京华洋石墨管、科创海光石墨管、博晖创新石墨管、北京美诚石墨管、北京中和测通石墨管、恒通瑞利石墨管、上海天美石墨管、上海精科(上分厂)石墨管、上海光谱石墨管、上海仪电石墨管、上海森谱石墨管、南京科捷石墨管、浙江福立石墨管、江苏天瑞石墨管、安徽皖仪石墨管、武汉天虹石墨管、辽宁分析石墨管、沈阳华光石墨管、等国内原子吸收光谱仪用石墨管。
  • 博晖创新AAS原子吸收BH7100S样品杯
    重要提示:本产品网页标价为随机发布参数,产品具体准确价格请联系客服重要提示:本产品网页标价为随机发布参数,产品具体准确价格请联系客服 北京龙天韬略科技有限公司,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光光度计自动进样系统配件耗材的设计研发、制造生产、OEM服务、批发零售;全数字化高精度样品杯3D设计、高强度高精度样品管模具、超纯专用全新进口样品管原料、十万级洁净无尘样品管注塑车间、进口高速数字样品管精密注塑机,确保每一个样品管的优良品质,高精度、高纯净、高稳定、抗酸碱、耐酸碱、BH2100 样品杯BH2200S 样品杯BH5100plus 样品杯BH5100T 样品杯BH5100S 样品杯 BH5300S 样品杯BH7100S 样品杯和博晖创新一起:创新生命科技,共筑人类健康!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专注于实验室检测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晖公司)成立于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集体外诊断产品及分析测试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5月公司在深圳证券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博晖创新”,代码“300318”;公司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建立了一准的研发平台;公司致力于科学检测产品的智能化、快速化、集成化,依靠突出的研发能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了元素检测、免疫检测、微流控核酸检测、质谱分析等技术平台,并成功实现了上述技术平台相关产品的产业化;其中原子吸收法元素检测平台,是由博晖公司独创并率先应用于检测诊断行业,其高端的品质为全国近3000家机构提供检测服务,年检测量超过2000万人次,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公司目前旗下共有河北大安制药有限公司、广东卫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美国Advion 3家子公司;2014年10月收购河北大安制药48%股权,形成“血液制品+体外诊断及分析测试产品”的战略布局;2014年12月收购广东卫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30%股权,与河北大安的血液制品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增强公司在血液制品业务领域的竞争力 ;2015年6月全资收购美国ADVION公司,聚焦质谱分析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向化战略进发,力争服务于临床及健康机构,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而不懈努力北京龙天韬略产品规格齐全 、质量保障、 现货供应 、售后无忧 、期待您来电咨询
  • 博晖创新AAS原子吸收BH2100样品杯
    重要提示:本产品网页标价为随机发布参数,产品具体准确价格请联系客服重要提示:本产品网页标价为随机发布参数,产品具体准确价格请联系客服北京博晖创新样品杯仪器型号 BH2100 样品杯BH2200S 样品杯BH5100plus 样品杯BH5100T 样品杯BH5100S 样品杯BH5300S 样品杯BH7100S 样品杯北京龙天韬略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代理原装进口自动分析用样品杯,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安捷伦Agilent、瓦里安Varian、耶拿Analytik Jena、赛默飞世尔ThermoFisher 、热电Thermo、沃特世Waters、戴安DIONEX、澳大利亚GBC、岛津Shimadzu、日立Hitachi、鲁美科思LUMEX、利曼Leeman、巴克Buck、CETAC、ESI、Pathtech、欧罗拉Aurora,原装进口,0.25、0.5、1.0、1.1、1.2、1.5、1.8、2.0、2.5、3.0、40.、5.0、6.0、7.0、8.0、10.0、11.0、12.0、13.0、14.0、15.0mL各种容量样品杯取样杯,常规现货供应,批发零售,诚征分销和博晖创新一起:创新生命科技,共筑人类健康!北京博晖创新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专注于实验室检测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晖公司)成立于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集体外诊断产品及分析测试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5月公司在深圳证券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博晖创新”,代码“300318”;公司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建立了一准的研发平台;公司致力于科学检测产品的智能化、快速化、集成化,依靠突出的研发能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了元素检测、免疫检测、微流控核酸检测、质谱分析等技术平台,并成功实现了上述技术平台相关产品的产业化;其中原子吸收法元素检测平台,是由博晖公司独创并率先应用于检测诊断行业,其高端的品质为全国近3000家机构提供检测服务,年检测量超过2000万人次,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公司目前旗下共有河北大安制药有限公司、广东卫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美国Advion 3家子公司;2014年10月收购河北大安制药48%股权,形成“血液制品+体外诊断及分析测试产品”的战略布局;2014年12月收购广东卫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30%股权,与河北大安的血液制品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增强公司在血液制品业务领域的竞争力 ;2015年6月全资收购美国ADVION公司,聚焦质谱分析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向化战略进发,力争服务于临床及健康机构,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而不懈努力北京龙天韬略产品规格齐全 、质量保障、 现货供应 、售后无忧 、期待您来电咨询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