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

仪器信息网城市道路专题为您整合城市道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城市道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城市道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城市道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城市道路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城市道路相关的资讯

  • 城市内涝积水监测有了“新武器”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各类城市也在突飞猛进地建设,城市圈也在不断扩大。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和保证出行的畅通,许多城市建设了不少的立交桥和下穿隧道。 然而近年来,由强降雨或排水系统不完善等因素引起的城市下穿隧道及立交桥下等道路低洼地带存在大量积水的现象时有发生,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在我国南方多雨的城市,积水有时竟然高达3米以上,且长时间不能及时排走,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严重时竟引发行人的死亡与失踪事件,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城市积水导致的“城市观海”的现象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于2013年9月6日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用5~10年时间切实解决城市内涝的严重问题。 为此,城市内涝积水监测系统的建设极为必要,尤其是下穿隧道、低洼地带、城市内河等位置的积水监测。城市内涝积水监测系统既可以为决策机构提供积水点的实时信息,也可以为市政/水务部门的排水调度管理机构提供数据。 聚光科技率先在温岭市开展了全省第一个低洼地积水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日前,系统平台已经建成,并完成了城区北山路、三星小区、中华北路、锦屏路、万泉路等5个路段积水自动监测站点的建设。在现场行人能通过立杆上的水位标尺直观的观测到积水高度,同时实时数据会通过无线网络即时传入中心数据库,并能同时共享给有关部门,为防汛调度、交通引导等各项工作提供水文信息支撑。内涝监测站 聚光科技的城市内涝监测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数据无线传输、设备远程控制、安装方便灵活等特点。除了应用于城市内涝监测,也可广泛应用于江河、湖泊、水库、水电站、灌区及输水等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位监测,及自来水、城市污水、道路积水等市政工程中的水位监测,特别适合于水文、城市内涝、城市道路积水、灌区渠道等水位变幅不是很大的场合使用。
  • 道路积尘负荷测试仪 用于国家大气污染防控攻关城市监测工作
    进一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的通知》工作部署安排,加快推进漯河市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5月下旬,驻点跟踪研究团队开展了漯河市道路积尘监测走航观测工作,获取了全市道路积尘数据,基本摸清了漯河市道路扬尘的特征。结合已经掌握的数据和资料,6月3日上午,漯河市“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团队向漯河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污染防治攻坚办主任高喜东汇报了漯河市空气质量初步分析、道路积尘走航观测的情况,结合漯河市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提出了漯河市粗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高喜东市长充分肯定了驻点跟踪研究团队在短时间内开展的高效工作,并对下一步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治工作进行了布置,强调要认真研究落实研究团队提出的管控建议,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按照专家组技术方案,制定臭氧管控总方案和若干专项方案,加速颗粒物和臭氧的协同控制。近期,驻点跟踪研究团队继续使用我公司的道路积尘负荷测试仪开展样品采集、清单构建和数据分析等工作,有效推动漯河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 39个地方入选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2023年8月,为贯彻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持续实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积极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有效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生态环境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八大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通知》提到,2017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8个城市,启动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进一步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奠定了基础。基于此,统筹考虑气候风险类型、自然地理特征、城市功能与规模等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和总结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到2025年,优先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组织保障有力、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纳入试点城市重点工作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基本完善,重点领域适应行动有效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经验得到有益探索。到2030年,试点城市扩展到100个左右,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有效推广并进一步巩固深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近日,按照《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环办气候〔2023〕13号)安排,在城市申报、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综合研究,确定北京市门头沟区等39个市(区)为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现予公布。附: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财政厅(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厅(委、局)、交通运输厅(局、委)、水利(水务)厅(局)、气象局、疾控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持续实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积极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有效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决定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目的意义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各类缓发不利影响不断加剧,已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巴黎协定》确立了提高适应能力、增强韧性、降低脆弱性的全球适应目标,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不断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必然选择。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与城市气候效应叠加,使城市遭受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更为严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以防范气候风险为目标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对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8个城市,启动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各试点城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普及适应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重点领域适应行动等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效并积累了有益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奠定了基础。但总体来看,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仍任重道远,当前仍存在对气候风险认识不足、工作机制尚不完善、资源投入和行动力度亟待加强、适应能力亟待提升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以进一步探索和总结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并为积极推进全球适应气候变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实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以有效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为目标,以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强化城市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推进城市适应政策创新和能力建设为重点,选择典型城市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和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为推进城市韧性可持续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二)工作原则坚持风险导向,因地制宜。强化气候风险意识,立足全球和区域气候背景,以积极防范和化解城市面临的主要气候风险为导向,充分发挥试点城市主动性、积极性,结合城市实际,体现城市特色,突出“一城一策”,稳步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坚持统筹协调,重点突出。建立健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发力、协同推进,在深入分析评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的基础上,明确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突出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点工程,推动试点城市气候韧性大幅提升。坚持分类指导,探索创新。根据不同地区、规模、城市功能定位、气候风险类型等,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进行分类指导,鼓励试点城市先行先试、锐意创新,大胆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机制和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树立标杆、打造样本。坚持广泛参与,全民共建。全面提升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广泛调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参与共建的积极性,引导和整合优势资源,强化适应气候变化支撑保障和能力建设,营造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良好氛围。(三)试点目标统筹考虑气候风险类型、自然地理特征、城市功能与规模等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和总结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到2025年,优先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组织保障有力、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纳入试点城市重点工作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基本完善,重点领域适应行动有效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经验得到有益探索。到2030年,试点城市扩展到100个左右,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有效推广并进一步巩固深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三、重点任务(一)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生态环境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加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协调指导,建立健全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制定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各级各类相关规划和美丽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建立健全气候系统观测、影响风险评估、综合适应行动、效果评估反馈的工作体系。建立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相关财政、金融、科技等支撑保障机制和配套政策。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开展年度工作成效评估,并纳入生态环境美丽城市评估体系。(二)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自然资源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建设高精度城市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和预估基础数据集,开展城市细致气候特征以及热岛、雨岛、干岛、浑浊岛效应的综合分析。探索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精细化定量监测与评估、预估及归因分析。建立跨部门气候风险联合会商评估工作机制,强化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要开发项目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区域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控,开展海平面上升耦合极端灾害过程的滨海城市安全综合风险评估。加强气候变化对沿海城市富营养化、海洋酸化和缺氧的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有效衔接常态化气象灾害隐患排查与周期性综合风险普查,开展动态风险评估,绘制城市气候风险地图。(三)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生态环境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广泛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干部队伍业务能力。开展适应气候变化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多种方式推动适应气候变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提高公众气候风险防范与适应气候变化理念意识。在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建设中增加气候适应方面相关内容。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探索提升城市适应能力综合解决方案。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及公众等多元主体适应气候变化积极性,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政策、技术、实践经验国际交流,推动建立气候适应型城市友城伙伴关系,提升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国际影响力。(四)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中国气象局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建设地面自动气象站为主的立体精密、智能协同的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完善定量化监测指标体系,开展精细化网格预报预测。因地制宜建设早期预警平台和分灾种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立多源资料融合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情数据库。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联防联控的常态化管理体系,制定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置和救灾响应机制。强化专业应急救援装备力量部署,优化完善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库布局,加强应急救援联合演练。(五)优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自然资源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中加强气候风险及适应性评估。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在“三区三线”、蓝线绿线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策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融合规划和土地政策,加大城市存量空间盘活力度,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划定海洋灾害防治区,强化沿海城镇海平面上升应对措施。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增强城市和区域调蓄空间管控。确定重要基础设施用地控制范围并预留发展空间,完善城镇安全韧性空间和基础设施。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构筑城市安全防御体系,优化公共卫生等应急空间网络。(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韧性(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档制度,以城市人民政府为实施主体,加快开展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现状普查,摸清底数、排查风险、找准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基础设施韧性提升措施,纳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实施计划。鼓励探索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压力测试。对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进行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下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抗灾、应急救灾能力和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快速恢复能力、关键部位综合防护能力。(七)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统筹流域防洪与城市防洪排涝,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加快实施城市防洪提升工程,建设和完善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体系,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加强易涝积水点整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沿河沿海城市级别、人口规模等保护对象重要性提升或新增防洪防潮任务的城市河段,合理提高防洪安全保障标准和防洪工程标准,以应对极端洪涝、风暴潮灾害。加强城市水源地保护,因地制宜构建城市多水源供水格局,加强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有效应对干旱缺水、水污染等供水风险。(八)保障城市交通安全运行(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强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停运复运、运营调度和应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城市应急通道网络,健全城市道路照明、标识、警示等指示系统,提高穿越城市的高速公路应急抢通和快速修复能力,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下防灾救灾能力。加强风险隐患排查管理,积极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次生地质灾害,切实落实港口码头、航道及航道设施防汛防台风措施。提高城市道路耐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变幅阈值,制定或修订相关建设、管理和养护标准。(九)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复合生态网络和连续完整、功能健全的城市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融合的城市空间和景观格局。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城市水土保持,严格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复江河、湖泊、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生态系统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减灾功能,促进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相关标准和规范,推动生态廊道、通风廊道、城市绿道、景观廊道及基础设施一体布局。鼓励利用街头、社区小微空间,修复、营建基于本土自然的生态环境,畅通城市微生态循环。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生态碳汇能力,促进城市化地区绿色发展。(十)推进城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国家疾控局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开展城市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监测评估,明确本市重点气候敏感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实施城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建立气候敏感疾病、高温热浪等健康风险预警与干预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和健康提示。重点关注脆弱人群健康适应能力,厘清脆弱人群特征和时空分布,针对性发布健康保健和防护指南。四、组织实施(一)申报条件试点申报城市一般应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同时鼓励国家级新区申报。试点申报城市应高度重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有一定基础,城市面临的气候风险典型突出,试点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合理,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有力,能够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创造良好条件,优先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组织保障有力、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城市。(二)试点申报申报城市应按照试点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填写《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申报表》,并编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由试点申报城市人民政府提交省级生态环境部门。鼓励2017年公布的28个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继续申报深化试点,拟继续申报的应填写申报表,更新试点实施方案,并总结提交已开展的试点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试点申报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十项重点任务,合理选择确定本地试点建设重点任务及目标。其中,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优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为必选任务,其他有关领域重点任务可根据城市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几项,要突出城市特点和试点效果,避免贪多求全。试点申报城市也可视情增加其他自定任务。(三)试点审核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高度重视并牵头做好试点组织申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形成审核意见,确定推荐意向顺序,于2023年10月9日前报送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并抄送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办公厅、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同时通过生态环境公文系统报送电子版材料。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视情对试点申报城市开展实地调研,综合考评后确定试点城市名单并向全社会公布。(四)试点建设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协调机制及专家帮扶机制,统筹考虑试点城市的地域特点及气候风险情况等因素,编制出台相关技术标准、建设指南、评估办法等,探索建立完善促进试点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并支持试点城市通过美丽城市建设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适应气候变化国际伙伴关系等推动试点建设。鼓励试点城市协同推进低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等各类试点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协同效应。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做好试点城市组织协调工作,及时掌握试点情况,推动经验总结交流。试点城市要印发实施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方案,认真抓好责任分工和任务落实,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取得试点实效。(五)评估验收试点城市应每年年底开展试点建设工作自评估,并于次年1月底前报送自评估报告。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评估验收办法,定期对试点城市的工作进展和成效开展跟踪评估,并形成《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案例集》。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显著、引领作用突出、验收评估结果优秀的通报表扬,推介其先进经验做法;对工作推进不力、实施进度滞后、验收评估结果不合格的取消其试点资格。五、工作要求(一)提高思想认识各地要切实提高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认识,积极做好试点申报和组织推荐工作,以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为突破口,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试点申报城市要确保试点实施方案切实可行,符合本地实际。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审核把关和协调指导工作,确保试点城市申报材料真实准确、科学合理。(二)强化组织实施试点城市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支撑保障,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试点各项任务有序推进。试点城市可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统筹运用相关资金和气候投融资工具,加大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投入力度。鼓励试点城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各类政策创新。(三)加强宣传推广试点城市要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理念内涵及工作进展,提高公众认知度、扩大社会影响面,为试点工作顺利推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及时梳理总结报送各类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生态环境部将搭建试点工作宣传平台,并利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国低碳日等各种契机节点推动经验交流和务实合作,讲好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故事。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水利部办公厅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   2023年8月18日

城市道路相关的方案

城市道路相关的论坛

  • 气象实况监测站城市道路应用

    气象实况监测站城市道路应用

    气象实况监测站城市道路应用为满足气象预报、气象服务对中小尺度天气监测资料的需求,将建设更为高要求的气象实况监测站。更好更快地做好气象设备的安装和调试,使其正常运行,为天气预报及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正确安装调试气象实况监测站设备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气象实况监测站安装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各传感器的安装和采集器设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减少气象实况监测站安装中的失误,对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探测数据正常采集传输和有效降低区域气象实况监测站故障率具有重要的意义。[img=气象实况监测站,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9/202209010911102156_752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气象设备传输网络维护:在气象实况监测站运行中,对于传输网络维护工作是非常重要一部分,所以需要定期对传输网络工作状态进行检查。在对传输网络进行维护工作中,主要包括对Ip地址和端口号进行维护。在对传输网络进行维护中,主要分为定期维护和不定期维护两种方式。周期性的例行维护:为了保障气象实况监测站传输网络正常运行,需要对传输网络进行周期性的例行维护。比如定期对局域网的网络设备进行检查。突发性维护:在气象实况监测站传输网络维护中,对于传输设备故障、网络调整等突发事件,需要进行突发性维护。对于突发性维护任务,需要采取合适的维护操作去处理传输网络系统异常,通过寻找故障源,然后及时地解决相关故障,保证气象实况监测站传输网络正常运行。[img=气象实况监测站,400,40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9/202209010911561212_9056_4136176_3.jpg!w690x690.jpg[/img]

  • 【分享】论城市市区道路中的交通噪声控制对策分析

    城市市区道路中的交通噪声是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通过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及危害进行分析,对城市马路上的噪声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当前,我国城市市区环境噪声污染比较严重。交通量是影响交通噪声的首要因子。随着车流量的增加,噪声声源的增多,交通噪声声级和累积百分统计声级呈上升趋势,但当车流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噪声级基本保持不变,各统计评价参数的标准偏差变小,交通噪声的起伏也随之减小。汽车噪声的频率构成与车速也有关,随车速增加,高频率噪声增加幅度大于低频率噪声。在同一速度下,变速器所处的挡位越低,交通噪声越大,因为低挡位发动机的转速高。城市道路车速一般不是太大,在同等件下,车辆拥挤时变速器所处挡位低,且不时要加速,因此,比车辆流畅时交通噪声要高。一、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及危害所谓噪声从物理学观点讲,就是各种不同频率和声强的声音无规律的杂乱组合;从生理学观念来看,就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而道路交通噪声一般指机动车辆在交通干线上运行时所发出的超过国家标准,晚间55dB)的声音。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城市的环境噪声主要来自交通噪声,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对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危害。噪声能引起人们的精神、情绪、心理及身体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导致职业性的紧张、烦恼。实验表明,40~50dB的噪声就开始对人的睡眠产生影响。在非睡眠状态下,70dB以上的噪声就会对听力有损害,80~85dB的噪声会造成听力的轻度损伤,长时间接触85dB以上的噪声,会造成少量噪声性耳聋。噪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交感神经紧张,使人心跳加快,心率不齐,血压升高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65~75dB的噪声对心脏病和高血压有影响。心血管疾病是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而噪声又是引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对年老体弱者更是如此。噪声能影响驾驶者的心理变化,使驾驶者疲惫,思维紊乱,注重力难以集中,轻易引起交通事故。 二、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对策要控制交通噪声,就必须从以下三个途径入手,首先应该抑制噪声源,使产生的噪声总量下降,减少辐射的噪声;其次是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使噪声危害的区域尽可能减小;最后是保护受声者。各种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保护受声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2.1 抑制噪声源抑制噪声源是降低噪声水平最直接的措施,按照噪声控制对象的不同层次可以将降噪措施划分为以下两类,规划、治理降噪和技术降噪。交通噪声主要与道路中行驶的车流量和平均行车速度有关,因丽交通噪声应该以控制道路中交通流量为着眼点,从规划治理的角度进行治理。 其目的在于尽可能降低整个路网的车流量,使路网交通量更平顺的行驰,达到控制城市交通噪声总量的目的,因此这种措施也可以称为宏观降噪;技术降噪主要针对于路上行使的单车,从设计和技术角度出发来解决汽车动力系统噪声和轮胎/路面噪声,从而达到降低路面噪声的目的,这种措施也可以称作微观降噪。2.1.1 规划与治理措施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区域划分、人口规模控制直接影响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进而影响了交通需求和城市路网建设等,因而城市规划处于规划与治理措施的最高层,影响和制约着其它措施的开展。城市规划将整个城市分成中心城市和功能不同的卫星城市,将城市分割成不同区,每个区又分成若干功能区,如商业中心、居民区、工业区,大学城。使城市与卫星城之间、区与区之间、不同功能区之间保持协调的交通流量;在人口、商业过于密集的地区,不应继续新建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商业、文化体育设施,同时要结合旧城改造,把运量较大、干扰居民生活的重工业迁出城区,减少城市内重载交通的比例;做好土地的规划和利用,对于能够诱发大量交通的建筑设施,如歌剧院、大型体育场、机场、火车站、大型客运站进行合理的选址。按照不同建筑物的噪声答应标准和交通噪声分区进行选址。路网规划路网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展开的。城市道路网包括地面路网、高架路网、轨道路网以及环城高速公路网和城区高速公路网。规划的目的就是为城市车辆、人流、物流提供足够的、可供选择的、高效运转的硬件空间。快速轨道客运系统有运力大,噪声易于控制的特点,因而路网规划中,轨道优先。如日本东京的山手线天天运送300~400万名旅客,如此大规模的运输量,人均噪声非常有限。假如没有这样一条高架铁路,就需要大量的公共汽车来替代,由于公交汽车的“人均噪声”比较大,因而它所产生的累积噪声能量要远远大于高架轨道所产生的噪声。而且轻轨噪声属于相对集中的噪声,相对较为分散的道路交通噪声更轻易控制和治理。使轨道交通担当城市内部客流营运的主角,减小城市公交系统产生的噪声。通过城市地面路网、高架路网规划,调节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长度和分布,与流量相协调。快速路、主于道联系区与区之间的重要枢纽,次干道联系区内主要的客流集散地,支路延伸到居民区,使交通噪声对居民区的辐射量尽可能小;通过规划城市外环高速公路,使过境交通与市内交通相分离;在道路选线定线的规划方面,避免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直穿居民区、医院、机关、学校等需要安静的区域。交通组织和交通法规它是在城市现有的交通硬件环境的基础上,引进各种软件,例如智能交通系统、地理信息系统c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系统,进行智能化的测量和治理,运用实时交通信号系统进行组织,充分挖掘现有硬件设施的潜力,控制市区交通量总量、提高交通流的运转效率,使得通行的交通流能够更顺畅的通过交叉口、居民区等安静区域,减少车辆启动—加速—减速—停车的频率,从而抑制城市交通噪声。

城市道路相关的资料

城市道路相关的仪器

  • 产品概述CDMS-2000M是一套是基于β射线法扬尘颗粒物监测设备,适用于道路扬尘监测、城市颗粒物监测、堆场扬尘监测等高颗粒物浓度区域监督考核,采用原位监测方式,实现对扬尘污染高发区域高时间分辨率监测、视频抓拍、污染来源追溯,传输通道判断等功能,为生态环境部门执法和政府决策提供权威数据支持。产品特点1、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2、采用原位β射线法,可实现颗粒物浓度的分钟级测量;3、采用颗粒物累计超限走纸方式,可大幅度节约纸带;4、最大可实现7参数监测:颗粒物(PM2.5/PM10/TSP三选一)/噪声/气象五参数;5、具备颗粒物超标报警功能与联动控制功能,可自动抓拍现场工况与启动现场喷淋等装置;6、具备一点多传功能,可同时向多个平台传输本地数据;应用领域1、城市道路扬尘颗粒物监测;2、矿山、堆场、工业园区等重污染区的场尘监测;3、建筑工地扬尘颗粒物监测;4、城镇、景区等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
    留言咨询
  • 产品概述  AQMS-1000M道路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是一种简洁灵活的模块化多参数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它可以测量O3、SO2、NOx、CO、PM10和PM2.5等。监测方法符合中国环境监测标准、美国 EPA的要求。臭氧检测采用紫外光度法,二氧化硫检测采用紫外荧光法,氮氧化物采用化学发光法,一氧化碳检测采用非色散红外气体相关滤波法,颗粒物检测采用 beta射线法。  AQMS-1000M道路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监测的需求配置系统的分析仪表。 AQMS1000M(基本型)道路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包含的监测因子为NOx、CO、PM2.5和气象五参数。AQMS-1000M(扩展型)道路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包含的监测因子为 NOx、CO、PM10、PM2.5、VOC和气象五参数。产品特点    AQMS-1000M道路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提供高级的彩色触摸屏工控机和直观的用户界面;  具有灵活的 I/O接口和内置数据查询功能;  通过面板可进行仪表设置,状态控制和数据存储等操作;  单一或多种气体污染监测平台;  监测因子可配置;  基本型监测因子为NOx、CO、PM2.5;  扩展型监测因子为NOx、CO、PM10、PM2.5、VOC;  多参数气象系统;  大彩色触摸屏工控机;  紧凑的系统,易于现场安装、使用和维护;  符合城市道路风格的外观设计;  整体的温度控制,满足高温低温连续运行;  可通过 RS232、以太网或 USB口,使用远程软件进行本地或远程控制;   P等级为 IP55。应用领域  AQMS-1000M道路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可用于城市交通道路、高速公路和隧道的空气质量的连续自动监测。繁忙的交通道路带来的有害气体是环境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道路空气质量连续监测系统是相关部门监测治理交通道路空气污染的有效工具。   AQMS-1000M道路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也可用于购物中心、体育场馆等小区域的空气质量的连续自动监测。现代社会人们的活动越来越集中于人群密集场所,这类地方的空气质量还未得到有效的检测。道路空气质量连续监测系统结构紧凑,反应灵敏,为相关部门监测此类复杂地区空气污染提供最佳工具。
    留言咨询
  • 产品概述FEPM-1000是一套微型化基于光散射原理的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可同时监测PM1.0、PM2.5、PM10和TSP,适用于道路扬尘监测、城市颗粒物监测、堆场扬尘监测等高颗粒物浓度区域,实现对扬尘污染高发区域实时监测、污染来源追溯,传输通道判断等功能,为大气污染监测、空气质量提升、部门执法和政府决策提供数据辅助支持。产品特点1、具备动态加热功能,保证颗粒物全天候测量的准确性;2、具备自动零点校准与光腔吹扫自清洁功能;3、数据传输支持多模式,LAN、RS485、无线,支持多路协议;4、可扩展噪声、LED显示屏等功能;5、具备综合管理平台,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并主动推送报警;应用领域1、城市道路扬尘颗粒物监测;2、矿山、堆场、工业园区等重污染区的场尘监测;3、建筑工地扬尘颗粒物监测;4、城镇、景区等空气颗粒物浓度监测。
    留言咨询

城市道路相关的耗材

  • 英国凯恩AUTO5-1 手持式五组分汽车尾气分析仪
    英国凯恩AUTO5-1 手持式五组分汽车尾气分析仪,简介说明书,办事处,技术,说明书,总代,办事处,一级代理,代理证书:销售热线:15300030867,,1718811058,欢迎您的来电咨询!低功耗红外传感器内置充电电池可供连续工作6小时反应时间小于12秒可存储250组测试结果带背光的显示屏可同时显示所有参数钳夹式探头可固定在排气管上, 便于行驶中的工况排放检测高效、耐用的过滤器红外遥控打印方式220v交流充电器和12v车载充电器体积 220 x 55 x 120mm, 重量1kg英国凯恩AUTO5-1 手持式五组分汽车尾气分析仪,简介说明书,办事处,技术,说明书,总代,办事处,一级代理,代理证书,技术性能测量范围分辨率精度CO5% , 过量程20%0.01%读数的+5%,HC0 ~ 2,000ppm, 过量程10,000ppm1ppm读数的+5%,O20 ~ 21%, 过量程0 ~25%0.01%读数的+5%,NO0 ~ 5,000ppm1ppm读数的+5%CO20 ~16%,过量程0 ~20%0.01%读数的+5%,机油温度0 ~150℃1.0℃+2℃发动机转速200 ~ 4,000rpm1rpm50rpm计算LAMBDA 空/燃 … …等多种参数打印KMIRP红外遥控打印机通讯RS232分析软件PC 图形分析 英国凯恩AUTO5-1 手持式五组分汽车尾气分析仪,简介说明书,办事处,技术,说明书,总代,办事处,一级代理,代理证书,主要应用环境监测部门的路检和抽检由于现有仪器体积大、重量沉、需要外接交流电源, 很难做到路上抽查检测,只能设立固定检测点,缺乏随机和即时性。由于KANE仪器的特点,检测人员可以随车在任何地方对路上行驶车辆进行抽检,不受天气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可得到改善。 尾气净化装置的快速检验尾气净化装置的检测必须在工况状态下进行,但现在的工况测试需要进行台架试验,试验设备价格少则五、六十万,多则几百、上千万,做一次尾气净化装置的检测花费也很大。很多生产、研究单位没有能力经常性对产品进行测试。由于KANE 手持式仪器的轻便特点,可用于汽车实际道路行驶状况的检测,简单方便地反映出汽车在不同负荷、不同道路中的尾气基本排放情况。而花费只是几万元仪器的一次性投资。 有关汽车尾气的研究工作利用AUTO便于随车测试的特点,研究人员可以方便地得到汽车在城市不同交通状况下的尾气排放的基本数据,为政府决策机关提供参考信息,利于城市道路规划、交通管理等政府决策。 汽车修理厂KANE仪器的操作非常简单,维修工只需要几小时的培训就可掌握。KANE齐全的功能不仅可以用于尾气检测也可用于汽车燃烧系统故障的检查,为尾气调整提供快速、可靠的参考。 对其他现场仪器的参考校准由于KANE仪器的轻便特点,管理人员可以随身携带刚在实验室内标定好的仪器对一些如年检厂、修理厂、尾气治理厂等单位进行在用仪器运行状况的检查。
  • 英国凯恩KAME,AUTO5-1 手持式五组分汽车尾气分析仪
    英国凯恩KAME,AUTO5-1 手持式五组分汽车尾气分析仪,技术性能,办事处,总代,现货,特价,说明书,操作手册销售热线:15300030867,13718811058,张经理KANE 推出的世界上首个内置电池驱动的英国凯恩KAME,AUTO5-1 手持式五组分汽车尾气分析仪,为与汽车尾气监测有关的各领域工作的人员提供了简便、高效和低成本的检测手段。低功耗红外传感器内置充电电池可供连续工作6小时反应时间小于12秒可存储250组测试结果带背光的显示屏可同时显示所有参数钳夹式探头可固定在排气管上, 便于行驶中的工况排放检测高效、耐用的过滤器红外遥控打印方式220v交流充电器和12v车载充电器体积 220 x 55 x 120mm, 重量1kg 英国凯恩KAME,AUTO5-1 手持式五组分汽车尾气分析仪,技术性能,办事处,总代,现货,特价,说明书,操作手册测量 范围 分辨率精度CO 5% , 过量程20% 0.01%读数的+5%,HC 0 ~ 2,000ppm, 过量程10,000ppm 1ppm读数的+5%,O2 0 ~ 21%, 过量程0 ~25%0.01% 读数的+5%,NO 0 ~ 5,000ppm1ppm读数的+5% CO2 0 ~16%,过量程0 ~20%0.01%读数的+5%,机油温度 0 ~150℃1.0℃+2℃发动机转速200 ~ 4,000rpm1rpm50rpm计算 LAMBDA 空/燃 … …等多种参数打印 KMIRP红外遥控打印机通讯 RS232分析软件PC 图形分析英国凯恩KAME,AUTO5-1 手持式五组分汽车尾气分析仪,技术性能,办事处,总代,现货,特价,说明书,操作手册,主要应用 环境监测部门的路检和抽检由于现有仪器体积大、重量沉、需要外接交流电源, 很难做到路上抽查检测,只能设立固定检测点,缺乏随机和即时性。由于KANE仪器的特点,检测人员可以随车在任何地方对路上行驶车辆进行抽检,不受天气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可得到改善。 尾气净化装置的快速检验尾气净化装置的检测必须在工况状态下进行,但现在的工况测试需要进行台架试验,试验设备价格少则五、六十万,多则几百、上千万,做一次尾气净化装置的检测花费也很大。很多生产、研究单位没有能力经常性对产品进行测试。由于KANE 手持式仪器的轻便特点,可用于汽车实际道路行驶状况的检测,简单方便地反映出汽车在不同负荷、不同道路中的尾气基本排放情况。而花费只是几万元仪器的一次性投资。 有关汽车尾气的研究工作利用AUTO便于随车测试的特点,研究人员可以方便地得到汽车在城市不同交通状况下的尾气排放的基本数据,为政府决策机关提供参考信息,利于城市道路规划、交通管理等政府决策。 汽车修理厂KANE仪器的操作非常简单,维修工只需要几小时的培训就可掌握。KANE齐全的功能不仅可以用于尾气检测也可用于汽车燃烧系统故障的检查,为尾气调整提供快速、可靠的参考。 对其他现场仪器的参考校准由于KANE仪器的轻便特点,管理人员可以随身携带刚在实验室内标定好的仪器对一些如年检厂、修理厂、尾气治理厂等单位进行在用仪器运行状况的检查。
  • 戴通钻石刀
    Diatome 钻石刀Diatome公司自1970年开始,一直在钻石刀的生产制造和开发方面不断地发展,在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成为超薄切片机客户首选钻石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Diatome钻石刀优势特点:严格筛选出纯度极高,晶体结构规则的钻石。制造出的钻石刀极为锋利,无切割痕且长久耐用。精确的研磨和抛光技术能确保您在使用的过程中取得最理想的效果。每一块钻石的结构进行严格的打磨,使得晶轴的偏差保持在+/-2° 之间。钻石刀出厂前,都会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测试,保证其切割质量和稳定性、耐用性。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